•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疫情防控 > 正文

    徐悲鸿和他马

    时间:2020-06-27 10:00: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徐悲鸿和他的马 摘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后人评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关键词:徐悲鸿,马,象征,写实主义 众所周知,徐悲鸿非常喜欢画马。至于他为什么如此爱马,笔者认为:
    一是应从理性上,也就是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上去看,马是广大人民群众较为喜爱的一种动物,与马有关的一些成语如:“马不停蹄”“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等,它们或溢美、或赞扬、或隐喻、或鼓励,充分说明马的形象历来都是会给人们带来奋发的动力和美好的愿望。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人才、民族振奋的象征。

    二是从感性上,也就是说从徐悲鸿的情感上去看。他的个性热情奔放,非常爱马,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是融入了他的激情。他爱马,执著于现实的他,常常借马直抒胸臆。他笔下的马,代表民族,代表他的激情,他的马都是孤独的、悲愤的、在荒原大漠上的。同时,他用大写意的手法画马,和历代的勾线方法不一样,他画的大都是战马、野马在荒原大漠上奔跑,只用大的墨块,几笔就完成了。有次在成都坐马车,见马样的好,他便高兴地下车,从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前一晚才画好的奔马图,送给车夫。这样看来,马果真最能反映徐悲鸿的个性,被他倾注了个人情感。“一洗万古凡马空”,徐悲鸿的马都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欺压之中,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徐悲鸿不断在画马中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情思。他曾在画马题诗中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等词句,以激励国人不畏强暴,大胆抗击日寇的侵略。在这里,徐悲鸿追求的境界可谓是“鸿雁悲鸣,骏马悲嘶”。他常年希望中国能走出内忧外患的侄桔,像战马、野马一样自由驰骋。因此他的激情、他的企盼深深携刻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奔马图中。犹记得徐悲鸿的一句名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

    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 马是集忠诚、勇猛、无怨与驯良于一身的动物形象。在徐悲鸿笔下,他所画的马都是身材高大、腿部修长的瘦马, 它们善于奔跑, 向往自由, 徐悲鸿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 使马的形象英俊、雄健。面部以鼻骨、颧骨为交界, 躯干以肩部、胸部的肌肉为交界, 黑白分明, 为了突出这一效果, 他着意强调舞动着的浓重的鬃尾以及四肢的下半部, 并在马头上略加白粉, 造成画面强烈的感染力。头部的特征是用强有力的棱角描绘出来, 脸上有道长长的“白斑”, 脖子伸长, 有力的拱起来, 关节、蹄子都画得结实。马的外部结构用线条勾出, 明暗变化以水墨渲染处理。

    徐悲鸿笔下的马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马都是没有马鞍和缰绳, 它们坚韧、奔放、昂扬、但也时时流露出希望与忧愤之意, 具有人格象征的特质。

    从艺术表现看, 他笔下的马既有素描、解剖的精确严谨, 又以中国书法艺术神采飞扬的笔法, 大刀阔斧, 画出马的精神, 因此“信笔落落, 自然超妙”, 痛快淋漓, 游刃有余。

    无论是他笔下的群马、奔马、立马、走马还是饮马, 都有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象征意蕴, 徐悲鸿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精神融入到观察和感受到的马的形象中, 在写实的形体中充满着浪漫的遐想和激情。对于造型不同,着墨不同的马,自然象征了不同的寓意。

    孤马,扭动脖颈向后方张望, 它的鬃毛在风中飞扬, 略显凌乱, 它一条腿微微上提, 其余三腿直立, 造型优美。马腿如钢刀般细劲有力, 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惟肖惟妙地刻画出来, 这种造型设计更能凸显出马的英俊雄健的形象。这匹马似乎是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矫健的身姿掩盖不住那一抹疲惫, 它刚刚停下步伐, 向来路望去, 它的双眼深深凝望着远方, 久久不愿回头, 似在等待, 又或是在寻找, 它在等待它的同伴, 它在寻找它的归宿。在徐悲鸿离开南国艺术学院后, 他心里一直深深怀念着南国艺术学院和南国社的同人, 怀念着那亲密的融洽的带有战斗气氛的生活。那时的他, 就如同这匹离群的孤马一样, 在心里发出悲哀的嘶鸣。家庭与信仰之间的矛盾让徐悲鸿痛苦万分, 为了家庭, 他还是选择离开了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孤独与寂寞, 一个人走在追求艺术信仰的道路上, 频繁地停下步伐, 回头张望, 充满期盼的等待、寻找着自己的同伴, 但又不得不继续独自前行。

    渴望知音的马,徐悲鸿有感于“方九皋相马“这个动人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在当时的政府统治下, 大量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现状;也是由于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培养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何等艰难;同时, 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所有的这一切, 都强烈激发着徐悲鸿的创作的欲望。于是便有了《方九皋》。这幅作品的构图庄严稳重、饱满圆润, 笔墨的表现形式也突出了徐悲鸿高超的绘画技巧, 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方九皋的形象。画中的方九皋昂首挺胸站在那里, 看起来自信满满, 他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面前的那些马, 而位于画面中间的那匹黑色的雌马, 仿佛突然间见到了知音, 它抬起钢铁般的蹄子, 仰首望着方九皋, 似乎可以听到它发出了快乐的嘶鸣, 跃跃欲试。画中的马栩栩如生,一匹遇到知音而快乐嘶鸣的马儿形象跃然纸上。在笔者看来, 徐悲鸿即是将自己看作是那匹黑马, 这匹遇到知音的骏马, 象征着徐悲鸿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渴望。在艺术的道路上, 他希望有人与他同行, 希望有懂得自己的人, 他不愿在当时政府统治下被人利用, 违背自己的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追求与信仰; 他又是将自己比作方九皋, 徐悲鸿爱才, 大量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状况让他心痛万分, 方九皋的人物形象, 象征着徐悲鸿渴望发掘人才的美好愿望。

    奔腾不息的马,也就是奔马,令人神思飞越, 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在他的笔下,一匹匹马儿腾空扬蹄、马尾飞起、如风似电, 在广袤的土地上不停歇的飞奔着, 有的蹄下生烟好似腾飞, 有的回首顾盼, 有的仰首勇往向前, 每一匹仿佛都要破纸而出, 它们奋勇狂奔, 掀开四蹄, 如拉满弓, 躯体锐利地割开了黑雾苍穹。徐悲鸿的奔马, 坚韧、奔放、昂扬、孤傲, 有时也流露出希冀与忧愤之情。他以马为载体托物抒情, 马具有的非凡的精神, 最能象征徐悲鸿的个性和思想。他笔下的奔马, 寄托了他希望中国人像那一匹匹奔马一样, 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强烈情感, 也隐喻在民族危亡之际, 中华儿女的英勇奋发。

    事实上,以动物花鸟寄情、比兴,隐喻和象征是他重要的手法,这是属于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也是徐悲鸿对艺术本体论的一种理解,他对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看法,在今天都深富启发。以马比拟,托物言志,诸如《秦琼卖马》是在述志士的落寞与多艰,1941年所绘《前进》自题“长沙会战……”是在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取得胜利,画家倍觉光荣激励而感怀所做。他以浪漫理想的画马方式隐喻注释表达着现实的关怀,即使说着相马人的《九方皋》,也依然是借古喻今、借马抒怀地渴望着理想世界。

    因此,与其说徐悲鸿是现实主义,不如说他是浪漫主义,或者说是浪漫版的写实主义。他以诗人一般的情怀,以少小时候就拥有的“江南贫侠”、“神州少年”的英武豪气站在现实世界的黑夜此岸,向往着未来。于是他的马就是向往新世界的曙光,飒爽奔腾、一往无前,可谓“.洗万古凡马空”! 关于画马,徐悲鸿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徐悲鸿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几乎历代中国画皆有画马能手,然而徐悲鸿的马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奔腾在中国画坛上,体现着一种雄壮的气魄,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1]期刊:王文娟.徐悲鸿和他法国老师的马.美术.2016(03) [2]期刊:杨凤鸣.徐悲鸿绘画中马的象征意蕴.艺术评鉴.2017(16) [3]专著:陈传席.艺术巨匠徐悲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