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来自兵团人的反响|来自甘肃人眼中的兵团

    时间:2019-02-08 04:29: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和兵团人一起感受崇高   □本报记者高小立   刚刚在央视播完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不但取得了今年央视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第一,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真正实现了艺术作品的“三贴近”,这充分地证明了这样一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艺作品符合民意,达成了观众的审美共识。11月30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规划处处长宋鲁曼、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苟鹏、张子扬率队,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当代电视杂志社及本报组成的记者采访团一行专程来到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素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该剧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做深入采访。
      
      开启了一段历史记忆
      由兵团安排的观众座谈会,现场虽然没有京城的五星级豪华,但背景墙上表现当年百万军垦人艰苦创业生活的巨幅壁画,震撼人心,使与会者思绪万千,使随团记者与军垦战士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兵团第二代建设者刘和鸣说,电视剧《戈壁母亲》形象地再现了兵团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三代兵团人的精神,为兵团人又一次打开了历史的记忆。剧中的细节表现更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看过之后既亲切又感动,一边看一边回忆着父辈们的生活经历,重温着儿时的时光。第一代农垦战士马生月说,我们当年就是像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走过来的。老人说,他曾经离开兵团到西安任文化部门的领导,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西安的一切,又回到了兵团,原因就一句话:兵团人太可爱了。他希望作家艺术家们不要忘了兵团这个群体。老军垦陆振明说,反映兵团人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这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剧拍得好、演得好,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对该剧下了大工夫。
      
      感动了一代兵团母亲
      该剧最大的成功是塑造了一位感人的母亲形象,剧中母亲的平凡、母亲的胸怀、母亲的贡献无不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力量。兵团人戴本颢说,该剧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勤劳善良、可敬可爱的英雄母亲形象,这是千千万万兵团母亲的代表。兵团剧作家马秀佩说,剧中对母亲命运的安排,显示了人性的光辉,母亲身上体现的侠义、豪情、道德力量震撼人心。当年从山东来到兵团的第一代女军垦金茂芳,是我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一元钱人民币上开拖拉机形象的原型。她激动地说,兵团的发展和我们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女兵是分不开的,我们就是无私奉献、忍辱负重的一代母亲。今年已74岁的戴庆媛是1950年第一批从湖南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00大军中的一员。该剧播出期间,她身患癌症需每天打吊针,只好把时间错开保证每天19:30分要守候在电视机前,每天看完还要和当年同时来到兵团的一些老姐妹通电话,交流观后感。她说,该剧把真实的军垦生活艺术化地展现给了观众,和以往有些不够真实、甚至贬低我们这一代女军垦形象的文艺作品相比,该剧艺术地还原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母亲形象。令采访团感动的是,戴庆媛老人在病中搜集了240余位老军垦的口述历史回忆录。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我是第一代兵团母亲中的一员,我们这代人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无怨无悔,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我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有责任把历史记录下来,我希望通过我的这部口述历史,能揭开尘封了几十年的这段历史。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出版社。”
      
      预热了西部和兵团题材的创作
      在兵团采访的几天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无论是兵团人的历史,还是兵团人的今天,都蕴藏着极大的精神财富,是一座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富矿。电视剧《戈壁母亲》正是对这座富矿一次难得的开掘。兵团副政委王崇久说,兵团精神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曾编写了《难忘兵团》回忆录,感动了现代兵团人。电视剧《戈壁母亲》又是一次最形象化的重温历史、传承兵团精神。希望通过该剧能带动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来到新疆、来到兵团开掘这座富矿,创作更多的精品佳作。也希望以该剧的播出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兵团人精神的传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兵团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原兵团文联领导杨振华和胡乐元说,兵团人的经历一经挖掘定能产生出文学艺术作品的素材。《戈壁母亲》是240万兵团人渴望已久的作品,该剧对兵团精神的张扬,比兵团首长为兵团人做几场报告的作用大多了,兵团人感到了荣誉感,有了归属感,是对兵团人极大的鼓舞。兵团农垦八师副政委王希科说,以电视剧的形式反映兵团精神比做多少场报告、开多少次会议的效果都要好,是非常生动的教育形式。
      
      兵团年轻人领略了真正的偶像
      年轻人大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戈壁母亲》让石河子大学的大学生、也是未来的兵团人领略了真正的偶像的风采。大学生刘清说,从《戈壁母亲》重新找回了青年一代正在丢失的东西,从刘月季身上找到了我们身上缺少的包容和坚强,也看到了一代母亲身上的勤劳和奉献,令我感动,我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兵团精神。大学生周芳朗说,看了《戈壁母亲》,我以为青春偶像剧中的帅哥、靓女根本不配做偶像,新一代大学生中致力于边疆建设的形象才应该是真正的青春偶像。
      采访团一行聆听着、感受着兵团人的崇高,正像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苟鹏和张子扬感慨的那句话:电视剧《戈壁母亲》的成功应该感谢生活,感谢兵团,感谢兵团精神!
      
      让兵团精神传承下去
      □王征顺
      电视剧《戈壁母亲》非常真实、非常感人、非常亲切、非常催人奋进。剧中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很多细节描写以及胡杨林、地窝子、戈壁滩等新疆所特有的景物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初期发生在兵团可歌可泣的事迹。女主角刘月季是生活在那个火红岁月的老一辈军垦人及其家属的缩影,时至今日,在我们周边团场也不乏像刘月季这样的“戈壁母亲”。对于一名在兵团生活了近四年的学生而言,我感到非常亲切,电视剧中的一幕幕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故事已经不止一次地让我感动。曾记得,2004年我在高考作文中就写到:“西部的母亲正熬红了双眼等待着远方的天使,除了满腔的热忱以外,我和西部一样贫穷……”,按当时的分数,我完全可以在内陆上一所大学,但当我得知石河子大学是兵团的一所大学时,我便不顾亲人们的反对来到了新疆。
      来到新疆后,我对兵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兵团是个伟大的集体,是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集体,兵团精神进一步感染了我和像我一样从内陆来疆的大学生。我们为能学习在兵团、奉献在兵团而感到自豪。
      众所周知,石河子大学是全国惟一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也正象征了像电视剧女主角刘月季那样的兵团人宽阔的胸怀,张开双臂迎接五湖四海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一直是我们石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兵团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石河子大学所有学生的“魂”,而且也是兵团大学生的“魂”,也完全应该成为所有当代青年的“魂”。因为她往往会在我们徘徊不前、消沉颓废时让我们找到人性的光辉,重新给我们以奋进的动力。受到这种兵团精神的鼓舞,多少年来,一批批石大毕业生扎根边陲、奉献西部,履行着“文化戍边”的义务。并且他们大多数扎根在了南疆四地州以及北疆比较偏远的地区。曾记得有位师姐,从内陆考到新疆,毕业后去了遥远的喀什地区一个小县城当了幼儿教师,当人们不解地问她当一名幼儿教师干嘛要来这么远的地方时,她说:“自我实现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我能像老一辈军垦人那样在兵团建功立业,也就是我的最高追求。”2007年,仅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内陆生源中留疆就业的学生就占到了内陆生源总数的75%。他们正像老一辈军垦人那样,在兵团这块热土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电视剧中反映的兵团精神使我们边疆学生备受鼓舞、心怀感动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师范生刚刚从遥远的阿勒泰实习支教回来不久,我们发现居于祖国最西北部的新疆,其基础教育与内陆还有着一定差距。我怎么也忘不了阿勒泰布尔津小朋友唱的“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屋后,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上牧羊牛”,忘不了边远团场孩子们那明亮的双眸,那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外面大千世界的好奇。我学的是教育学专业,今年读大四,面临着就业。我理应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立足专业、苦练基本功,扎根边疆,服务兵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天山脚下,农牧团场,奉献青春,大有可为!
      我真诚地希望“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能在新时代给更多的人以灵魂的洗礼,能成为更多青少年的“魂”。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使这火红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而努力。
      (作者系新疆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学生)
      
      一部表现“人的兵团”的感人之作
      □夏冠洲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档推出了表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生活的30集电视剧《戈壁母亲》。剧中艰苦卓绝的屯垦生活场景,流贯其中的仁厚、博大的母爱、无私的精神和人性魅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是近年少见的贴近兵团生活,表现人文关怀,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感人之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建国初成立以来,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百万屯垦戍边的战士发扬“地窝子精神”,在亘古荒原上艰苦创业,开发出片片绿洲,为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建立了伟大业绩,业已形成了有别于任何地域文化的兵团文化。一种独具“崇高悲壮”特质的屯垦文艺,也崛起于辽阔的地平线上。
      《戈壁母亲》就是在此文化背景下涌现出的一部表现“人的兵团”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避开了某些宏大叙事中的空洞和粗糙,吸收了家庭伦理剧情感细腻的因素,走近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又没有一般“杯水风波”式家庭伦理剧那种琐碎、矫情和浅薄。剧作固然以粗犷硬朗的笔墨展示了屯垦战士们开荒、挖渠、剿匪、抢险、守边等等广阔的生活场景,但是这一切都是作为映衬人物故事的大背景来表现的。通过精心的构思,剧作把几个家庭的爱情、婚姻、子女成长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作为艺术表现的聚焦中心。这一艺术构思,没有割裂家庭悲剧与社会历史原因的密切联系,有力地折射出了兵团人悲壮的艰苦创业精神,增强了剧作的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赋予其相当的史诗因素;该剧又能以充分的笔墨从容地表现家庭、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性格逻辑并以此作为全剧艺术的支撑,这就增大了剧作的思想容量,加强了剧情的吸引力和情感冲击力,凸显出其中耐人寻味的伦理精神和人性魅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衡,造成兵团众多屯垦战士无法解决婚姻问题。《戈壁母亲》抓住兵团这一大困扰,真实地揭示了特殊的人性危机。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剧作令人信服地结构了几个家庭中十来个人物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悲欢离合。种种复杂的矛盾冲突纠葛在一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把主人公们纷纷拖进痛苦挣扎的深渊。值得指出的是,剧中并没有简单地把这一切原因归结为某些人的道德层次上,正如剧中人一再提到的:大家谁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又出自哪里呢?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空间。通过剧情的发展,似乎有了答案,原来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既有社会不公、经济落后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也有封建包办婚姻和仗势劫色的恶果;既有极左思潮和长官意志在作祟,也有感情粗糙、人性冷漠的因素;有的是理想爱情与现实条件的落差使然,也因自私、狭隘、软弱等有缺陷的性格所致……从而把造成兵团战士们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从社会、历史、文化,及个体生命性格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揭示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了剧作历史文化意识的厚重感。剧作既让人为屯垦战士们的命运感慨万千,催人泪下,也能启人思索、发人深省。人们在对兵团人艰难的生存状况深表理解同情的同时,又不禁对他们的艰苦奋斗牺牲精神油然而生敬意。
      该剧另一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面容鲜活的兵团战士人物形象。由农村家庭妇女成长为兵团战士的“戈壁母亲”刘月季,无疑是全剧光芒四射的中心人物。正是以她为核心,纽结了众多家庭、人物的不幸命运和恩怨情仇,以此辐射开去,容纳了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的内容。她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在艰难的境遇中忍辱负重,以柔弱之躯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又以仁爱之心先后收留了三个落难的女子,并因此受到误解、非难,承揽了人间诸多苦难,背上了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但最终她能以宽厚仁慈的胸怀,一一化解了矛盾,实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她的人格魅力通过种种复杂的矛盾冲突被展示得光彩照人,动人心魂。可以看作是兵团,甚至是中国式母亲一个近乎完美的典型。此外,粗中有细的郭文云团长、倔犟的钟槐、纯情执著的刘玉兰、有殉道精神的上海知青赵丽江,以及钟匡民、程世昌、王朝纲等,也都是性格鲜明,富于时代特征。这些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兵团将士的形象系列。
      当然,电视剧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戈壁母亲》存在着一些艺术微瑕,巧合的手段运用过多,情节也不无枝蔓处。另外不少道具、服装、对话等细节,均存在时空错位的小硬伤。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教师)
      
      诠释了大真、大善、大美
      □张明胜
      参加电视剧《戈壁母亲》观众座谈会,感到特别激动和荣幸。一是因为能够近距离地和领导、专家、艺术家、军垦老前辈、军垦二三代共同探讨交流该剧观后感;二是因为石河子是兵团的名片,以无形的精神和有形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兵团精神,下面谈谈对该剧的感受。
      《戈壁母亲》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作,它集革命优良传统、中华传统美德、兵团人独特的精神品质、西部戈壁绿洲风光于一体,是一幅展示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历史的壮美长卷。看后感到一种畅快,一种震撼,一种清新,一种释怀,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该剧很大气、很粗犷、也很柔美。可以感觉到,编创人员是在用电视剧这一载体着力诠释大真、大善、大美。
      第一,该剧充满悲壮之美。革命军人身上体现出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被一群“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扎根在天山”的铁血儿女传承。他们在大漠戈壁异常恶劣的环境里风餐露宿,开荒造田,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演绎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铸就了兵团精神和屯垦戍边伟业。
      第二,该剧充满女性之美。我认为,刘月季身上既有东方传统女性的柔美,又有兵团人身上特有的坚忍之美,是兵团母亲的群体塑像。女主人公刘月季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善良、正直坦荡、吃苦节俭、平凡豁达、宽容忍让,有血有肉,立体而生动。大爱无声,大德无形。刘月季把对钟匡民的爱深埋心底,坦然面对,怨而不怒,独自承担着生活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幸,这是中国女性的含蓄之美。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正如这戈壁瀚海,容纳百川,于博大中见细微,于苍凉中显炽烈。母爱就像戈壁中的绿洲,是兵团儿女的精神家园和憩息地。对钟家儿女们而言,母亲承载着“家”的全部意义。该剧重新开启了记忆之门,激发了我们对尘封已久往事的回忆。这种母性的伟大和崇高,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去感恩去思考,去续写新的生命中的感动。
      第三,该剧充满侠义之美。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人于危难之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剧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身上均体现出一种侠义之美。小钟杨寻父路上救钟柳,刘月季舍爱杀驴救战士,郭文云善待刘玉兰,刘月季危难助“情敌”,钟槐执意守边防等等,均体现了一种豪迈和大无畏,可谓“侠”光四射,正气凌云,酣畅淋漓,激荡心扉,极富冲击力。
      第四,该剧充满忠孝之美。自古忠孝难两全。剧中男主人公钟匡民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忠于革命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赤子情怀;而女主人公刘月季身上则体现出了中国妇女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以“孝”当先的品德。钟匡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刘月季对丈夫、对家庭的忠贞,钟杨、钟槐对母亲的孝顺敬重等等,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生存环境下,忠、孝观念虽然发生了激烈碰撞,却又得到了合理解释和完美统一。
      第五,该剧充满和谐之美。德为上、善为先、和为贵,是该剧着力表现的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在各种矛盾纷繁交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该剧努力营造出了一种相对安定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浓厚的和谐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刘月季的敦厚、善良和坚忍。在丈夫与儿女之间,在养女与生父之间,在自己与前夫、前夫之妻之间,刘月季始终用宽怀、大度、忍让,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化解着其中的恩恩怨怨。从某种意义上讲,坚忍,既是对蹉跎岁月和现实境遇的无奈,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
      第六,该剧充满自然之美。在波澜壮阔的人民共和国创建之初,一群热血澎湃的兵团儿女置身于天山脚下的戈壁荒漠,开创着史无前例的事业,而剧中众多的大漠胡杨、条田麦浪、连队团场、红柳苇湖等镜头,以景寄情,托物言志,亘古荒原与万顷碧波交相辉映,苍凉粗犷与豪情激荡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纯朴自然,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激发了人们对西部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另外,我认为该剧中还有几处亮点值得一提。首先,编导一改正剧庄重煽情之风格,在故事中注入了幽默元素,使我们在悲壮凄苦中感受到快乐和轻松。如钟匡民面对前妻时的那种尴尬,郭文云面对刘玉兰时的拙笨慌乱,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中作乐,充分表现出军垦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次,该剧改变以往军事和屯垦题材剧的音乐和歌曲风格,不再采用以豪迈和激昂为主的单一旋律,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能够与故事情节相融合的旋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该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些细节不够真实,个别人物刻画略显单调等,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该剧所取得的成功。该剧是对兵团精神真善美的讴歌和颂扬,故事真实感人、撼人心魄,观后不仅使人潸然泪下,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带给了人们审美愉悦。
      (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党委办公室干部)

    相关热词搜索: 兵团 反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