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孟小冬情归杜月笙

    时间:2020-02-24 10:07: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女人到了40岁,就如一朵已经过了绽放时节的花,慢慢地凋零。想想孟小冬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东西南北转战,年纪轻轻就独自一人肩挑全家重担,又经历了婚姻的几番坎坷,身体几乎垮掉,落下一些病痛也是在所难免。

    最折磨她的便是这时常造访的胃病。当年,孟小冬红遍南北,邀约不断。繁忙的工作,让她根本无法按时吃饭,早已落下了病根儿。而后,即便她不再为生计奔波,但常年心情抑郁,食味寡淡稀少,使胃病再次雪上加霜。

    1948年年末,平津战役爆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向平津一带推进。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蒋介石政府的周旋下,部分学界和艺术界人士搭乘专机离开了北平。

    此时的北平,几乎成了围城。孟小冬只是一个唱戏的女子,虽然贵为“冬皇”,但她对政治这些东西并不敏感,只能被纷传的谣言左右。到了这样危机四伏的时刻,孑然一身的孟小冬就显得六神无主。

    孟小冬不能分清政治和时局的利弊,但是作为上海滩“青帮老大”的杜月笙,却能在这些战事之间推敲出伯仲来。

    自孟小冬义演回到北平后,杜月笙就日夜牵挂,正当孟小冬六神无主之时,她突然收到了姚玉兰(杜月笙侧室,孟小冬孩提时的玩伴)从上海寄来的挂号信。信上除了一些寒暄之类的话,主要就是要孟小冬火速到上海暂居以躲避战火。可以想象,在那样时局动荡的岁月,孤苦无依的孟小冬收到这样一封信,正如雪中送炭,是多么的温暖。

    姚玉兰以姐妹之情写信邀孟小冬正是受杜月笙之托。如今华北战事告急,姚玉兰也就抛下心中芥蒂亲自邀请孟小冬。见姐妹已经放下心结,孟小冬便应允了赴上海之事。

    孟小冬愿意离开北平来上海,杜月笙欣喜若狂,一方面是能够保障她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终于能见到他日夜牵肠挂肚的情人。为此,杜月笙动专门租了一架飞机接孟小冬。此时的杜月笙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身体消瘦,孟小冬抵达上海时,杜月笙仍然带病到机场接孟小冬。孟小冬本来就是一个感情极为细腻敏感的女子,一个男子默默守护自己十几年,真爱至此,已全然被感动。在8年全面抗战的年代,杜月笙的爱国忠义之举早已感动了孟小冬。最关键的是,不管何情何景,杜月笙对孟小冬始终是不离不弃,照顾有加。

    到了上海,孟小冬和杜月笙、姚玉兰住在了一起。

    平日里,孟小冬就悉心照料病体缠身的杜月笙。这时的她,俨然把自己当做杜家的一员。时光亦如沙漏,“好景”亦有终结。这样温暖的幸福家庭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1949年年初,天津、北平相继解放,上海似乎也成了解放军的囊中之物。和大多数名流一样,杜月笙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应了蒋介石的邀请去台湾,二是应了黄炎培、章士钊的劝告,仍然留在上海。

    病中的杜月笙,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意外,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一家乘坐“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开往香港,孟小冬也随之南下,并随杜月笙一家住在了位于香港坚尼地台18号的最后一处杜公馆。孟小冬走了,梅兰芳却留了下来。那个时候,梅兰芳也在上海,不过两人并未见面。

    在孟小冬走后的一个月,上海解放了,进驻上海的解放军宁愿睡在马路上也不扰民的情景,给梅兰芳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因而选择了留下来。

    上海解放后的一年,梅兰芳被各种演出活动包围,可谓是众星捧月。可是,在南边的香港,杜月笙一家却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凉薄。

    彼时的杜月笙本来就病痛缠身,哮喘病一发再发,又因路途的颠簸,病痛竟一发不可收拾。孟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傅余叔岩一样,整天不离左右地为杜月笙熬药煎汤。因杜月笙的身体再难以支撑来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宜,姚玉兰就负责主持杜公馆日常的内外事物。

    杜月笙卧病在床,根本无力维持家业。他因为有病缠身,只能吃煮得很烂的面条,面淡而无味,又无法行走到饭厅,家人根本无法与他同桌吃饭,因而就连吃饭这种简单的家庭生活都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姚玉兰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吃不惯香港人煮的东西,所以她在自己的屋里吃饺子,而孟小冬则独自一人啃面包、喝牛奶。虽然,孟小冬和姚玉兰的关系在上海一时间得以冰融,但长期地相处下来,又变得日渐疏离。两人的关系一度下滑,甚至到了视若陌生人的地步。这其中的具体原因可想而知,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让两个女人拥有同一个男人。

    日子过得简简单单、不紧不慢。但这样平淡的生活,对于孟小冬来说似乎少了些什么。

    坚尼地台18号的杜公馆是杜月笙的一个门生替他租的,是香港一个普通公寓。位于底层的杜公馆,既无围墙护院,更无庭院散步,楼上住的是陆根泉一家,比起上海华格臬路中西合璧的杜公馆来,实在相距甚远。

    香港并不似杜月笙赖以发迹的上海,曾经的“海上闻人”也就无法再呼风唤雨了。广结名流的杜月笙在失去呼风唤雨的地位后,也变得门庭冷清。即便是在病榻中,来探望他的也只有少数的亲戚挚友。

    就像春夏绚烂过后,便要经历秋冬的萧瑟。繁华过后,总会不尽如人意地生出一些凉薄的事。世态炎凉,人情纸薄,这似乎是大多数豪门都可能遇到的憾事。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一辈子都骄傲自负的孟小冬,却甘心不离左右地做起了看护的工作。杜月笙病到严重的时候,几乎不能下地站立,孟小冬也就亲自将汤药煨面端到床前,亲自喂食杜月笙,无微不至。

    病痛缠身之中的杜月笙最大的享受,便是孟小冬在病榻前唱上两嗓子,他便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孟小冬几十年的从艺经历,渗透着杜月笙的心血。他懂戏,更懂孟小冬唱的戏,每一句清唱中,杜月笙都能听出异样的风清月白。

    1950年,在香港待得不顺心,杜月笙便有了全家迁居法国的想法。有一天,他当着全家人的面让姚玉兰计算一共需要多少张护照才够。像这样的家庭会议上,孟小冬向来都少言寡语,这时却以淡淡的语气说道:“我跟着去,算丫鬟呢还是算女朋友?”

    孟小冬的语气淡得似乎无关痛痒,但一语甫出,竟满堂肃然。最震惊的莫过于杜月笙,因为只有他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之重。这两年孟小冬衣不解带地照顾他,却从未以名正言顺的身份侍候左右。

    想来孟小冬一生孤傲,与梅兰芳的婚姻破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名分所累。杜月笙十几年来一直追求孟小冬,在病体缠身的如今,她竟终于同意委身下嫁他这个年逾花甲的病翁。这一天,他等得太久了。萎靡之中的杜月笙顿时精神抖擞,当即宣布要尽快与孟小冬成婚。

    杜月笙话一出,比孟小冬的话还让满堂震惊。反对者占大多数,他们苦口劝阻,再三陈词。但对他们说的种种理由,杜月笙都置之不理。孟小冬难得开口要求,既已开口,定是她心中所想。他已知自己时日不多,要尽快践履对小冬的诺言。于是,他便立即找来皇历,选了最近的婚嫁适宜日,确定婚期。众人见他主意铁定,便不敢再劝阻。

    此时的杜月笙,万贯家产早已散尽,但他还是坚持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他叫万墨林(总管)在当时香港最好的九龙饭店定了酒席,还准备花重金把九龙饭店的大师傅请到坚尼地台的寓所来做饭。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无法长久地站立。其实,风风光光并不是举办仪式的初衷,孟小冬明白,强挺着的杜月笙了解她的心结,他是在以大操大办的方式昭告天下:一生情场波折坎坷的孟小冬,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归宿。

    婚期如约而至,喜宴多达10多桌,寓所的大厅根本不够摆,临时又借用了楼上陆根泉家的客厅。

    那一晚,杜月笙离开了他久卧的病榻,穿起了新定制的长袍马褂,头戴着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新娘孟小冬推到了客厅。

    40多岁的孟小冬,虽然也难以避免岁月留下的痕迹,却仍然风韵犹存。她穿着一件崭新的绲边碎花旗袍,鲜艳的色彩,衬托出她脱颖的气质。她面带微笑,难得热情地招呼起前来赴宴的亲朋好友。

    久病的杜月笙也难得精神抖擞,他要求孟小冬搀扶他起来走至客厅中央。又命人把所有在香港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叫到身边来,让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之礼,并且命儿女们以后要叫孟小冬“妈咪”。

    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都称呼孟小冬为“阿姨”。这时无亲生儿女的孟小冬,听众人齐声叫“妈咪”,十分高兴,按照规矩,她这个做“妈咪”的当即送给了儿女们事先准备的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而女儿和儿媳则是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正式有了杜月笙五太太的身份,一生追寻名分的她终于如愿以偿。

    杜月笙曾说过:“抗战胜利后,始知爱情。”正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始终如一,才换来他们晚年的形影不离。

    (摘自文汇出版社《孟小冬艺传:流诸记忆的冬皇遗音》 作者:谢国琴)(图片 d4042688d33db01dc212fd515be0592e.jpg 图注:1950年,孟小冬和杜月笙的

    结婚照(摄于香港)。)

    相关热词搜索: 杜月笙 孟小冬情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