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孔子的教育智慧给当代语文教师的启迪

    时间:2021-02-10 18:09: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先圣孔子生活的时代,语文教育没有明确的被划分为一个学科,因此孔子似乎并不能算今天严格意义上专业的语文教师,然而阅读儒家经典《论语》,在这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嘉言懿行的著作之中,我们确乎看到孔子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教学与思考,也为两千年后身处教育改革中的语文教师们提供了许多借鉴与参考。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践行文道统一理念

    文以载道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孔子语文教育的核心观点。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纷争不断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无论是从政还是为学,亦或是与其弟子周游列国的行走漫漫长路,穷极一生,都为实现心中之大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因此孔子为学重在学以致用,为国之崛起而读书,他说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大概可以说是孔子教学的总纲领,教书育人以立德为先,今天我们的教育依旧延承这一主张,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有抓住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才能培养出为祖国事业不懈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我们说孔子侧重德育的同时,如何对待语文工具性的特质?孔子之所谓“游于艺”即娴熟的掌握技艺,《朱注》:“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1]孔子教学分为六科,其中的“书”就相当于今天的语文课,实际上孔子十分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诗经》不仅仅是用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更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李泽厚教授认为儒学的经典教材——《诗经》“常被用来作为外交辞令,以展示所依据的权威和规范”。[2]孔子也注意对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他不看重华而不实的无用辞藻,更講究简约实用的文字表达。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辞达而已矣。”语言只要能精准表达含义即可。《论语·卫灵公》对于这一观点,后世尚有许多争议,这里暂且搁置争议,我们说无论是《论语》一书还是孔子其人,都为中国语言的流畅、自然、清新的表达和运用做了很好的开端和示范,影响至今。

    今天的语文教育仍在探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几代语文教育的专家也在寻求语文教育的本质,回看孔子的语文教育,语文不是没有内容的工具和符号,而是负载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我们何必苦苦追求它的人文性,用好语言,守住信念,本立而道生,所谓的人文性正在其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语言是运用中的言语,才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发挥好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3]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孔子教学语文的奉行文道统一的理念,在此基础之上,他是如何切实培提高学生素养?孔子为师成功之处在于不是生硬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实际上他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能否使学生形成内外品质和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去“想”,没有思考的学习,没有心脑的练习,最后培养出的学生,就会是孔子所说的“器”,头脑中盛装别人的思想和于己无关的言论,留下的只有短暂的记忆到长期的遗忘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要简单获得现存的知识,而是在此过程中,切实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提高思维品质的第一个关键点在于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愉悦的思维才能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促进继续学习的愿望,孔子强调快乐的学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在语文课上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有时他与学生谈理想,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有时他给学生讲解诗歌,为学生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当发表言论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写作文不单单是为了获得高分,语言学习和表达的根本是于己、于人、于世、于心灵深处之乐,这是一种收获成长的快乐,不是在外压力和精神内在的负担下的惨淡经营,这样语言之中多了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多了更多的想象和联想,这样的快乐才能让学习的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是学生愿意为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的根源。

    提高思维品质的第二个关键点在于把握思维提升关键时机。孔子注重启发诱导,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教学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定是学生先有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刻加以指导点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孔子与他的学生交流心得,让学生们畅谈志向,学生无论是何见解,他都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耐心聆听,或微笑点头,或轻声赞许,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所以他的学生曾皙能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样美好的愿景。

    三、乐知善思,博学以文——倡导经典著作阅读

    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位狂热的古文爱好者,他自己评价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他既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也是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这种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极大的影响着他的教学实践,为了鼓励学生重视文学,热爱阅读,他做出过许多努力。

    首先,他为学生确定了可供阅读的经典著作篇目。孔子的选择《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作为当时教学的教材范例,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精准独到,在两年前之后的今天,除了《乐》失传之外,这些著作仍然被视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熠熠生辉,孔子虽然认为自己的一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是他却为这些经典的流传做了许多不可磨灭贡献,他删《诗》、评《易》,修《春秋》,为这些著作确定了更为合理的体系和范围,为中国后世的语文教材启蒙编写提供了开创性的借鉴。

    其次,他为名著的做过精彩导读。他整体评价《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在劝导学生读《诗》时,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季氏》)宏观角度告诉学生们读书于终身之益处,不但可以将你熏陶成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见识,有思想的人,更能带给你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他认为《韶》是“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的,聆听到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学习美好的乐曲,能带来审美的享受,这是一种远超过物质之外的精神“盛宴”;他认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朱注》:“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4],学习《易》可以使人变得聪慧,看透纷杂人世之外蕴含的道理。孔子一生致力于读书学习,他也用深刻而敏锐的阅读感悟,为学生展现一部部著作的“全景”,开启学生主动阅读的大门,带给他们无限阅读的趣味。

    第三,他交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孔子善于与学生分析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道理,把握读书的精要,把厚书读“薄”,同时他也细致入微的品评,把书读“厚”。《史记》记载孔子读《易》时韦编三绝,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记录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思维成果,他乐于教学,诲人不倦,但是却并不是代替学生阅读,他非常重注保护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快乐的成长发展。当今社会想要孩子们能安安静静的读书,似乎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网络的飞速发展、音像光影技术的腾飞、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似乎都在挤压着学生们阅读的时间,也冲淡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孔子对于阅读的教学可以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很多思路,经典的阅读重在培养兴趣,同时传授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理念和习惯,远比不厌其烦的碎片化讲解更有益处。

    孔子所教授的语文是快乐的阅读、是自由的表达,是思维的发展、是理想的践行,不仅在课堂上、在课本中,更是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里,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之中,他的语文教育带给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灌溉,更是智慧的增长和心灵的启迪。孔子教学的语文是运用中的言语,它不是生硬的符号,而是活在口头上、行动里、思想中。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心中之大道,虽几经困厄而未改其志,即使“累累若丧家之狗”,内心仍然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不变其教育的理念与初衷。

    在祖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的国家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我想伟大的先师孔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好榜样。

    参考文献:

    [1][2][4]李泽厚.论语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赵美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六中学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孔子 启迪 语文教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