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我相信我能飞 [柴静:我相信我能飞]

    时间:2019-01-04 04:35: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撇开记者、主持人等词语赋予的角色修饰,迎面走来的柴静首先是个令采访者怦然心动、美丽时尚的年轻女子,与生活在京城的众多女白领没啥区别。但无可否认的是,那么多由她介入过的重大热点新闻事件,却又让她以比普通女子抢眼得多的传媒人形象,走入了公众视野。
      2005年3月25日午后,阳光很好,柴静在新闻调查的空档里给了我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自成风格,
      新闻调查中的“抒情高手”
      
      前一天,柴静刚完成对河南一群流浪儿特殊生存状况的新闻调查。她说,不久前做家庭暴力及女性犯罪题材时发现了这个线索,一群由10到16岁未成年人组成的盗窃团伙,一年之内,盗窃财物竟达200余万元。15个未成年人,全是失去家庭的流浪儿,“主犯”仅有15岁。
      柴静说,调查采访过程中,她再次生出了流泪的冲动。“有人或许又要提出异议,认为我应该保持新闻记者报道的客观性,不应像普通人一样表露个人真实情感。”其实,柴静刚到央视《新闻调查》起,便开始了“刚柔相济”的新闻方式了。
      2003年4月20日,柴静调到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的第3天,正赶上北京公布非典疫情。那天她手续还没办完,制片人张洁打电话试探性地问:“想不想做一期非典型肺炎的节目?”可能是考虑到其中的危险性,张洁话中略有迟疑,但他没想到,柴静痛快地答应了下来。这不是冲动,身为记者,当人类面临突发性灾难时,能够在现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晚,她和编导、摄像把拍摄方案订了下来,并联系好了医院及专家。
      次日,柴静和同事赶到了北京市胸科医院非典一线。
      进病房前,她一点也不知道病房里的状况,不知道要采访哪些病人,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接受采访,她只能很贸然地推开一扇门,试探地问一位病人:“可以采访您吗?”
      得到应允后,柴静心里突突直跳。她跟摄像师都注意到了病房里充斥着传染病带来的可怕的压抑,而病房的窗外是北京4月的春天,满眼绿色,充满生机。接下来,柴静连续3天6次进入北京各大医院的隔离区。
      其间,摄制组成员专门住在宾馆,进出走专用电梯,不与外界接触,房间每天用紫外线灯和消毒液消毒,整个楼层没有其他人。节目采访制作期间,她只通过电话和外界联系。
      非典的危险性不可能不带来心理压力。每晚睡下后她都会想:只要明天早上起来没发烧,就可以继续去采访;如果万一被病毒感染了,也要拿上DV摄像机,继续记录,直到最后一刻。
      节目播出的镜头是连续的,但实际采访中却很难遇到恰当时机,抢救病人都是紧急的事情,没人会等记者。柴静和同事就在医院等着,只要救护车出动,就跟上去拍。
      节目播出后,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位北京大嫂给她打电话:“我原本对非典怕得不行,看了你做的节目后,我一下子丢掉了恐惧。”许多人还告诉她,她在灾害前的表现,加上节目最后场景从病床离开对准窗外绿色的那个镜头,像一段优美抒情的散文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这或许正是柴静说过的“新闻中的柔情因素”。
      
      事隔不久,柴静再次让观众看到了她更加真切细腻的“柔情”。
      2003年6月,柴静到甘肃武威市双城镇采访。不久前,那里发生了6个小学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学生不治而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孩子放弃生命?媒体的报道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柴静奉命前去探寻少年决然自杀的谜底。
      柴静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顺藤摸瓜,剥茧抽丝,一层层解开了事件谜团――是少男少女青春期难言的孤寂落漠,家长、老师无视其人格成长而不做有效沟通,以及外界轻侮激发的逆反心理,促成了极端事件的发生。有心的柴静还把少年和成年人对生与死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双城的一个深夜,柴静对一个男孩的采访刚进行到一半,当地镇政府派人前来阻挠。柴静问男孩你愿意跟我回酒店接受采访吗?男孩说:我愿意。柴静下意识地问:为什么?男孩的回答出乎意料:因为我看过你在电视上的非典报道。柴静心头一热,半晌没说出话来。因为非典的报道,柴静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荣誉,但是没有这句话这样打动过她:“我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信赖。”
      《双城创伤》播出时,有一段画面打动了许多观众。柴静在一个青翠的庭院里采访自杀女孩苗玉的表弟。对话进行到最后,男孩泪流满面,哽咽无语。柴静蹲下身去,轻轻用手拭去男孩的泪水……
      这一镜头后来在媒体间引起了争议。争议焦点是记者的界限在哪里?记者应不应该像普通人一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柴静却有自己的观点:“我的理解是,我要做的是一种平衡的新闻。若做刚性新闻,我的刚性会比别人更刚,但同时也要有柔软的部分,让受众产生对人的理解和同情。”
      硬新闻下的柔情,让柴静与众不同,她自成一派的风格成功地赢得了观众。
      
      不言放弃,
      在眼看没路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
      
      1976年12月,柴静出生在山西临汾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正直、勤勉、乐善好施、救死扶伤等词自然而然地营造她成长的背景。
      梦想的最初萌动始于13岁。那年,爸妈买了个“红灯”牌收录机,让柴静学外语用,柴静也用它来收听“中广流行网”等广播节目。她从此知道了,原来还有一个和自己身边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那一刻柴静想:做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不错,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离开这个地方,寻到另一种生活方式。
      15岁,柴静成了一名少年大学生,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财会专业。她尝试着多方面发掘自己,歌唱、演讲、诗赛、大专辩论赛她都参与,而做主持人的梦渐渐居于中心。她给当地电台一个名叫尚能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写信说:“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不久,柴静收到他的回信。信中说,不知道是什么打动了他,他决定让柴静去面试。
      柴静到学校广播站录了一期节目。这是她第一次做节目,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节目名字叫《另一种声音》,里面有一小段抒情的话,还配了一段音乐。没想到,电台的领导见到柴静后,却不能接受一个学生来做主持人。
      如果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会就此退却,而柴静没放弃,她央求那位领导:“请您先听听我的录音带再说吧。”尚能和那位领导听后,二人转过身来说:今晚就播,放在节目的最后半小时。柴静以“坚持”赢得了胜利。
      那个暑假,那个暑假,柴静留在长沙去电台“实习”。她只剩下120元钱和一辆向老师借的单车,因为假期收发室没人,柴静和家里没了联系。两个月里,她甚至有过翻箱倒柜好不容易凑齐五毛钱买袋方便面,尔后计划着吃一整天的经历。在长沙,她没有亲友,听不懂当地方言,惟一的生活是骑上单车去做节目。有时要写十多页的稿子,直到眼睛发炎看不清楚为止。这一切都没让她觉得多辛苦,她只是单纯地觉得要抓住梦的翅膀。
      19岁,柴静大学毕业,父母已在山西给她找好了一个会计职位。真的要离开自己的梦想,回去做一个生活安稳、平平淡淡过一辈子的会计吗?为了不给未来留下遗憾,她自做主张地迁了户口和工作关系,留在了长沙。那时,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通过考核留了下来。工资只有300元,租房就要花去180元,但她坚持了下来。
      一天晚上,住处忽然停了电,柴静在黑暗中听完新加坡电台林伟的《点一盏心灯》节目,灵感突现:自己也可以做这样的节目。这座城市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心灵需要得到慰籍。第二天,柴静便去游说领导,请求让她做一档这样的节目。领导拒绝了她,理由是:不能你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必须由我们来定。
      
      柴静没有放弃,继续劝说领导。在她的软磨硬泡下,领导终于同意了,并答应让她开通热线。于是,由她开办的《夜色温柔》节目一做就是3年。她的周末几乎在电台度过,从晚上10点30分开始,一直到12点结束。有时柴静做完节目,有些喜爱她的听众尤其是上“夜班”的出租车司机还在电台门口等她。
      柴静从不相识的人那里获得无数知音,经常会接到从北京、沈阳、西藏打来的电话。
      1998年,柴静做到了电台综艺部副主任。为给自己充电,她毅然辞职,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回来后,她在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做起了主持人。
      2001年7月,中央台央视新闻中心主任陈氓在长沙出差时,从湖南卫视节上看到一个介绍柴静的节目,就喜欢上她的叙述风格。他约柴静见面,并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做新闻,你关心的是什么?”柴静说:“我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
      柴静的想法与陈氓不谋而合。应陈氓之邀,她来到了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从足不出户地坐在直播间做节目到直面新闻现场、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普通女孩子,她进入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像花豹要改变自己身上的花纹一样,是血淋淋的。”柴静说,“以前做节目的那些武功全废了,我开始从蹲马步学起。”她经常是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由于没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甚至,因为从来没有学过播音,到央视后好长一段时间还经常因为读错别字被台里罚钱。专业工作之外也有不少的烦恼,比如,由于是聘用人员,没有央视正式员工出入证,每次出去接嘉宾,都会被挡在门外。
      面对这一切,她都默默地“适应”和坚持着。
      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柴静终于迈着艰难的步履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一次在湖北某地,当地的一位市长拒绝采访。柴静和同事扛着摄像机跑到市委家属楼,从一楼敲到五楼,每敲开一扇门就说: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找市长采访,您知道他在哪?然后又抱着摄像机坐在楼下,向每个经过的人打招呼。10分钟之后,市委宣传部的人终于露面,答应安排市长接受采访。
      回首自己工作中的艰辛,柴静说:“在举步维艰眼看没有路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往往能得到惊喜。”
      
      忙并快乐着,
      感受“刀口上甜蜜的幸福”
      
      柴静做《新闻调查》以来,已完成了40余个几乎都是对抗性的调查报道,其中《狙击“非典”一线》、《双城创伤》、《寻访艾滋孤儿》、《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等都影响深远。其间,她从坐惯了直播间的新闻外行,修炼为新闻基本技巧运用自如的“新闻女郎”。在《飞越的极限》那期,是关于陕西青年王家雄骑自行车飞越黄崖关长城时不幸身亡事件的讨论,柴静锋芒毕露的质疑,令演播室的教练与队友尴尬不已。
      一同奔波于各地新闻事件现场的同事们常常会看到,柴静和他们一道吃猪头肉,打粗陋桌球,在小城镇尘土飞扬的街边路灯下捋胳膊挽袖子大呼小叫;也见过她赤脚挽裤腿,像村妇一样奔跑在乡村土路上;电视画面中,则常常有她风风火火赶赴新闻现场时的“冲锋陷阵”……而就在几年前,从长沙铁道学院到北京广播学院,作为年轻、清秀的女孩,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淑女风范。那时,她每时每刻都在“实践”着一个日常女白领的生活,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喝喝咖啡,翻翻时尚杂志,而且,只听前卫音乐、只看法国电影、只喝石磨咖啡……
      崔永元刚知道柴静做新闻调查时曾惊讶不已:“那是小伙子和疯疯颠颠的丫头们才干的事呀,你这文弱淑女,干吗不去做读书节目?”
      柴静不以为然:“进入《新闻调查》后,我在前所未有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自己,感受多种人生激情,像野生的植物那样舒展和疯狂,我几乎成了一个百无禁忌的女子。”
      旅游是柴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西藏、越南、俄罗斯、印度等地都有她的屐痕划过。“有时我想,生命像个骗局,告诉你工作很重要,爱情很重要,可能这些都不是真的,其实是激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人最强烈地感受到活着。当你没有爱情的时候,工作可以替代,没有工作的时候,旅行可以替代,总之要找到替代品。我对旁边的同事说,在北京的工作好像硬币,一面是痛苦,一面是幸福;旅游的时候,这枚硬币则开始旋转,既不是这边也不是那边,这种状态就是自由。”
      柴静曾出过一本书:《用一辈子去忘记》,里面是一个敏感、幽柔而又倔强的女孩内心情感的坦露。它以日记体的形式,自言自语,没有掩饰,让每个读者毫无遮拦地去触摸一位20余岁的少女的心。柴静说,“生活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可能性’。因为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觉得生活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每天的忙碌后,与朋友一起品尝美食、出去旅游,让我感受到,这就是刀口上舔蜜的幸福。”
      一面是淑女,一面是新闻现场的出击者,二者柔和地结合在眼前的女孩身上。
      采访结束,道别后柴静转身离去,她说她要陪爸妈去逛街购物。望着她纤巧的背影,我突然想起多年前非常流行的电影《灌蓝高手》的主题歌:
      I believe I can fly(我相信我能飞)
      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我相信我能触摸到天空)
      I think about it every night and day(我日夜不停地思索)
      Spread my wing and fly away(张开我的翅膀展翅高飞)
      I believe I can fly(我相信我能飞)

    相关热词搜索: 我能 柴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