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洁:有力推动肺癌精准诊疗之路

    时间:2020-12-06 04:05: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惠清

    周一早晨八点,如同往常一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特需门诊外候诊患者早已大排长龙。

    诊室内,王洁稍作整理,开始接待当天第一位患者。虽然昨天她一连开三个在线会议,又持续工作到很晚,但一早出现在患者面前依旧精神饱满,交谈间既专业权威,又让人如沐春风。

    “最近感觉怎么样?”“饮食可以吗?”“用药后有没有觉得症状好转?”……王洁边询问情况,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肿瘤内科主要治疗胸部肿瘤,在胸部肿瘤中,肺癌发病率最高。来到这里看病的,大多数是外地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经过不同机构诊断和治疗后,因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慕名前来,每个人手上都拎着厚厚一叠检查报告。

    在对患者病历资料、病理报告、检查报告等进行仔细查看和详细分析后,王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每年,由她诊治的肺癌患者15000余人次,其中疑难病症占60%。

    身为肿瘤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候任主委,王洁温柔知性背后,有着令人瞩目的专业学术背景。她长期从事胸部肿瘤临床和转化研究,在肺癌内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在肺癌分子分型个体化诊疗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取得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
    在液体活检分子分型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建立了基于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术及肺癌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诊疗体系,使得靶向治疗受益患者扩增30%;
    系统阐释了靶向治疗耐药机制,提出克服耐药新策略,使晚期肺癌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研究成果写入多部肺癌诊疗指南。

    王洁2008年入选国家“十、百、千”人才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2011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多次应邀到世界肺癌大会(WCLC)、欧洲肺癌年会(ELCC)等国际学术大会作专题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多年来,作为一名临床科学家,王洁带领团队跟随国家与时代发展,不断探索肺癌精准治疗之路,为无数晚期肺癌患者延续了生存希望。

    生命相托,重如泰山

    患者李女士的爱人王先生,在李女士进诊室前,先一步为王洁描述了病情。“她还不知道病情已经这么严重,我先跟您交待好,再让她进来”。

    李女士是河北邯郸人,今年60岁。2018年中秋节那天,她觉得胸腔右侧“有点酸,难受”,王先生带她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是肺腺癌晚期伴随骨转移。

    当时他们先后就诊于石家庄和邯郸几个医院,被告知“最多还能坚持三个月到六个月,你们回家吧,别看了”。王先生“不死心”,开始在网上搜索各大医疗机构信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家癌症中心,在国际上影响力都很大,王洁主任又在肺癌领域非常权威,就来到了这里。”

    经过靶向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案,两年过去,李女士的生命仍得以延续。虽然病情还在进一步发展,肺部疼痛时常需要吃止痛药,但是“生活还能自理”。当天诊室里的她,穿了一身橘粉色衣服,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都位居第一,“而且一经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

    20多年临床实践,王洁看到无数家庭,因为家人患肿瘤而走向破裂。尤其是多年前,由于没有太多药物可治,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一般在八至十个月之间,“即便很多患者倾家荡产去做治疗,最后依然人财两空”。

    近些年,靶向治疗、免疫治療等精准治疗方法出现,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相对于传统治疗,靶向治疗通过基因检测分析癌症患者基因变异的形态,使用针对不同癌变的特定靶向药物,极大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疗效。

    “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很多政策,一是加快研发抗癌新药,二是将一些新药很快纳入医保,大大减轻患者就诊压力。”王洁说,“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肺癌治疗进入精准时代,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加之我们建立了基于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术及肺癌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的诊疗体系,使晚期肺癌患者延续三至四年,甚至更长。在整个肺癌治疗进程中,我们是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

    王洁记得,一位男性晚期肺癌患者,每次来就诊都是由爱人陪同,两人感情很好。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每隔两个月,他就要来医院复诊,王洁会根据他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靶向治疗方案。2017年,患者病情全面恶化,肺内、骨、脑都发生癌细胞转移。他想放弃了,而爱人还想继续努力,于是又找到王洁。“我们通过为他做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个新的耐药靶点,于是重新更改用药方案,使患者延续了一年多的生命。”

    从确诊肺癌开始治疗到患者去世,将近八年。在治疗过程中,王洁与患者夫妇建立了友谊。患者去世后,他的爱人仍与王洁保持联系,“时不时会发个短信互相问候”。去年一个周四,她早早地等候在王洁的办公室门口,“当时,她拿着一袋水果,说想我了,过来看看。”王洁知道,她是以这种方式思念她的爱人。

    生命相托,重于泰山。长期临床实践让王洁深深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与此同时,还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潜心科学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坚持创新发展,“个体化”治病救人原则,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更是她的使命和追求。

    “永远的梦想和坚持”

    在成长道路上,王洁“好像从来没有想过选择除医生以外的职业”。

    她出生于医学家庭,家中数位长辈都是医务工作者,耳濡目染,儿时就对医生这个行业充满向往,“考大学报志愿时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医学专业”。读研究生期间,又为肿瘤学浩瀚无边的未知所吸引,投身其中。

    “我非常清楚此专业之后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我一直知道这就是我要走的道路,是我永远的梦想和坚持。”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学生时代的王洁常常游弋书海,挑灯夜读;
    为了挤出更多时间阅读文献、做实验以及写文章,她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以木板为塌。

    任何一名年轻医师都是站在前辈老师的肩上成长,王洁也是如此。她感到幸运的是,自己从医生涯的关键时刻,总能够受益于前辈老师高屋建瓴的指点与帮助。

    在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攻读呼吸内科博士研究生期间,当王洁对课题研究和未来发展茫然无措时,导师王曾礼送她北上到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另一位导师朱元珏悉心指导,为她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为此后专注肺癌防治研究迈出至为关键的一步。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读博士后期间,在王洁既对临床情有独钟,又对研究恋恋不舍时,导师刘叙仪建议,“先去临床,再做研究”。博士后近一年的临床一线工作,让她对肿瘤专科,特别是肺癌有了一定了解,也是真正迈进临床肿瘤大门的开端。

    1999年6月,王洁博士后出站。正当她准备奔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进一步深造时,适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内科主任退休,各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的她成为最合适的主任人选。两难之际,时任医院院长徐光炜找到她,语重心长地说:“你如果要做临床,现在需要留下来,等三五年后再出去深造也不迟。那时,你就算不想去也会赶你去。”老院长一席话让王洁茅塞顿开。34岁那年,她不负众望,接下老主任接力棒,担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内科主任,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之一。

    三年后,为了接触更前沿的肿瘤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王洁作为访问学者,奔赴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交流学习。

    安德森癌症中心始建于1941年,是全球著名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王洁回忆,到达美国第一天,清晨六点钟,她受邀去拜访导师、国际著名肿瘤学家,安德森癌症中心内科系主任Waun Ki Hong。在交谈中,Waun Ki Hong告诉她,医学工作者亦有几种层次,有的仅仅专注于临床,有的只做研究,还有的将临床和研究完美结合起来,引领某一个医学领域发展,这叫做临床科学家,也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最高境界。“我相信您一定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临床科学家。”这番话给了王洁莫大的鼓励和启发。

    在安德森癌症中心求学期间,王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虽然白天临床实习,晚上还要撑着疲惫的身体在实验室做课题,但在她看来,“付出都有回报”。

    “正是这充实的两年给我充了电,也为回国后进行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更为自身以及学科明确了努力方向。”

    2004年底回国后,凭借扎实的学识、前沿的医学理念,王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带领团队突破重围,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科学道路。2015年,她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担任主任。

    改写肺癌治疗指南

    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推广应用,是王洁带领团队在肺癌精准治疗领域做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靶向治疗是中晚期肺癌综合治疗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使肿瘤患者治疗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也创造了患者长期生存“奇迹”。在对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之前,需要检测患者基因突变模式,从而筛选出有效受益人群,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突变,关注耐药性产生时间,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既往,利用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的常规标准,检测结果成阳性的患者即可获得精准的个性化治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获取足够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非常困难”,大约30%晚期肺癌患者因此丧失了接受靶向治疗机会。

    为使更多患者能够从靶向治疗中获益,2006年,王洁前瞻性地提出:是否能够采用患者外周血替代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

    她分析了采用外周血的优势。“首先,相对于组织标本来讲,用微创方式取得外周血更容易。同时,外周血可以克服小活检肿瘤标本的异质性,实现整个治疗功能的动态监测,并且可及性好,能够百分之百覆盖肺癌患者。”

    “王主任是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研究的开创者,早在十几年前提出这个概念时,她就已经看到了它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肺癌转化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白桦说。

    14年来,王洁带领团队在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上艰辛探索。白桦记得2006年胸部肿瘤内科实验室成立之初,由于科研经费少,一台国产离心机,一个水浴锅是仅有的科研设备,低温冰箱还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吕有勇教授借钱买的,若干年之后,每次跟吕老师碰面,王洁总是提及当年慷慨解囊之情。

    “我们在2007年建立的外周血检测平台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个方法现在早已非主流,但是在当年二代测序还远没有成熟,ARMS(突变扩增系统)法更是在襁褓之中,由于外周血ctDNA含量低,一代测序无用武之地,色谱法是否可行,我心里也没有底“白桦如是说。”受益于我的研究生导师邓大君教授的指点和帮助,仅用半年时间我们就突破了技术瓶颈,建立了稳定的外周血ctDNA检测方法!奋斗路上,艰辛与焦虑,汗水与泪水交织,得益于众多前辈,老师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动容。

    2009年,团队成功建立外周血动态检测肺癌驱动基因的新技术和无创肺癌诊疗体系,并將系列成果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国际著名肿瘤学家Thom a s J. Lynch教授评论:“该研究是迄今第一个分析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代表该领域的重大进步。”

    同时,此项研究还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优秀摘要奖及中国肿瘤研究年度十大进展,改写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

    此后,在取得上述原创性成果基础上,王洁又发起一系列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包括国际上首个基于ctDNA EGFR突变决定一线EGFR-TKIs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BENEFIT研究),为ctDNA EGFR突变分型及疗效预测提供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使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从10个月延长至30个月左右。

    从最初被同行质疑研究可行性,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团队开始“重复他们的工作”,王洁团队以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王洁说:“如今,我们及合作团队建立的无创肺癌分子分型惠及患者105万,试剂盒广泛应用于全球50多个国家和三百余家三甲医院,有效避免了靶向药物滥用,提高了临床获益,有力地推动我国肺癌无创精准诊治的规范化进程。”

    因在肺癌液体活检精准诊治领域的重要贡献,2019年,王洁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推进我国多学科诊疗事业

    “我们共同见证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成立,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诊治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时代,新进展、新理念和新方法日新月异,催生了肿瘤诊治领域革命性进展,在各学科越发细化的今天,更需要多学科团队之间支持、协作和交融。”

    8月29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大会将在早秋的北京召开。作为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洁准备在开幕式上致辞。

    MDT是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的多种诊疗模式有机结合,保障肿瘤患者最佳诊疗方案的实施,促进学科间交融合作。

    多年来,除了在临床科研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外,王洁一直关注多学科诊疗模式发展。

    “肿瘤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进展包括三方面:精准医学、规范化诊疗和多学科协作,多学科协作是精准医学和规范化诊疗的基础。‘分久必合,MDT是对肿瘤分科愈来愈细化的反证。”王洁认为,肿瘤多学科治疗是医学模式改变的需求、医学发展的需要和患者的就医要求。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成立之初,以孙燕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教授即开展多学科诊治,并陆续成立肺癌、消化道、乳腺等多学科MDT团队,规范、规律、定期讨论相关肿瘤病例,每次均召集外科、放疗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医生,对患者的病例情况、疾病特点和合并症等因素综合分析,为患者推荐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同时也使各科室医生积累了更全面的诊疗经验。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王洁系统学习了安德森癌症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从2004年底回国后即定期开展多学科团队的查房、诊疗,培养了一批多学科骨干青年医生,并定期举办中美肿瘤研究前沿论坛,在国内引起一定反响。

    在她看来,相较于MDT较成熟的欧美国家,中国三甲医院肿瘤MDT模式约为20%左右,远没有达到需求。此次,她作为学会召集人,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肿瘤患者及家属接受正规、规范治疗的需求愈来愈迫切,而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对肿瘤病人诊疗水平良莠不齐,即便对肿瘤专科医师而言,由于所在专业分科越来越细,也使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侧重于各自所专长的手段,有时难以为患者提供综合性治疗方案。”王洁说,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旨在推广肿瘤多学科综合规范治疗,落地肿瘤的个体化诊治,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式服务,改善肿瘤患者生存。

    在中国医师协会秘书长李松林看来,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现代国际全新医疗模式的建立,是我国卫生行业历史性和标志性的大事件,是提高诊疗质量、有效降低诊疗成本的科学管理平台,更是广大肿瘤患者的福音。

    “所信行远,协作共赢”。王洁说,在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向纵深发展、实现学科细化的今天,更加需要多学科诊疗团队彼此间的支持、协作和交流,这是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与保障,也是肿瘤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面对MDT未来发展方向,王洁认为:建立健全组织构架和平台;
    将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和MDT理念纳入肿瘤诊疗,建立标准流程;
    提高MDT规范化水平;
    提高肿瘤MDT管理质量;
    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教;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巡讲和培训;
    推动和开展转化性临床研究等。

    正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MDT”,王洁认为,“作为肿瘤学科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我们要肩负起生命的重托,秉承卓越的宗旨,坚定信念、务真求实、精诚协作,不断推进我国多学科诊疗事业的进步”。

    “为后来者铺平前行之路”

    在肿瘤医院门诊楼一旁,有一片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平房,肿瘤内科就坐落在这里。

    二十多年前,这里走出了中国肿瘤内科开拓者和奠基人孙燕,他是迄今为止中国肿瘤内科领域唯一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多年,一批批杰出的肿瘤医生站在前輩肩膀上,在此生根、成长,为中国肿瘤内科事业贡献光和热。

    如今,传承仍在继续。

    在王洁办公室的墙上,一幅油画惹人注目:花丛中,一名身着白色长裙的母亲正往身边小女孩的水壶中浇水,寓意为老师对学生的培育和教导。“这是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所画,”王洁说,“她现在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工作,做我博士生的第一天,她就开始准备这幅画,毕业的时候送给了我”。

    多年来,王洁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人才,她的学生遍布国内各个医疗领域,均作出了不俗成绩。

    “现在,我们肺癌团队有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十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二十余名。”如同对患者个性化精准治疗,王洁对团队成员也是“个性化精准培养”。“每个人都有所擅长,有些人是临床与研究兼顾,有些人只做研究,我会根据大家不同特点个性化制定方案。”

    王洁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医师,尤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想要把握机遇,不仅要有扎实的临床功底,还应有对最前瞻知识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嗅觉,而要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多看、多学、多思、多用。“而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可指导临床实践的成果。”

    每个成员加入团队的第一天,王洁就会告知:“第一,我们是研究型科室,需要具备研究能力;
    第二,我们要认准一个科研方向,不断朝纵深努力。比如多年来,我们在无创的分子分型上做了很多工作,随着肿瘤学不断发展,近几年免疫治疗又成为新的热点,但我们依然要坚持原来的靶向治疗和分子分型,只是要把研究做得更细,同时能够将研究拓展到免疫治疗领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白桦2007年加入王洁团队。自王洁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创性地建立胸内科实验室起,她就一直跟随王洁致力于肺癌转化研究工作。在白桦眼中,王洁“富有远见、极具科研思维”,“她能够敏锐地发现临床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科学研究,再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比如查房时,有个患者病历很典型,她能够清楚地说出某个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这种典型病历,提到哪些数据,科研上能从哪个方向去做深入研究,“马上就能形成思路和方向来指导我们的科研,让我们豁然开朗”。

    与白桦相同,段建春也是从王洁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时,就一直跟随她做临床工作。在段建春看来,王洁不仅在临床研究中硕果累累,而且无论多忙,对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都和蔼可亲,给予鼓励,产生共情,并综合患者具体病情、经济水平以及个人意愿,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方案。“从2005年开始,主任便借鉴美国学习时的经验,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四开展医患交流会。参会医生和护士会定期征求患者意见和想法,改进临床工作,同时为患者科普与他们病情相关的最新知识,为他们做心理疏导。”

    “王主任言传身教,特别关注团队青年医生的成长,经常亲力亲为、手把手指导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工作,帮助推荐学生把握一切提高成长的机会,比如出国交流进修、大会汇报发言等,为后辈医生提供全国最好的成长土壤。”博士后研究生于若飞说。在他眼中,老师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他人春风细雨,“智商、情商、逆商皆高”。

    于若飞说:“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研究热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研究,也确实发现了些有意义的结果,可是并不一定会被国际学界认可。可是王主任并不会被失落和逆境打倒,继续带我们脚踏实地开展学术研究,也有新的成绩获得。”

    “我常常想,在人生关键几步,有人扶你一把,为你指点迷津,是一大幸事。”王洁说。一路走来,她接受过很多前辈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我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也要为我的后来者们铺平前行之路。”

    “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探索和征服”

    从医二十余年,王洁一直保持着繁忙的工作节奏。

    如今,作为肿瘤内科主任,她除了负责肿瘤内科管理工作之外,每周两次特需门诊、两次查房,每个月参加两次研究生实验室会议,带领学科发展,还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工作还要更多”。

    多年來,由于在肿瘤内科领域的突出创新和贡献,王洁获得众多光环和荣誉。她认为,这些奖项是对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肯定,但在得到荣誉的同时,就标志着过往成绩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要带领更多人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至今为止,王洁对医学的探索“时时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肿瘤学科,挑战很多,机遇也很多。学科发展太快了,你可以看到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迫使你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进一步的科研找寻灵感。”

    压力也时刻存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竞争都非常激烈,不进则退,虽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中国肿瘤的引领者,肿瘤学连续10年蝉联国内第一,但我们内心还是充满危机感。”

    王洁说:“选择从医就注定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因为医学事业学无止境,有很多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征服。”

    而对于肺癌精准诊疗的求索,王洁说,她及其团队永远在路上。

    相关热词搜索: 肿瘤医院 之路 肺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