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从抗“疫”模式下的在线教学眺望未来学校建设

    时间:2020-12-22 20:04: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汪拥军

    一次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很多行业的惯有生态,中国教师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在线教学”的“最大主播团体”。灾难也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建设的思考与探究,笔者结合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抗“疫”模式下的在线教学形态分析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至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武汉封城、湖北封省,全国各地相继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020年1月28日,学校研究落实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方案。2020年2月1日,高三年级率先启动在线教学;2月6日,高二年级启动在线教学;2月10日,高一年级启动在线教学。学校抗“疫”模式下的在线教学经历了惶恐、适应到熟练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建立危急状态下师生线上联系阶段

    启动居家在线教学,要谋划好两个问题。一是选择合适的在线教学平台。疫情发生后,学校立即对师生所在位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一的教师、五分之一的学生不在武汉市,很多师生身边没有电脑、纸质资料,只有手机;少数师生住在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好。学校综合考虑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普适性和操作性,最终决定以QQ、腾讯会议和腾讯课堂为主要在线教学载体,辅以其他在线教学工具。

    二是全年级上大课还是以行政班或教学班为单位上小课。为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陪伴,学校最终决定克服困难,全体教师以行政班或教学班为单位制订小班在线教学方案。1月28日—2月7日,学校开展了分年级培训和试运行。2月10日,全校全部启动在线教学,没有一名学生因为隔离而停学。

    2.从居家在线教学转向居家在线教育阶段

    长时间封闭在狭小空间造成的压迫感、线上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产生的焦虑感等,使教师普遍感到线上教学备课累、上课累、管理累,学生也存在视觉疲劳、精力容易分散、交流困难等问题。

    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疫情,我们认识到抗“疫”背景下的居家在线教学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必须从在线教学转向在线教育,做好在线德育和居家活动指导。学校同时制订了打好抗“疫”在线教育持久战的工作策略。

    一是迅速研制抗“疫”期间各项工作指南,包括《教职工工作指南》《教师教学工作指南》《班主任工作指南》《家校共育行动指南》《学生学习指引》,对居家在线教育给予指导。二是引导学生保持科学合理的作息习惯。学校开设线上体育课、心理课,探索居家体育活动,加强心理疏导,让客厅变操场,让书房变课堂,呵护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将升旗仪式、班会、励志会等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增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仪式感。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唱国歌,感悟歌词内涵。每周主题班会上,教师开展精神激励,纾解学生情绪,将班会开成学生每周的“加油站”。开学典礼、励志早餐会、网上元宵灯谜会、网络红石讲堂、厨房争霸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四是抓引导、树榜样。我们在教师中组织评选“克难奋进备课组”“共克时艰班集体”“勇于担当奖”“勇于创新奖”。在学生中每周评选“笃行之星”“勤学之星”“锻炼之星”“守正之星”。

    通过这些在线活动和举措,学校积极落实五育并举和家校共育的策略,让家校实现守望相助,让学生读好疫情这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

    3.从传统讲授教学走向多样化学习阶段

    线上教学试行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教师的兴奋点都放在制作PPT、讲课、点名、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上,学生的兴奋点都放在打卡、做笔记、上传作业、订正上。这种简单地从线下照搬到线上的教学方式不仅谈不上学习方式转型,也把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折腾得晕头转向,实际效果很不理想。为此,学校实施了多样化教学策略。

    第一,实践“小组研学+线上指导”的新模式。我们把在学校实行的“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的统称)搬到线上,这种模式通过调整课表(每半天安排两个研学课时,方便学生组合、讨论)、合理分组(根據学生的学业基础、思维水平、组织能力,6~8人组成一个研学小组,每组设1人为组长,教师加入各小组研学群)、提供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导学案,以及检测和评价学生研学成效的课后配套作业等)、线上指导(教师在征集问题的基础上,安排集体和个别辅导)。

    第二,探索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和拓展,由小组长牵头组织在线互助学习,按照“小组研学+线上指导”模式进行。

    第三,探索混合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向教师、同学、家长请教。

    这些学习方式更能调动学生主动交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做法,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

    二、未来在线教育及学校建设的愿景

    为抗击这次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而普遍实施的在线教育,让笔者深切感受到未来在线教育的巨大潜力。

    1. 抗“疫”背景下的在线教学技术反思

    结合学校教师在线教学的体会,很显然,抗“疫”模式下的在线教学技术只是解决初级的教学需求。

    从长远来看,未来学校建设,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每个人的需求,积极拥抱新技术,设计每个学习者的能力图谱和流线,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推动5G、大数据、VR&AR、区块链等技术综合集成,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为中心,集成化场景、全域感知、数字化评价、智慧管理等的有机结合,为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建立教育供应链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配置学习资源,设计教育流程,搭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灵巧、泛在的智慧学习平台,学习者有需求就会有响应,打造学习者永不毕业的学习时空。

    一是围绕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运用新技术对传统教育信息系统进行重构,整合教育数据资源,形成具有智能感知能力、增进交流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的理想学习环境。二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对“弥散式”的教学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实时监测、科学分配,并进行实时统计分析,随时随地共享优质资源。三是引进最新技术,通过新技术刻画学习者的物理和学习轨迹,对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急缓、作业完成时间的长短、思考中的停顿与接续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强化学习反馈性,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从数据分析中找到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可能性,以便于创新规划课程内容。

    2. 抗“疫”背景下的在線教学目标反思

    未来学校和在线教育应该以价值教育为引领,而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未来教育课程价值的设定应更加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科学精神、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思维方式的养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和生命的意义。

    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插上了翅膀。如这次疫情中的视频“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的21天”用高清动画的方式立体展示了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全过程。“武汉战疫记”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坚守、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个观看的人都会受到心灵震撼。

    在课程建设中,未来在线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实增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5G技术,将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不容易看见的现场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体验,触动心灵,其教育效果也会成倍增加。我们相信,当青少年对祖国爱得深沉了,心中的信仰坚定了,精神世界强大了,他们离我们的期待也就更近了。

    3.抗“疫”背景下的在线教学对象反思

    抗“疫”模式下的在线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反响。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表示过去台上台下的师生关系变成线上的“面对面”平行关系,师生间的交流便捷及时。家长也可以随时“围观”教师的课堂,近距离观察孩子的学习,其乐融融。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家长十分焦虑,放心不下。抗“疫”模式让学习地点变成了“虚拟空间+家庭场景”,一场战“疫”把所有与孩子成长相关的教育者拉到了同一个“朋友圈”。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居家学习环境变化以及在线教学弊端的讨论,显然是不够的。在“谁来培养人”这个重要问题上,目前存在教育者主体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校及社会之间互动少等问题,而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未来学校建设要充分利用在线技术,构建多方合力育人体系,形成教育共同体,培育合育文化,实现共同成长。

    技术的变革和升级最终会促进教育形态的变化。虽然规律告诉我们教育不可能通过一场技术革命而发生巨变,但它却是唯一一个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有所贡献的行业。学校和教师必须紧跟在线技术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便利融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网络化、终端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行进在“上好学”的路上,让个性化、自适应和规模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中实现和谐统一。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腾讯教育联合组织的“未来在线教育云端论坛”的成果。

    (作者系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相关热词搜索: 在线 眺望 未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