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陈晓楠:生活像新闻一样不可预料】陈晓楠

    时间:2019-01-02 04:28: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很难想象,眼前的陈晓楠,一个斯文白净的邻家女孩,何以又上前线战场,又上青藏高原,处处挑战高难度,精彩地演绎了2006,却丝毫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后的沧桑。这一年,她遇上三个令人瞩目的国际新闻,经历人生的三个极限:心理极限、生理极限、采访极限。用她的话来说,这一切都不在计划之中。生活就像新闻―样不可预料,今天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突发事件,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新惊喜、新震撼;生活又像天气―样,纵然你无法预测得太准,但春去秋来总是规律,一切你得有所准备。
      
      非常境地别样生活
      
      有人用这样的文字形容陈晓楠:“玲珑娇小的她依旧清丽如昔:而与身材魁梧的记者握手的瞬间,又被传导着一种磐石般坚毅的力量。”
      这是对陈晓楠一句恰如其分的描述。她的身形和声音、眼神,都毫无疑问的让你感觉到她是一个纤弱女子,而从她口里娓娓道来的经历和灿烂的笑容,又让你惊讶这个貌似纤弱女子的内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911、伊拉克战争、黎巴嫩战地、青藏铁路这些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全部都有她的参与报道。
      “2006年,我经历过的三件大事,令我终身难忘。一是挑战了我的心理极限,进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机组采访;二是挑战了我的生理极限,贫血的我第一次进入青藏铁路采访;三是亲临黎巴嫩战场采访。”
      
      陈晓楠所亲历的这三件事,我们记忆犹新。
      2006年4月26日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有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全世界共有200万人遭到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威胁,让亲历事故的当事人痛不欲生。20年过去了,成为死亡之城的切尔诺贝利依旧是一片荒芜,陈晓楠和她的同事,就进入这个表面上荒芜,暗地里可能还存在核辐射威胁的区域。
      “那是对我心理的一次大挑战。谁也看不见辐射,辐射也不会马上致命,很可能在十几二十年后才发生。所以究竟进不进辐射区,不可能是毫不犹豫的。刚开始我对辐射特别惶恐,可是当你看到周围的人对那里特别适应的时候,你自然就变得不害怕了,你周围的人让你冷静下来了。”在心理斗争中获胜的她终于踏进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机组。
      进入青藏高原,对于大部分记者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大挑战,可是对于患有贫血的陈晓楠来说,这是一次对生理极限的挑战。过去因为贫血,她从未去过西藏。此次西进,却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肩负着采访报道的任务。“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很大反应,可是到了海拔3800米的时候,情况就变化了,睡觉的时候,我的床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甚至连救心丸都准备了。我还跟同事确认是不是打他的电话就可以随时找到他,以防有事发生的时候,大家都可以保持联络。”陈晓楠说,“但是在那次采访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就像我们以往做新闻一样,不是报道新闻本身,而是挖掘新闻背后的人,有人就有值得说的故事,那次我们采访了一个在火山口做监测工作做了30年的人,如果不是亲眼所看,我根本想象不到竟然有人是这样活着。尽管冒着生命的危险,也总算换回一部颇有价值的纪录片。”
      不可预期的新闻事件,再次将她带到了战争前线。2006年7月,以色列向黎巴嫩开火,她接到采访任务后便与采访组一起出发到战地,进入到被真主党控制的贝鲁特南部,还通过线人,采访了真主党的重头人物和什叶派的领导人。在战场上,她看到了几幕有强烈反差的场景:“我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婚礼的车。我们的司机特有意思,揭开车顶棚,让我们的摄像师去拍他们,路过他们的时候,还使劲鸣笛。新郎新娘使劲冲我们招手,那种笑容我觉得特别永恒,好像可以超越这种非常时期。”陈晓楠常常为这些非常状态下的场景而感动,“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和平时期,一点也不值得惊奇,可是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却是有着如此震撼的美。有天晚上我们在唯一一个尚在营业的酒吧,看到一个人在唱歌,还有一个老头在弹琴。我和摄影师在那坐了一会儿,结果发现记者越来越多,基本上都是晚上洗了澡又出来的。我说这个景象怎么那么像《卡萨布兰卡》,在一座城市,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些像记者那样的闲人,只有一个人在唱歌,没有听众。这种感觉挺有意思,恍然自己是在一部电影里。”
      三年前在伊拉克的经历也让她毕生难忘,在战争爆发前,她到了巴格达,去看看战争阴霾下的伊拉克人民是怎样生活。“那时每天的神经都给绷得紧紧的,当地政府对媒体的监视特别严,例如我们的拍摄,只限于一个角度,后面有人拿着枪监视着你,如果不遵守规则,他们就会大发脾气,因为你的违规拍摄随时会让他们全家性命不保。”然而在那样紧张的气氛里,她还是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美味的巴格达大饼、底格里斯河肉质肥美的鱼、在镜头前跑来跑去的小孩子们、友善的伊拉克人远远跑来送给她一颗糖……“离开巴格达之后,我们党得月亮都特别祥和,似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从前觉得平静会让我感到无聊,此刻却觉得平静是那么大的享受。战争将所有的梦想都破坏,人生计划也都落空。”从战场回来的她,觉得“和平真好”。
      
      最爱激荡思维的社交
      
      “你说的社交生活,最先让我想到的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我不习惯这样的场合。”晓楠毫不讳言,这种场合会让她有点坐立不安。而我们也很难想象,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在酒会中穿行的陈晓楠会是什么样子。
      “我的社交就是结识一些有意思的朋友,跟他们吃吃饭、聊聊天,有时会聊到一些有深度的话题,让我大开眼界,胜读十年书。我喜欢这种有大脑激荡过程出现的交往。”她特别提到被称为“民间思想家”的王康,“他是一个思想家,我把他当作导师,每次跟他聊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陈晓楠在大学时主修国际新闻,作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人,除了天生的灵敏触角与极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广结有识之士的社交,也让她不断拓展了视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未被挖掘出来,但是如果你不与人交流,你那部分潜能也许就永远被封存。而和一些有思想高度的人接触,产生思维碰撞,就可能将你的内在潜能激活。”
      这种家国情怀、观察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被陈晓楠认为是新闻人的必须。“做每一件事都必须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就很难长久的做下去并且做得好。”就像她喜欢的社交方式一样,她以一种“男性度”比较明显的高谈阔论代替品头论足,也正是她的兴趣所在。
      
      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家
      
      正如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喜欢挖掘有血有肉的故事、有意思的人,她注重生活的内容,因此拒绝简约主义的冰冷,喜欢厚重的家居风格。早在北京电视台做国际新闻的时候,她便常常有机会出国,于是每次从世界各地看见好东西,千辛万苦都要把它搬回去。“我曾经在法国搬回一个石膏造的小提琴,因为易碎,我把我带去的衣服,都用来为这个石膏打包装了。”晓楠说,她回家的时候,看见从非洲、伊拉克、伊朗等各个角落所淘回来的宝贝,就想起自己所经历的某一段时光。想起寻找它们的一段小故事,以及自己当时作为异乡客的万千思绪。
      “我不喜欢冰冷的金属。我喜欢质朴的、色彩浓烈的东西,例如土著风格的装饰品或用品。”她注重物件本身是不是对她有吸引力,而从不考虑品牌,“品牌固然可以保证一个产品的质量,但是未必能在风格上让我喜欢。我只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不习惯往身上贴标签。”就像她从小就爱吃花生和土豆,她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执着于个人喜好,而不受潮流、品牌所左右。
      “你也会觉得我的爱好很市井吧?我还特别喜欢吃山沟沟菜呢,比如云南菜。我始终觉得,有品质的东西未必就是昂贵的,昂贵的东西也未必是自己所喜欢的。”
      
      2007,继续在不可预期中行走天下
      
      “2007年有什么计划?其实我从来都没有什么计划,就像我今年所经历的三件大事,全部都是在意料之外的。新闻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做新闻的人,他的生活也同样离不开由于突发新闻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经历。”尽管这样,行走天下却是晓楠一直以来都在实践着的梦想。“我甚至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旅行。每次我去到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接触,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就觉得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地方,不去认识该多么可惜!我希望退休以后有一半的时间在家,另一半时间就在外面行走。”

    相关热词搜索: 预料 生活 新闻 陈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