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额济纳地标探秘] 地标探秘教学反思

    时间:2019-02-09 04:30: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荒芜、广袤是这里的苍凉。   健硕、肥美是这里的牛羊。   神秘、古老是这里的历史。   倔强、挺拔是这里的胡杨。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额济纳。这里的总面积有11.46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旗。额济纳旗所在地达莱库布镇位于世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沙漠绿洲之中,这里是胡杨树的故乡、一个充满了传说的神奇地方。
      神奇的额济纳绿洲,风光旖旎,仪态万方。“大漠孤烟直”的沙漠景观,“长河落日圆”的弱水情趣,一望无际的戈壁雄风,游移不定的居延海风采,神秘莫测的黑城子遗址,奇异而如梦幻般的胡杨景色,雄浑且悲壮无比的怪树林景象,还有绿洲之中牧人的生活风俗,真是说不完的景致,看不尽的风光。
      额济纳,一个如梦似幻、充满了神秘与未解之谜的地方。
      
      黑城子秘境
      
      对许多人来说,额济纳是一个传说中的地方,一提起它来,第一反应就是遥远、干旱和沙尘暴。实际上,阿拉善戈壁是中国最大的戈壁,额济纳绿洲则是阿拉善大戈壁当中最大的一片绿洲,而黑城子,无疑是镶嵌在额济纳绿洲边缘的一颗美丽的散发着独特光芒的千年宝石;古老,神秘。
      去黑城子,需要驱车涉过弱水,并经过几十公里的荒漠跋涉。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原始森林,王维就曾在黑城子附近赋诗云:“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由此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丰饶的大平原,草木茂盛,野花飘香。当地人称黑城为“黑城子”,一说是因为城市应该谓之“城子”,一说是因为当地蒙古族土尔扈特牧民习惯把黑城子形容为他们的孩子。
      黑城子坐落在一片四周环沙的戈壁砾石上,一条干涸的河道,从城南脚下由西向东蜿蜒而去。黑城子外围有一片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的地域,被当地土尔扈特牧民称之为“额尔古拉”(意思是“幽隐神秘的黑沙包”)。据说,在重叠的沙包下埋藏着一个古老的城市,其规模不小于黑城子,但至今还没有被专家最后确定,只是经常有牧民在这里拣到人的骨赅,有人曾对一些骨骸进行过分析,发现其有中亚一带民族的特征。不过这里沙包连绵,神秘莫测,连最有经验的牧民深入其中也有迷路的危险。据推断,额尔古拉是汉王朝、西夏王朝的主要屯田区和居民区,由于沙化,有些房舍已深埋沙下几十米。翻开史书查询,汉武帝曾发戌甲卒18万,在张掖、酒泉至居延一带戍守屯田,因而这里出现人口众多、商贾发达的城市并不为怪。
      黑城子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内有横木、绳索和荆棘相钩连,底厚11.6米,上厚3.5米,高9,2米。
      城墙四面加筑有“马面”,东西墙各四个,南墙北壁五六个不等,使城墙的墙体显得更加牢固。
      城外的西南角,有一座土坯构建的圆顶清真寺。寺内青砖铺地,顶部莲花状的建筑图案别具风格。西北角城基处,簇拥着三塔为一组的佛塔群,十分有特色。一左一右,佛塔和清真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佛教与伊斯兰教,在黑城子这同一座城中产生了距离之美,耐人寻味。
      在城墙的西北角上,屹立着一座12米高的覆钵式佛塔,已成为黑城子的独特标志。
      依史书记载,黑城子早在西汉时期,就是大居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038年,党项人建立了西夏王朝。西夏王朝在居延地区设置了“黑山威福军司”,驻地即在黑城子。公元1226年,元朝扩建黑城子,并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山丹、西宁二州。蒙古语把黑城子叫做“哈拉浩特”(“哈拉”系黑,“浩特”系城)。明初,大将冯胜出军西路,兵锋直指黑城子。黑城子城破,明军旋即放弃此城。黑城子地区遂被划为外地。
      沧海桑田,黑城子昔日的辉煌已无从领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这座城市当年的繁荣景象。清代的《重修肃州新志》记载:“肃军探哨至其地,见城郭、宫室。有庙、大堂上盖琉璃绿瓦,壁泥鹿毛粉墙,梁乃布裹沙木,围七尺许,有记称至正元年,知其为元朝故城。”足以想见,这座荒废的古城,在清乾隆年间,其遗存之规模依然宏伟,建筑依旧精美无比。
      来到黑城子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天空蓝得耀眼。从远处就能看到在城外的一角,两座比邻的佛塔凸立于城墙之上,塔影和近景的胡杨枯木相互映衬,使黑城子别有一番沧桑凝重的历史感。走进这座西夏废都,荒凉满目,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斑驳的墙体留下岁月剥蚀的痕迹,而官邸、寺庙和民居的残垣断壁已经被流沙掩埋了一半,到处都散落着各种瓷器的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令人不解的是,偌大的黑城子只有一个人负责看护,他,就是黑城子的守护者――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老人阿木古林。
      走进阿木古林老人那座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的蒙古包,听他为我讲黑城子的故事,既感亲切,又感神秘。这些年来,最让阿木古林忧心的是黑城子的命运。因为,黑城子毕竟是一座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城池,历经岁月沧桑和戈壁风沙的侵蚀后,这座古城早已经残破不堪。西边和东边的城墙已被风沙掩埋,有些地段的墙根也被风沙掏空,部分城墙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阿木古林说:“风沙是黑城子最大的敌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几百年之后,黑城子也许就会消失。”阿木古林老人同时对旅游开发可能对黑城子带来的破坏表示担忧。他说:“那么多的游人会把黑城子毁掉的。”阿木古林又说:“黑城子不是一个人能守好的,我都已经60岁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里守多久。”
      不过,一说起黑城子的典故来,阿木古林老人一脸掩抑不住的兴奋。他给我讲起了在额济纳的土尔扈特人当中流传了数百年的有关黑城子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黑城子驻扎着一支队伍,队伍里有
      一位将军,名为哈拉巴特尔。此人身高九尺,虎背熊腰,皮肤粗糙色黑,又长着满脸浓密的胡须。他经常头戴黑盔,身披黑甲,脚穿黑靴,威风凛凛。由于他对敌作战英勇无比,军纪严明,体恤民情,因此,边界一直相安无事,百姓们安居乐业,大家都十分拥戴他,亲切地称他为“黑将军”。
      有一年,敌军包围黑城子,久攻不下。有人说,弱水的支流黑河虽流经城区,城内的地下却无水。如果断河改道,黑城子就会不攻自破。
      敌军首领如获至宝,当下命令士兵连夜筑坝拦河,使河水改道。
      河水断流,黑将军好不心焦。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为了士兵能以滴水润喉,黑将军和下属官员一连数日滴水未进。但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援兵的到来。援兵没有盼来,却有很多将士渴死了。黑将军在既无援军又无饮水的困境中,只好率众突围。
      夜幕降临。黑将军率领众士兵,在黑夜的掩护下,挖通了城墙,出战前,黑将军将二十几车金银财宝和镇城之宝――西夏皇冠,全部投入城内的枯井中。为了不使亲人遭受敌人的蹂躏,黑将军挥泪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推到井里,封土填埋。乘着夜色, 黑将军身先士卒,带头冲出城外。传说黑将军的一双儿女后来变成了青白二蛇,守护着宝物,静等父亲归来。
      这个传说的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黑城子城门上的许多石头和城墙下的大豁口,却实实在在地保留到了今天,而且,俄国人后来的盗掘行动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
      1909年,俄国军官科兹洛夫第二次来到黑城子,就是要寻找传说中黑将军埋藏在黑城子内的珍宝。他雇用当地牧民挖掘了整整两个月,挖到一定深度后,便解雇了当地牧民,由他从俄罗斯带来的队员继续挖掘。两名队员跳入坑里后,突然鼻子流血,昏迷不醒,其中一名队员当场死亡,另一名队员虽没有死,却一直神志不清,只是翻来倒去地说:“蛇,蛇!”挖掘被迫停止,该洞穴于是被重新填埋。科兹洛夫回国后曾对人说:黑城子的一口枯井内有两条大蛇守护,凡人不得入内。现在,科兹洛夫的掘宝遗址在黑城子内仍清晰可辨。
      黑城子的闻名于世就是因为探宝并发现意外的文物所引起的。近代,外国人来黑城探宝的,除科兹洛夫外,还有英国人斯坦因。他们为寻黑将军的宝藏,到处乱挖,始终没有找到那口枯井,却挖出了大量的西夏和元代文书以及其他文物。科兹洛夫在一座佛塔里发现了刻本、抄本书籍2000余种、古佛画300张以及大量木制和青铜镀金小佛像。另外,他还在一座公主墓中发现了画在丝绸、麻布和纸上的佛教绘画25幅,目前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内。挖掘出的书籍中有著名的西夏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后来人们据此解读了西夏文字。有关黑城子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报告发表后,黑城子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成为许多人要一探究竟的神秘地方。
      实际上,黑城子到底有多少谜,谁也说不清。每一次大规模的挖掘清理后,都会有新的谜团出现,作为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千年土质古城,黑城子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继“敦煌学”之后,一种名为“黑城子学”的学科由国外到国内正在兴起。关于黑城子,有许多谜团在等待着被世人揭开:
      其一,黑城子的废墟下面到底还有多少宝物?因为无论是科兹洛夫也好,还是斯坦因也罢,虽说从黑城子盗掘走大量的文物,但主要是表层的文物,深埋地下的应该远没有盗尽。在黑城子城下三四米,甚至七八米的地方,应该还有大量文物,这些宝物何时能够重见天日?另外,那口被科兹洛夫填埋的枯井里真的会有西夏里帝的皇冠吗?
      
      其二,据史料记载,黑城子曾经是一座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镇,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如以传说为据,黑城子是因断水而被废弃,那么,如此众多的人口都去了哪里?因为无论从史书上还是地方志中都找不到屠城抑或大规模迁居内地的记载。
      其三,黑城子有如此众多的宝物,为什么当年的占领者却没有将它们运走,或者付之一炬?
      其四,黑城子内有佛教、伊斯兰教,二者是以谁为“主导”?西夏王朝倡导佛教,建塔之风颇为盛行,却见不到珍贵的舍利和一般的僧徒之骨。走近每一座佛塔,便会看到在其底部体内有一洞穴,洞穴内放满了10公分高的小塔。小塔四周有坐佛雕像,玲珑而逼真。打碎小塔,里面便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印有西夏文字。这又是什么意思?据当地人的一种说法是,这是一种早已失传了的“安魂”方式,在一千年前西夏王朝鼎盛期的黑城子,敦徒死后,生者会把死者的骨灰掺进黄泥中,然后制成小塔置于佛塔之中,以求转世和因果报应。小塔中的纸条上便印着每位死者的姓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西夏王朝的其他地方,类似的风俗为什么却并不多见?
      关于黑城子的悬疑应该还远不止这些。阿木古林老人向我介绍说,最奇怪的是黑城子的夜晚,常出现喊杀声和哭泣声,断断续续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和恐怖幽暗的感觉。一般当地人走远路,都会赶在天黑前经过黑城子,绝不在黑城子一带留宿。我问阿木古林老人他怕不怕,阿尔古林老人说:“怕就不来了,有时候喊杀声响得厉害,我就从蒙古包里出来,看看,是不是当年的黑将军又带着兵杀回来了。”
      黑城子秘境,秘境黑城子。黑城子,你还有多少谜团被埋藏在这无际的荒漠中,等待去解开?等待去发现?
      
      额济纳关键词:戈壁、沙漠、荒漠、居延汉简
      
      戈壁:
      蒙古语,意为“难以生长草木的土地”。戈壁为一种粗砾或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一般比较平坦。可分为风化的砾质戈壁、水成的砾质戈壁和风蚀的砂质戈壁。额济纳地区的戈壁,主要为洪积而成的沙砾构成。
      
      沙漠:
      主要指沙质荒漠地面,广泛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沙丘,沙丘相对高度一般为几十米或几百米不等。没有生长植物,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移动的沙丘叫流动性沙漠;生长着植物,在风力作用下沙粒流动性不大或基本不流动的叫半固定或固定沙漠。额济纳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为流动性沙漠,而绿洲内的沙漠,则为固定或半固定沙漠。
      
      荒漠:
      主要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的地区。按地面组成物的特点,可分为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额济纳地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
      
      居延汉简:
      我国先后总计出土简牍约四万余枚,而居延汉简就达三万余枚。居延汉简首次发现于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次性发掘出土汉简就有一万余枚,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并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从1972年开始,我国考古界又在额济纳地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集中考察,获得了更为惊人的重大发现,共发掘出土汉简两万余枚,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簿册70多个。这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件大事”。因额济纳地区古称居延地,故汉简的发现使“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居延汉简”这个耀眼的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额济纳,你的名字叫坚强
      
      额济纳绿洲,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这里有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野生胡杨林之 的额济纳胡杨群。胡杨,又名胡桐,蒙古语叫“陶来”,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
      看过电影《英雄》的读者 定会对电影中的个画面印象深刻:章子怡在片如同梦幻般的树林里面“飞”来“飞”去,天是金色的,地是金色的,树是金色的……那可不是用电脑特技制作出采的,那幕就是在额济纳旗的达莱库布镇四道桥的胡杨林里拍摄的,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胡杨林与额济纳。
      从阿拉善盟的盟委所在地阿拉善左旗到额济纳旗,整整坐了9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在这9个小时当中,我们眼中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黄沙与戈壁。所以,当长途汽车驶入额济纳旗政治文化中心――达莱库布镇的时候,我们的眼前忽地一亮:成团的红柳、成片的胡杨林扑面而来,大紫,大黄,大绿,色彩简直浓得化不开,我们仿佛从一个黑白世界一下子闯入了一个神奇曼妙的彩色世界。   漫步在茂密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了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仪态万千。粗壮的几个人都难以合抱,挺拔的有七八丈之高,怪异的似苍龙腾跃、虬蟠狂舞,令人惊叹不已。仅那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大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龄期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有甚者,在同棵胡杨树的树冠上,会同时生长着几种不同形状的叶片,可谓奇妙绝伦。
      经过春风的滋润,经过夏天的洗礼,漠野里吹过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得浅黄,继而变得杏黄了。
      登高远眺,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波浪翻滚,斑斑斓斓地似要漫及天涯,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额济纳绿洲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每年农历9月中旬,一经霜降,额济纳的胡杨林便如香山的枫叶一般火红,像是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哗哗”地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尤其于夕阳西下之际,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了金红,最后则化为一片褐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无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物显地赫,伴之胡杨金秋的超凡脱俗,额济纳自然也声名远扬。在额济纳267万亩的天然林中,生长着一棵被当地人称为“神树”的胡杨树。这棵“神树”位于达莱库布镇以北25公里处,高23米,主干直径2.07米,树围6.5米,得6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
      胡杨是额济纳绿洲的主体。三百多年前,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初到额济纳绿洲,因胡杨密集,枝干横生,骆驼和马匹等牲畜难以入内觅食,土尔扈特人便分片焚烧胡杨林。几年后,当他们再次游牧到这里时,几乎所有的胡杨树都已化为灰烬,地面长满了鲜嫩的牧草。但唯有一棵高大的胡杨,依旧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土尔扈特人深信这是神灵在保佑这棵树。于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这棵胡杨树被额济纳土尔扈特人供奉为保佑他们的“神树”。
      “神树”位于一片茂密的红柳丛中,看护它的是一位土尔扈特老大妈。老大妈向我们介绍说,这棵有八百多岁的“神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衰落的迹象,而且从“神树”发达的根系中,又分出了5棵粗壮的胡杨树。土尔扈特老大妈称它们为“母子树”。现在,“神树”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茂盛地耸立于沙丘之间,覆盖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从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望去都觉得颇为壮观。
      额济纳的胡杨林,主要分布在弱水流域。弱水是一条间歇性河流,密集林区主要在弱水分岔的河洲地带,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达莱库布镐的二道桥、四道桥和八道桥。这是以弱水支流上的八道桥为名划分的,从额济纳旗达莱库布镐往东,每隔两三公里就有一座桥,从一道桥到八道桥,每道桥都被茂密的胡杨林环抱。17公里的田道,一直在胡杨林中穿行,感觉上有点儿像《廊桥遗梦》里的麦迪逊县,那里有七座廊桥,这里有八道“胡杨桥”。
      四道桥一带胡杨的景色最美,在这片沙质的土地上竟然浮现出一派田园气息,由于与农家村舍毗邻,能听到有鸡鸣犬吠之声传来。四道桥带到处是巨大的胡杨树,桥边东北处的胡杨林尤其夺人眼球:树干粗大,造型千姿百态,或如苍龙狂舞,或似孤鹰翻飞;有的彼此相互依偎,有的枝桠斜伸,是拍摄胡杨林的最佳地点。
      到额济纳,“怪树林”是一定要去的一个地方。长期以来,这片树林仿佛拥有无尽的生命力,千百年来都在与漫漫的黄沙顽强地抗衡着,虽然这是一片“死”去的树林,却像不屈不挠的战士样,依然挺拔屹立。
      
      这是胡杨耐腐特性的结果。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曾向黛玉表示忠心:“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弱水便是源于祁连山、汇于额济纳居延海的一条古时水势浩大的河流。千百年的地质变迁使弱水河流量日益减少。近年来,由于弱水上游开荒种田,截留蓄水,使河水流量大减,几近断流。由于胡杨赖以生长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额济纳,包括胡杨、红柳等沙漠植物在内的林带正在逐年减少。上世纪50年代,额济纳胡杨林面积为75万亩。到上世纪90年代,胡杨面积已锐减到了39万亩。大面积的胡杨林已经枯死,但枯死的胡杨林并没有消失,应了胡杨“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顽强个性,成片的胡杨林变成了今天恐怖狰狞但同时也是坚强不屈的“怪树林”。有人说胡杨如果枯死的时间不长就能补充到水分的话,顽强的胡杨甚至可以复活。于是真的想应该为这些枯死的胡杨做些什么。令记者稍感安慰的是,由于2001年国家实施了跨省调水工程,当地也开始护林休牧,胡杨林正在复苏。
      或许是经历了太久的岁月洗礼,位于弱水岸边的额济纳面积最大的一片“怪树林”已渐稀疏。枯死的胡杨奇形怪状,或仰天长啸,或俯身低首,或直立向天,或东倒西歪,或如动物的遗骨,显露出树木原始的纹理,令人触目惊心。我们是在黄昏时分来到这里的,天地空寂,残阳似血,残枝断臂的胡杨仍支撑着伸向天空,倒地的树枝横七竖八,像是生命相互搏杀后留下的战场……坐在一棵“怪树”的残枝上,感受着生命的无比苍凉与造物主的无比伟大,看看眼前的胡杨以及那些在弱水岸边放养骆驼的世代居此的土尔扈特牧民,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不屈,什么叫坚强。
      额济纳,你的名字就叫不屈,你的名字就叫坚强。
      
      居延海,老子成仙地?
      
      那一刻,风流倜傥的长安才子王维立于居延海畔,一边是万顷碧波,一边是大漠浩渺,王维惊诧于自己眼前看到的一切。习惯了御史府中的锦衣玉食,习惯了长安城中的车水马龙,谁能体会初走大漠的一代才子之心情?王维显然被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乃口占一律,不想却成了千古绝句。王维到额济纳,主要是体验生活的,不过,那时候的额济纳还不像今天这般“荒凉”,算是咱大唐的北方重镇,跟长安比不了,但到居延,也算不上苦差,倒是别有一番滋味,成就了王维“边塞诗人”的地位。后来,那位写过“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也到了居延海,本来是来考察军情的,却写了不少诗,算是一心二用了。
      额济纳人说,要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派,就必须到居延海边来。
      居延海,古称为“南海”。《淮南子・地形篇》中曰:“(弱水)绝流沙南至南海。”先秦时期,因匈奴的居延部落在此游牧,故又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期叫“西海”。唐代以来,便一直称其为“居延海”。令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一片差不多寸草不生的荒漠里,怎么会有如此浩渺的一片湖泊?怪不得当年西出大漠的老子也被这一片“海”的气势所震撼,干脆在这里得道成仙了呢!
      远古时期,居延海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之 一,由现在的东居延海、西居延海和津斯图淖(古居延海)组成。据卫星照片和考古发现证实,居延海湖面曾达到近30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居延海鼎盛时期的面积相当于近三个香港那么大。由于弱水流量的变化,居延海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变化不断,成为一个十分神奇的“游移湖”。
      居延海烟波浩淼,神情幻化,气势壮观。每当夕阳西下,便有紫气于湖面隐隐生成,袅袅不绝。当年,匈奴的居延部落首领曾率众在居延海边供奉祭祀。《张掖县志・古迹篇》中也谓居延海有“流沙仙踪,以耀其辉”。相传,西周末年,道教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冉冉西游,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为天水人尹喜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之后,便西行千里,没入流沙。原本要于漠北得道,结果却在居延海畔成仙。
      老子在居延海畔得遁,虽是传说,但居延海内鱼虾鲜美,老子在此终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无独有偶,庄子在梦境中变成蝴蝶后幻化为一缕青烟,成仙升天,据说也是在居延海畔。当然,还有西王母与“迁流沙于居延海”的周穆王在居延海畔的段动人爱情传说。神话虽皆无从考证,但这些故事千百年来都流传于额济纳绿洲,却是真的。
      
      居延海当然不是 个无源之海,居延海的厂袤是因为一条河流――弱水。
      何谓“弱水”?最早的出处是《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郭璞就《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一条目注释曰:“其水不胜鸿毛”,故谓之“弱”。《十洲记》云:“鸿毛不浮,不可越野。”《玄中记》曰:“鸿毛不能载。”有一种说法是,弱水因河道浅且宽,水流湍急,多漩涡,难行舟,故称其为“弱水”。当地还有“黄河无底,弱水没帮(边)”之说。
      许多古籍中都有对弱水的记述。《诗经》中有吟咏弱水的诗篇,《史记・夏本记》中载:大禹为疏浚九川,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弱水即为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弱水是条相当古老的河流,而且在数千年前就已经为人所知。近来也有人考证,“弱”为音译,是通假字等等,但尚未定论,其本意也众说纷纭,有待于进步考证。
      《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也曾经过弱水,有人说,所谓流沙河实际上就是弱水,有诗为证:“八白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只是不知道唐僧师徒是否到过居延海。
      汉朝的大将霍去病、路博德、李广都曾在弱水饮过战马,在居延海畔扎过军营,至于老子是否在此成仙,不好考证,不过,居延海有白鹤、白天鹅,老子在此驾鹤而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真正的居延海在1992年就已经完全干涸了。记者今日所见虽不是梦幻,却已是2002年开始黑河调水工程后才得以恢复的居延海。湖水面积有20多平方公里。再见湖畔的鹭鸶,便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居延海,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 地标 探秘 额济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