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王羲之《兰亭序》临习心得

    时间:2019-02-14 04:35: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羲之(321-375),字逸少,琅�(今山东临沂)人,史称“王右军”。其传世之作《兰亭序》堪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天,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卓等42位名士集会于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之兰亭,饮酒赋诗,挥毫泼墨,尽兴之时王羲之为所作诗集作序,留下了这篇不朽名作。兰亭雅集是书法家、文学家、社会名流聚集的一次盛会。 正是在这种优美的自然山水之中,与社会名流的欢快畅饮,王羲之心情大好,在微醉状态下尽情挥洒,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完美境界。此幅作品笔画跳跃、流畅劲健,结体�侧、富于变化,章法自然、顾盼相生,成为千古绝唱,就连王羲之醒来后也认为“不可复得”。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在文艺界一些美学家提出了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美学命题。美学家宗白华曾这样评价:“晋人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如此,观察这幅作品行云流水间自可感觉其中的节奏,仿佛听见奇妙的音乐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全身心都得到审美快感。而它所流露出的“魏晋风度”则是临摹的最高难度。
      自学书以来,我已临《兰亭序》几十遍,虽有所感悟,但认识上仍有欠缺之处。为了全面理解王书,我在临摹《兰亭序》前,将其与王羲之所作手札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有较大的不同:《兰亭序》书写认真,无论章法、结字还是用笔皆遵循法度,严谨工整,或许是在正式场合下所书的缘故;而手札则更为随意自然,尽情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我认为临习《兰亭序》,首先要了解晋代文化大背景,了解王羲之的书学思想及当时书写时的心态和感受,达到与王羲之“神交”。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玄学代替儒家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它表现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皆信玄学,服食丹药,以此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王羲之也不例外。而魏晋时期的书法一般只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服食丹药后,心情放松,他们又视书法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活动,正是这种“无意于佳”的状态使得他们书法“乃佳”。这也是道家“无为而无所不为”和玄学“有”与“无”思想指导下的书法创作心态。
      从王羲之书论中看出他提倡“意在笔前”:“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可知,在书法创作前考虑好用笔、结字、章法,书写时一气呵成,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感情自然、流露真挚,《兰亭序》就是最好的实例。在功力上王羲之虽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关于“墨池”的流传足以说明他勤奋刻苦,功力深厚。
      魏晋时期的书法一般只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从客观上要求习书者的文化修养要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在后世影响甚大,如苏轼语“退笔成冢未足真,读书万卷始通神”。总之,正是因为王羲之处境复杂,不愿参与官场争斗,一直倾心于山水自然之妙、最终辞官居山阴,才有了后来的兰亭雅集。同时,王羲之学识渊博、法度严谨、功力深厚、心情愉悦,再加上环境优美,在书写时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才使《兰亭序》成为千古绝唱、天下第一行书,以至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赞扬王书“尽善尽美”。
      其次,要了解《兰亭序》的风格特点。在用笔上或中锋、或侧锋,自然流畅、转换多变、浑然天成;在结字上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轻或重,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在章法上自然挥洒、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起伏但不过激,有变化但不过分。有机地将瘦劲与丰腴、凝重与流动、萧散与端庄等对立体统一起来,完美地将其融合。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评价:“所以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绝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追捧也使得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便加牢固。历代对《兰亭序》的评价十分丰富,现代书法家刘涛先生说:“《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锋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正锋,力度足。运笔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再次,要了解王羲之的用笔、结体及章法。王羲之自幼启蒙较好,先师卫夫人,后改习前代名家名碑,师承名家传统。他自己曾说:“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为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在用笔上,王说:“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低用强笔,若书强低用弱笔,强弱不同则磋跌不入……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在其书论中我们可以把握王书的书写特点,以便于更好地临习。
      首先从材料工具上接近他,《兰亭序》是王羲之用鼠须笔、蚕茧纸写成,因此我们在临习时应选弹性较好的毛笔和半生熟的涨墨不是太快的宣纸为宜。其次在字形上模仿他,“永、和、九、年”四字大小间距相当,较为疏朗,与“在、癸、丑、暮”四字形成疏密对比。“癸”与“丑”形成粗细对比;“丑”与“暮”形成横式与纵式的对比,其字字粗细、字距疏密的对比,�侧相生,参差错落。从中可以看出他情感的微妙变化。尽管有丰富的粗细变化与疏密变化,但与中后篇相比,开篇无论在单字还是字字之间均连带较少,这可能是场合较正式,开篇较为工整还无法很快进入“尽情”的状态。从第五行以后,字的跳跃感明显增强,行气更为活跃流畅,变化更为丰富自然。如以横画为例,第一行中横画的所有起笔几乎各有姿态,如“年”字的两个横画和“丑”字的三个横画,不仅单字中没有雷同,在这一整行中也没有雷同,这可说明王羲之在开篇的谨慎,但其变化的丰富也说明他功力的深厚,足以掌控这些变化。撇、捺、竖也是同样。到了中后篇达到了“尽情”的状态之后,王羲之不再特别地讲求这些细节而是更为随意,自然地流露出变化。如第八行“清”字的三个横画,富于变化,起收笔均不相同,则是其在运笔速度极快的状态下完成的。此外,还要注意相同的字在整篇中的变化,如二十个“之”字,有的如雄鹰展翅,纵横开张;有的如含羞待放的花蕾,含蓄劲健。在章法上,每一行的轴线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排列,而是处于不断�侧变化的。《兰亭序》的变化是极微妙的,如第五行“左、右”二字,“左”字往左倾,“右”字往右倾,再如“为”字往右倾,“流”字往左倾等等,都是极微妙的变化。他的感情不是瀑布般的宣泄,而是山间溪流的曲折跳跃。通篇看来,它既没有《祭侄文稿》那样的疾书,也没有《黄州寒食诗帖》那样的起伏变化,它通篇“密不透风”却又“疏可走马”,它把二者完美地融为一体。
      我建议临习此帖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从气势上,不求工拙,在用笔、结字、章法上先粗略地感受一下,体会此帖的特点。
      其次,从用笔和字形上,力求做到毫发不失,每个字一遍不行,就多写几遍,体会王羲之劲健的用笔,一定要慢,要调好笔锋蓄势到位后再写下一笔,体会线条的粗细变化,字形力求毕肖。
      再次,从章法上注意每个字的笔势和体势,几个字或整行字的前后映带,不要过多地追究字形和用笔是否精细,用第二步中自己对王羲之字形和用笔特征的理解去写。
      最后,在基本掌握王羲之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的前提下,进行更为细致的对照临摹学习,把原大临习和放大临习穿插进行。
      总之,我认为要想把此帖写好,写出神韵,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除了在学习王羲之的书写技法上多下工夫之外,应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深入对王羲之进行再认识。其二,要加强对楷书的临习。楷书是基础,苏轼曾说过“楷生行,行生草……”所以要打好楷书基础。其三,要把实临和意临穿插进行,把读帖、临帖和模拟性创作穿插进行,这样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王羲之此帖的精髓,并提高自己的临习能力和书法创作水平。第四,对王书的其他法帖的研习,有助于全面了解王书。另外要大量研习魏晋时期其他书家的法帖,从中更好地体会王书中的魏晋风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王羲之 心得 兰亭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