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晚清户部铜元成色问题探讨

    时间:2020-12-06 04:00: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显国 李延祥 周卫荣

    摘要:铜元是中国货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科技分析及清代文献、档案的梳理,对户部铜元的成色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户部铜元主要成分为铜、锌、锡,其中铜含量最大,是铜元成色高低的主要指标。户部铜元成色整体偏低.尤其是早期铜元成色较低、波动性大,但后期铜元成色逐步提高且趋于稳定。户部铜元成色的变化.主要是清政府铜元管理政策出台的结果,说明该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晚清:户部:铜元:成分分析

    一、引言

    清末,铜钱缺乏,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钱荒现象。各省钱局铸钱亏本严重,相继停铸,传统铜钱体系面临危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率先于广州造币厂仿照香港铜仙,试造铜元,并取得成功。此后,在清政府的推动下,先后有福建、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直隶、江西、浙江等18个省份及户部开设造币厂,制造铜元。铜元数量较大,很快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清末,铜元的种类较多,其中户部铜元是重要组成部分。户部铜元主要有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大类。户部光绪元宝发行时间较早。1902年,天津北洋铸造银元总局开始铸造户部光绪元宝。此外,湖北造币厂、江南造币厂、奉天造币厂等,也先后铸造户部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户部铸造银钱总厂建成投产,开始发行户部大清铜币。该币主要由铸造银钱总厂铸造,湖北、江苏等省可能部分代造,但数量较少。

    户部铸造银钱总厂“系奉特旨设立,与各直省所设不同,惟因运煤运料之便,是以经臣等奏定在天津设厂”。该厂初建规模不是很大,通过天津瑞记洋行订购美国常生厂新式造币机器,计划每天生产银元、铜元仅六十万枚。但户部铸造银钱总厂影响较大。该厂直接隶属于户部,建成不久,更名为户部造币总厂(后改为度支部造币总厂),各省原有造币厂经裁、并后,降为造币分厂。随后,该厂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良、技术最先进的造币厂,也是全国货币制造的中心”。此外,造币总厂还具有政策上优势。如各省造币厂所用钱模统一由总厂颁发;
    户部限制各造币分厂的造币数量时,对总厂不加限制等可见,户部铜元在清末铜元中占有较为特殊的位置。

    清末铜元研究是清代货币史及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清末铜元的研究已引起较多学者的关注,多年来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户部铜元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结合科技检测手段对铜元及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更少。1923年,上海化学研究所曾对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当十铜元的含铜量进行化学分析,但未作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铜元科技检测数据及清代文献、档案记载,拟对清末户部铜元的成色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户部铜元样品及检测结果

    户部铜元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两类,每类又有当十、当二十等不同面值。为了更好了解户部铜元成分的变化情况,本文尽量选取不同类别、不同版别的铜元样品进行检测。本次共检测37个样品,其中光绪元宝当十、当二十铜元13枚,且当二十铜元又有“带星点”、“无星点”等版别;
    大清铜币24枚,当十、当二十铜元分别有丙午、丁未、己酉三个年份。光绪元宝编号从G1到G13,大清铜币编号从D1到D24。

    本文使用的检测仪器为日本堀场XGT-5000Ⅱ能量色散型x一射线荧光分析仪,端窗铑(Rh)靶x射线光管,真空光路;
    测试条件为电压50kV、电流1mA、时间200S。为尽量减少对铜元表面的破坏,检测过程中,先将样品局部表面清洗干净,再用砂纸仔细打磨,直至在显微镜下看不到锈迹,然后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进行检测。户部铜元样品检测结果见表一。

    由表1,铜元的直径、重量变化较小。从铜元的直径看,同类铜元的直径差别很小。如大清铜币当十铜元,尽管发行年份不同,但直径均在28.1-28.5毫米之间,最大差别仅为0.4毫米。从铜元的重量看,同类铜元重量相差略大.如光绪元宝当二十铜元的重量最小为9.71克,最大为11.32克,两者相差1.61克。不过,多数铜元的重量相差很小,且被测铜元或经磨损,重量有所减轻,或表面锈蚀,重量略有增加。总体上看,户部铜元形制较为统一,制作技术规范。

    分析结果显示,铜元的主要成分是铜、锌,其中铜的含量最大,在83.14%-95.52%之间;
    其次是锌,在2.77%-16.08%之间。户部铜元中铜、锌含量之和97%以上,有些高达99%。此外,部分铜元含有少量的铅、锡。其中,21枚铜元检测到铅,但铅含量较低,含铅量超过1%的仅7枚,含量最高的样品D17仅为2.26%。3枚铜元(G1-G3)检测出锡,含量均在1%-2%之间。此3枚铜元均为光绪元宝当十铜元,锡含量稳定,而其它铜元未见这种现象。

    三、对户部铜元的几点讨论

    铜元是金属货币,成色对本身价值影响较大。同时.铜元成色的变化不仅能反映质量的优劣.而且能反映清政府有关铜元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情况。

    (一)铜元成色的确定

    清末,铜币的种类较多,如铜钱、机制制钱及铜元等,前两者成色相近,但后者的变化较大。铜钱的成色为铜铅(锌)各半,或铜六铅(锌)四。机制制钱成色为“铜七锌三”、或“铜六锌四”,基本沿用铜钱成色或铜含量略有提高。铜元出现较晚,1900年广东省首次确定铜元成色,即“紫铜九十五分、白铅四分、点锡一分”。随后,各省基本仿照广东章程,竞相铸造铜元。因此,广东省铜元成色对清末铜元成色的确定影响较大。

    广东铜元成色与铜钱、机制制钱均不同.尤其是铜的含量大幅提高。广东铜元成色可能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到成丰大钱的影响。成丰初年,清政府发行成丰大钱,成色依币值不同而有所区别,币值越大含铜量越高。成丰当五及以下铜钱按“铜六铅四”配铸,当十、当五十、当百大钱按“铜七铅三”配铸,当五百、当干大钱以纯铜配铸。但咸丰大钱(尤其是当五十以上大钱)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太大,很快遭到抵制而相继停铸。广东铜元虽系西方机制法制作而成,具有现代货币的外观,但仍以制钱为单位,本质上与成丰大钱一脉相承。鉴于咸丰大钱的失败,广东铜元局所造当十铜元含铜量增至95%,旨在提高铜元本身价值。同时外观精美,易于取信于民,有利于铜元的推广。二是英国铜币成色影响。清末,江南制造局根据英国造币工艺流程,编译《铸钱工艺》一书,对造币技术引进与应用起到了指导作用。据《铸钱工艺》记载,英国“平常之黄铜钱,每百分内,含红铜九十五分,锡四分,锌一分”,即铜含量95%、锡4%、锌1%。二者铜含量一致,只是锌、锡含量有些差异。不过,《铸钱工艺》一书可能翻译有误。黄铜中加锡可以提高在水中的耐腐蚀性,通常只加1%的锡,含锡量过多,会降低黄铜的塑性,不利于铜元的加工。因此,该书中锌含量应为4%、锡为1%,与广东铜元成色是一致的。不過,广东省较早铸造的机制制钱,并未模仿英国铜币成色,而是以“紫铜六成、白铅四成”配铸。机制制钱成色明显低于铜元,说明咸丰大钱对铜元成色的影响更大一些。

    铜元发行之初,虽然各省仿照广东章程铸造铜元,但随意性较大。鉴于铜元成色参差不齐,并出现贬值现象,光绪三十一年(1905)户部出台《整顿圜法酌定章程》,规定“铜币成色,用九五紫铜五厘白铅,愿用点铜锡一厘者听:分两定准当二十折重库平四钱,当十者重库平二钱,当五折重库平一钱,当二者重库平四分”。户部对成色的规定并无新意,而是对广东省铜元成色和重量的认可。因各省制造铜元时多不加入锡,故户部对锡并未严格要求。可见,户部铜元成色的规定基本是对现状的认可和统一。

    我们看到,清末铜元成色的确定,既保留了咸丰大钱成色较高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先进的造币经验,是传统货币思想与现代造币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铜元成色的确定也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先是由广东铜元局试制成功,随后各省仿制,最后由户部确认与统一。清末,户部造币总厂建厂较晚,且户部出台铜元成色规定滞后,反映了清政府对铜元的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消极态度。

    (二)户部铜元主要成分铜、锌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按户部规定,铜元的合金成分为铜、锌或铜、锌、锡,铜、锌是主要成分。其中,铜对铜元价值影响最大,其含量高低是铜元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

    户部铜元中,多数铜元主要含有铜、锌及少量的铅,而含锡样品较少,铜、锌含量之和高达97%以上。为分析户部铜元的铜、锌分布特点,以其铜、锌含量作二维散点图,见图一。

    从散点的分布看,户部铜元的散点分散中具有相对的集中性。首先,户部铜元的散点较为分散,说明铜元中铜、锌含量的波动性较大。以铜含量为例。户部铜元中,铜含量最高达95.52%,而最低为83.14%,二者相差约为12%。不过,偏离较远的散点所占比例不大,且整体上看户部铜元的铜含量较高。其次,铜元的散点形成了两个较为集中的区域。由图一,八成以上散点落在两个区域,以含铜95%、锌5%为中心的第一区域;
    以含铜90%、锌10%为中心的第二区域。两个区域的铜、锌含量相差约5%,前者的铜含量较高,落在该区域内的散点较少,仅约为30%;
    后者的铜含量较低,但落在该区域的散点较多,约为54%。可见,户部铜元的铜、锌含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为什么户部铜元的散点会出现在两个较为集中的区域呢?第一个区域的出现,与广东铜元成色及户部对铜元成色的规定有关。上文已及,二者对铜元的规定基本一致,即铜95%、锌4%、锡1%或铜95%、锌5%。由此,从理论上说,户部铜元的散点均应落入第一区域。但从检测结果看,落在第一区域的散点较少,说明户部铜元多未达到户部规定成色标准。

    第二个区域的散点较多,该区域的出现可能与铜元局所用币材有关。清末,由于制造铜元的利润较高,各省竞相设立铜元局或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铜元局的设立及规模的扩大,需时较长,于是从日本购买铜饼(未经印花的铜元坯料),直接印花即成铜元,不仅简化了铜元生产的工序,而且提高铜元的产出量。如杭州铜元新厂“前于开办时,向外洋采办片坯,自行印花发兑”;
    数月之后,该厂从某洋行购买的镕铜、春饼、摇洗等机器,才装配齐全当时几乎各省均有购买铜饼的现象,且数量较大。如1905年,仅清江浦造币厂进口铜饼多达3.39亿枚浙江省“向怡和三井等洋行订购铜饼二万六百余担”,此铜饼可造当十铜元1.6亿余枚。铜饼成为铜元币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中国旧海关史料》,“铜元百分中约有铜九十五分,其由外洋运来未印花之铜饼,则成色略低”。第二区域铜元含铜量约为90%,且所占比例较大,应该以成色稍低的铜饼制作而成。当然,也有可能造币厂仿照日本铜饼,降低成色,以赚取更多利润。

    尽管户部铜元铜、锌含量的分布相对集中,但存在两个中心,其中仅三成铜元达到广东户部成色标准。多数铜元或以成色略低的铜饼为币材,或降低铜的含量,铜元成色较低。从整体上看,户部铜元成色达标率较低,铜元质量偏低。

    (三)户部铜元中铅、锡的问题

    根据广东省及户部对铜元成色的规定,清末铜元的合金成分应为铜、锌、锡或铜、锌。表一检测数据显示,户部铜元中,除铜、锌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少量的锡、铅,其中含铅的铜元较多,而含锡的铜元较少。户部铜元中的铅是如何引入的?为何含锡的铜元数量较少呢?

    户部铜元中,半数以上铜元或多或少含有铅。铅的含量较低,除样品D17外,绝大多数铜元铅含量均小于2%,其中多数在1%以下。因此,铜元中铅应该不是有意加入的合金成分,而是随铜、锌引入的杂质。

    户部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中含铅的铜元均较多,铅的引入与所用币材有关。光绪元宝由天津等多个省份制造,各省币材来源不同。有些省份可能以废旧铜器或国产铜、锌等充币材,这些材料纯度不高,或多或少会含有少量铅。户部大清铜币中铅含量略高,可能与造币总厂使用滇铜等造币有关。户部造币总厂币材主要依靠进口,同时也使用部分国产铜、锌,如滇铜、黔锌等。以滇铜为例。清末,虽然滇铜产量不高,但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起,年均约有100万斤滇铜供户部宝泉、宝源局鼓铸铜钱。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宝泉、宝源局减少铸钱数额,“以便腾出铜斤,留备制造铜元之用”。此后,户部将滇铜、锌等转拨造币总厂制造铜元。滇铜、黔锌纯度不是很高,尤其是滇铜,可能含有少量的铅。为此,笔者抽样检测了十枚云南省铜元。云南省以滇铜、锌为币材,按户部成色规定造币,其中并未加入铅。但检测结果显示铜元中均含有铅,平均含量为0.82%,说明铅是币材中带入的杂质。清末,户部造币总厂以滇铜为币材,所铸铜元难免会引入少量铅。

    锡是铜元合金成分之一。前文已及,广东省铜元成色为铜95%、锌4%、锡1%,明确规定加入金属锡。广东省光绪元宝抽样检测结果显示,铜元的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锌、锡,平均含量分别为95.32%、3.18%、1.49%,與该省铜元成色规定基本一致,说明广东省按铜元成色标准铸币,并加入了1%的锡。其他省份如直隶铜元,也有类似现象,但多数省份铜元基本不含锡。

    从户部铜元检测结果看,多数铜元也未加入锡,仅光绪元宝中的G1-G3检测到锡成分,含量在1%-2%之间。虽然含锡的铜元较少,但其含量略高且较为稳定,与广东省铜元锡含量接近。由此,户部铜元中的锡应该是造币过程中有意加入的合金成分。

    户部铜元中含锡的铜元较少,且均为光绪元宝。由此说明,在户部铜元铸造之初,部分光绪元宝中加入了锡,但多数光绪元宝及后期发行的大清铜币均未加入锡。其原因有二。一是锡的价格高于铜、锌,加入金属锡将增大造币成本。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据《中国旧海关史料》记载,进口锡价格约白银65两/担,紫铜约30两/担,锌约10两/担。锡的价格约为紫铜的2.2倍、锌的6.5倍。虽然铜元中锡的含量不高,但清末铜元数量较大,所需锡的总数较多,对费用的增加较巨。二是锡的引入对铜元的性能影响不大。黄铜中加入1%的锡,可以提高合金的耐热性及抗海水腐蚀能力,但对铜元而言影响不大,同时会增加工序和成本。因此,多数省份铜元局铸造铜元时未加入锡。1905年户部出台铜元成色规定后,明确铜元成色为铜、锌或铜、锌、锡,即可以不加入锡。于是,各省便名正言顺采用铜、锌造币,所造含锡铜元更少。

    我们看到,户部铜元中含铅的铜元较多,而含锡的铜元较少。但铅、锡的来源不同,前者是铜、锌的原料引入的杂质,含量较低;
    而后者是有意加入的合金成分,含量略高而稳定。

    (四)户部铜元成色变化趋势及铜元政策的实施情况

    户部铜元中,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制造时间不同,后者开始铸造时间与户部出台《整顿圜法酌定章程》基本一致。因此,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成色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户部铜元成色变化趋势,也能反映清政府铜元政策实施的效果。

    由前述分析,戶部铜元的主要币材是铜、锌、锡。其中,铜、锌含量较大;
    锡含量较低,且绝大多数铜元中未检测到锡,对铜元价值影响较小。因此,户部铜元中铜、锌含量的分布情况,大致反映其成色变化趋势。现分别以光绪元宝、大清铜币的铜、锌含量作二维散点图,见图二。

    由图二,户部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的铜、锌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光绪元宝的各点基本处于分散状态,未出现较为集中的区域。且铜、锌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可见,光绪元宝成色的波动性大,说明该铜元合金配比较为随意。与光绪元宝不同,大清铜币的散点较为集中,但这些点基本集中在两个区域内。其中,四分之一的散点落在第一区域,其余点均落在第二区域。由此,大清铜币铜、锌含量较为稳定,反映了造币总厂所铸铜元成色更加规范化。不过,大清铜币中仅25%的铜元成色达到户部标准,而大部分成色仍偏低。总体上看,清末户部铜元前后期成色存在明显不同,后期铸造的大清铜币成色较为稳定,其合金配比也更趋规范。

    户部铜元成色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对铜元管理政策的变化。光绪元宝发行之时,清政府缺乏对铜元有效的管理和监督。1900年,广东省试制铜元成功后,虽然各省多仿照广东铜元章程,但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同时,清政府未出台铜元成色标准,各省铜元成色相差较大,甚至有些省份如湖南省发行含锌量较高的“黄铜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要求各省专造低锌“红铜元”,但也未出台进一步的规定。由此,户部光绪元宝成色不一,应是清政府对铜元疏于管理的具体体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户部出台《整顿圜法酌定章程》,统一铜元的成色。同时,户部造币总厂开始发行大清铜币,并拟定相应的简明章程,明确规定大清铜币“成色均定为紫铜九十五分,配白铅(锌)五分。以上铜铅成色,均须配足,铸成之后,仍随时提出化验,设有不符,则应回炉重铸,俾免参差”。该厂对大清铜币成色有严格的规定,且随时抽查,加强了对铜元成色的管理。大清铜币成色趋于稳定,说明户部铜元政策的出台对铜元成色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看到,随着清政府铜元管理政策的出台,户部铜元的成色逐渐趋于稳定,铜元质量也逐步提高。不过,大清铜币的散点主要集中在以铜90%、锌10%为中心的区域,达到户部铜元成色标准的铜元较少。经检测的户部大清铜币中,不同年份铜元成色也有差别。其中,“丙午”年铸造的当十、当二十铜元均达到户部标准,其它年份铜元成色略低。而丙午年正是户部颁布铜元成色标准后的第一年,说明户部造币厂该年严格按户部标准造币,不久就有些懈怠了。由此可见,清政府《整顿圜法酌定章程》出台,对户部铜元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结语

    铜元是清末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其中户部铜元具有代表性。检测结果显示,户部铜元主要合金成分是铜、锌或铜、锌、锡,其中铜含量在80%以上,是铜元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整体上看,户部铜元成色偏低,仅三成达到户部标准。其中,早期铸造铜元成色较为随意,清政府《整顿圜法酌定章程》的出台后,铜元成色趋于稳定。

    《整顿圜法酌定章程》明确规定了铜元的成色,旨在提高铜元成色,以稳定铜元价格及增强信用。该政策的实施,反映了清政府对铜元铸造管理走向精细化、规范化。此后,户部铜元成色明显提高和趋于稳定,说明铜元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户部大清铜币成色达标率不高,说明了造币总厂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灵活性。

    (本文写作承蒙著名钱币学者段洪刚先生提供铜元样品,并对铜元进行分类整理,谨致谢忱!)

    相关热词搜索: 铜元 户部 晚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