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巧用单位“1”构建模型,解决分数(百分数)问题

    时间:2021-01-08 20:00: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董开福

    [摘 要]运用口诀判断出问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根据单位“1”构建两大类(4小类)解题模型,简单、快捷地解决分数(百分数)问题中的“倍数关系”问题。

    [关键词]单位“1”;解题模型;分数(百分数);倍数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50-02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单位“1”是贯穿小学、中学,乃至更高学段的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模式。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学段的学习中,只要能够适时巧用单位“1”,就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分数(百分数)的应用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模块,解决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运用“线段示意图法”或“等量关系式法”。这两类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题目中相关联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厘清解题思路。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分数问题来说,采用单位“1”的解题方法则要简单、明了得多。那么,如何运用单位“1”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呢?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

    一、确定单位“1”

    运用单位“1”的方法解决问题,确定单位“1”的量是关键。通常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确定单位“1”。

    1.采用口诀:“的”前,“是”后,“比”、“占”后

    对于一些条件比较直观明显的应用题,可以直接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句“X的……是Y”或“X是(比、占)Y的……”,再运用口诀“‘的前,‘是后,‘比‘占后”来确定单位“1”。具体可以这样来理解,先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查看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词中是否出现“的”“是”“比”“占”等,找出如“松树棵数的[23]是桃树”“红花是黄花的[15]”“铅笔比钢笔多[34]”“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等句型,再利用口诀,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各个句子中的单位“1”:“的”前面的“松树棵数”、“是”后面的“黄花的数量 ”、“比”后面的“钢笔的数量”、“占”后面的“全班人数”。当然,有时在题目中出现的词语并不一定是上面这些,还有可能是“等于”“相当于”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近义词法,找出可以替代它们的“的”或者“是”,然后确定单位“1”。

    2.扩句、缩句法

    通常情况下,利用口诀很容易找出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但有时候,题目中相关联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并不直观,需要我们根据题目中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扩句”或“缩句”。如“希望小学共有学生1200人,六年级学生占了[23”],其中的“六年级学生占了[23]”可以通过扩句的方式描述成“六年级学生占了全校学生的[23]”。这样,就能根据口诀较为容易地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有时,题目中会出现比较多的描述性语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缩句的方式,把关键性的词语找出来,通过重新组合,排列成我们所需要的句式,再根据口诀找出其中的单位“1”。

    二、构建解题模型

    在确定单位“1”所表示的量之后,就可以根据单位“1”的量的具体情况,构建出下面两大类(4小类)解题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1.单位“1”已知

    单位“1”已知,指的是在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已知。在单位“1”已知的情况下,可以构建出以下两类解题模型:

    (1)单位“1”已知,只用乘法

    这是相对较为简单的一种解题模型,主要针对结构为“X的…是Y”或“X是(比、占)Y的……”的题目,解题模型为:用单位“1”的量所表示的具体数值乘以两个量之间的分率。如“在高速公路上,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最低限速是最高限速的[12],最低限速是多少?”根据单位“1”的判定方法,可以判断出“最高限速”是单位“1”,其所代表是数值是“120千米/小时”,用乘法的解题模型,列出算式并计算:120×[12=60](千米/小时),算出最低限速是每小时60千米。

    (2)单位“1”已知,用乘法,且多加少减

    这是对上一种解题模式的强化,主要针对结构为“X比(占)Y多(少)几分之几”的题目,解题模型为:(1[±]分率)×单位“1”的量代表的数值。如植树节,三年级种了18棵树,四年级种的比三年级种的多[12],四年级种了多少棵?根据单位“1”的判定方法,可以确定三年级种树棵数为单位“1”,其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18棵,且又有“多[12]”,因此,根据解题模型,可以列出算式(1+[12])×18=27(棵),从而得出了四年级种树的棵数是27棵。如果题目中的条件变为“四年级种的比三年级种的少[12]”,那么,对应的算式就应该为(1- [12])×18=9(棵)。

    2.单位“1”未知

    单位“1”未知,指的是在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所表示的具体数值是未知的,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得知。在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可以构建出以下两种解题模型:

    (1)单位“1”未知,只用除法

    这也是相对较为简单的一种解题模型,主要针对结构为“X的……是Y”或“X是(比、占)Y的……”的题目,解题模型为:用与单位“1”相关联的量所表示的具体数值除以两个量之间的分率。如“在高速公路上,最低限速为60千米/小时,最低限速是最高限速的1/2,最高限速是多少?”根据单位“1”的判定方法,可以判断出“最高限速”是单位“1”,其所代表的数值需要进一步计算,也就是未知的,属于单位“1”未知的类型。根据单位“1”未知的除法解题模型,列出算式并计算:60÷[12]=120(千米/小时)。

    (2)单位“1”未知,用除法,且多加少减

    这是对上一种解题模式的延伸,主要针对结构为“X比(占)Y多(少)几分之几”的题目中,单位“1”未知的情形,解题模型为:与单位“1”相关联的量的数值÷(1±分率)=单位“1”的量代表的数值。如植树节,四年级种了27棵树,四年级种的比三年级种的多[12],三年级种树多少棵?根据单位“1”的判定方法,可以确定三年级种树棵数为单位“1”,其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未知的,且又有“多[12]”,因此,根据解题模型,可以列出算式27÷(1+[12])=18(棵),从而得出三年级种树的棵数是18棵。如果题目中的条件变为“四年级种的比三年级种的少[12]”,那么,对应的算式就应该为27÷(1- [12])=54(棵)。

    一般而言,在经过以上两步后,就解决了一些符合条件的分数问题,相对“线段示意图法”或“等量关系式法”来说,解题过程简化了许多。运用单位“1”构建解题模型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存在局限性与不足,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对象只能是分数(百分数)问题中的“倍数关系”类的问题,其他的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类型的题目,需要采用别的技巧和方法来解决。此外,运用单位“1”構建解题模型的方法,它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对用“线段示意图法”或“等量关系式法”解决分数(百分数)中“倍数关系”问题的一种经验提升,是在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才能慢慢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和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责编 罗 艳)

    相关热词搜索: 百分数 巧用 分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