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作为记忆的传统书店:来自店主、读者、社区与时代的交叉视角

    时间:2021-01-30 08:02: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肖鹏 莫纯扬 秦倩滢 苏子晴 郑焰丹 邝静雯

    摘 要 传统书店和新型书店的概念存在差异,传统书店是纯粹以书籍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新型书店的模式则借助书籍为文化底色进行引流,同时从饮料、文创、服装与奢侈品中获利。基于这一界定,通过店主、读者、社区、时代不同视角,梳理不同记忆维度中的传统书店,以深入认识和解构传统书店,重点剖析传统书店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城市记忆;传统书店;新型书店

    引用本文格式 肖鹏,莫纯扬,秦倩滢,等.作为记忆的传统书店:来自店主、读者、社区与时代的交叉视角[J].创意设计源,2020(4):38-42.

    Traditional Bookstores as Memory:
    From the Cross Perspectives of Hosts, Readers, Communities and History

    XIAO PENG,MO CHUNyang,QIN QIANying,SU ZIqing,ZHENG YANdan,KUANG JINGwen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bookstores and new bookstores. Traditional bookstores are a purely book-centric business model, while the new bookstore model uses books as a cultural background to attract traffic, while at the same time from beverages, cultural creativity, clothing and luxury goods Profit. Based on this definition, throug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hop owners, readers, communities, times, etc., sort out traditional bookstores in different memory dimens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deconstruct traditional bookstores, and focus on analyzing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bookstores.

    Key Words  urban memories; traditional bookstores; new bookstores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面向数字学术范式的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为中心”和“发掘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图书与图书馆史》思政教学改革探索”阶段性成果。

    引言

    近二十年,中国乃至于世界各地的实体书店都正在经历一条迅速衰落而后逐步反弹、复兴的发展曲线。当部分书店从生存的阴影中艰难走出时,它们不再以书籍的贩售为中心,而同时以书籍作为文化底色和引流工具,除了书籍之外,还从饮料、文创、服装与奢侈品中获利。由此引致的一个问题是:当书店不再纯粹依赖书籍获得生存,其性质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之于书店的生存是必要的,因此没有必要做“对错”“高低”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书籍与书店的传统价值由此受到了影响。作为以书为业的研究者,我们的担忧是:如果书籍只能成为引流的工具和曼妙的装饰,那我们是否终将把它抛弃,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更有吸引力的文化遗物。在这个实体书文化渐行渐远的时代,或许有必要对“以书籍为中心”的传统书店进行一些回望,剖析和解读其价值和内涵。

    一、研究综述

    近年关于书店的研究并不稀缺,但主要集中在书店的运营现状、困境及发展策略[1]等方面,显然,经营方面的议题更受到青睐[2][3]。这些研究普遍赞同的观点是:书店不再只是卖书或买书的交易场所。从各大实体书店的转型方向来看,书店应该是一个跨产业融合的场所,甚至将成长为结合餐饮、文创、休闲、建筑等功能的复合商业体[4][5][6][7]。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店日益被拔高为“城市文化的精神标杆”,可是,这一说法似乎是一种宣传式的自说自话,它是否能够得到广泛认同?这一疑问成为了本研究的起点。

    在上述的背景下,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传统书店有何种内涵或价值?更具体言之,对于传统书店的店主、顾客、书店所在的街道与社区,乃至于书店曾经寄身的时空而言,“书店”这一实体或概念,究竟寄托了怎样的意义?在回应上述两个问题时,我们谈及的“书店”主要是以贩售书籍为中心的传统书店,出于比较研究的目的,也会牵涉一些在文化消费场景下出现的新型书店。为了了解真实的书店形象和书店记忆,从城市记忆的维度展开对传统书店的研究是一个可取的路径。以往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多聚焦于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建筑、乡土记忆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对书店文化价值的日益重视,部分学者已关注到书店在城市文化传承和承载方面的特别功用[8],发现实体书店的场所、服务、文化特色对城市文化和居民阅读有重要的影响[9],是城市文化空间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前几年书店的低谷时期,还有学者指出,书店作为城市记忆载体之一,其消失加快了城市记忆消失的脚步[11],这种声音在疫情时期,也成为“捍卫书店”的话语中心。随着新型书店建设思路的提出和相关商业模式的日益成熟,学界着力开展书店跨界融合的相关研究,强调书店应该以书为媒,实现自我拯救。但这些研究很少指出,跨界背景下的新型书店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城市记忆,而这种记忆与那些以书籍销售和运作为中心的传统书店必然是不同的。实际上,书店与文化本身有着更深层次的关联:不管是传统书店或新生的文化空间,它们本质上都是置身于人际网络、城市网络与时空网络的记忆实体。

    (三)社区的书店:生长的记忆

    在不同的社区中,书店有着不同的气质——在这里,“社区”(Community)指向的是小社会的概念。学校周边的书店是最典型的“社区”书店之一,如中山大学旁的笨牛书店、南京大学旁的万象书坊以及武汉大学旁的又合书店等,它们与学校的生态链紧密相连:一方面,学校能够为传统书店提供稳定的客流,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教辅书日益成为传统书店维生的核心品类,它们最主要的顾客就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有一些书店会随着学校的迁移而迁移,例如本团队在采访广州大学城南亭村的艺昌阁书店时,店主就透露该店是在十余年前跟随广州美术学院一起搬迁到大学城的。这些书店并不是一味向社区“索取”,它们同样滋养着社区的阅读习惯,陈梦熊在《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中回忆道:“当时学校坐落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之间,校门对面就是旧书摊点,穿过马路就可前去浏览。……遇到喜欢的而且书价低廉的也会买下几本,慢慢积累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重新翻阅,很有回味,渐渐地就培养起买书和藏书的兴趣了[21]。”这种书店对文化习惯的构建,当然不仅限于学校社区,在居民社区中也有雷同的情况。作家黑马对书店有过这样的回忆,“那是离我家最近的书店,小时候经常到那里买小人书,中学时也常去。那间小屋一直像黑夜里的一盏小灯让我心里亮堂,每次去其实不为买什么书,只是一种童年时养成的习惯动作使然[22]。”

    在网络购书兴起之前,书店是社区中最典型的文化空间之一,只要一个社区里有书店,这个社区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可能性,它培育着社区读书、买书、藏书的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讲,书店和社区中的民众是共同生长的。对于强调以“书本量”换“人流量”、书籍销售并非本业的新型书店来讲,这种共同成长式的记忆同样存在,但其内涵和作用的发生可能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四)时代的书店:生存的记忆

    书店是一个文化实体,不同时代人群对书店的回忆,往往可以带出不同风味的文化记忆和时代记忆。从小的方面来讲,书店的名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新华书店”自不必说,上文提及“浩天书店”在20世纪90年代曾以“外乡人书屋”为名,是当时众多外乡人赴珠三角谋生的写照。从大的方面讲,书店的某些行动也响应了时代的特定需求,例如,周一苇回忆20世纪50年代在浙江省店的工作时,就谈到当时推广“背篓精神”,加强农村的图书发行工作,“我们还走访学校师生、乡村干部和识字的农民,了解他们对图书的需要,征求对新华书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去近的乡村,我们每天晚上跑回县城睡,路远的我们则背着被头,晚上到乡政府或学校里摊地铺睡觉。接着我们又到金华、丽水等店, 深入农村、山区,一边流动供应图书,一边调查研究,下基层好几个月[23]。”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不同时代对传统书店的回忆,总有让人惊讶的地方。解玺璋在《北京的书店》中回忆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的那几年,王府井新华书店就像是读书人的天堂。……王府井大街南口的楼前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人手提着成捆的书,匆匆而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他和同时代人的描述中,当时王府井新華书店的热度远超其他店铺,人们甚至排起长队、花上整个月的工资购买书籍,乃至在书店搬迁时,还相约与书店合影留念,这恐怕是我们现在所无法想象的[24]。

    结语

    本文的工作重点,是尝试超越商业圈和学术圈的“书店话语”,考察不同来源的记忆如何创造出其独有的书店意义,为传统书店的价值诠释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我们认为,传统书店不仅是一种经营实体,也是一种记忆实体——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25]。书店及书店记忆反映了一段社会历史,赋予了不同社会主体以不同的文化理解,对于社会文化独特价值的建构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上一部分的讨论,本文回顾了四种不同记忆维度中的传统书店。同样

    一个书店,从不同角度观望,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例如读者记忆中的新华书店是他们童年的一部分,而从时代的大格局来看,则成为中国现当代建设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店主吴浩来讲,浩天书店是他养家糊口的工具,但对于它所在的社区而言,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唯有把这些视角糅合起来,编制一张密密麻麻的记忆网络,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靠近传统书店的文化内涵。当然,这种方法未来也同样可以用于新型书店形象和价值的探索和构建。

    传统书店的组织和构建是以书籍为中心的,新型书店则非如此。对于城市面貌的设计者、城市文化的研究者来讲,一个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新型书店几乎成为必然趋势的当下,传统书店的记忆以及与这些记忆息息相关的价值与功能是否还能在未来的城市中延续下去?或者说,是否还有必要延续下去?例如,社区书店会滋养读书的习惯,因为它要生存就必须贩卖书籍,但新型书店的核心目的并不是纯粹是出售书籍,它既培育饮用咖啡的习惯、消费文创产品的习惯和进入文化生活的习惯,它的文化边界比较宽泛和模糊,文化话语也更为开放,与传统书店显然有所不同。我们并非新型书店的抗议者和反对者,从内核上来讲,本文也并不认为新型书店将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我们呼吁和强调的是:意识到并理解新老类型书店的文化差异,无论从学术或实践层面而言,都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宜。

    参考文献

    [1]陈含章.转型中的实体书店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6(03):44-47.

    [2]陈涵.上海实体书店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3]王谦.书,是实体书店菜单的主菜——论数字出版成熟时期实体书店之发展[J].出版广角,2016(17):15-17.

    [4]蔡静诚.独立书店何以生长于繁华商圈——基于消费社会学视角的解读[J].编辑之友,2019(08):26-33.

    [5]崔英超.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文化转型——以上海特色书店为例[J].编辑之友,2019(03):21-27.

    [6]兰庆庆.“去实体化”还是“实体化+”:实体书店多重价值探讨[J].编辑之友,2019(11):70-74.

    [7]卫军英,陈婕.消弭的边界:图书业的想象力——文化创意产业下图书跨界融合[J].中国出版,2016(20):10-13.

    [8]姜琴月. 独立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意义建构[D].广州:暨南大学,2018.

    [9]薛原. 独立书店:城市人文记忆消涨谁定[J].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3(4).

    [10]向莉. 南京先锋书店的文化空间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11]梅娜. 书·城—作为城市空间的书店[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2]肖鹏,彭佳芳.口述历史如何融入图情教育:以图书馆史课程的教改实践为例——兼论口述历史教育在学科转型之际的积极意义[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39(01):58-61.

    [13]肖鹏,张衍.溯洄的突围: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视野下口述历史的纠葛、误区与可能[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6(04):3-7;17.

    [14]中大广府文化寻访小组,独立书店走访[EB/OL].[2019-09-24].https://mp.weixin.qq.com/s/z32T6LoobT7CxjFH5xMqmA.

    [15] 侯季然.书店里的影像诗[E].2014.

    [16]周宁.我与新华书店的不解情缘[EB/OL].[2017-04-09].http://zhuanti.hebnews.cn/2017-04/09/content_6417090.htm.

    [17]刘娇.我与书店的情缘[EB/OL].[2016-05-10].https://www.jianshu.com/p/225c46473a5f.

    [18]张穗华.羊城读书众人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57-58.

    [19] 石城疯子.书缘——记与新华书店的情缘[EB/OL].[2017-03-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717c680102x8ai.html.

    [20]林希.书店记忆[EB/OL].[2019-05-31].http://epaper.lnd.com.cn/lswbepaper/pad/con/201905/31/Content_30640.html.

    [21]陈梦熊.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12:110-111.

    [22]黑马.一家旧书铺成就半生文学事业[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52.

    [23]周一苇,金长生,季爱平.我的新华岁月——一个浙江省店老“新华人”的历史记忆[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04):168-180.

    [24]解璽璋.北京的书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3-4.

    [25]Ding He, Jie Zhang. Vernacular us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heritage:

    trade of antique fragments in the Chinese porcelain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6, 22(10):844-856.

    肖鹏 莫纯扬 秦倩滢

    苏子晴 郑焰丹 邝静雯

    中山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视角 交叉 店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