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学情视角下的小古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1-02-10 18:08: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中,优质而经典的文言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统编版教材就精心编选了契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简短、浅近的文言文,又被称为小古文。由于很多语言规则的不同,所以小古文中的遣词造句都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给学生的理解、感知和体悟带来了较大的障碍。面对统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我们该着力教什么?又该如何去教?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实践方法,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师带来思考。

    一、强化朗读,针对障碍点逐步放手

    由于小古文本身篇幅简短、语言浅近,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较为接近,教师无需事无巨细地逐一教学,而应该在尊重学生原始经验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现有的认知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地朗读尝试,从读准字音、划分节奏、调整语调等不同的方面展开思考,紧扣学生的具体学情,对可能出现的障碍进行精准的预设,并及时关注课堂教学中随时动态生成的障碍点,教师可以做好针对性调整,将更多的自主性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逐步放手中形成朗读能力。

    以统编版三上《司马光》一文为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篇小古文言简意赅,篇幅短小精悍,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情况,与教师课前的预设完全相符,最大的障碍点就是在于亮出:1.“足跌没水中”;2.“光持石击瓮破之”。鉴于此,教师进行大胆取舍,其它内容交由学生自主朗读,将更多的教学经历聚焦在这两句话的朗读指导上,相机设置从扶到放的教学指导策略。比如教学“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教师先组织学生扫除生字障碍,相机教学“持”“瓮”“破”等生字,让原本语句中的文字形成彼此关联、统整成体的意义链条,然后指导学生将这些生字与自己已经认识的、理解的词语合并成类,最后学生在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划分语言的表达节奏:“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性学习“足跌没水中”等其它的语句来理解大意、自主朗读、划分节奏,消除认知能力不断生长。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认知层级,让学生在习得方法之后及时提炼和迁移,为学生自主性朗读的尝试设置平台,在朗读中矫正小古文的语言习惯。

    二、深化理解,紧扣差异处联系对比

    小古文教学时,理解大意既是必然过程,也是实施其它板块的重要基础。而对于语言来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的。中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对于文本的感知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方法。因此,小古文的初步阅读他们就已经“一知半解”,因此教师无需字字落实,更不能以机械、生硬地方式要求学生记忆,而是要关注学生认知经验与文本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运用联系对比的方式,深化学生的认知理解。

    比如统编版四上《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并不难,但其中一些关键性词语,与现在的意思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故”,很多学生单独理解,会将其理解为“故事”“事故”,教师则引导学生将这样的意思带入到文本中去,他们纷纷发现前后意思并不连贯。对比之下,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的语境,让学生认识到“故为精卫”一句,是在前面语句基础上指出名字叫做“精卫”的原因,所以这里的“故”字可以理解为“所以”之意,教师可以相机拓展现代汉语中的“缘故”“故而”等词语,强化“故”作为“所以”的意思。

    有了对比,才能有更深入的感知,才能在鲜明的对比中明晰词语的意思,真正全面地把握文本所展现出来的大意。

    三、梳理情节,依托转折处借图对应

    统编版教材中很多小古文都有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但由于文本语言的影响,很多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人物性格特点,会遮蔽在语言文字中而无法直接凸显出来。因此,教师要在初步感知小古文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情节的梳理,积极顺应每个学生直观性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者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源,形成图文结合的效果。

    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梳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先拓展网络中收集的资源,出示一群孩子簇拥着一个孩子的图片,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这篇小古文的主人公;随后,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并补充群文大笑的图片,与文本中“与诸小儿同游”的画面,走进文本所设定的情感基调;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推进,面对道旁的“多子”的李子树,很多学生“竞走”而“取”,于是,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借助直观的图片,将蕴藏在文本中的动作形象地揭示出来;最后,王戎说出了自己“不取”的理由,教师就可以出示人物一脸愕然的图片,与王戎的判断形成匹配和对应之势,强化对人物聪明机智的认同。

    教师出示的图片直观而形象,并且与课文中的情节逐步对应,且这些图片出示的契机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与情节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机融通,既活跃了整节课的气氛,增强了小古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古诗和之后的复述故事提供了抓手。

    四、积极探究,聚焦浅薄处创设契机

    因为小古文的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因此文本就会自动形成多处的留白,有的是作者故意留设的,有的是作者委婉表达风格无意中形成的……这些留白就给文本表达的真实价值,蒙上了一层认知的阴影。纵观当下统编版教材小古文的教学,很多教师的定位相对简单,他们认为学生大致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能真正洞察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以学生初步理解小古文大意为起点,及时把握契机,为学生搭建伸向文本深处的桥梁。

    比如教学统编版六上《伯牙绝弦》时,教师根据课文中锺子期赞扬伯牙的语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看似简单的两句话,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趣,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元素。教师紧扣这两句话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将学生的认知从表层逐步向深处漫溯:首先,调整语言表达的顺序,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锺子期运用“太山”和“流水”来赞赏伯牙技艺的用意;其次,关注文本语言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两句话的统整来看,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将教学的关注点从表面意思向着内在的逻辑迈进,将学生的思维伸向语句内部,感受叠词“”巍巍“汤汤”与“太山”和“流水”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提炼出句式“善哉乎鼓琴,(  )乎若(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练笔,在把握文本经典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训练。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小古文的阅读和理解,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解语言意思的层面上,更应该成为训练学生内在思维意识的平台。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还原了文本语言的内在图式,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读写之间的融会贯通,真正读懂了小古文所表达的“友情”主题。

    五、拓展延伸,把握定势处高效融通

    单一层面的零散阅读,学生的认识相对逼仄,难以形成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体验。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篇小古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统编版教材中很多小古文都节选自不同的书本,教师在教学了教材中的小古文之后,就可以将其放置在原有文本体系之中,在前后延伸下,运用融通辨析的方式积极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还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为例,这篇课文节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很多小孩子聪明机智的故事。教师就可以相机拓展其他类型的文本,比如《徐恒七岁讲良知》。在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小古文联系起来,探寻彼此之间的异同点:比如相同点都是小孩子,都表现了聪明机智的特点,都是“不取李”,但其“不取”的原因是不同的。教材中的王戎善于观察,更善于思考,绝不迷信盲从,展现出来的是“智”;而拓展文本中的许衡抵制了诱惑,始终保持自我原则,展现出来的是“德”。

    由此就不难看出,拓展的小古文与教材中的文本,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便于学生在统整、融通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深入解读提供了资源,展现了鲜活的辨析对象,更将《世说新语》推荐给了学生,丰富了学生认知视域,为学生继承和发言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王荣生:“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因此,统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教学,要先从教学内容入手,緊扣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链接点,研制出适切的教学策略,让小古文教学的定位契合统编版的编排用意,让小古文的教学为学生关键能力的生长奠基。

    季希虎,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古文 视角 教学实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