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初探

    时间:2023-06-07 14:30: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初探

    乡村振兴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才为基。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乡村文化,主要是指适应当地居民需要的乡村精神财富和反映乡村文化生活状态的文化设施、行为特征、民俗习惯、价值观念及管理体制等在内的,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等的统称。乡村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是基于乡村社会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有别于其它文化的一种特定文化。

      当前,xx正在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为此,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灵魂工程”“乡情纽带”功能,找准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探究并制定相应的破解路径,是当前xx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xx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xx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抒写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xx篇章”的关键所在。

      1.有助于促进xx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和持续动能。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南岭镇文祚村结合山地环境和乡村特点,建成xx第一座霍比特小镇,发展文旅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仅引进首个森林越野卡丁车俱乐部项目,年接待游客就超万人,带动村旅游产业收入数十万元。同时,以乡情为纽带,积极鼓励企业家、侨胞回报桑梓,反哺家乡,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陆续回乡担任村干部或参与建设。xx师范大学、省农科院、xx省赶海一号等省内知名学校和企业,也与之开展合作,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2.有助于提供xx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事在人为。乡村振兴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才为基。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乡村故土蕴涵的文化底蕴,对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挥着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产生着更为有效和深远的作用。比如上迳镇梧岗村,通过精心打造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群,建起了乡村民俗博物馆、家风家训馆、党风廉政基地和党员学习教育基地。徜徉其间,会油然追忆老一辈艰苦跋涉的风雨征程,领略新时代xx乡村的巨大变迁。这些韵味十足的文化元素,“润物无声”,具有凝聚、整合、同化并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领。

      3.有助于培育xx乡村的优秀传统和时代新风。

      乡村文化建设,是在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农村社会风尚形成的主导力量。走进新厝镇硋灶村的新农村文化大院,江兜村的乡贤馆、乡风馆,都能感受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乡风民风。依托这些先进的文化阵地,可以让一些积淀深厚的如“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等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得到回归,达到很好的激励和教化效果。城头镇新楼村,以“强化党建引领,带动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抓手,涌现出一批批彰显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典型。通过评选表彰,可以引导更多村民注重家风建设,形成人人争先树优、家家户户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4.有助于培树xx乡村的团队精神和现代思维。

      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情和乡土生活,是乡里乡亲守护乡民血脉,维系乡民精神家园的内在根基。它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乡民之间的心理和思维差异,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磨合作用,便于建立起乡村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新厝镇蒜岭村是华侨村、文化村,近年来围绕讲好“一首蒜岭诗,千年古驿道”故事,多方筹资修复蒜岭古街这一古驿道上的节点,将村部旧小学校舍改造成华侨记忆馆,记载广大村民生生不息的生活轨迹,诠释在外游子殷殷可鉴的故土情怀,对增强海内外乡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了巨大引领作用。城头镇星桥村重视挖掘和弘扬宗祠文化,发挥宗祠作为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作用,大力推进陈氏祠堂修缮整修,致力将其打造成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倡导健康生活、崇尚科学文化为一体的“一堂多能”的文化礼堂,在追根溯源、敬宗睦族中注入现代社会的理性文化。

      二、xx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xx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域覆盖,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文旅产业不断推进。但是,站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xx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创意不多、机制不活、投入不大、形态单一、亮点有限、后劲不足,呈现相对疲弱的态势,统筹协调、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1.物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源不足,压缩了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

      一是乡村文化硬件存在短板。镇街一级没有独立的文化站及相应的专职人员编制。一些文化场所内部配套缺乏或陈旧,有的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文化场所缺失,或因无人、少人管理,导致的使用率低下,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二是乡村文化场所功能不全。村级农家书屋、图书室,大多仅有上级派发或单位赠送的过期书刊,种类少,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差,阅报栏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尤为缺乏。部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功能不全,活动器材和娱乐性文化设施不够健全,大多数村庄没有固定的网吧、KTV、影剧院,青年呼声最高的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尤其短缺。三是乡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与其它商品市场相比,农村文化市场显得境况冷清,多数村庄没有开设图书报刊影音店,“买书难”“看书难”普遍存在,村民获得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途径不多。

      2.行为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群体分化严重,缺少了参与文化活动的动力。

      一是村民整体素质亟需提高。主要是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权威数据,我市大专以上学历(含大专)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8.8%,在xx地区仅略高于闽清县,乡村受过高等教育且又回乡发展的,更是凤毛麟角。终身教育理念不彰,社区教育几无动作,乡村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不快,思想观念滞后,或多或少还存在等级思想、家族观念和小农意识,道德失范、价值判断失准、法制意识淡薄,制约了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广大村民的全面发展。二是不同群体文化需求分层明显。农村文化活动重老轻少,忽略年青人的文化需求,年青一代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较少、开展不多。青年群体与中老年群体分层明显,积极性不平衡,明显呈现出年龄差异。年青一代虽然认同文化建设,但参与文化建设主动性不强,虽然认可传统文化,但参与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又缺乏兴趣。乡村文体活动形式老旧,吸引力不强,经常性参与的乡村群众比较有限,偶尔使用文化设施甚至从不使用的村民,占到乡村总人口的近1/3。

      3.精神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引导,影响了提供文化需求的渠道。

      一是文化消费缺乏引导。农村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不少村民甚至没有文化消费的概念。相当部分村民业余时间,还是习惯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玩手机,购买书籍杂志、网上冲浪、观赏歌舞娱乐、游览文物名胜和电子文化产业消费较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二是文化活动比较稀少。闽剧团、词明线戏班等群众性文化团体走向低谷,农村传统节庆活动日渐淡化,农村电影市场持续低迷,除了大妈们的广场舞、大爷们的康乐门球,乡村文化生活少之又少。三是组织活动流于形式。乡村有关部门专业能力不强,组织不够用心,活动内容单一,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等不良文化还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素质高、有能力的村民外流居多,严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和活动组织带头人才,乡村文化活动很难拓展。

      4.环境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创新创意不足,有待于形成文化传承的环境。

      一是文化创意不足。制订了xx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但尚未组织开展全市性的乡村文化“家底”摸排,一些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及其设施的建设缺少指导,本应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出现了“千村一面”“千墙一面”现象,缺少乡土特色和文创品牌。二是文旅融合度低。新兴文化市场和新建文旅场所尚处起步阶段,乡村景区景点普遍存在“有景而少文”或“有文而少景”现象,缺乏文化内涵附着,缺乏现代推广手段,导致部分乡村文化资源日渐凋零,无人问津。三是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乡村文化精英和传承创新主体不断流失,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有序、有效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全市现有61个非遗项目,分布很不均衡,个别镇街一项都没有挖掘、申报,一些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客体还处于待开发的原生状态。

      5.制度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谋划不够系统,缺少了创新文化发展的机制。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和镇村一级,对文化强市、文化兴村,以及文化产业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内在功能认识不足。二是组织领导不够到位。市里成立了促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但专题研究乡村文化建设的比较罕见。乡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局、文体和旅游局、住建局、老体协等多个行政单位,“九龙治水”,分工有余,整合不足。镇街文教中心缺乏专职干部和专业人才,动员组织能力有限,村级组织“头雁作用”有待发挥,全市一盘棋格局尚未建立。三是顶层规划不够到位。缺乏全面深入调研,政策跟进力度不大,工作重心失衡,部分乡村缺乏远景目标、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区域文化发展总体定位不明晰。四是发展机制很不完善。多数仍以统抓统管为主,偏离市场经济需求,尚未探索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管理无序,运作乏力,包括江镜南宵、海口牛宅、一都东山等乡村振兴先行村,已经改造、建设了为数众多的乡村文化景观,但由于缺少市场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运作模式,仍然难以把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厚的文化资产,村集体、老百姓还是很难从中分享到应有的直接经济利益。

      三、加快推进xx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拧成乡村文化发展合力。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力量整合、制度完善、管理效益等方面做好文章,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要端正一个思想认识。切实把乡村文化建设摆上各级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建立联合会商会诊制度,实施典型培育挂钩办法,由注重部门行为上升到党委政府行为,由局部行为上升到全市一盘棋。

      二要健全一个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在市委领导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权威统一的领导工作机构和统筹协调机构,落实专责机构、专责人员和岗位职责。要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或文化建设的领导具体牵头,成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门工作小组,突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文化建设,深入调研、摸排建档、统筹策划、有效推动。着力发挥农业农村、文体旅游、住建等部门的指导作用,切实转变“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明确各部门、各镇街和村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文化专干为直接责任人,在全市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乡村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三要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尽快探索并完善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事业管理机制、文化工作评价机制、文化产业经营机制、文化市场监督机制、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和文化人才成长机制,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四是建立一个行动方案。立足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和区域文化发展高度,聚焦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的城市定位,瞄准当前xx乡村振兴工作进入新一轮转型提升中存在的主要瓶颈,敢于学习借鉴,勇于创新突围,努力探求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乡村全面振兴的“xx解法”。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定整体统一又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形成以“十四五”时期全市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文体旅游规划为参照,乡村文化专项规划为补充,较为完整的全域乡村文化建设行动方案,促进乡村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2.完善工作网络,加快搭建乡村文化发展平台。

      乡村文化建设,要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和“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乡村文化网络建设步伐。

      一要完善文化服务网络。以市(县)为统领,以镇(街)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加快完善市镇(街)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逐步改变以往以镇(街)为重点的服务模式,把服务重心下移到村、到户,强化农村基层村组一级的组织作用。

      二要实施专人专责管理。尽快扭转部分镇(街)文化站软弱甚至虚无现状,明确镇(街)文化站站长由专职干部担任,并通过选调、考录或竞岗的方式,加强镇(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村级文化所(点)长、农家书屋负责人可由文化专干担任,也可通过聘请离退休文化工作者、教师,或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方式产生,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站所的应有作用。

      三要拓展文化场所功能。重点要改造提升一批镇(街)综合性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力求实现“一室多用”。推进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小广场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鼓励建设庭院文化,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挂牌设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乡村文化示范户”“乡村文化中心户”。

      四要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新建、改建和资源整合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保持基础设施网格状布局,提升服务半径,增强辐射范围,补齐服务短板,保障乡村文化均衡分布。建立流动文化站,下派文化辅导员,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和区域文化互动。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的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建立以市级为总馆、镇(街)为分馆、村为支馆的文图两馆分管制,创建一批公共电子阅读室,推进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服务。

      3.丰富活动形式,加快鼓浓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乡村文化活动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鼓浓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一要力求多样化。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以春节、元宵、拗九、端午、中秋等乡愁最浓的传统节庆为契机,组织春节团拜、送拗九粥、包粽子、制作月饼等节俗活动。发挥乡村民众主体作用,促进民间民俗文化推陈出新,如提升新厝镇硋灶村“弄五兽闹元宵”、江兜村“头尾座”、双屿村裸身“吃花”等民间民俗文化,组织开展板凳龙、舞狮、龙舟汇演竞赛,举办剪纸、雕塑、扎纸、花灯等非遗项目培训和作品展览,贴近群众生活,展示风土民情。策划分年龄段举办青少年足球、篮球、乒乓球和中老年门球、气排球、太极拳、拔河等群体性文体活动。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职能,不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广场展演、才艺展示和企业文化巡礼活动,丰富企业职工文化生活,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二要力求常态化。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组织、丰富项目、固定时间、简化流程、培养教练,以佳木斯等广场舞为切入点,逐步让文化“偶尔下乡”转变为文化常态“驻乡”。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发展乡村数字电影服务站和流动放映队,完善覆盖全市的乡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电影进村”,落实“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持续开展先进理论进基层“一十百千万”行动,依托新思想讲师团、社科专家学者宣讲小分队等,完善市镇(街)村三级宣讲网络,面向大众开展常态化、分众化、对象化的宣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要力求特色化。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采取“订单”预约服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借鉴宏路街道周店村“党建引领农村幸福院”经验,探讨实施乡村文化设施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便捷性的文化服务。

      四要力求品牌化。一方面,要策划、集中、持续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的xx乡村文化品牌,比如xx闽剧、龙高板凳龙、新厝伡鼓舞、龙江词明线戏等,鼓励创作一批歌唱新时代新生活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开展品牌活动进基层,以“乡土文化节”“xx福文化艺术节”“优秀传统戏剧展演”“主题文艺下乡巡演”“非遗表演进村居”“高雅艺术走进大众”等文化品牌为载体,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引领示范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乡村文化生活主阵地。

      4.发掘内在价值,加快形成乡村文化发展特色。

      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的历史积淀与发展灵魂。发展特色文化,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方能彰显乡村文化的本土特质及独特魅力,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

      一要盘清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截止xx年,xx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424处,其中国保2处,省保5处,县保56处,未定级361处。下一阶段,要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推进登记保护、提档升级和活化利用。要以xx侨乡博物馆和各镇街乡贤馆为平台,不断挖掘当地特色文化遗产,突出区域主题,丰富展陈内容,提升乡愁文化。

      二要赋予乡村文化时代内涵。近年来,新厝镇江兜村在研究古今乡贤精神品格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崇孝守信务实创新”的新时期江兜精神,积极弘扬“爱国爱乡、敬业诚信、崇学向善、乐于奉献”的乡贤文化,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起良好的人文环境。南岭镇文祚村以杨氏先祖“闽学鼻祖”杨时及其“程门立雪”故事为切入点,翻修道南杨祠,传承弘扬勤耕好学的杨氏宗风。另外,一些乡村以林则徐“十无益”格言、黄氏家训为基础,制定新时代村规民约,将先祖的思想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倡导家风家训,重塑时代乡风。诸如此类经验不少,可以予以总结推广。

      三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找准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串联,形成富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争取挖掘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产生品牌效应。比如阳下街道漈头村,以中共xx县委旧址和田园科创小镇为依托,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农耕文化体验、风情民宿度假等功能一体的美丽乡村。新厝镇大澳村,围绕独特的海洋文化,建立了以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乡土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记忆馆,集中讲述大澳村的故事,让更多的人重拾儿时记忆,感受乡土气息,同样别具一格。

      5.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激发乡村文化发展动能。

      “文旅经济”是xx省主攻的“四大经济”之一。深化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各级各部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为此,要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等入手,千方百计打通当前制约“文旅经济”特别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堵点”,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人文历史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动能。

      一要创新共建共享机制。强化市场导向,秉持“小政府大市场”理念,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让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以“解剖麻雀”的思路,以江镜南宵、海口牛宅、一都东山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为案例,客观理性地分析当下我市推进乡村文化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进中旅、康辉等有市场营销经验、旅游运营资质的旅游公司,以及借鉴xx莫干山模式、试水南岭镇西溪村“西溪明月·山泉石厝”项目的xx顶点集团等文化公司,探索参与乡村文化开发运营的合规而又有效模式,实现乡村、企业和农民“三赢”。创新以农民(资本、资源)入股机制、企业对接机制、资金引进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为主的合作参与机制,增强文旅融合的强度与保障。坚持“向上争取、财政拨补、银行融资、镇村自筹”相结合,千方百计拓宽筹资门路,加大乡村文化投入。发挥xx文投集团的职能作用,比如在整合xx闽剧演出资源、发展xx非遗文创产业等方面,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实现收支平衡,促进文化繁荣。

      二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按照《xx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规划》《xx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核一心两轴四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强化乡村产品体系建设,做精如民宿、餐饮、乡村景观等乡村文旅融合基础产品,做优如旅游伴手礼、特产变名产等融合衍生产品。整合福山、福水、福寺、福道、福园、福石等“福”元素产品,加快打造三福之地“福”文化游览线路。探索创立集光饼历史演变、光饼制作流程、戚继光抗倭事迹、光饼礼品盒展示、《光饼舞》表演等为一体的xx光饼文化基地,弘扬独具特色的xx光饼文化。依托xx枇杷、龙眼、鳗鱼、蛤苗等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培育打造xx好货观光品鉴线路。探索发展农事活动、亲子游乐、唱村歌看红舞、实景演出等可体验能互动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激活研学和体验式旅游市场潜力,不断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推动文旅融合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打造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样板”。

      三要创新文旅营销方式。由市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牵头,市文体和旅游局、融媒体中心等配合,积极打造集信息发布、住宿预订、适合不同群体需求项目推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平台,扩大“游xx享福气”“行走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主题宣传的覆盖面。要像以往整合“三农”各类补贴一样,重新整合全市文旅宣传推介的财力资源,“握指成拳”,倾斜乡村,每年集中办好几件像样的实在的大事,避免在旅游文化宣传上“撒胡椒面”。“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打破传统思维,拓宽“吆喝”渠道,既要着力提升乡村文化现实景观,又要着力讲好xx乡村文化故事,发力“云上xx”乡村文化板块的开发应用。要通过壹xx、华人头条、xx文旅等媒体平台,结合自媒体、短视频方式,打造乡村爆款。要编写xx24镇街“一本书”的基础上,组织社科、文艺界人士和乡土专家学者,整理编撰《xx乡村故事》(暂名),提升xx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