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智库学者 [中国智库第一女学者]

    时间:2018-12-24 17:03: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34岁的她,是第一位进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策研究机构、进行智库研究的中国学者;是布鲁金斯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访问学者;是中国超级民间智库的首批专家。   当有人问及成功之道时,她笑:思想强大,气场才强大。
      
      思想原来这么有力量
      
      王莉丽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普通教师家庭,18岁时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系。毕业后,她顺理成章做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第一任电视节目主播。
      主持人是个不断往外“掏”的职业,“掏”久了,便会知识贫乏、内心空虚。当了5年的主播后,王莉丽急切地需要补充大量知识,她也隐约感觉到,除了播新闻,自己还能做些别的什么。
      之后,她成为清华园的一名学子,还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记者成立了“中国环境资源网”。一年后,对现实情形颇有感触的王莉丽写了《绿媒体》一书,较深入、全面地总结、分析了中国环保传播的历程、未来。
      这些理念与想法,只是王莉丽基于实情的思考,不曾想,书稿送到导师那里,马上被推荐给了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曲格平还欣然提笔作序:“以前在国际会议上只谈到中国的环境宣传怎么样,但‘宣传’是一个很负面的概念,带着强加于你的色彩。而‘传播’是交流,‘环保传播’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环境交流中的一个突破。”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Peter Perdue正好在研究中国的环境史和环境政策,知道有了这本书之后,将之作为自己对中国环境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并列入了学生的必读书目。
      从简单的硕士论文到麻省理工必读书目,这样的变化,让王莉丽第一次认识到,一个人的思想原来这么有力量,对这个社会、国家能产生帮助。从此,那颗不安分的种子,更加活跃起来。
      
      踏进华盛顿顶级智囊团
      
      《绿媒体》之后,王莉丽成了积极的思想者,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对未来世界可能有的贡献。她将这一切想法,皆运用到“中国环境资源网”的运营中。虽然是非营利的民间组织,虽然暂时看不出效用,王莉丽却沉浸其中。
      机遇两次垂青这个勤奋的年轻人。2003年9月,王莉丽命运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约翰・桑顿出现了。桑顿是美国高盛集团前全球总裁,也是美国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董事会主席。这年,他放弃千万年薪,到清华大学做了“一美元教授”(只拿一美元象征性年薪),开始了他的“全球领导力”课程。这个课程的客座讲师包括桑顿自己、基辛格、耶鲁大学历任校长等政界、商界、学界顶级领导者。办这个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国未来的高端人才。桑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亲自挑选了40名他认为中国最有希望的优秀青年,而王莉丽,因为其独到的思想、热烈的实干精神,幸运地被选中!
      王莉丽拜在了桑顿名下,大胆地将智库作为研究课题。所谓智库,也叫思想库(Think Tank),是指基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决策部门提供理论支持、政策设计的专门部门,被誉为“领导人的外脑”。
      中国的智库包括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但这两者皆有官方背景。王莉丽受桑顿启发,着手研究在民间是否也能成立这么一个机构,并试图寻求中西方智库沟通与借鉴的道路。
      被桑顿卓越智慧激发的学生有很多,但王莉丽是最快将这份潜力付诸实践的人。
      2006年秋,布鲁金斯学会在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布鲁金斯中心,学会会长、美国前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以及学会的几十位董事到清华,参加了中心的成立会议。在交流环节中,王莉丽果敢地站起来,与塔尔・博特进行了一次关于智库的精彩对话。详实的资料、缜密的思维、精确的表述,让在场所有人大为惊讶。
      很快,2007年初,布鲁金斯学会向王莉丽发出访问邀请,王莉丽一脚踏进了华盛顿的顶级智囊团。
      
      有思想才能有气场
      
      当时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是杰弗里・贝德,一位资深中国通,现在是奥巴马的特别顾问、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资深主任。王莉丽刚到布鲁金斯时,他用审视和担心的目光看着她年轻的脸,直率地说:“虽然桑顿说你是他在耶鲁、哈佛、牛津,乃至高盛银行这些大学和机构中遇到的最优秀的年轻人之一,但我不得不告诉你,我不知道你的研究将来会怎样。希望你能用事实证明自己。”
      压力显而易见,却也给了王莉丽执著的动力。她开始了练英语、钻学术、跑采访、泡图书馆的日子,生活异常艰辛,也非常充实。
      一年后,她终于挺直身板,站在了讲台上。2008年12月,她在布鲁金斯做了最后一次学术报告。报告面向300多名来自华盛顿各个行业的美国精英,主题是非常敏感、容易被西方业界人士挑刺的“中国思想库的发展方向、瓶颈和障碍”。结果,这次会议变成了王莉丽个人专场秀。同场作报告的共有三名学者,而之后的问答环节,所有问题都冲着她而来。会议结束之后,所有媒体都涌向她,而一直担心她的贝德,则兴奋地跑过来,给了她一个充满认可的拥抱,“你的报告非常非常棒!”
      更大的能量爆发在其后。“美国之音”两次邀她去做节目。一次谈互联网是否促进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另一次是谈中美智库的比较。两次话题都很敏感,都是面向全球直播。热线打进来,随时有人来质疑她。
      做中美智库比较时,一些对中国抱有敌意的人在学术上理论不过她,干脆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学术是没有国界的,你怎么可以因为你的国籍而有失偏颇呢?”王莉丽微笑作答:“学术无国界,但学者是有祖国的。我只是说出了中国人应该说的话。”
      因为自己够强大,再次和那些美国领导人、顶尖业内前辈交流时,一切变得平等。回国前,王莉丽再次就中美智库的区别与贝德探讨,她毫不迟疑地说出迥异观点,并一一解释原因。兴致勃勃交流两个多小时后,贝德竖起了大拇指,“我喜欢你的交流方式,从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我吸取了很多东西。”
      
      梦想是一个圆而不是直线
      
      结束访问学者生活后,王莉丽回国参与了中国超级民间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核心运作,并成为其首批专家。2010年7月,她又策划了全球智库论坛的运行。她的人生,拥有了让许多同龄女性艳羡的圆满。
      但是,发光永远只是短短的一瞬,所有的故事,背后都冷暖自知。王莉丽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但对完美的要求,她只限于耕耘的过程,而不问输赢的结果。“我的梦想,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百分之百地努力,如果做不成,就当它命中注定不属于我。”
      王莉丽最初的职业和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所以2000年,她作为北广播音系的毕业生,参加了央视的全国主持人大赛,却没能走到最后。这成了王莉丽人生中一道抹不去的伤。
      2007年,已经离开媒体多年、即将赴美深造的王莉丽,在临行前,内心那份“不甘心”的情绪涌上来,驱使她再次走进了主持人大赛的竞技场。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举动,恩师桑顿问:“莉丽,你的将来不再会是主持人,而是一个推动中国前进的学者。宝贵的时间,可以用到更应该用的地方。”可是,第一次,王莉丽对恩师的建议说了“不”,“我只是希望自己在即将踏上人生另一条航线时,把曾经没有完成的这条航线走完了,走得完美一点。”
      时间给了她睿智与机敏,王莉丽再次登上了7年前的那个舞台。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她依然没能进入三甲。谢幕时,王莉丽眼睛里含满了泪水,捧着丈夫送上来的一大束鲜花,她用一句心里话结束了一个不完美的梦:“我很难过,只是我想,一个人只要心有梦想,只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哪怕结果不那么完美,过程就已足够让人生因此而精彩。”
      如今,提起这段过往,王莉丽再没有一丝遗憾:“人生的梦想也罢,成功也罢,都不是直线的。人生的梦想是一个圆。我曾经希望做一个非常成功的记者、主持人,后来我做了环境NGO,做学者,直到现在为止,这三项事业、三个梦想依然还在做,依然不断在这个圆圈里画画。”
      王莉丽的梦想仍在不断地调试、转换,不断地相互交织。因为,那是一个圆,而不是直线。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学者 第一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