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简摄影【简老和我谈摄影】

    时间:2019-02-13 04:44: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1年元月三日,我结束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途经香港回北京,应著名摄影家简庆福先生的邀请,留港三天参加当地摄影沙龙的活动。过去我与简先生虽然认识已久,见面也不少,但都是在会议或评选活动中,来去匆匆,只有片刻短语;过去我也拜读过他许多摄影大作,但对他的美学主张和摄影观念知之甚少。而这一回就不同,我住在简先生的寓所中,因此有机会进行较深入的采访谈话,他的教诲使我得益匪浅。现将谈话要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生能有几幅精品?”
      
      杨:简先生,五十年代早期您的作品(如《水波的旋律》等)就在大陆的报刊、画册上发表,赢得好评。七十年代文革结束后,您的影展和画册多次和我们内地摄影发烧友见面;最近,又有您参与的香港影人联展在祖国各地巡展,大家看了都拍手叫绝。记得80年代,第一次见您时,您已年过花甲,今天跨入新世纪您年满80高寿。但您的摄影创作似乎不受年龄影响,充满青春活力,真是老当益壮,精品不断。您获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简:过奖。其实我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并不多,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得到行家赞同的所谓“精品”,可能也只有一、二幅。你别相信那些评论或传记写的颂词。我是学西洋美术出身,深知美术史上那些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蒂斯、梵高、雷诺阿……等,说起他们的传世之作也就是那几幅。一个艺术家出名了,不等于每一个作品都是精品、杰作,何况我还在探索和努力中。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才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压力。每次摄影回来,我老感到自己没有拍好,没有达到精品,所以总给自己加压。这大约也是我不断有新作、尝试新手法的原因。
      其二,我觉得拍摄一个题材,不能浅尝辄止,拍一、两回就满足了。有的题材,我一有机会就反复拍,如梅花从40年代拍起,至今少说也有五十多年。梅花,它花朵细小,枝条曲折,很难构图。开始总拍不好,画面里的花和树干主宾难分,显得眼花缭乱。每次拍完梅花,我总把照片挂在家里,工作回来天天研究,毛病在哪里?用什么办法去克服?直到1997年,我在南京再次拍摄《寒梅疏影》才找到比较满意的表现手法(见《简庆福影集》第16-17页)。这幅照片是80毫米定焦镜头近摄,再加上用F1.2大光圈,把景深控制得很浅,使梅花在画面中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还有近年来,为了拍好沙漠之舟――骆驼,我已三番五次去印度布石迦的牲畜集市。天刚亮,就得跟他们一起活动,从沙漠到市镇跟踪拍摄,直到现在我仍不满意。春节过后我还要去印度拍,为的是尽量改进和弥补以前的遗憾。我不大相信摄影可以靠巧遇获得成功,只有多次深入生活、不断思考突破和改进办法,才能精益求精出好作品。
      
      “我不全盘否定沙龙摄影”
      
      杨:这几天我参加香港摄影人的沙龙活动,感到大家劲头挺大,听说从50年代你们成立中华摄影会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星期聚餐一次(AA制),自愿参加,对切磋影艺、交流信息、增进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祖国大陆“文革”时期,有人对30年代沙龙摄影曾采取否定态度,认为它是玩弄光影,只讲形式,脱离了社会和政治。我也听说,香港对沙龙摄影也有不同看法,纪实派认为沙龙摄影追求画意,违背摄影本体特性。对此,您有何见教?
      简:我这个人不爱参加理论的争论,喜欢用作品来说话。如果我们拍的照片能为老百姓欢迎,对社会有好处,就可以了。今天,你既然谈到沙龙摄影,我也顺便说点看法。沙龙摄影可能有弱点,但我不赞成全盘否认它的。从香港摄影半个世纪的发展看,它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摄影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花独放,只尊纪实。在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如革命斗争高涨、反侵略战争或社会动荡变革……,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可能会发挥更大的功能。但老百姓对摄影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过日子、做生意或修身养性的角度出发,或许还需要影楼摄影拍婚纱、全家福等,需要广告摄影、沙龙摄影……,用情、用美陶冶人性、附丽人生。沙龙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看来还是应该百花齐放。过去,我们在摄影特性的研究上忘记了摄影是门多样式、多体裁的大媒体,既有报道宣传,又有艺术审美。常常犯有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毛病,只抱住一种树说事,忘了森林里还有其他树。如果我们拿文学来比,就比较容易搞明白。文学有小说、报告文学和诗词等,我们不能用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来规范一切文学,更不能用报告文学来替代、取消其他文学艺术。
      简:究竟什么是沙龙摄影?这并没有特别准确的定义。香港参加摄影沙龙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统一的风格,更没有统一的纲领,只要是摄影发烧友都欢迎。SALON,这个词在西方的原意是艺术家在高雅的客厅聚会,是种松散的艺术交流活动。香港从1937年就有摄影沙龙,六十多年来通过这种形式举行了影展、评选、讲座、组团拍摄和联谊,不仅团结了大批摄影家,而且提高了香港摄影水平,我看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
      杨:从1985年北京举行第一次港澳摄影展览起,我就比较关注你们的沙龙摄影。二十年来,我对香港沙龙摄影也有进一步的认识,你们也随着时代在进步,随着香港的繁荣正走向世界摄影的前沿。参加沙龙活动的摄影人也不都是拍风花雪月的,也有不同美学观点,所以如何给沙龙摄影下一个统一的定义,确实很难。
      今天再来鉴赏沙龙摄影,确实感到不能低估它的艺术成就。一是,如何使摄影这门外来艺术中国化?香港沙龙摄影作出了有效的探索,您和陈复礼、钱万里、连登良和黄贵权先生等都善于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使作品洋溢着鲜明的东方神韵;二是,如何创造摄影特有的美感,满足读者的审美欲望?香港沙龙摄影在这方面也达到较高的成就。沙龙摄影不仅谙练摄影造型语言,造就画面形式美;而且善于从审美的角度切入生活,用形象思维表现内容。这些对于习惯于宣传报道的摄影家来说,无疑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我与美术有不解之缘”
      
      走进简老的会客室,到处可以看到他的艺术收藏。除了雕塑工艺品,就是绘画,客厅中央大墙上挂着大幅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油画(临摹品)。他在四十年代跟刘海粟、张充仁学过绘画,著名画家程十发是他的同学。
      简:我与美术有不解之缘,我的摄影作品从绘画那里吸取不少营养。1980年我在上海举办影展,请绘画大师刘海粟来指教。刘海粟说:绘画象摄影,死路一条,肯定画得死板;而摄影能象绘画那么美丽,就成功了。他赞扬我的摄影有画意,没有白学美术,是他的好弟子。我主要拍风光、人像类艺术照,此类摄影多借鉴美术没有什么不好。
      杨:在摄影史上,十九世纪50-60年代摄影摆脱绘画的影响,开创自然主义风格,被认为是摄影本体意识的觉醒、摄影的一次大飞跃。今天我们又提借鉴美术、从绘画中吸取营养,经常会被主张“摄影本体论”的理论家说成走回头路。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简:摄影初期的绘画派摄影是简单地模仿古典美术作品,让模特扮演神话、圣经里的角色,象演戏一般。今天,我们讲吸取美术、绘画的营养,不是再走模仿的道路,而是从艺术处理的内在规律上借鉴适合摄影的东西。我比较喜欢西欧印象派,但我并不去重复他们的画面,只是从他们的画里寻得启迪、领悟神韵。如:我从马蒂斯那里学习动感的节律,从而来处理好被摄体的瞬间和影调变奏;从梵高那里我又看到了色彩、笔触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这也就启示我在摄影色彩处理时摆脱平庸和冷漠。从莫奈和雷诺阿色彩中明白了作者的主观加工,融会贯通到摄影时,使我懂得用光用色要大胆体现自我意识。
      简老说到这里,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他的得意之作《梵高遗韵》。该作拍的是盛夏草原的一角,景色是鲜活的生活场面,并没有模仿梵高的任何作品,但其色调构成正是得益于梵高。如绿草和金黄色花丛大面积对比,并经电脑加工增强了它们的色彩饱和度和粗糙感,使作品摆脱了对草原的纯自然的模写,增添了摄影家的主观笔触,从而渗透出作者强烈的情绪感受。
      简:我搞摄影并没有进过科班学习,是靠大师哥昌鸿恩指点入门的。我的摄影另一半功力,很多得力于绘画。
      
      “时代变了,不用电脑就要落后。”
      
      我这次在简老家里,看到了他不少九十年代以来的近作,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就是:后期制作使用电脑的比例越来越多。在香港他还带我去拜访了著名暗房专家冯汉复先生,他们俩是知己,简老的许多杰作(如多次在国际获奖的《海恋》等)都是由冯先生冲洗放大制作的。但他带我去参观的目的,并不是让我看香港先进的暗房设备和技巧。而是让冯汉复先生告诉我:他曾经笑傲香港影坛的暗房已完成历史使命。
      简:时代前进了,用数码技术和电脑加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被动挤垮,不如主动先走一步。我现在虽然没有用数码照相机拍照,但后期加工就比较喜欢用电脑制作照片。冯先生也不会失业的,他这样的人才精通摄影造型语言,对于画面的构图、影调、色彩和创意等处理非常熟练,不用他亲自操作电脑,只需要他坐在荧光屏前指导、出主意就行。电脑和传统暗房一样,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不会创作好照片,关键还是靠人来指挥。数码影象技术一出现,有些老摄影家很反感,认为技术会冲击艺术,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了。其实是不会的,新技术只会给我们带来艺术创造的方便,让我们摆脱繁琐的传统技术,发挥想象力,集中精力搞艺术。
      杨:没有想到,简老您已80高寿,思想一点也不保守。我们内地现在也开始了数码图象热,有两句口号,一是“弃暗投明”,意思是放弃暗房,到明亮的电脑机房里制作照片;二是“联手一条龙”,意思是前期拍片仍用胶片,后期加工扫描进电脑,采用数码技术做照片,把胶片和数码图象两者的优势联合起来。这两句口号,在您这里已经基本实现,您给我们作出了开拓的榜样。
      简:我用电脑作照片也没有多久,自己并不亲自操作,主要是指挥,让操作员用电脑完成我头脑的意图。先说说我采用数码技术的工艺流程。
      前期采用传统照相机和胶片拍摄,以保证取得高清晰度的图象;
      中期用高分辨率的扫描仪,把底片输入电脑。然后再用PHOTOSHOP软件对底片进行修改、提高,再把修整后的图象信息刻在光盘里。这就好比原来暗房的精放或特技效果。
      后期最后照片的完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数码法,把光盘里的数码图象信息,用彩色喷墨打印机制作成图片。二是感光法,把光盘里的数码图象转换成激光信号,扩印或放大到感光纸(或透明片)上。放大到感光材料上,看起来更象传统概念里的照片,其实这不过是种习惯,现在喷涂打印的图片也很好。所以,这两种方法我都用。
      我感到电脑加工的好处,还不只是它在明室操作,很方便;更主要的是扩大了我的艺术创作天地。我们搞艺术摄影的,过去对原底片也是精心加工的,少则局部加减光精放、调整影调反差;还有多底组合、也搞抠象移植(把底片上的某个形象,搬到另一个照片上);必要时也用暗房特技,如做中途曝光、色调分离……等等,否则画面不可能那么理想、完美。只不过,大家都不大愿意公开这些“秘密”。我过去不少照片是用暗房技巧做过“手脚”的。
      杨:您拍的人体照片《陷阱》,陈复礼先生表现风浪行舟的《搏斗》,我看都是两个底片合成的。
      简:是这样。但过去做暗房加工既辛苦,又受技法限制,它基本是手工,办法很土,所以难以实现摄影家的好多想法。现在有了电脑数码技术,真是能力大极了。过去几天做的技巧,现在几分钟就完成;过去不敢想的构思,现在它也能帮你实现。
      说到这里,简老兴致勃勃拿起1998年在美国拍的《野火烧不尽》。
      那年冬天我在美国,看到前几年被山火吞食过的森林灾区,又复活长出了新树。我被大自然不折的生命力震慑,于是拍下了这个场景。但按原样洗出照片后,总感到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需要调动新的摄影语言来加强视觉效应,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电脑来对图象加工。我把远景(雪山上残木败树)加大反差,并转化成冷色调;其二是,强化前景新生树林的阳光感,让暖色光照鲜艳夺目。前后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新树木生机蓬勃,似同燎原的地火势不可挡。如果用暗房技法,把远景作成大反差、冷色调,需要将底片来来回回拷贝好几次,那不是用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再如:在印度拍的《集市》,我的意图是:利用慢门把行人故意拍摄成虚影,而静态的景和人还能获得实象,在造型上以实托虚,渲染出集市的喧闹。拍得的总体效果还是可以的,但实象部分(支拐人)在原画面里位子偏边、偏小,衬托作用不明显。后来,用电脑技巧把它放大,并移到画面中心上,构图就合适了,增添了画面的表现力。正是由于有了电脑的数码处理技术,我们的摄影手段如虎添翼,使图象质量更上一层楼。
      电脑的图象处理能量很大,但不可乱用。我还是那句话,要用我们的头脑指挥电脑,在美学思想指导下使用数码图象的处理技法。我不大喜欢用电脑来制作荒唐的场景、玩弄些超现实的图象游戏。我追求美和真的结合,在保持现场感的前提下利用电脑加工,尽量做到完美而不露马脚。
      接着,简老又拿出一幅在苏北盐城拍的湖畔鹤群,他让我猜一猜:哪些是用电脑做上去的,我看了几眼,真是很难分辨。简老告诉说:前景芦苇、后景鹤群和飞舞的五个黑鹤,分别选自三个底片。在组合时十分注意三者透视比例和光线投射的真实合理。
      简老是摄影界的长辈,但我与他交谈没有一点拘束感。他有威望,并不盛气凌人,他有见解,并不惟我独尊。他从影六十多年,经验丰富,功成名就,并不故步自封,思想依然年轻、活跃,探索新观念、开拓新手法。所以,听他谈话是种享受,大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叹。在香港,我有时与简老一起步行上街,我虽比他年轻二十岁,但常常赶不上他的速度,他真象个老“小伙”。现在回想起来,这和他心理年龄年轻、精神境界新锐不无关系。简庆福先生对摄影孜孜不倦的钻研求新精神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相关热词搜索: 我谈 摄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