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策划方案 > 正文

    传统“师道尊严”现代解读

    时间:2020-09-07 08:19: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传统“师道尊严”现代解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浸入大众的思维,一种提倡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正被不断强化。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可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理念逐渐被异化,渐渐发展成过分强调学生地位的“生道尊严”。近年来众多的调研成果也显示,青少年学生“不尊师”现象越来越多,令人忧虑,社会上频发师生冲突,甚至拳脚相加、刀斧相残等恶性事件,“生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师尊何在?师道何存?我们有必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师道尊严”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所推崇的尊师重道的理念则贯穿始终。本文试图重新梳理“师道尊严”的文化发展脉络,从“师道尊严”的历史状况出发,继而分析现实境遇,挖掘“师道尊严”的合理性,并探讨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构建“师道尊严”。

      一、 “师道尊严”的历史演变

     自先秦以来,我国就比较重视教育,教师作为知识的承载者也备受尊重。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所在,而教师又是传授、实践礼的榜样。因此,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样崇高尊贵的地位,宣称“君师”是天下大治的根源。《荀子·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提出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国君和教师两者的力量。[1]同时还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1]荀子的思想闪烁着“师道尊严”的光芒。但是“师道尊严”概念源于《礼记·学记》:“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意思是说: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唐代的韩愈写了中国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即著名的《师说》,他在《师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全文以提倡尊师重道为中心论点竭力倡导尊师,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思想和风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逐渐受到社会轻视。《师说》中就有对“耻学于师”的批判,柳宗元的《师友箴》记载“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南宋时,“民师”在社会各职业中排行“老九”(“九儒十丐”),地位仅比乞丐略高;明清大兴文字狱,“民师”的地位极其悲惨;民国时辛勤劳苦之教师甚至“每日怀温饱之忧,终年为生计所迫,啼饥号寒,情同嗷嗷待哺之难民”……如此,“师”的“师道尊严”从何而来?[4]

     我国“文革”期间,将“师道尊严”彻底打翻,掀起教育夺权运动和批斗教师的狂潮,师生关系严重对立,教师地位一落千丈,教育质量也因此而大幅度滑坡,结果造成了中国人才的断层,社会发展的滞后。“文革”后又掀起了对“师道尊严”的大讨论,就其是精华还是糟粕激烈论争。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之一。笔者在“师道尊严”的历史沉浮中发现:“尊师重道”推崇与否,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个别伟人领袖的精神和命令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而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必定会受到各方尊重,师生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二、 “师道尊严”的现代意义

     当今对师道尊严的批判随处可见,认为这一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民主平等的对立物。但是在如今过于重视学生地位的背景下,各种问题却层出不穷。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屑一顾等,都是否定“师道尊严”的产物。仔细考虑可知:我们所批判的,是失真的“师道尊严”,而非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权威主导为保证的真正的“师道尊严”。真正的“师道尊严”是指为师者智能令人信服,人格令人尊敬,在学生中、在社会上,具有精神感召力,并能转换成学生的向师心理、社会的敬师风尚[5]。

     “师道尊严”这一中国文化传统中最耀眼的一个亮点,传承了几千年,其存在必有合理性。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而教师则处于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随着当代教师职业准入机制的完善,教师大都是作为受过充分教育的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闻道在先,术业有专,他们拥有比学生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比较完善,自身修养水平也较高。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各个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需要教师运用其权威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那么师生之间的平等应当主要侧重于人格方面。“师道尊严”是在承认师生身心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学生有向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教师学习的必要性,因而强调“师道尊严”也是有必要的。

     2.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

     教师作为“师道尊严”的受益者,其必须思考如何承担起“被尊之师”的责任。现在有的教师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认为只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可以了,忽视其为人师者应有的担当: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社会人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健全的体魄、高尚的人格等。教师的责任意识彰显了教师的人格品位,把外在的尊师认知转化为内在的为师自重,坚持科学信仰和真理追求,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自信,保持人格尊严和人格自重,对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对教育目标执著等。社会赋予教师很多角色,也给了教师很高的地位,“被尊之师”应“立”起来教书,教学生“立”起来做人。

     3.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教师”被赋予了传承文化、促进学生社会化等职能,尤其是传承文化这一方面,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文介绍《礼记》中“师道尊严”的概念时我们能看到:为师者,若想传道,必须保持尊贵与威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服,威则从。学生敬畏老师,才会敬重学问,老师承载的道(包括知识和精神)才能传承下去,文化才能被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最确切的诠释。如今虽然是信息时代,老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绝不仅仅只靠看到一些文字信息就能融会贯通,很多深层次的内涵、精神还需教师进行指导探究。

     

     4.激发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

     在荀子看来,尊师和国家兴衰息息相关,教师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制的存废和人心的善恶,尊崇教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师道尊严”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开来,社会就自然而然能够尊师重教。教师的地位提高应首先从师生关系开始。在教师与学生日常交往中,若是学生对教师尊敬、信服,就会带动这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社会形成这种风尚之后,就有望形成学习型社会,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重塑“师道尊严”

     从“师道尊严”的本真意义来看,其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中,‘师道尊严’已演变成为一种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符号,以等级、集权和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6] 。“师道尊严”被认为是与当代提倡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相抵触的。这种观点将师生二元对立,为扬生而抑师,为彰显对学生的尊重而摒弃“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当“师道尊严”被异化,就会出现教师专制等情况,可是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走向极端也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师道尊严”和新型师生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师道尊严”不是教师权威和对学生的心理胁迫,而是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高尚的人格以及对人类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此,重塑“师道尊严”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更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让新型的师生关系健康发展而不至于发展成极端的“生道尊严”呢?首先要明确几个观念。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早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7]”人和人在尊严和权利上平等,这是一种普遍的共识,可是由于“师道尊严”的异化,几千年来都是教师高高在上,都是学生绝对服从老师。教师有必要“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这里讲的“蹲下身子”不是指蹲下来作秀,而是要还原师道尊严的本来面目,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教师能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总之,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者来参与的”[8]。在倡导民主平等的新世纪,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师生平等,才能让平等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具有平等意识的新一代公民,为新的世纪服务。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明确师生角色地位上的不同

     我们既应强调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地位,可是也应看到师生角色地位上的不同。当今盲目地过分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其实是把师生关系等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师生之间特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这是片面的认识。从师生在教育教学中所担当的角色来看,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人格完善的引导者,学生则是被传授者、被引导者,教师的角色也决定了他在教育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因此可以看出,师生角色不同决定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盲目地强调师生间的对等是极端的观点。

     教师在各个方面与学生都有较大差距,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的距离,学生只有正视这种距离,认清自身与教师间的差距,对教师尊敬爱戴,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教师求教,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的双向回流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非此即彼的观点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没有好处的。“师道尊严”注重的是师生在身份上的不同,而民主平等则是人格上的平等,双方并不矛盾,只是师生关系在侧重点上的区别。事实上,真正“师道尊严”的形成有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原后的师道尊严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也有积极意义,这是一种双向回流的关系。因此重塑“师道尊严”,创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老师的人格和地位要充分尊重,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二者缺一不可。双向式“师道尊严”是现代师生关系新走向。

     在认清“师道尊严”的本质和意义之后,有必要反思对其的种种责难。“师道尊严”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我们在一如既往地避免“师道尊严”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之外,更要利用其积极意义,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做出努力。还原“师道尊严”的本来面目,不仅要肯定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也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柳桥.荀子话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

     [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第三十六学记第十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第三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江立成,潘莉.“师道尊严”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 管浏斯.对“师道尊严”的辩护及重构.教学与管理,2009(9).

     [6] 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教育科学,2007(1).

     [7] 冯林.中国公民人权读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8] 单中惠.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