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唐朝时期新罗求法僧人及僧诗:新罗僧人

    时间:2018-12-25 04:50: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它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无论从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军事等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唐朝的繁盛强烈地吸引着周边民族及其它国家,朝鲜作为中国的邻国,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每年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使臣、僧侣等,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关键词:唐罗交往;僧诗;意义
      
      一、新罗僧人渡唐历史背景
      唐朝与朝鲜的交往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当时的唐朝处于中国历史王朝的全盛时期,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思想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众多的附属国中,新罗是学习唐朝文化中成就最大的国家。
      公元七世纪,统一新罗的建立,不仅结束了长期以来朝鲜王朝中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还使新罗国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革新以及造船业的壮大,使新罗国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随着新罗国内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壮大,新罗在发展本国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开始将眼光投向海外,开始频繁的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在新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同唐朝的关系居主要地位。特别是699年以后,新罗遣使入唐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唐罗间的各种交往不断活跃,为唐罗时期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入唐求佛风气盛行
      随着各国入唐求学风气的盛行,当时周边各国入唐求法几乎成了佛教界的一种风气。新罗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研修佛教,这些入唐僧人不仅在数量上有大幅增加, 而且求法的质量也有所提高。据记载,从法兴王十五年,到十四世纪初新罗灭亡的三百年间,大批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人中,涌现出七十多名高僧,他们都为朝鲜佛教的发展和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罗僧侣回国后备受尊崇和重用, 成为新罗佛教及其各宗派发展的核心群体。而有些僧人则继续留在中国研究大唐佛理,这其中也包括新罗的王室子孙, 例如中国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金乔觉,就是新罗的皇室王子。 新罗法相宗的开山宗师圆测, 也是新罗王孙。在唐朝求法的新罗僧人们通过与唐代社会各阶层、文人及官员们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与唐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热情好客的唐人在交往中发现, 新罗僧人不仅有很强的探究精神, 而且还具有很深的汉文学功底, 这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桥梁与基础。由此, 出现了很多两国学者和僧侣之间的赠答的优秀诗篇。
      三、唐罗僧人的赠诗
      在新罗渡唐的诗僧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位,即金乔觉、释慧超。他们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具有相当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曾在中国九华山修行的新罗王子金乔觉,被世人尊为九华佛祖。他写的《送童子下山》 一诗是朝鲜现存较早的七律: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全诗以自然的感情和淳朴的诗风,描写了金乔觉送一位在九华山修行的童子下山时千般嘱托,望其要摒除色欲与贪欲,正其言行。诗中“休招月”、“罢弄花”,暗示了月和花都是色相,招月、弄花是一种色欲、贪欲。表现了僧人在修持中,必须坚决摒除色相、贪欲,才能最终达到最高境界,达到成佛的目的,也是对童子言行的一种规劝。而“好去”、“不须频下泪”、“相伴”等又表现出佛家的慈悲为怀的境界,整首诗充分表现出了唐罗僧人友好交往的。
      另外,诗僧释慧超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形容慧超其人“妙思奇拔,远契玄纵;文翰焕然,宗途易晓……” ,可见慧超当时的诗歌思维敏捷,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创作了很多汉文诗歌,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慧超的诗作只留下五首,并收在《往五天竺国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揭罗驮娜寺闻汉僧亡故有感》:
      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
      神灵去何处,玉贝已成灰。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北天竺的一座寺庙里,想与一位来同样来印度探求佛学并且学成将归的中国僧侣结伴同行,但中国僧侣却不幸去世,慧超十分伤感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抒发对中国僧侣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可以说,新罗僧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文学才能,深受唐朝诗人及僧人们的欣赏及尊崇,并且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因此,唐朝诗人在新罗僧人学成归国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赠与新罗僧人,以抒发友好之意,或互相唱和进行文学交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以下几首:
      释贯休的诗作《送新罗僧归本国》
      忘身求至教,求得却东归。
      离岸乘空去,终年无所依。
      月冲阴火出,帆拶大鹏飞。
      想得还乡后,多应著紫衣。
      诗人在全诗中抒发了对此新罗僧的敬仰之情,“忘身”、“多应著”、“求得”等都准确的表达出对新罗僧执着求法精神的尊崇,并且通过诗句寄托对即将归国的新罗僧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希望其归国后可以有更好发展的祝愿。
      顾非熊有《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诗,其曰:
      棕床已自集, 野宿更何营。
      大海谁同过, 空山虎共行。
      身心相外尽, 翼发定中生。
      紫阁人来礼, 无名便是名。
      这位新罗头陀僧为修练佛法, 在野兽出没的偏僻的山林里经历着千辛万苦, 虽然冒着生命危险“与兽同行”,但终得“紫阁人来礼”。他的苦行美举感动俗世, 使来访或参拜的人络绎不绝。虽无名却由其言行而闻名于世且令人敬仰。
      张乔的《送僧雅觉归海东》中写道:
      别家行万里, 自说过扶余
      学得中州语, 能为外国书
      与医收海藻, 持咒取龙鱼
      更问同来伴, 天台几处居。
      山川心内地, 一念即千重
      老别关中寺, 秋归海外峰。
      鸟行来有路, 帆影去无踪。
      几夜波涛息, 先闻本国钟。
      全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雅觉和尚不远万里来到大唐求法,在大唐潜心学习,精通外国书、学的中州语,而离开唐朝时已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经过几夜的波涛,才听到本国的钟声,学成而归。充分表达了张乔对雅觉和尚的敬仰之情。
      除了以上代表诗歌外,关于僧侣的赠诗还有皮日休的《送新罗弘惠上人》、陆龟蒙的《和龚美为新罗弘惠上人传》、孙逖的《送新罗法师还国》等等。
      三、渡唐僧侣赠诗的历史意义
      上述所举的两国僧人间的赠诗,不仅体现出了中国文学家们对新罗佛僧们的真挚情感,而且还渗透着两国诗人“以文会友”的友好精神。中朝两国与僧有关的诗歌交流,不仅丰富了汉诗创作的题材,为佛学界的文化增砖添瓦,更为两国文坛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和新气象,成为唐朝与新罗文化交往的一个见证。
      
      参考文献:
      [1]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3年10月.
      [2]陈景福.中朝历史交往诗辑注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6年.
      [3]党银平. 从崔致远诸文看唐末与新罗的交往关系[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 (02) .
      [4]刘素琴. 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的贡献[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1).
      [5]郑传锐, 王树森, 余恕诚. 论唐代对外交往诗歌的文化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李福祯. 由唐朝送新罗使诗看新罗与唐的往来[J]. 语文学刊,2006,(02) .
      [7]姜清波. 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 2005.
      [8]李岩. 新罗留学僧在唐的文学交流[J]. 当代韩国, 2002, (03).
      [9]谢澍田. 试论新罗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实践[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5,(01) .
      [10]陈尚君. 新罗旅唐三诗人诗辑存[J]铁道师院学报, 1994,(02).

    相关热词搜索: 求法 新罗 僧人 浅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