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脾肿大的临床意义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

    时间:2019-01-15 04:37: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治脾;临床意义   ��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等理论。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患者大都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症状。对于本病,祖国医学论述甚多,综观各家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所致,历代医家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而应用于临床,虽可减轻病情和缓解症状,但疗效始终不甚理想。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多有饮食不节史,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脏。从而得出,糖尿病除与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脾也有密切关系。现将糖尿病与脾的关系及在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采取“治脾”的体会作一论述。�
      1 糖尿病的主症与脾的关系�
      糖尿病的主症是三多一瘦,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消瘦,这些症状的出现均与脾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中曰:“脾脆,善病消瘅”,以及张锡纯的“消渴起于中焦”均说明脾虚是消渴的重要原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肺均为太阴之脏,有经脉相连,相会于中腑。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津不达肺而使津少口渴多饮;脾与胃关系密切,脾升胃降,若脾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肆虐中宫,胃阴被灼,食入即化,消谷善饥,可见脾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祖国医学认为:饮食的消化吸收利用,其功能主要在脾。血糖者饮食所化之精微也,若脾失健运,血中之糖就不能输布脏腑、营养四肢,积蓄过多则随小便泄漏至体外,故尿量多而甘。“脾主身之肌肉”。说明肌肉的营养发育功能均与脾有关。脾气旺盛,则肌肉健壮,脾气虚则肌失濡养,而见消瘦。�
      2 糖尿病的兼症与脾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除主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外,常兼有倦怠乏力,视物昏花,口淡乏味,大便干结或泄泻等症。这些与脾也有密切关系,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肌肉失养,故四肢无力而倦怠。《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主精。”脾虚则运化水谷无力,精微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濡润,而出现视物昏花,脾在窍为口,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津亏液少而见大便秘结,脾虚湿邪内生,直趋肠道而下见泄泻。�
      3 糖尿病治脾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所伤,脾胃为先。临床所见,因饮食不节,劳伤及情志所伤为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故治疗糖尿病当先健脾,以恢复其运化功能,“五味入胃由脾布散”,《类经•脏象类》中,张锡纯主张治疗糖尿病重用黄芪、淮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归;淮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猪胰与鸡内金同为化食之物”。据此,笔者在临床上提出脾胰同治这一治疗大法,以脾为本兼顾它证,如兼肝郁者,在健脾方药的基础上加疏肝理气解郁;兼湿盛者,用健脾化湿药;血瘀者,加用活血化瘀药。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治疗效果深受欢迎。�
      4 验案举例�
      4.1 脾虚肝郁型 冯某,男,54岁,于2006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自述近半年来,倦怠乏力,胸闷腹胀,纳谷不香,视物昏花,两目干涩。查患者面色苍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黄,脉濡弦。实验室检查:尿糖(+++),血糖25.4 mmoI/L,拟诊为糖尿病,辨证为脾虚肝郁,治则健脾益气,舒肝解郁,方用降糖精I号:沙参15 g,郁金15 g,黄精100 g,夜交藤25 g,桑皮50 g,白芍50 g,珍珠母50 g,1剂/d,水煎服,治疗40 d,自觉症状缓解,纳增,连续三次化验,尿糖转为阴性,血糖降至6.01 mmol/L,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无变化。�
      4.2 脾虚湿滞型 窦某,男,54岁, 于2006年5月5日入院,自述两年来自感周身乏力口淡乏味,胸闷腹胀,便溏。查面色黄晦,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而带滑象。空腹血糖27.21 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辨证脾虚湿滞,治则健脾化湿,方用降糖精II号:沙参15 g,黄精100 g,黄芪100 g,苍术50 g,茯苓50 g,泽泻50 g,夜交藤50 g,服药20剂,诸证均减,原方加淮山药20 g,焦山楂20 g,继续服10剂。查空腹血糖6.71 mmol/L,多次查尿糖阴性。�
      4.3 脾虚瘀滞型 王某,男,41岁,患者自述全身乏力体质量减轻半年余,伴有食欲减退,经检查未见异常后又拖延数月,后又因体质量较轻,形体明显消瘦,再次住院就诊,查尿糖(++++),空腹血糖20.01 mmol/L,糖耐量实验诊断为2型糖尿病。经用优降糖,二甲双胍,血糖始终在10.5~12.3 mmol/L,患者改用中医治疗,查体:患者体形消瘦,疲乏无力,肌肤甲错,口干少饮,食欲一般,大便溏,小便量多且多泡沫,脉象沉细涩,舌质暗红,有瘀瘢斑,舌苔白,中医诊断:脾虚瘀滞型。治则:健脾除滞,活血化瘀,方用降糖精III号:沙参15 g,黄精100 g,黄芪100 g,夜交藤25 g,丹参50 g,虎杖50 g,泽兰50 g。服药50剂[1],空腹血糖渐降至8.1 mmol/L,7.10 mmol/L,6.5 mmol/L,体质量增加,肌肤润泽而获显效。此型为虚实夹杂证,虚为脾虚,实为瘀滞。�
      祖国医学认为,不论是七情内伤,房劳过度,或喜食肥甘厚味[2],饮酒等所致糖尿病的机理都是以虚为本。笔者讨论的是脾虚为本。由于肝虚而致湿滞,或由于肝郁犯脾,而致脾虚或脾气虚而致血瘀阻滞,只要抓住脾虚这个关键,辨证准确,治疗得当,病情是可以控制的。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强调糖尿病从脾论治,是指脾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而言,并不排斥治肾,治肺等其他多种治疗方法。但其他各种治疗方法一旦与脾相结合,则能显著提高,此即糖尿病治脾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259.�
      [2] 董振华.祝谌予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43.�

    相关热词搜索: 糖尿 中医治疗 病中 临床意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