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震灾区重建的事例 [地震灾区重建期间学龄儿童心理应激源分析]

    时间:2019-01-26 04:56: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32-02   【关键词】 适应,心理学;精神卫生;儿童;自然灾害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经历地震灾难后的2周,甚至1~3 a期间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3];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具有较高的并发性[4];有些儿童甚至可能会伴随出现怨恨、报复、自杀等问题[5]。在长期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持续存在的不利生活环境和条件、不稳定的社会支持资源或是紧张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在生活中出现慢性化应激问题,或是进一步衍生出新的应激源。了解及评估儿童实际感受到的心理应激内容与儿童的主观应激感受,是协助儿童处理这些生活应激之前的必要工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灾区重建过程中学龄儿童所感受到的心理应激现状,探讨灾区学龄儿童心理应激来源,以期能为灾区学龄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震区都江堰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210人为研究对象,以周口市某小学180名五年级学生为对照组,共有390名学生接受了测试,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分别为对照组(非灾区组)179人和研究组(灾区组)199人,平均年龄为(11.10±0.62)岁。其中非灾区组179人中,男生91人,女生88人。灾区组按受灾情况不同可分为高受灾组与低受灾组,高受灾组中男生11人,女生13人,共24人;低受灾组男生66人,女生109人,共175人。
      1.2 工具
      1.2.1 个人基本情况与受灾情况问卷 个人基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学校等基本信息。受灾情况问卷包括家人的伤亡情况、房屋受损情况。依据家人伤亡和房屋受损情况,将灾区学龄儿童分为高受灾组和低受灾组。对受灾程度区分的标准是:根据被试选择家中有人受伤“是”与“否”分别计1分与0分;根据被试选择家中有人死亡“是”与“否”分别计1分与0分;根据被试选择家中房屋受损情况“未受损或轻微受损”、“严重受损或全部倒塌”,分别计0,1分。总分为0分为低受灾组,1~3分为高受灾组。
      1.2.2 儿童心理应激问卷 采用台湾学者梁培勇教授(2002)编制的儿童生活压力问卷,并对其进行了修订。该问卷共64个项目,包含生活环境、生活资源剥夺、父母影响、学习压力和同伴关系5个维度。根据每个生活事件对被试具有正向或负向作用(“感觉好”或“感觉坏”)、事件的影响程度(“影响很大”、“有影响”、“有些影响”、“没有影响”)以及是否发生过(“发生过”或“未发生过”)3个方面的评价进行计分。就被试选择“发生过”,而且选择“感觉坏”的生活事件,“影响很大”、“有影响”、“有些影响”、“没有影响”4种不同程度,分别计3,2,1,0分,累计负向生活事件分数代表生活应激分数,生活应激分数越高,表示儿童主观体验到的生活压力越高,在本研究中正向生活事件分数不计算在内。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95,5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83~0.91之间,2周后再测信度系数为0.81。
      1.3 方法 要求所有被试按照指导语认真填写量表中的问题。被试完成问卷后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录入数据,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应激状况比较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灾区儿童在心理应激量表的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生活环境、生活资源剥夺、父母影响、学习压力以及同伴关系5个维度上得分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灾区与非灾区儿童心理应激现状比较 如表2所示,非受灾组、低受灾组和高受灾组儿童在心理应激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理应激问卷的父母和资源剥夺2个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理应激问卷的生活环境、学习压力与同伴关系3个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LSD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心理应激问卷总分上,高受灾组儿童得分高于非灾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低受灾组儿童得分同样高于非灾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高受灾组与低受灾区儿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心理应激问卷的生活资源剥夺维度上,高受灾组儿童得分高于非灾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低受灾组儿童得分同样高于非灾区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高受灾组与低受灾组儿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父母影响维度上,高受灾组儿童得分高于非灾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受灾组儿童得分同样高于非灾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受灾组与低受灾组儿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灾民在地震后心理应激症状较男性更为严重[6-8]。但本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灾区学龄儿童的心理应激总分及5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的身心还未成熟,自我意识、性别角色及社会化等还处于发展阶段。在面临地震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时,不同性别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同。Kolaitis等[9]研究发现,震后儿童的心理应激没有性别差异,男孩的抑郁分数甚至高于女孩;沈兴华等[10]研究发现,地震后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儿童中性别差异不明显,但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明显。
      地震对受灾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会长期影响身心健康[11]。本研究是在地震发生后1 a左右的时间进行的,结果显示,灾区儿童心理应激得分明显高于非灾区儿童。在灾区漫长的重建过程中,存在着对儿童成长诸多不利因素,如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不稳定的社会支持、全新的人际交往等都会给儿童的身心成长带来压力。本研究还发现,高受灾组与低受灾组儿童之间,心理应激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有关研究结论[12]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地震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有所平复。遭受亲人逝去或房屋倒塌高受灾组的儿童,在这一段时间得到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这些都有益于帮助他们进行认知或心灵的重建。
      本研究还发现,灾区学龄儿童心理应激的来源主要是生活资源的剥夺和父母的影响,反映了震后灾区儿童日常生活用品的缺乏。父母的影响是灾区儿童心理应激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在面对无法控制或高度的危险时能对儿童起到保护作用。但很多灾区的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些家长在灾后整天忙于重建家园、找工作,有些整天沉浸于地震带来的痛苦等,疏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另外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能在地震中活下来就好,因此对孩子产生溺爱心理,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而这种对儿童的漠视或溺爱,都只会恶化地震给儿童带来的伤害,甚至衍生出新的问题。
      地震给灾区学龄儿童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弥远、深刻而复杂的。本研究从灾区重建过程中儿童实际体验到的心理应激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影响灾区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应激源。这将对在灾区开展有针对性、持续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灾区学龄儿童完成心灵的重建起到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王相兰,陶炯,温盛霖,等.汶川地震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67- 371.
      [2] 温盛霖,王相兰,陶炯,等.四川江油太平镇安置点北川、平武地震灾民1周后心理症状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9):525- 527.
      [3] 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等.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45- 147.
      [4] 孙宇理,朱莉琪.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270- 274.
      [5] 叶利云.地震后儿童与青少年PTSD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社会心理科学,2009,24(1):40-44.
      [6] 陶炯,温盛霖,王相兰,等.汶川地震安置点灾民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618- 620.
      [7] 汪向东,赵丞智.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
      [8] 赵玉芳,赵守良.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11- 515.
      [9] KOLAITIS G, KOTSOPOULOS J, TSIAMTIS J,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 among children following the athens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1999.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3,12(6):273-280.
      [10]沈兴华,叶小飞,彭云丽,等.地震灾区茂县儿童、中学生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81-483.
      [11]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00-202.
      [12]张姝�,王芳,许燕,等.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56-561.
      (收稿日期:2009-11-20)

    相关热词搜索: 应激 学龄 灾区 儿童心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