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抚宁鼓吹乐现状调查】 抚宁鼓吹乐

    时间:2019-02-04 04:31: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是中国代表性演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抚宁鼓吹乐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 是鼓吹乐在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支,也是河北省民间器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鼓吹乐种之一;影响广泛,不仅在抚宁当地享有盛名,还远及秦皇岛、唐山以及东北三省;演奏乐器以唢呐为主,鼓和钹为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历来深受群众欢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因此,抚宁鼓吹乐在河北的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其发展变化能够代表河北省民间音乐的一种发展态势。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文艺集成志书编纂以来,我国民间音乐的变化与实际状况,探索中国民间音乐变化的规律,并为文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我们选取了秦皇岛市抚宁县的抚宁鼓吹乐这个河北省代表性民间音乐,作为河北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样本,进行个案调研。调研报告正文如下:
      一、抚宁鼓吹乐生存和发展历史概况
      (一)抚宁鼓吹乐的历史概况
      据史料记载;鼓吹最初见于秦末汉初,历代乐器、乐队、用途都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直到明代史籍中才出现唢呐这种乐器。公元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编纂的《永平府志•卷三•政事志•雇银》载:“抚宁县,吹鼓手捌名,每名叁两陆钱(银)”。以后清代自康熙至光绪年间的五本《永平府志》均有记载。可以看出明、清两代,抚宁就把鼓吹乐艺人纳入县衙编制、年俸有定例。群众把在县衙供职的鼓吹乐艺人叫做“官喇叭”。民国至解放前,抚宁鼓吹乐在民间得到很好的发展,老艺人足迹遍于冀东和东北三省,有的长年在东北开鼓乐班社,并为庙会、商品创牌子演出,根据绝大多数艺人的经历可概括为“少年学艺家乡中,成年卖艺下关东,年老艺高回故里,关内关外留美名”的三部曲艺术生涯。这些老艺人解放前后都录制过一些唱片,其中有《满堂红》《推车乐》《泰山景》《小磨房》《冬来尾》,评剧《花为媒》选段等。新中国成立后,老艺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任启瑞、孙俊之、崔占春先后进入艺术团体工作。1986年任启瑞、孙俊之、崔占春被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委会命名为河北省民间唢呐演奏家。1990年5月,崔占春、戴文治在首届河北吹歌汇演中荣获“河北省吹歌艺术家”称号,同时被任命为“河北吹歌研究会”副会长职务。1976年7月,抚宁县文化馆利用了九年的时间为抚宁鼓吹乐艺人录音几百首乐曲,先后编辑出4个唢呐曲集子,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冀东唢呐曲三十六首》一书。
      二、抚宁鼓吹乐当下的总体现状
      (一)抚宁鼓吹乐所处的当下社会、文化背景
      上世纪80年代,《集成志书》成书前,抚宁县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抚宁的经济发展有了较大变化,农业产业形成玉米、果品、蔬菜、生猪、水产品产、加、销龙型经济雏形。工业以加工配件产业为基础,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境内所辖的南戴河,与闻名遐迩的北戴河一河之隔而又一桥相连,是近几年开发出来的休疗旅游胜地。抚宁逐渐形成集工业、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发展县。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并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首先,以科技元素为基础的现代娱乐方式正日益取代自然经济条件下自娱自乐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活动方式。电视、电影在客观上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日常娱乐活动时间,其他娱乐业,如上网、电子游戏机、舞厅、健身房等,又转移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消费注意力。其次,在当下通俗流行艺术元素的影响下,群众对传统音乐的关注和接受,从场面的红火热闹,艺人的技艺精湛,转向新颖、时尚、通俗流行的文化活动。和其他地区一样,抚宁在接受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传统民间音乐也面临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表现出演出舞台急剧萎缩,表演艺人人数减少,技艺下降等问题。传统的民间音乐正不断被其他娱乐方式取代,抚宁鼓吹乐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在急速弱化,前景莫测。
      (二)抚宁鼓吹乐的基本现状
      1.乐种现状
      抚宁鼓吹乐,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鼓乐(yào),唢呐,喇叭,(现在也有“抚宁吹歌”之称,但历史文献中,没有此种称谓,据抚宁县鼓吹乐研究专家郑庆魁称,用“抚宁吹歌”置换“抚宁鼓吹乐”的称谓尚欠科学。)鼓吹乐艺人被称之为“吹鼓手”或“喇叭匠”。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同时也用于迎送等各种仪式。过去村村都有“吹鼓手”,当地流传着“喇叭一响,心里发痒”的民间谚语。抚宁鼓吹乐曾经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抚宁鼓吹乐乐队的传统编制习惯,均用两支中音唢呐。其中,一支是演奏主旋律的主奏唢呐,艺人称做“尖”;另一支是以演奏同度或低八度为主的配奏唢呐,艺人称做“塌”。从器乐组成上看,抚宁鼓吹乐基本保留了原有乐器和表演形式,演奏乐器以唢呐为主,鼓和钹为辅,在主奏乐器上没有大的变化。
      抚宁鼓吹艺人现在的活动范围主要是秦皇岛市四个县的县、乡、村、镇和唐山地区。也到东北绥中、前所等地从事吹秧歌活动。
      从社会职能变化上看,抚宁鼓吹乐过去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同时也用于迎送等各种仪式。现在由于年轻人更多接受新的结婚仪式,农村的红白喜事呈多元发展,电声乐器、小型戏曲等不少半职业团体到处可见,使得鼓吹乐演出空间逐渐减小,在婚嫁中邀请鼓吹乐参加的越来越少,有的鼓吹乐艺人干脆就“两下锅”。因此,目前鼓吹乐表演现在多集中在丧葬演出。此外,随着抚宁当地经济活动的繁荣,很多商铺开张,商业促销活动等经济活动为了造势,也邀请鼓吹乐进行表演。
      2.乐器现状
      抚宁鼓吹乐主要以不同形制的各类唢呐为主奏乐器。另外,还有用做吹咔戏曲唱腔的“咔碗”以及用在花吹中的“口琴”,其他则是笛、板胡、二胡、四胡、堂鼓、钹、锣、梆子等。抚宁鼓吹乐的唢呐种类较多,名称不一,主要唢呐概括如下:高音唢呐类:高音唢呐(别名海笛子、海扎子),尺寸310(毫米),音域bb-c; 次高音唢呐类有高音唢呐(别名三机子)、双唢呐(别名)双喇叭,尺寸395(毫米),音域 ba1―bb3;中音唢呐类:名称中音唢呐(别名二喇叭、二杆)、三节唢呐(别名三节杆)、四节唢呐(别名四杆),尺寸560(毫米),音域be―f2。低音唢呐类:名称低音唢呐(别名大杆),尺寸735(毫米),
      3.乐谱现状
      抚宁鼓吹乐历史悠久,古曲乐曲十分丰富多彩,鼓吹乐艺人说:“牌子14套,小曲赛牛毛”。现今,能搜集到的古曲乐曲就有200余首之多。这些乐曲按照艺人传统的习惯,分为:大牌子曲、汉吹曲、秧歌曲、杂曲4大类。
      目前抚宁鼓吹乐现存乐谱有工尺谱和简谱两种。工尺谱主要保存在传承乐手家中。其中抚宁城关西街赵家鼓乐班传人赵立国家中收藏有祖传的老账本式“传抄鼓吹乐曲工尺谱”为工尺谱乐谱,用手抄毛头纸誊写。乐曲包括:《四破》《哪吒令》《鹧鸪》《小梅子》《将军令》《三风》《义盛令》(疑为得胜令)《雁落》《四来》《白云歌》《赶舟》《玉芙蓉》《绣红灯》《泰山景》《北正宫》《冬来》《冬来尾》等。
      北戴河区蔡各庄任家鼓乐班传人任连义家中收藏有祖传的《临榆县立小学雅乐讲义》,为简谱乐谱,用大16开横印本手写刻印,乐曲包括:《倒提金灯》《玉芙蓉》《反磨坊》《雁落》《小二番》《三风》《一枝花》等。
      此外,抚宁鼓吹乐研究专家郑庆魁编写的《唢呐曲36首――冀东唢呐曲选》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该书用简谱乐谱,按照鼓吹乐曲四大类别,翔实记述了当时流传的抚宁鼓吹乐古曲36首,其中大牌子曲6首:《一条龙》《一枝花》《三风》《四来》《雁落》《哪吒令》等;汉吹曲三首:《老官调子》《赶舟》和《泰山景》等;秧歌曲17首:《满堂红(1―5)》《句句双(1―3)》《柳青娘(1―8)》《小磨坊》等;杂曲10首:《玉芙蓉》《绣红灯》《八条龙》《普庵咒》《朝凤(1―5)》《大姑娘爱》等;历史意义重大。
      4.艺人、班社现状
      抚宁现有鼓吹乐从艺人员300余名。他们基本都散落在各村镇,现在基本都从原先的职业化演出演变为半职业性质,活动时靠班社的班主招集,有活动去挣钱,没活动就干别的。从艺人自身组成结构上看,现在鼓吹艺人的年龄结构在20――60岁之间,50岁以上者为极少数,大部分艺人为50岁以下,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
      从收入分配方式看,抚宁鼓吹乐艺人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分配方式,收入按人头均分。现在基本上是一场演出为一个工。一个工60元―100元不等,工钱的多少依照“吹鼓手”在当地的名头来定,“吹鼓手”名头大工钱就多些,名头小工钱则会少。
      相对于过去辈分、组织形式极其严格的班社组织形式来说,现在的班社是属于松散自由的结构体。从构成上看,班社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固定的班社。这种班社一般都是由出身于鼓吹乐世家、表演技艺较高超、在当地已有名气的鼓吹手担任班主或召集人,如当地较有名气的赵家、石家、任家三家鼓吹乐艺人班社。赵家、石家两家班社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任家鼓吹乐班县志记载是第七代传人,其自称从族谱算已经是第九代传人。这种班社一般来说组织相对稳定,表演者和演出人数也较为固定,班社命名也以各自传承人的姓氏作为标志,如赵家、石家、任家三家鼓吹乐艺人班社分别在当地被称为赵家鼓乐班、石家鼓乐班和任家鼓乐班。演奏活动也较频繁,是具有传承代表性的组织形式。此外,还有一种组织形式,相对于前一种形式,结构松散,没有固定的人员组合,组织演出一般也多为当地某个较有名气的鼓吹手,或者是鼓、钹演奏者召集,有活动,就临时拼凑一个班社,因此班社人员组成变动较频繁,演出质量也缺乏稳定性,班社大多没有较固定的名称,或者以召集人的居住地或活动村落命名,如齐各庄的鼓乐班、田各庄村的鼓吹乐班等。
      5.传承现状
      在技艺传承上,家传、干亲拜把子和拜师收徒三种传承方式都依然存在,现在主要是以家传和拜师授徒为主。作为抚宁鼓吹乐代表的赵家、石家、任家,以家传的方式传承技艺,赵家鼓吹乐班已经从第五代赵立国传至第七代赵家鹏(侄子)和纪红军(外甥)。石家和任家也已经传至第六代和第十一代。(传承谱系详见附表2)
      目前拜师学艺的人也有,但很多拜师学艺的人,都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前来学习的,单纯因为喜爱鼓吹乐来学习的已经很少了。在技艺的传承中还明显存在着“传内不传外”及“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等传统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没有形成良性的交流局面,造成鼓吹乐很多艺术形式得不到发展。
      6.研究和保护现状
      自从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抚宁鼓吹乐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抚宁县委、县政府把抚宁鼓吹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并下发了《抚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把“抚宁鼓吹乐”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加大了挖掘、保护力度。并准备把抚宁吹歌打造成本县的文化品牌。2005年,抚宁鼓吹乐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抚宁县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吹歌之乡”、“中国吹歌基地”并正式挂牌;2007年5月,在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定工作中,抚宁县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抚宁鼓吹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7年7月在南戴河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抚宁的唢呐花吹《四美容》,以唯一的满分成绩荣获山花奖。
      近些年,抚宁县年年都举办各类鼓吹乐的比赛,比如青少年吹歌手比赛、老艺术家才艺展现演出、秧歌类舞蹈伴奏比赛、中青年吹歌手比赛等等。通过比赛推动吹歌艺人的发展和技艺的提高。抚宁县文化局还专门成立了“唢呐培训中心”,聘请专家准备编辑《抚宁鼓吹乐目曲校勘曲集》《抚宁鼓吹乐演奏曲集》及《抚宁鼓吹乐研究文集》等多部专著。
      三、抚宁鼓吹乐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抚宁的鼓吹乐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在发展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从鼓吹乐自身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1.抚宁的鼓吹乐面临艺人技艺下降的问题。抚宁现在的鼓吹艺人的演奏技艺已无法和前辈相比,如“借字”、“反膛”乐曲只是前人留下的,这一代艺人还没创出被群众认可的乐曲。老艺人原来把一首乐曲能吹出三十五种调门,现基本失传;原来十六首大牌子曲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还能录制近十首,现在总共能吹三首,而且与原来大牌子曲的结构也相去甚远。用艺人自己的话来说:连秧歌曲都吹不全(是最常用较简单的曲类)。可以说能演奏的乐曲也只剩十之二、三。
      2.抚宁鼓吹乐面临现代流行元素的冲击。受流行时尚元素的影响,更多是为满足商家的需要,许多艺人吹奏一些旋律简单、缺乏技艺的流行歌曲,而对传统曲目的学习和新曲目的创新丧失兴趣,目前传统的曲谱――工尺谱已经很少有人认识和使用,甚至很多艺人连现在通用的简谱也不识,造成了传统古曲不断丢失,新曲目创新缺乏的局面,也影响了艺人自身演奏技艺的提高。
      3.抚宁鼓吹乐艺人面临更新管理组织结构的课题。现在的抚宁鼓吹乐艺人依然是自发、松散的自然结构组成形式,这种组织结构从演出、管理、传承上都极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鼓吹乐的发展。
      4.抚宁鼓吹乐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时代考验。由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抚宁鼓吹乐社会影响力的减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逐渐淡出,迫于生存和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愿再花费时间学习传统的鼓吹乐技艺,抚宁鼓吹乐也面临失传和后继无人的严峻考验。
      5.抚宁的鼓吹乐面临寻找新的传承形式和载体,获得新的生存土壤的问题。一直以来,抚宁鼓吹乐都是以婚丧嫁娶为主要演出对象,现在受市场经济和娱乐多元化影响,抚宁鼓吹乐正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伴奏等人们的日常常活动中逐渐淡出,日益边缘化。现在在抚宁当地婚庆中聘请鼓吹乐进行表演的活动已不多见。抚宁鼓吹乐已经演变为主要为丧葬白事演出。随着社会发展,丧葬制度的改革和人们观念的更新,相信鼓吹乐在丧葬白事中的演出也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此抚宁鼓吹乐艺人们必须寻找新的传承形式和载体,获得新的生存土壤。
      (二)从社会现状来看,民间音乐――抚宁鼓吹乐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1.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民间艺术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如抚宁鼓吹乐的基层协会组织尚未建立,缺少民间音乐的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抚宁鼓吹乐及民间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若长此下去,抚宁鼓吹乐不仅会出现潜在的断层,慢慢丢失,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市场。
      2.市场意识和规模化运作有待提高。近年来,抚宁县虽然就鼓吹乐做出了一系列的资源整合措施,并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抚宁鼓吹乐就全国艺术演出市场来说,还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
      3.抚宁鼓吹乐面临规范演出市场,提高演出质量问题。从总体上看,抚宁鼓吹乐依然是传统的民间自发性组织,属于自然性团体,多年来抚宁鼓吹乐也没有形成能够规范演出市场和演出质量的“行会”性质机构,许多临时拼凑的“草台班子”不能保证演出质量,从而影响抚宁鼓吹乐的正常演出市场。
      4.抚宁鼓吹乐保护措施存在偏差。从抚宁县对鼓吹乐采取的措施来看,尽管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中不乏有政治功利和经济利益的趋势倾向,从而忽略了抚宁鼓吹乐自身的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
      5.抚宁鼓吹乐急需资金支持下的抢救和保护。虽然现在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许多传统曲目的挖掘、整理和代表艺人的保护还不到位,需要马上进行的普查和调研工作也缺乏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在尽可能情况下,加大资金的投入。
      四、继承和发展抚宁鼓吹乐的建议
      抚宁鼓吹乐是植根于民间土壤的音乐之花,是中国民间音乐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抚宁鼓吹乐,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做好抚宁鼓吹乐的普查工作。进一步全面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对抚宁县所有存在鼓吹乐的县、乡、村进行逐一普查,摸清抚宁鼓吹乐的派系及各自发展的历史、谱系、特点等具体情况。建立抚宁鼓吹乐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抚宁鼓吹乐的派系、谱系、重要人物、艺人以等具体信息。
      2.做好抚宁鼓吹乐传统曲目的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将流传于民间的抚宁鼓吹乐的传统曲目分门别类,挖掘整理,编辑出版,以物质的方式将这笔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艺人和专家,对传统曲目进行恢复性演奏。
      3.做好老艺人和鼓吹乐绝技的录音、录像工作。邀请鼓吹乐老艺人讲述鼓吹乐的历史传承,表演鼓吹乐绝技。将抚宁鼓吹乐的发展变化和技艺、绝活用音像的方式保存下来。
      4.完善抚宁鼓吹乐的传承机制。确定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培养年轻人对抚宁鼓吹乐的兴趣爱好及对民间文化的情感,对现有重点传承人员实行重点保护,同时发现和培养重点“接班人员”。
      5.加强抚宁鼓吹乐与外地民间艺术的交流。支持和鼓励鼓吹乐艺人参与各地的艺术交流和演出活动,利用一切活动和宣传媒体,扩大鼓吹乐的知名度。
      五、关于此次调研活动的总结和对策建议
      此次通过抚宁鼓吹乐课题组的调研活动,我们全面了解了抚宁鼓吹乐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变迁,掌握了大量相关信息和资料,深入分析了抚宁鼓吹乐的现存状况和主要问题,并对抚宁鼓吹乐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虽然此次调研活动,只是针对抚宁县的鼓吹乐进行的个案调研,但是,其所反映的问题却不仅仅是个案。抚宁鼓吹乐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渗透下,包括抚宁鼓吹乐在内的民间传统音乐受到现代文化的强力冲击,在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上越来越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群众的社会文化接受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民间音乐与电气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生活难以简单相容;另一方面,在娱乐方式单调的农村,仅凭电视等娱乐手段已满足不了农闲时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所以,我们除了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措施之外,也许寻找新的民间音乐的生存土壤,是我们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此,通过抚宁鼓吹乐这一民间音乐个案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要为今后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对于整个民间音乐来说,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依据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保护、传承及发展等实体各个方面特点,制定出符合民间艺术自身规律的,行政责任、义务清晰的政策措施。
      其次,要整合现有音乐资源,建立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资料数据库。依靠各省(市、自治区)的艺术科研机构,以《集成志书》中记载乐种为依据,进一步调查、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的生存发展现状,并长期跟踪下去,形成动态的数据库,真实记录和反映中国民间音乐的变化状况,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权威的数据资料。
      再者,要扩大对中国民间音乐宣传力度。通过组织民间器乐比赛、汇演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商业化运行模式,宣传和推介民间音乐,提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最后,要完善和明确基层文化工作者责任,建立民间音乐音乐艺人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基层当下发展实际,建立健全基层民间音乐艺人的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艺术人员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为中国的民间音乐寻找新的生存土壤。
      
      课题组成员:杜滇峰周大明王永年宋建龙李伟男
      
      本文系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子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 抚宁 鼓吹 现状调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