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笔墨之道,心境为本] 笔墨道不尽情深下一句

    时间:2019-02-06 04:37: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讲笔墨,讲意境。笔有笔法,墨有墨法,各有其道。道者规律是也。合乎规律者“和”也。“和”为高境,心境高者道亦高,对于规律之把握则“合”。本文就心境与笔墨的关系,论述心境受客观环境,文化背景,时代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探讨笔墨之法由心境支配的客观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笔墨;心境;环境;时代;关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绘画,讲用笔、用墨、讲意境。笔法、墨法,画之章法;意境者,心境也。心境所驱,法在意中,意存于法,画之意境与笔墨不可分也。所以,有人说:中国画是笔墨的艺术。笔者认为:笔墨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一定是这样。笔墨本身的内容与形式,就是一座博大的精神殿堂,遨游其中,我们领略着华夏几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她的广博深邃是中国绘画艺术千年不衰的根本所在。
      这根本所在,是我们祖先对客体与主体之间深刻关系间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人的心灵境界的产物。由此生发,它创造了笔法、墨法。正因如此,无论何法,皆由人的心境使然。
      心境之说,是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质的结合产生的心灵感受。换言之,作品所体现的形、神,是作者对客观物质的审美反应,是作者的“意念”主宰了客观物质的结果。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的“神”,就是指人物的内在本质和精神面貌,而这内在本质与精神面貌是作者在客体中读来的,是作者心灵的体验,与南朝宋宗炳的“畅神”的“神”是一致的,是作者的感情、作者的心境使然。如庄子观鱼日“鱼乐也”的感受一样。赵孟叛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这里讲外师造化。他又说:“欲使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印千江”,明月印千江,乃与客观世界的相融之心境也。由“外师造化”到“中得心源”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合而化一的升华。姚最强调:“立万象于胸怀”,就是作画要先立“意”,“意在笔先”。可见笔墨与意境是何等关系。意境者,源自心境。笔传质,墨传韵,形传神,皆出自心境。关于心境在画中的体现,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境受客观世界的制约;二是心境的差别由主客相关间诸多不同因素而产生:三是时代赋予笔墨与心境的演变。
      
      一、心境受客观物质世界的制约
      
      在绘画作品中,客观物质世界受主观精神世界的支配,而主观精神则由客观物质世界造就。作为绘画作品的意境,是作者心境的表现,更准确的说是物我融合化一的结果。
      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生活的环境和对环境的感悟、认识,使其作品中流露出其他画家无法替代的鲜明的特征。所谓环境,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也有地理气候、风俗的背景。由于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影响,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作品与画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受政治背景,政治地位的不同影响产生的画家,其作品大多表现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赞歌型:歌颂太平盛世、帝王将相、美丽河山,以宫廷画家居多;(二)批评型:揭露批评,画面晦涩。其作者多为关心社会发展或对现状不满的不同政见者;(三)逃逸型:借物抒志,借物寄情,借物畅神。亦多为文人士大夫,但多是些不得势的文人,颓废士人也有。责任感及忧患意识较强占多数。
      受经济背景的影响,出现的画风表现为:太平盛世,经济繁荣,到处莺歌燕舞。盛唐是典型的例子,画风大多富丽豪华、高贵典雅。且大障巨幅较多。清末衰落,画风大多是荒芜草逸,软弱悲凉。多是汉风不见、唐貌难寻的自吟自乐自叹之作。
      受地理气候、民风民俗的影响,其表现为:地理上有山质山形不同特征的山峦、河流,险峻、雄伟、清秀各不相同;气候上有干涸湿润、清朗、迷朦等。民间风情上,多有神鬼漂游、街头杂耍、贺郎进山等等。生活的环境与爱好,体裁上的差异,决定了画家借物抒怀的不同特点。
      由于其生活的背景对于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导致了在其作品中的诸多表现,如审美取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等等的不同,造就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
      就生活背景而言,可以说,背景稳定,作者的人生观及对客观世界的信赖较强,其表现的作品内涵则呈宽松、平和、明朗状,其作品偏重客观事物的描述,主观认识由客观物质得到畅述。反过来,如果缺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赖,生活背景不稳定,则作品多蒙上主观的意味,严重者脱离现实,对客观世界产生信任危机,把主观精神寄托于虚幻的想像中的美好世界,晦涩、郁虑、悲玄之气跃然纸上,主观的意识远离现实,从虚幻中去找精神的依托和期望,弥补心灵的失落。
      纵观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史,上述状况比比皆是。现在你去看画册画展,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源于何处,心境使然也。
      
      二、心境的差别,由主客相关间的不同因素而产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从主体讲,在于人的学识修养。从客体讲,在于社会环境、地理气候、人文环境。作为绘画,借助笔墨传达思想,表现意境,没有过硬的笔墨功底,就很难有上佳的意境。所以,第一,笔墨功底体现作者的学识与修养。第二,笔墨为心境服务。任何脱离心境的笔墨都是没有真情的“涂鸦”。虚假的笔墨,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是绘画之大弊。真情实感是作品生命的基础。离开“真”,无艺术可谈。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要由技巧来展示,高超的技巧应用和作品精神是一个统一体,它归结于作者的心境。
      而作品意境的不同,则是由于主客相关间的不同因素而产生的。
      
      在传统绘画中,作品的境界有逸、神、妙、能之分。笔者认为其差别主要在学识修养这个层面上。当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地理气候也很重要。那么,何为“逸”?古人先贤有很多高论。简言之,超然其外不守常法,不可仿也为“逸”。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怎么说,宋初黄休复云:“拙规矩于方圆,笔筒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意境出自作者借物述志的个人感受,自然无法模仿。
      清恽南田日:“香山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
      “无一笔是树”,“无一笔是山”,“无一笔是笔”说的是“此树、此山”已非自然客观之树、之山,而是作者心与物合一之树之山;“此笔”也非手中之笔,而已是物化了的笔,是与山与树与心境合而为一之笔,如庄子之梦蝶也。
      “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恽南田)
      “畦径者,乃是规矩方圆之路。不走别人整好的现成的路,另辟蹊径,文人士大夫之品格画史多见之。时趋者,一时风行之潮也。不入时趋,非高者不可为。要达逸格,必先有逸气。所谓‘逸’字,当有逸民之说。逸民者,必有超凡脱尘之精神和生活,其隐逸之情怀方能人其画中。”(恽南田)   “逸品,其意难言之矣。殆如庐邀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也。其景,则三闾大夫之江潭也。其笔墨如子龙之梨花枪,公孙大娘之剑气;人见其梨花龙翔,而不见其人与剑也。”(恽南田)逸品之境界是人的学识修养精神之产物,非常人能达到。
      “‘神’者: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复,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数。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日神格尔。”(黄休复)神格,其主要是在“天机迥复”,是作者的心境之体现。作画要立意,其“天机迥复”即人的思想境界,审美精神,对所绘物象的主观认识、把推所画物象的能力,物我合一的境界,思与神合的造型理念。
      
      “‘妙’者: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墨精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层玄微,故日妙格云尔。”(黄休复)而妙格在于“固精熟之至,忘其为技巧”。…能’者:“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日能格尔。”(黄休复)能格多注重将对象作客观之描写,而能得其“形似”。
      从这些不同的分格中,不难看出心境在各分格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的分格,是文人画出现之后的论画角度。而大家知道在文人画之前,我们就有灿烂辉煌的千年画史。壁画、岩画、彩陶画、宫廷画、民间画等等。它们之间的差别,我们也可通过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地理气候环境来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其差别也是由主客相关间的不同而产生。而正是这种主客相关间的不同,造就了传统绘画的发展。就个体而言,从时间上看,人的主观意识随着客观的不断转移变化,其主观思想和审美水平必然随之变化且在逐步提高当中,绘画水平随之得以提高。大家常说,画中国画非到一定年龄不成气候。这里有一个人的心境处于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此所谓学识与修养的提高,是要有大量的经历、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短时岂可得逞?所以,对于中国画而言,大家常听到的是,水平的高低在修养的高低。而所谓修养,则是作者心境也。第二,从整体环境来看,顺境与逆境,养尊处优与饥寒不保,国力繁荣昌盛与衰弱危亡等等大气候,也造就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客观世界的影响,客观事物必然促动激发艺术家的灵魂,这个灵魂即心境也。心境所使,画之貌能不变否?石涛、八大等,足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三、时代赋予笔墨与心境的演变
      
      “笔墨当随时代”,即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定论。
      从历代杰出的绘画作品看,每个时代都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所谓:秦有秦风,汉有汉味,宋有宋韵,明有明调。
      成功的笔墨一定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传统绘画史上,墨守成规、只重古法的守旧之风曾严重地阻碍着绘画的发展,当然,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变革也从未间断过。因循守旧的根源,当然主要是以作者的世界观为主要因素。他们缺乏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灵敏,脱离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试想,这样的作者当然也就只能抱着古人的书做文章了。
      从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我们读到一个画家总是代表着一定的社会阶段、历史时代,他的审美观、艺术风格都必然会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绘画作品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以及笔墨技巧,都有其崇尚的表现形式。
      就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茅舍、别墅看,就能体察出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宋代的工整、细密、严谨,体裁多见亭台、楼阁、宫室,其审美特点在端庄、雅致的品味;元代的显出其放逸的品格,多画别墅、寺院,其特点在行笔简略,草草中不失端正,审美特点是清幽质朴。而到了明代,文人画风盛行,其房屋造型随意而写,不求形似,多画茅舍、田庐,审美特点野逸、疏散之气。由于心境的差异,触及到选材的不同,导致画面精神风貌意境的不同。笔墨从属于心境,在画家的笔下呈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方面也是如此。时代的烙印被清晰地记载下来。顾恺之的高古游丝、阎立本的千斤铁线、吴道子的灵动柳叶、梁楷的泼墨简笔、任伯年的机智钉头与飘逸鼠尾,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心境与审美水平。
      花鸟画亦如此,最典型的莫过于画名上著名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还有就是清代八大的怪诞晦涩,与近代白石的沌朴农趣。
      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就笔墨而言,古人笔法,在面对当今的高楼大厦、繁荣的服饰质地,“十八描”已捉襟见肘。出神入化的木质茅草之笔法,何担当得了钢筋水泥的分量?
      当今的画家们面对当今的物质世界,其心境又当如何?当然不会再同于古人!当今社会,改革开放面临的外来文化的凶猛渗透,与科技革命所带的物质文明,作为画家如果无动于衷,守旧固封,势必陷入重重困难,而停滞不前。这种状况是所有懂得绘画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石涛说:“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透彻明了地说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千古恒理。石涛的个性风格,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石涛以前,古人写树叶苔色,有深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一字、品字、厶字、以至攒三聚五,梧叶、松叶、柏叶、柳叶等垂头、斜头诸叶,而形容树木、山色、风神态度。吾则不然。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仅仅一个点法,石涛就做出了这么多文章,关键不在点的花样,在于“气概成章耳”,在于石涛的心境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由此可见,人之心境,对于笔法、墨法是何等重要。近代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的作品也属气概成章。在大气磅礴中,我们去品味其笔法、墨法。领略到的是作者的胸怀、心境。黄宾虹先生的作品也是突出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品味其作,笔墨与心境融为一体,在其浑厚华姿中,留给读者的是宽厚的长者风度和渊博的传统修养。李可染先生的敦厚、沉稳,齐白石老人的闲庭信步,不同的心境跃然纸上,个中品味,读者自去领会。
      
      责任编辑:帅慧芳

    相关热词搜索: 为本 之道 笔墨 心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