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显现管电视没有彩色是哪里出问题了 探讨都市报十年发展显现的问题

    时间:2019-02-07 04:35: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传媒体制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的都市报异军突起。在这十年中,都市报从区域小报成长为主流媒体,发展、丰富了中国报业的市场性资源,催生了报纸经营向产业的转型。但也正是经历这十年的快速发展,都市报内在的矛盾也逐步显露。
      产品创新的能力与动力衰退
      都市报的成功在于创新,创新定位、创新理念、创新品牌、创新经营,创新出一整套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报业运营模式。但是近几年来,都市报产品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衰退,其产品生产的水平基本上停滞在初创模式,并没有衍生出新的产品内涵和产品功能。
      都市报在产品定型后的努力,其实是对报纸内容结构性缺陷的填充,或者就是对传统报纸内容的恢复,并没能在新的竞争要求中升级“市民生活报”的品类。在“市民生活新闻”之外,都市报所作出的努力,更多地表现在对版面结构的完善上,比如恢复传统报纸的副刊、评论,强化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等。
      都市报崛起过程中的创新,打造出都市报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志性竞争力。它包括标志性的新闻、标志性的版面、标志性的栏目、标志性的新闻操作理念的竞争力等等,使都市报能在日报、晚报的夹缝中赢得丰富的竞争空间和市场机会。比如,《华西都市报》的新闻策划、新闻追踪,《大河报》的舆论监督,《楚天都市报》、《华商报》的社会新闻,《南方都市报》的重大新闻操作模式等等。但近几年来,都市报曾经拥有的标志性竞争力在逐步消失,都市报的市场竞争标志日益模糊。比如“新闻策划”曾是都市报制胜市场的利器,而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工作常规。比如都市报曾经善于报道重大新闻,因为缺乏新的竞争手段,导致都市报的新闻产品与其他综合性报纸雷同。
      模式化与消极后果
      都市报模式化是双重循环的结果。第一重模式化循环表现为都市报的相互趋同。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草创都市报和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新生代都市报成功以后,引发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浪潮,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报业市场化竞争的“都市报化”: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定位风格、新闻操作、版面设置、读者圈定乃至广告经营和发行模式都无限趋同,最终导致“都市报大同”。比如,南京模式、昆明模式、石家庄模式、武汉模式、西安模式、南昌模式,基本上是成都模式的翻版。而北京模式,基本上是成都模式、广州模式的混合。
      第二重模式化循环表现为都市报固步自封。正因为产品创新的能力和动力衰退、标志性竞争力减弱,都市报自成熟以来就鲜有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的重大突破,基本上是既有模式的反复循环。如果说第一重模式化是都市报体外循环的结果,那么第二重模式化就是都市报体内循环的表现。都市报的双重模式化就意味着报业竞争开始片面集中,意味着竞争成本不断提升和市场空间相对压缩。
      都市报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蔚为大观,就在于其舆论影响力和丰富的信息传播,实现了读者对于都市报的期待。然而模式化的恶性趋同后,同一区域的报纸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必然制约成熟报纸的市场扩张和新生报纸的有效成长,报业竞争的原始性被充分放大。都市报的公信力不同程度地出现信任危机:有些都市报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把公信力资源当作利益载体,来开发不正当的利益机会。有的报纸为了摆脱模式化的困境而刻意策划独家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来谋求轰动效应和市场热销。有的报纸为了扩大发行量而走“低端市场”路线,去迎合部分读者的不良趣味,以煽情的手段包装新闻。一些都市报受眼前利益驱使,置公众利益不顾,放松对各类广告的审查和核实,致使一些违反广告法规、损害公众利益的虚假广告、低俗广告时见报端。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暴露了都市报职业道德体系的动摇与失序。
      放弃所长,向机关报靠拢
      媒体竞争应该建立在市场或受众分工的基础上,才能体现竞争的公平与合理,也才能实现竞争的完全与充分。从市场格局来看,都市报的成功,是机关报优先分配行政资源市场、晚报对机关报进行补充之后,构建第三元市场的结果,是机关报、晚报、都市报三者的合理市场分工。都市报创刊,以“市民生活新闻”和市民兴趣诉求的新闻为理念,努力开拓市民群体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社会、消费等领域的内容,满足了市民群体对大众传媒的信息需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后来一些晚报向都市报合流,反映出市场机制对市场分工的调整与整合,但并未动摇都市报本来的办报理念。或者说,晚报向都市报合流,甚至机关报的都市报化,都证明都市报满足市民新闻诉求的成功。
      但近些年来,尤其是近一两年来,都市报在所谓“权威媒体”、“主流媒体”、“新主流媒体”、“大报化”的进程中,开始放弃了都市报的竞争优势,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机关报特征。
      比如都市报强化时政新闻报道,却并没有突破机关报模式,反而向机关报传统作风自觉靠拢;比如都市报重要新闻的版面配置,基本上是机关报的原型。都市报这种似是而非的主流化,并没能有效解决传统主流媒体固有的一些缺陷,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正如童兵先生所言:
      可惜的是,其中一些都市报不知不觉地开始模仿某些大报讲大话,讲空话,要闻版上则是领导面孔天天见,会议新闻日日有,不贴近民众的言论天天发……这样下去是十分危险的。①
      面临二级城市报纸的挑战
      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代表的都市报,基本上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市场,辐射二级城市,形成庞大的区域组合市场。这种组合市场,使都市报与“二级城市”成为一个共同体,并以冲击二级城市的报纸市场为前提。在都市报迅猛发展的前几年,二级城市报纸苦心经营的市场在都市报的进攻下,很快七零八落。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二级城市报纸普遍处于艰难困境中。
      近三四年来,地市报业在挑战中觉醒,在探索中奋进。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地市报已有20余家先后建立了报业集团,有的地市报业集团的竞争实力并不在所在区域省级都市报之下。比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2005年,集团资产总值跃升至10.78亿,销售收入超过6亿,广告到款额达3.3亿。②都市报在二级市场的优先地位开始动摇,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二级城市,本土报纸竞争的不断升级,使都市报逐渐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比如在宁波、苏州、温州,当地日报旗下市场报的市场占有率远远高出省级都市报。甚至在一些城市,省级都市报已被挤占出局。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都市报的非本土传播为地方报纸提供了崛起转机;第二是本土报纸进行都市报模式变革,消解了都市报的优势;第三是区域经济持续繁荣拉动了当地报纸的竞争活力,都市报“区域组合城市”的市场空间就不得不面临缩水。都市报的二级城市市场份额的削弱,对中国报业格局和中国传媒体制而言,可能意味着市场洗牌,也可能意味着媒体资源整合,但对都市报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信号。
      数字化生存意识淡薄
      在互联网或互联网传播方式逐渐主导的多媒体竞争态势下,报纸的数字化生存已成趋势。而事实上,从整体看,都市报的数字化竞争意识却较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大多数都市报没有构建自主品牌的数字平台;其二,大多数都市报传播形式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其三,都市报消极应对门户网站新闻的挑战。目前,大多数都市报都没有自己独立的门户网站,一般捆绑在报业集团的在线网络中,大大限制了都市报融入互联网的能力和潜力。
      大多数都市报的数字化传播,仅仅体现在“内容进入网络”,而没有实现整体式的“报纸进入网络”,其互联网传播有名无实。
      更不可思议的是,都市报拱手把自己高价生产的新闻无成本地转让给门户网站。2005年11月1日,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南京宣言》,明确声明“坚决维护报纸的知识产权。全国报界应当联合起来,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象”,可惜最终没有结果。个中原因都市报值得深思。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
      
      注释:
       ①童兵:《试论中国都市报的第二次创业》,《新闻记者》2005年第4期
       ②吕道宁:《中国地市报团高歌猛进》,《传媒观察》2007年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 都市报 显现 探讨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