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矫情之作还是世界级文学著作]

    时间:2019-02-08 04:26: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矫情之作还是世界级文学著作      ――德语评论报界关于《呼吸钟摆》的不同声音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新书《呼吸钟摆》,讲述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里的故事。《呼吸钟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所有17岁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都被运往苏联的劳改营,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达五年之久,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这部小说由64个章节构成,每一章都反映了劳改营里地狱般生活的一个侧面。《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家Michael Lentz指出,《呼吸钟摆》是一本记忆的宣言,它令人在内心深处感到深刻的震撼,毫无疑问是当今德语文学中首屈一指的作品。
      
      同为罗马尼亚-德国作家、诗人的奥斯卡・帕斯提约(Oskar Pastior)曾经亲身经历了那场灾苦难,他向赫塔・米勒讲述了当年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米勒还采访了其他一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二人将这些原始的资料记录了下来,决定共同继续完成赫塔・米勒在2001年开始创作的这部文学作品。不幸的是,奥斯卡・帕斯提约这位德国最重要文学奖毕希纳奖获得者于2006年突然去世,致使这部小说的创作停了一年之后才得以继续。
      
      《呼吸钟摆》中的主人公是17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Leopold Auberg。1945年1月15日他离开自己的家乡,被苏联士兵装在运送牲畜的车里,经过了七天的周折,到达了乌克兰的一个劳改营。而他也只是成千上万并没有参加过战争却要承受战争罪责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之一。他们都被稀里糊涂地流放到这样的劳改营里。五年后,在经过了超负荷的劳动、饥饿、疾病后仍然幸存下来的人们才终于获得了自由,得以返还家乡。
      
      故事的主要情节依据的是奥斯卡・帕斯提约的经历,而如何将他的这段命运转化成文学作品则需要审美意义上的勇气。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约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恐怖历史却始终无法走出其阴霾的人们。《时代》周报评论家Michael Naumann在文章中称:读过赫塔・米勒的书你会发现,在当代德语文学中还存在着一种复古式的执著,始终还有这样一种文学,它讨论的是正义和公平、人类尊严和自由这些意旨宏大的主题。赫塔・米勒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她是罗马尼亚籍的德国人,出生在专制的罗马尼亚,在那里所有这些人类道德都曾经遭到无情的践踏,而她后来来到了祖籍之乡德国――这个和曾经发生的那些灾难有密切关系的国家。
      
      但是,《呼吸钟摆》在德国并没有获得一致的好评,而是引发了褒贬参半的评论。
      
      《法兰克福汇报》的批评家Michael Lentz推崇米勒的语言。他指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省略了历史的、人物生平的细节,而加入了特殊事件,赋予了个别词句以独立意义。例如Leo在本子里一页空白的纸上写了一句话:“看他嚎哭得何等伤心,他满腔的积郁正漫溢出来。”过了几天他又把它划掉,之后又重新写了上去,写和划掉的动作不停地重复。最后他把写满了这句话的这页纸从本子里撕掉,并对这个过程评论道:这就是回忆。回忆是一种悖论,是对回忆的回忆,是事后的解释。“漫溢”这个喻体很能表现这部小说的语言特征,它物化和转化了内心和外界充满危险的事物以及自身对这些东西的反应。
      
      小说中除了“饥饿天使”、“呼吸钟摆”之外还使用了诸如“心形铁锹”、"日光毒化" 以及“皮骨时光”这一类词语组合,例如“心形铁锹”是园艺学中的专有词汇。这些词汇易于引发人的想像,对小说主人公Leo来说,意义大于普通的单词或符号。它们在他的想像中沸腾和燃烧,然后回归,最终重新构筑了他得以生存的”现实”。依靠这些创造性的思索他构建着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一个世界没有真正的现实那样残酷。在此,语言成为小说主人公建筑“世界”的基础和依循的秩序。只有如此他才能试图祛除那些可怕的记忆。因此,整部小说可以看做是语言创造生存现实的象征,“呼吸钟摆”代表着记忆。赫塔・米勒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奥斯卡・帕斯提奥的语言艺术是内在统一的,因为奥斯卡・帕斯提约诗歌语言的最根本意义就在于它和诗人的本体存在密切相关,他的作品从来不是语言的游戏。
      
      赫塔・米勒表示:“有一些文字,它们是独立的意义载体,它们和我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它们自己会思想,而它们的所思所想也和它们原来的意义根本不同。它们自己突然进入我的脑海,所以我想,先是一些文字自行产生,而由于它们自身本质上的要求,必然地导致了其它字句的生成,即使我自己不愿意这样(我也只能顺其自然)。”她的这部小说因此成为向奥斯卡・帕斯提约的致敬,因为赫塔・米勒将这位已过世诗人关于文字的幻想和感觉完美地赋予给了小说中的主人公Leopord Auberg。
      
      对于这部获奖小说,《时代》周报内部分成了意见相左的两派。著名女批评家Iris Radisch对这部新出版的小说进行了批评。她认为小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赫塔・米勒在书中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而这个发生在1945年的特定历史事件由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第三者来讲述显然是不成功的,特别是在凯尔泰斯等大师出色的亲历作品问世之后。她用来批评《呼吸钟摆》的另外一个论点是赫塔・米勒“诗意的”语言和不恰当的比喻。她认为小说中诸如“饥饿天使”这一类词汇的使用以及对于比喻的偏好都很不适当,这些是只属于19世纪的东西。作者的比喻不够严肃, 不适合用在这样一部描写劳改营残酷生存环境和揭示人性的小说中,显得十分矫情。文学评论家Christopher Schr?�der在《日报》撰文,认为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尽管他确信,赫塔・米勒凭借自己的小说譬如《那时狐狸已是猎人》和《心兽》已经跻身当代最富有语言表现力的女作家行列,但是《呼吸钟摆》里的语言对他来说却像是一件某人为自己套错了的衣服。
      
      对小说持肯定观点的Michael Naumann却推举这部小说为德语文学史上史无前例的文学式感情移入的作品,认为它同时还体现了诗意表达的精确。例如下面的句子只有赫塔・米勒才能写出来:“我想要慢一点吃,因为我想能够更长时间地享用这汤。但是我的饥饿像狗一样蹲在盘子前面,狼吞虎咽”,“小腹完全冻僵了,两条腿直接冰冷地杵到肠子里。”
      
      《法兰克福评论报》的Hartwig认为《呼吸钟摆》绝不是一部纯粹记录历史事件的纪实主义小说。因为《呼吸钟摆》并不寄意于挖掘历史事实, 剖析复杂的政治关系,它真正关注的是当人性受到普遍侮辱和践踏的时候如何去寻求个体的尊严。另外,小说里的每个字词都被赋予了自身之外更深刻的含义,而这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Hartwig称,他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读完了这部小说,在他看来,书里面也记载着人性的孤独。
      
      同样对小说大加赞赏的还有奥地利作家和评论家Karl-Markus Gauss。他在《南德意志报》上撰文称赞《呼吸钟摆》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小说,赫塔・米勒已经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散文集和随笔集,而这是她目前为止所发表的最好的作品。她的语言富于创造力,将那段苦难的历史,那样一种人生命运用简练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字表达出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那个特别的历史时期给特定人群带来的深重苦难,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而出版该书的卡尔・汉泽尔出版社则确信,米勒缩减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描写,着眼于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正是这一点使得《呼吸钟摆》成为不朽的著作。

    相关热词搜索: 之作 矫情 著作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