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湘西州花垣县子腊村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时间:2020-04-29 09:21: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吴天昊 向敏 李璐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深入了解民族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子腊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得相关资料数据,得出主要结论:子腊村目前乡风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本文给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ction program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s a key link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Zila Village of Hunan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field visits and surveys, relevant data were obtain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Zila Villag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ystem is still imperfec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Finally,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民族贫困地区

    Key words:
    country civil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ethnic poverty-stricken areas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3-0086-03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我党确立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行动纲领[1]。对于民族贫困地区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为响应我校开展的2018年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和乡村振兴成效,结合团队成员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本次调研选取了刚刚获得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花垣县石栏镇子腊村为调查对象。本次团队带队老师共计6人,主要成员11人,全部为商学院16、17级研究生,另外还有7名来自法管院、商学院的本科生自愿参与调研活动。在2018年7月19日至2018年7月22日期间,于湘西州花垣县石栏镇排吾乡子腊村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蹲点观察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该村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水平,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探寻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总结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本报告结合调研数据以及实际情况,着重选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行分析。

    1  村庄基本情况

    1.1 人口、组织情况

    该村位于花垣县以南,地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的交界之地,距离县城约35公里。据2017年统计数据,村里总人口1438人,306户,其中贫困人口444人,共计104户,2017年退出省级贫困村。村里民族以苗族居多,麻姓、龙姓为村里大姓。村两委共5人,分别为支书吴玉花、主任刘明、会计袁小红、计生专干麻玉满、综治专干麻明忠。另外,村中驻村干部2人,大学生村官1人。

    1.2 经济发展情况

    据调查,村内人均收入多在区间3000-5000元范围内,收入来源主要为耕地与外出打工。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辣椒以及野生猕猴桃。其中,始于宋末元初的“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在2017年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在村干部的领导下,茶产业建设也初具规模。村内矿物资源丰富,沿村中主路向西一路上有很多矿洞,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石、煤、膨润土等。

    1.3 调查对象情况

    ①村干部。本次共有3位村干部接受调查,其中,村支书填写了一份问卷与一份村庄基础数据表,会计填写了一份问卷,主任填写了一份基础数据表。

    ②村民。共调查村民24位。由于村中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受访者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因此所有问卷均以访谈形式填写。其中老乡贤3人,先进典型人物4人,文化达人1人。

    ③乡村社会组织。由于村支书刚上任不久,对村内很多情况不了解,因此并没有为我们安排对社会组织的访谈组织。

    2  乡风文明建设的做法

    首先,子腊村强化乡村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提高对乡村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村部通过发放宣传年画、绘制宣传墙画、艺术表演等对村民来说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提升。其次,因地制宜,凸显本村民族特色。子腊村以苗族居多,其苗绣更是远近闻名,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部领导积极领导、鼓励村中妇女成立苗绣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生产制作将苗绣将苗绣宣扬出去并创造出财富。最后,规范村民行为、倡导务求实效。村领导干部初步打造了德孝文化礼堂,希望通过讲述,传统美德、弘扬凡人善举等行为引导村民孝老爱亲、脚踏实地。

    3  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党的十九大在明确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以来,子腊村经过对公共文化的全面发展,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①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有序进行、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村内现在文化骨干人数已发展至20余人,远程教育室得到成分利用。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子腊村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

    ②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得到初步保障。村内每年开展1至3次文体活动与科普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现已建立农家书屋,书屋的藏书量达到了近600册,书目的范围也涵盖到了多方面的内容:农业、科学、文学、体育等等。村里也积极建设了文化广场,可用于村民的各类休闲活动。农民在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中可以观看精彩的电影、获得需要的书籍以及观看文艺演出。

    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苗族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中,苗绣是最有特色的文化产物之一。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一种刺绣技艺,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子腊村是苗族聚集村落,村中很多妇女自幼便开始跟家人学习刺绣,手艺精湛,子腊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号召村中有会苗绣工艺的妇女加入其中,给妇女们提供学习技艺的平台。妇女们通过合作社将自己的苗绣作品向外展出、出售,外界也通过这些地道的手工制品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合作社成员不断创新、探索丰富苗绣作品,同时也做苗绣老师,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4  乡风文明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子腊村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资金、文化服务人员队伍、文化基础设施、教育传媒等多方面比以往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是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子腊村整体存在文化设施基础差,文化专业人员匮乏,文化活动不好开展的问题。子腊村公共文化阵地缺乏,村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如,广播使用率极低,村委号召村民开会多是通过村小组组长挨家走路通知,在地里干活或是出去串门的村民可能就会错过;其次公共文化宣传平台缺失,子腊村宽带安装率低,且村里青壮年多已出去务工,剩大龄、高领老人和上学少年在家,其现代化多媒体平台不会使用,活动参加积极性也不高。村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有限,尤其是农家书屋阅读的人数与频次较少,除了一些爱学习的老年人会使用书屋之外,中年人和中小学生都很少使用书屋。村民文化广场面积较小,小孩子使用频率较高,还没有形成健身的氛围,只有零星人使用公共健身器材,公共活动室完全没有得到利用。

    调查数据显示,子腊村村内基础文明设施建设不完善,村民对文体广场、集贸市场需求较高,分别占到58.3%和50%;其次是棋牌室这类娱乐场所,约为45.8%;图书馆、教室这种教育类设施建设需求仅为25%和4.1%。

    4.2 公共文化体制不健全

    村干部文化程度整体不高,考虑多以产业发展、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为主,很少规划划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内文化骨干人数不多,文化发展机制不健全,也导致了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队伍匮乏,公共文化阵地、场所、平台缺失等问题。子腊村现任村支两委中,有两人身兼多职,村支书同时担任妇女主任、村主任同时担任民兵营长。村支两委五人中,初中学历4人,大专学历一人。担任村职年龄多为一年,且对村内主要文化设施建设情况不了解。新任职的村干部与村民沟通不足,平时不太关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中,有41.6%的村民表示不太满意,其中50%认为举办的文化活动比较新潮、难以接受,另50%认为没有本地特色,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过目即忘。

    4.3 公共文化活动频次少、形式单一,且个别活动存在消极影响

    子腊村公共文化活动1年1-3次,每逢具有濃厚苗族文化艺术色彩的节日时也很少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活动,导致具有苗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销声匿迹,村民闲暇时间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封建迷信活动仍存在;村里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节目也偏少。村里开展的文化活动中,村民们对其内容持不同意见,12.5%的人认为文化活动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会潜移默化的提高村民的文化档次;25%的人认为村里开展的文化活动对村民文化档次的提升基本没有作用。62.5%的人认为村里开展的文化活动可以带来一些收获,但不多。1组村民麻希林今年54岁,家里靠种粮为生,他表示自己平日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基本都在地里忙农活,村有文艺活动时也会时不时去凑凑热闹,但节目没有什么特点,看过也就忘了,对自己的文化档次没有提高的作用。

    4.4 人情礼消费逐年攀升,人情支出占村民家庭支出比重增加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稳步得到改善,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农村地区的人情支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村人情消费是指农民在人际关系上的花费。人际关系模式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通过礼貌和互惠表达自己的情感,保持社会关系,交换社会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村经济形势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圈子逐渐拓宽,参与社会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产生了广泛的人情消费,这对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双重压力。在子腊村,很多家庭的总支出方面,占比最高的就是人情礼。但很多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情消费。根据对子腊村22户村民人情礼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名目与种类出现在村民的人情消费当中。过去,农村消费仅限于婚礼、丧事等少数项目,但现在已增加到几十个。比如孩子的满月、老人寿诞、搬迁、参军、高考等等。有个别受访者表示,现在金的礼金越来越重,有些甚至出现了攀比之风。4组村民麻世兴表示,仅2017年人情礼支出高达万元,且金额最大的一次支出3000元。子腊村村民普遍表示,在2017年十月份期间,随礼次数达十余次,人情礼的时间特征明显,且人情消费事由集中,80%都是婚嫁。人情支出增速加快,在收支中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这22个家庭中人情礼支出占比100%,人情礼的收入中仅有1个家庭有人情礼的收入,占比4.5%。

    5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服务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明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界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公共文化建设旨在提高农村群体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维护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文化环境和前提条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各级政府承担着建立必要的公共平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科学决策、维护文化安全的宏观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和公益性文化机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通过扫盲、信息素质培训等活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

    5.2 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公共文化体系

    公共文化建设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供形式多样的、层次特色相异的文化产品。农村历来是传统风俗浓厚的地方[2]。村民通过日常的风俗活动,发现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家庭的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网络,以满足其精神需求。子腊村是苗族聚集地,应逐步加大符合本村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将优秀的苗文化纳入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发展村民喜闻乐见的农村公共文化。积极扶持和引导村民传承优秀的苗文化,传播先进的现代文化,构建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不断加强各层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加强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新建、合建、改建等节约资金同时增加村民公共文化活动场地,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与民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等杜绝带有赌博性的娱乐活动和落后的文化习俗;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种类,对前来阅读的人采取登记奖励制度,可适当的进行书籍的赠予等。

    5.3 构建文化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开发体制和机制,结合村里实际,力争在人才开发体制和机制的重点領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有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识别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3]。同时,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积极引导优秀文化人才向基层流动,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人才支持。

    5.4 增加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导者,也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投入者。子腊村地处湖南省西部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7年以前曾是省级贫困村,村支书吴玉花表示,基层政府大部分资金被投入到村内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这是目前制约子腊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大力增加财政投入,不仅要保证总体比重的增加,资源配置应根据当地资金进行优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政府需要制定和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汪康.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现代化农业,2018(09):28-29.

    [2]石得红.以移风易俗工作推动乡风文明[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212,235.

    [3]许谨谦.乡村振兴 人才为先[N].青海日报,2018-10-08(009).

    相关热词搜索: 湘西 花垣县 调查报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