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湖北省)2019年襄阳市樊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2020襄阳樊城区

    时间:2020-05-13 07:15: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2月29日在襄城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区长 朱青林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二五”时期,是襄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并取得重大变化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打造“精致襄城,首善之区”为目标,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十二五”时期,是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力扩张经济规模,预计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5亿元,五年先后突破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5%。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亿元,是2019年的2.9倍,五年累计完成673.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08倍,一批对襄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不断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5亿元,五年先后跨越5亿元、10亿元、15亿元三个台阶,年均增长32.9%,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95%以上,财政收入质量在全省排位前列。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5亿元,是2019年的2倍,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累计利用外资9493万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
    出口企业发展到13家。努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321元、14332元,是2019年的1.9倍和2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十二五”时期,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着力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强区”战略,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累计引进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35个,完成旅游开发投资178亿元,中华紫薇园、襄阳文化产业园一期(唐城)、岘山文化广场、临汉门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开放,“一城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塑造旅游品牌,我区被列为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3A级景区1家,组织开展了系列节庆文化活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永久落户襄城,襄城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累计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8亿元。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增势强劲,累计新引进银行分支机构7家、保险证券公司4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12家。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鼓楼、檀溪城市商圈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累计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3家。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面对经济下行、转型加速、要素制约等多种压力,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形成了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能源电力等3个过10亿元主导产业。园区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现代都市农业初具雏形。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家庭农场60家、专业合作社534家、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14个。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修和改善各类水利工程1560处,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2万亩。——“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日趋强劲的五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成立襄阳古城管理委员会和襄阳岘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局,对主城区街道办事处进行区划调整,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机构整合。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局两委”管理体制,推开“三张清单”管理模式,构建“三零服务”管理机制,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性,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9万户,是2019年的3.4倍。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全口径预算制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公开,稳步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全面实施“营改增”,小规模纳税人总体税负下降40%。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先后与湖北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清理规范政府性债务,盘活国有存量资产3.03亿元,实现政府性融资1.45亿元。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创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成土地复垦面积3200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14.33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文化、基层医药卫生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建立项目考察、研判和退出制度,引进项目数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五年累计引进项目583个,实际到位资金682.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倍。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实行重点项目“1+3”服务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襄城科技孵化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并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市级电商产业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十二五”时期,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注重运用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推进全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城乡规划实现了全域覆盖。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城镇化率达到72.8%,比2019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功能品味大幅提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207国道、襄南大道、内环线、闸口二路、滨江路西延伸段、襄谷路改扩建襄城段全线贯通,长虹南路立面改造、襄樊大道综合整治襄城段全面完成,新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观音阁、营盘、檀溪湖二期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城南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开工建设还建房83.9万平方米,竣工39.4万平方米,恒大名都、山水檀溪、北京公馆等一批住宅小区基本建成,城市形象崭露新姿。全域城乡一体化稳步实施。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在全省首批“四化同步”试点示范乡镇中保持领先,卧龙、欧庙各有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陆续启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修建通乡通村公路273公里,新建改造桥梁12座,维修破损路面13.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客运线路12条,解决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绿色示范村16个、宜居村庄10个。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扎实推进“五城同创”,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除四害先进城区作出积极贡献。探索建立“大城管”综合管理机制,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大力推进“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全区222个“三无”小区全部完成整治,60多个小区成为示范小区。生态环境优势日益突出。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依法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控施工现场和道路扬尘污染,严禁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对城区燃煤锅炉和烧烤摊点实行规范整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全面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对非法采砂船只和非法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为开发区涉水化工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排污装置,闸口、隆中截污干管工程全线竣工,汉江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以上。实施“三水”连通工程,形成“活水入城”生态新格局。坚守耕地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大力实施“绿满襄城”行动,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四旁”植树240万株,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9%和35%。——“十二五”时期,是惠民力度持续加大,民生质量明显改善的五年。区政府每年通过集中财力办实事的方式,办成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区级财政五年民生投入38.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累计帮扶创业项目400多个,培训劳动者2.3万人,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2.8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切实关爱特殊人群,建成投用一批留守儿童服务站、示范妇女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成29所永久性保留学校标准化建设和14个农村教学点改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全覆盖。与市级三甲医院共建医疗联合体,完成法龙、新集省级“四化”卫生院创建,完成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110家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计生利益导向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文化馆建成投用,累计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0条、农民健身工程50个,送戏送电影下基层3100场次,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3900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法治襄城建设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我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创新社会治理,成立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城乡社区(村)全覆盖。深化平安襄城建设,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群众“一感两度”指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以及包案制度,一批信访问题依法得到妥善处理。全面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不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预防控制体系,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始终控制在市控指标以内。食品药品监管持续加强,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预防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等各项事业全面提升。——“十二五”时期,是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显著提升的五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等活动,认真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政府工作水平和效能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常态化机制,五年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241件、区政协提案729件。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可用财力进一步增加,完成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作风建设持续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做到“十个严禁”,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推进治庸问责工作常态化,加强履职尽责督促检查,政风行风建设成效明显。出台党政机关会议费和差旅费管理办法,全面清理违规公务用车和超标办公用房,公车改革顺利推进,“三公”经费逐年压减。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累计审计政府投资项目307个,审减资金3.33亿元。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惩治腐败,五年共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62人,其中行政开除2人、移送司法机关12人。 各位代表!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期间,全区共获得国家级荣誉23项,省级荣誉52项。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区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埋头苦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驻区部队和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襄城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忠实履职。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决策部署,切实做到同心同向、聚力共为。二是要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三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竞进有为。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实干定力,高点定位谋划跨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加快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五是要坚持人民主体,民生为先。把更多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凝聚人心、和谐共进。所有这些,既是过去五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综合实力上,虽然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立的预期目标,但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增速还不够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区域竞争压力较大。在经济结构上,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工业竞争力偏弱,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务依然艰巨。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还很重。在政府自身建设上,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反腐倡廉建设任重道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是襄城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是深化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更是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正研究制定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省委深入实施“两圈两带”战略,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格局,加快推进襄宜南一体化发展,这些都为襄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创造了更大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竞争激烈、竞相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果敢地抢抓新机遇,更加坚定地迈向新征程,更加昂扬地实现新跨越!“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着力抓好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和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法治引领和文化建设,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和区域合作,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改善,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勇当全市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四个”排头兵,为襄阳加快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再作新贡献!按照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综合实力更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经济结构更优。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城镇化率达到76%。——发展活力更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加快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更美。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削减1%,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群众生活更好。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确保上述目标实现,未来五年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致力于首善发展,肩负起当好四个排头兵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地把建设首善之区写在襄城“十三五”发展的旗帜上,勇当全市四个排头兵,使之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成为襄城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勇当解放思想排头兵,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以争创一流为目标,先行先试,敢闯敢干,使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勇当加快发展排头兵,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扬起城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勇当深化改革排头兵,就是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率先在重点改革上引领示范、在难点问题上探索攻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勇当扩大开放排头兵,就是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吸纳区域、国内、国际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努力把襄城建设成为全市开放高地、投资洼地。(二)致力于创新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内生动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让一切市场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最大限度地汇聚加快富民兴区的内生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做好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与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转化。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抓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全面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力争五年内实现市场主体总量翻番。(三)致力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内涵式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带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深入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积极争创全省旅游名区。以全域景区理念布局襄阳古城、岘山、隆中、襄南四大旅游区建设,力争五年完成旅游开发投资200亿元以上。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拓展和秩序监管,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力争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强化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抓好鼓楼商圈、檀溪商圈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庞公中央商务区和护城河周边特色商业区建设,统筹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住宿餐饮、养老家政、健康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的影响力。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助推襄阳万亿工业强市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救援应急装备等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云计算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提升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优势集中、产业集聚和效益集成。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坚持走现代都市农业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四)致力于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都市。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把山水人文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富有文化内涵与山水生态特色的现代都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一城三片五区”框架结构,统筹推进区域城镇化集约高效发展。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工程,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城市发展支撑体系。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扎实推进文化元素融入工程、活水入城工程、生态绿地系统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构建出门见绿、移步换景、林水拥城的绿色生态格局,进一步彰显“一城两文化”特色。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新上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绿满襄城”行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环境保护制度,让襄城的天更蓝、山更绿、地更净、水更清,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魅力之城。(五)致力于开放发展,切实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创新对外开放的新机制、新模式,努力把襄城建设成为襄阳开放先导区。全力支持和服务郑万高铁、蒙华重铁、汉十高铁、余家湖港等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襄城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坚持以招商促发展、促转型,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开展产业招商、定点招商、登门招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发挥骨干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借力发展。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一批配套程度高、专业协作好、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五年新增上市企业1-2家,扶持一批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上市。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着力培育外贸出口经营主体,扩大提高外贸出口的规模和质量。(六)致力于共享发展,努力增进群众福祉。加大民生事业投入,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区人民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优化教师补充录用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健全区、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法治襄城建设,健全群众依法诉求表达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人性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扎实做好2016年各项工作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年,做好全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意义深远。2016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0.5%。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襄阳文化产业园二期建成摩崖石刻景区并启动洄湖水乡景区建设,隆中文化园建成门景服务区,卧龙古镇启动商业街建设,习家池景区启动二期工程,力争全年完成旅游开发投资40亿元。积极支持古隆中创建国家5A级景区,襄阳文化产业园一期(唐城)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围绕拓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及旅游咨询服务网点建设,确保通过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验收。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拓展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力争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优化提升城市经济,依托城区空间拓展、城市人口增加和居民消费升级,抓好鼓楼商圈业态提升,加快檀溪商圈高端化布局,启动庞公商圈整体开发,统筹发展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各类专业消费载体,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力争引进金融机构、企业总部3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园区,积极培育一批以本土行业为重点的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向农村快速延伸,建设1个区级电商运营中心、4个镇级电商服务站和1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加快发展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市场化。力争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家,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力提振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构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建设格局。推进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新增路网覆盖面积2平方公里,完成华中医药截污干管工程,积极协调推进余家湖污水处理厂改造和工业污水输送明管改造,鼓励园区低效化工企业退出和改进生产工艺。统筹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旅游食品加工园等特色园区建设,确保具备项目入园条件。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建设,强力推进工业项目,确保华中医药产业园一期、中化六建化工机械设备、特固新双T板等项目竣工投产,确保高德红外应急安全装备、航天四十二所汽车安全气囊发生器、永喆汽车零部件、中油环保危险废物处置、三环车灯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技术改造,力争完成技改投入15亿元以上。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积极开辟政府服务企业“绿色通道”,着力在提振企业信心、协调政策落实、破解融资难题、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引导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继续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以三产融合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突出抓好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8亿元以上。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家庭农场9家、专业合作社50家,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40%以上。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力争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5%以上。围绕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科技化水平,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个。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6座水库除险加固,清淤扩挖堰塘190口,新建维修机井泵站120处,整修渠道25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前置审批,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现“三个一”管理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思维创新政府服务管理,加快信息互通互认、开放共享,让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发展综合性融资平台,积极探索PPP等融资新模式,构建更为科学的举债融资机制。规范民间融资管理,加大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力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深化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在着力扩大招商引资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围绕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实际到位资金110亿元。全面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投资领域开放,2016年安排实施重点项目54个,年度投资98亿元。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服务协调、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对项目主体违约违规违法行为管控,有效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围绕产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领域,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完善支撑“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建设,策划过亿元项目240个以上。抢抓“一路一带”和“两圈两带”机遇,筛选论证一批项目争取上级投资,争取各级资金1.5亿元以上。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推动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健全“政产学研用”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全方位深化央地合作、校地共建、院地联合、军民融合,鼓励企业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争取专利申请量达到960件,授权专利达到500件以上。全面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促进大众创业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的载体功能,努力为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提供自主创业空间。力争全年新发展小微企业500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000家,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以精品建设打造中心城区。坚持山水人文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尽早建成富有文化内涵与特色的现代都市。加快襄阳古城保护开发,启动东巷子、管家巷旅游化改造,完成东城墙北段、西城墙南段、北城墙东段修缮工程,建设古城墙博物馆,逐步恢复古城风貌。加快庞公新区开发,完成滨江路东延伸段道路工程和绿化工程,全力推进星光大道、庞公路、江华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庞公大桥。坚持安置先行,开工建设还建房36.5万平方米,竣工28.6万平方米,货币化安置2800户。加快观音阁、麒麟、营盘、檀溪湖二期城中村改造,年内回迁安置居民3400户。抢抓国家棚户区改造金融政策支持机遇,完成城南片区棚户区改造征迁2000户,启动城西片区棚户区改造征迁。抢抓襄宜南一体化机遇,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空间由东西轴线逐步向扇形拓展格局变化。加快推进老207国道和襄隆路市政道路改建、文九旅游公路改建、城市防洪工程、襄阳电厂城区供热一期工程、新集水电枢纽工程等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争取更多的市级重点工程摆布在襄城。以产城融合建设魅力镇村。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支持乡镇充分利用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尹集重点发展教育科研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欧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园区配套综合服务业,卧龙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特色旅游业。引导各类资源向集镇集聚,加快集镇路网、电网、管网、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供水系统向集镇延伸,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集镇覆盖,提升内涵品质,增强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解决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村村通水泥路20公里,维修通村公路破损路面2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桥梁1座,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改善空气质量整治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狠抓城市扬尘、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等污染治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监管。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监测监管体系,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全力保持汉江优良水质,确保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深入开展绿满襄城行动,启动实施汉江沿线风光带、环南部山体风光带、南渠沿线风光带、内环南路沿线风光带等园林绿化项目,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7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任务完成率达100%,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7%。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推进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采矿、采砂行为。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完善大城管体制,充分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推进城乡管理精细、精密、全覆盖。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活动,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领域,规范城区摆摊设点、车辆停放、户外广告设置。重拳整治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完善道路微循环系统,切实缓解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狠抓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五)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切实改善民生福祉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动员全区人民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将创文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打造襄城文化品牌。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免费开放区文化馆,全面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套、村级体育健身器材20套,免费送戏送电影下基层600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让群众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6所,高水平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医疗联合体合作,加快襄城区人民医院建设,全面完成“四化”乡镇卫生院创建、“五化”村卫生室创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及社会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侨务、民族、宗教、对台、档案、保密、史志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新增城镇就业3800人,培训城乡劳动力1500人,帮助城镇困难人员就业800人。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医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红十字会和残疾人事业。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聚焦丧失劳动能力群体和因病因灾等返贫群体,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积极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进法治襄城建设。坚持用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使法治成为常态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城乡网格化管理水平,新建标准化社区12个,打造一批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能力。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强化基层在信访稳定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深化平安襄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经常性开展预案演练,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各位代表,新起点、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从严治政,加快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一)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理清行政机关职能职责权限,全面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制度。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增强法律顾问作用,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及责任倒查制。推进综合执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努力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审计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坚持为民执政,着力建设服务政府。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确保每年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全新期待。构建完善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进社区,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广泛利用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府服务热线等平台,积极打造24小时在线政府,提高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水平。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固化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包镇、包村、包企业等机制,努力接足地气,尽心竭力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进一步畅通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坚持高效施政,着力建设效能政府。始终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职责,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大力弘扬崇尚实干新风尚,把心思用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坚决杜绝“为官不为”现象,确保每一项工作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不断提升干部的谋划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担当责任,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寻求出路、用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强化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促进政府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四)坚持廉洁从政,着力建设清廉政府。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用力解决“四风”问题,深入贯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全面推进公车制度改革,确保“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完善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处置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加强标前标后监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以优良的政风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各位代表,新一轮发展扬帆在途,新一年工作重任在肩。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劲头、更实的举措,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附件:《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1、“新三板”: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2、“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4、“一局两委”: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委员会、综合执法委员会。5、“三张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6、“三零服务”:工业项目审批“零障碍”、工业项目注册“零收费”、工业项目服务“零距离”。7、“营改增”: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8、重点项目“1+3”服务制:“在地服务+领导包保、秘书服务、公共服务”的重点项目服务模式。9、“三无”小区:“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人防设施”的居民生活小区。10、“三水”连通工程:全市“九水润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汉江水通过南渠引入护城河,实现城区水系大循环。11、“一感两度”:群众安全感、执法满意度、治安满意度。12、“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3、“一城三片五区”:一城指襄阳古城,三片指城南片区、城西片区、檀溪片区,五区指庞公新区、隆中新区、欧庙新城、襄南新区、岘山生态旅游区。14、“一城两文化”:襄阳古城、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15、“三个一”管理模式: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16、PPP:英文Public(公共)、Private(私人)和Partnership(伙伴关系)缩写形式,即公私合营模式,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形成的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17、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18、分级诊疗: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合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

    相关热词搜索: 襄阳 湖北省 政府工作报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