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路弯弯,乡情缱绻

    时间:2020-06-10 03:51: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杨丽琴

    山不高路却远,偏远的小山村是他的老家。

    娘家有一句俗话:“女儿家一不嫁山里,二不嫁圩上。”但自从和他相识以来,从没想过,那个隔山隔水的地方与我有多大瓜葛,我们的“人财物”都远离了那里,也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父母在,逢年过节,礼节,孝顺,尽为人子之责;父母去,三间砖瓦老屋,破旧,倒塌,渐渐消失于岁月的风霜里,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也将离那座小山村,愈行愈远。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明白:不管走多远,我们与那个小山村,从来没有走远,依旧是拉拉扯扯、藕断丝连的……

    一日,已经逐渐淡忘那座小山村的我,忽然接到娘家亲戚电话,说老家要拆迁了,要我送相关证明材料去,可享受福利分房待遇。问及原因:祖居户,母亲尚在。对于此事,纯属于意外之外的意外,我早已远离了娘家,作为女人,生我养我的地方,成了遥远的符号。可这祖居二字,只轻轻一声呼唤,就轻而易举将我牵了回去,且义无反顾。

    祖居,犹世居,世代居住。古时侯,那些远离家乡,在外经商为官的仕途名人,老了,病了,要“告老还乡”“告病还乡”。《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回乡归隐。明朝翰林院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到了晚年告病还乡,居住在云翠山下洪范池边的于家村。每天读书著书,著名的《谷山笔麈》一书,就是那时完成的。

    闲时读书,更有怀乡诗词跃然纸上。薛道衡《人日思归》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还有南唐后主李煜《子夜歌》诗:“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虞美人》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古人今人,心里想的,夜里梦的,兼及笔下的故园家国,故乡都是一份恋恋不舍的情怀,是宁静安详的乐土,是生命旅途的魂梦之地。

    从记事时起,每年春节一过,村子里的壮年男子就背起行囊,远离亲人,外出做手艺活,他们背井离乡,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来耕植这片土地的,清一色是老人和女人。90年代初,村子里年轻的女人们也加入了城市打工的行列,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很多已经撂荒,因为土地上一年到头再怎么打捏,也只能图个温饱。陆续有去异乡学习就此安了家的;有女儿直接嫁到外地的;也有儿子在城市买房定居的。村子里的人不再依靠着土地上的收成生活。曾经兴旺繁盛的山村,渐渐繁华不再。

    我时常想,过去的生产力那么低下,村里人都能在家乡安居乐业,不舍得离家。也印证了那句俗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可现在呢?为什么一个个不辞辛苦,走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义无反顾呢?难道,经济的追求真有那么大的魔力?人们对于生活更高更美的要求只有在异地他乡才能实现?

    从古到今,诗人笔下写的,书生口里念的,依旧是割舍不断的乡愁。可如今,怎么会是另一种境况?乡亲们对于生我养我的故乡,说舍就舍,毫无一丝一毫的留恋。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衰退?古老的乡愁,代代相传到今天,难道真的会成为人们永远的回忆?

    18岁的年龄,冲动又莽撞,要强的我随着人流也涌进了城市的大海。临走时,没有不舍,只有决绝,我不想让那个叫泪水的东西流下来,打湿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走出村子,走到村头的老槐树下,我回转身,闭上眼睛,双手紧紧按着狂乱跳动的胸口,默默地许了一个童话般的梦想。那时,我始终感觉自己是城市的“异乡客”。每次回家时,踏着柔软的泥土,闻着乡土的气息,吃着父母从这片土地收获的饭菜,左邻右舍那朴实的乡音乡情,心里总会涌起莫名的温馨和亲切。我如一尾鱼,尽管游出了千里万里,但是,时不时地我选择了洄游,回到了这里。

    后来,在城里成了家,养育儿女,在这里生活、交友、娱乐;从一家人蜗居在单位十几平方的宿舍,换成几十平方的宽敞明亮的套间。行走于喧嚣的城市街头,融入多彩多姿的城市生活,渐渐地熟悉了环境,并自许为城市的一分子。城里当作了“家”,而老家,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好似成了驿站,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即使住上一晚,偶尔停一停脚 ,心里还是记挂着城里的家。梦里只觉身是客,哪晌可曾贪欢?山风吹得人不寐,只把故乡做他乡。

    记得儿子小时候,一次我们去山里的老家,吃过饭后,因儿子有饭后睡觉的习惯,就一直哼哼着要回家。一旁的婆婆听见了,笑着说,“这里就是你的家啊!我来铺床给你睡。”儿子却不知忌讳地说:“这不是我家,我家在城里。”

    临时办事处设置在村后一处废弃的公房里,院里院外,停满了各种车辆。办事的人,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我靜静地待在一旁,面前的这些似曾相识的面孔,光鲜也好,沧桑也罢,很多已经还原不出旧时的模样。岁月的刻刀,不偏不倚地在每个人的身上脸上,刻下深深浅浅的印记。无论老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

    信步走出院子,踏上村后的田间小路,我将曾经走过的土地,走了一遍又一遍。猛然间我发觉:岁月可以催老我们的容颜,却无法磨灭土地的情怀,那是扎进土地的根的情怀,也是骨子里无法磨灭的依恋。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蓦然回首,我的根还在这里。不管你回不回来,它,都在这里等你,念你。那一刻,我泪眼滂沱。我才知道,什么是根,什么是脉。什么是影,什么是心。

    现代化的进程中,我的祖居之地,一步步走过来,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庄稼还是那片庄稼。土地上,可以种麦子,也可以种花生;可以长稻谷,也可以长蔬菜;可以盖乡间民房,也可以建城镇化的高楼;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工业。这片土地,一味任凭人们来安置,从来都是不声不响,任劳任怨,敞开了心扉,任人们予取予求。一如沉默的智者,只管静观,不参与评论。永远做着根的事业,执行根的使命。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是不求我们回报的父母。拆迁了,土地没了,这一条条乡路都不存在了,我们还有归途吗?

    拆迁安置项目里有一项非常人性化和有温度的规定:房子拆迁了,土地征用了,但在我们这几个村子的后面圈了一片地,用作墓地,每家每户都可分得一块。我想起:小山村前的山坡上,拱起一片一片的墓地,那是一个一个宗族的。墓地的坟头都朝西南向,坟尾东北方,上一辈坟尾对着下一辈的坟头,下一辈的坟尾挨着上一辈的坟头,这样一个抵着一个,叫“抵脚后跟。”意为后继有人。其实,不管我承不承认,心里有没有它,这里是他的根,也是我最后的归宿之地。

    有人说:“回乡的路是艰难的,我们回不去了。” 我想:我们都是这方土地上长出来的,和地里的草木庄稼一样。只要我们的祖先在,我们的根就在,回乡的路就不会坎坷艰难,更不会遥远。

    如今,多少城市里的人,纷纷告别城里的蜗居,返回乡下生活。这,到底是人们的观念在进步,还是一种形势的逼迫?想当年,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在那个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安下了属于自己的家。如今,我们在城市里住得安生了,却又纷纷想着逃离那个光怪陆离的所谓家园,这又当如何解释呢?难道,仅仅“乡愁”两个字,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我想不通。想不通的事,不想了。随它去吧。在我们这一辈子,且随它去。好在乡村还在,乡路还在。

    乡路,多么美好与温馨。让我们的心胸更豁达宽广,归途,可以归家园之途,也可以归家国之途!

    故乡虽然好,他乡情亦浓。宋代词人苏轼《定风波》词:“此心安处是吾乡。”情如此,势如此,还需要那么纠结吗?

    乡路也好,归途也罢,只要还有凝望的方向,回归的目光就不会迷离,回归的脚步就不会迟疑……

    相关热词搜索: 乡情 缱绻 弯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