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言史与孟郊的饮茶故事

    时间:2020-10-31 04:10: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杨多杰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慇懃。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唐]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一、关于作者

    这首茶诗的作者刘言史,生平事迹扑朔迷离。总结起来,大致有三不详。

    第一,是他的名字不详。

    有人会说,他叫刘言史,这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吗?其实古人的称谓构成,远比今人复杂得多。正所谓“人生而有名,冠而有字”。而在名与字之外,还有雅号和尊称。例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封武乡侯。所以,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先生、武侯,说的都是一个人。

    那么“言史”二字,到底是这位诗人的名,还是字,或是号呢?皮日休文中云:“先生姓刘氏,名言史。”可刘言史死后,友人孟郊曾作《哭刘言史》一诗。按照常理,古人一般不称朋友的“名”,而习惯称“字”,以示尊敬。所以这样看来,“言史”似乎应为字而非‘名”。唐朝人的说法已经不太统一了,后人就更弄不清楚了。好在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我们今天称呼其“刘言史”即可。

    第二,是他的生年不详。

    刘言史生年,也不可确考。据皮日休《刘枣强碑》:“故相国陇西公夷简之节度汉南也,少与先生游。”可知刘言史应与李夷简年龄相近。刘言史又与孟郊相交甚密,亦应年龄相仿。李夷简生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卒于长庆二年(822)。孟郊生于唐天宝十载(751),卒于元和九年(814)。据前文我们可以推断,刘言史生年在天宝十载前后。

    第三,是他的仕途不详。

    刘言史青年时代,也是以耕读为业。《唐才子传》中说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可见,刘言史并非进士出身。从《乐府杂诗》《春游曲》等诗来看,他最初应是在京城做小官。后来不知犯了什么错误,竟然从京城被贬去岭南了。他自己在《偶题二首》中也只是模糊地说:“得罪除名谪海头。”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总结刘言史的仕途:官不大,罪不小。

    多年后,刘言史也有一次转运当官的机会,却被他坚定地拒绝了。《刘枣强碑》中写道:“武俊益重先生。由是奏请官先生,诏授枣强县令,先生辞疾不就。”

    可以看到,这次有人主动邀请刘言史当官,可他却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辞掉了。面对来之不易的进身之阶,刘言史为何不要呢?

    上文提到的“武俊”,即王武俊。据《新唐书》记载,王武俊起初是恒州刺史李宝臣的裨将,后来平叛有功出任御史中丞。唐德宗时,又升为兵部郎中,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使。按《刘枣强碑》的说法,“王武俊之节制镇冀也,先生造之”。也就是说,刘言史自己主动造访了王武俊。这位封疆大吏,也非常看重刘言史的才学人品,这才准备让他做枣强县令。但刘言史却“辞疾不就”,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就在刘言史拒绝王武俊后不久,唐朝北部边疆发生了_一件大事。《唐方镇年表》记载:“王武俊,建中三年(782)二月甲子为恒冀观察使。六月,恒冀观察使王武俊反。”由此我们推测,在刘言史这次主动“造之”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出王武俊已有不臣之心。刘言史虽是落魄文人,大节却不亏。身体不好只是说辞,不愿成为乱臣贼子才是他未接受官位的真正原因。

    《唐才子传·刘言史》中说,“(王武俊)因表荐请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就,当时重之”。虽然刘言史没有当这个枣强县令,但后世仍因此事尊称他为刘枣强。

    刘言史的诗作数量很多。《刘枣强碑》称“所有歌诗千首”。《新唐书·艺文志》载:“刘言史,歌诗六卷。”《宋史·艺文志》载:“刘言史,诗十卷。”说明唐宋时刘诗盛传于世。但明代以后,刘诗就不明原因地散佚了。以致《全唐诗》仅载录刘言史诗一卷,共计79首而已。

    在仅存的79首诗中,就有这首《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这既是刘言史之幸,更是中国茶文化史之幸。

    二、题目详解

    这首诗的题目信息量很大,几乎涵盖了人物、地点与时间。

    首先,与刘言史一起喝茶的人是大诗人孟郊。提起孟郊,很多人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孟郊也是茶圣陆羽与诗僧皎然的好朋友。他的《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等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茶诗。

    至于孟郊与刘言史,更是倾心相交的好友。现遍查刘言史的诗作,有两首反映与孟郊的友谊,即《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及《初下东周赠孟郊》。考虑到刘言史的作品在明清时曾离奇般地大量散佚,可以推断他与孟郊交往唱和的诗作,应该远不止这两首才对。刘言史去世后,孟郊作《哭刘言史》,也可谓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挚友离世的伤悼之情。

    其次,刘、孟二人一起喝茶的地点是在洛北的郊外。唐宪宗元和初年,孟郊曾在洛阳为官。想必是刘言史访友而至,这才有了二人郊外泉边饮茶的故事。

    三、正文赏析

    茶诗共90字,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自“粉细”至“手亲”,讲的是煎茶活动的起因。

    越笋芽,直译就是越地的细嫩芽茶。老哥俩拿到了这样的好茶,决定要“野煎寒溪滨”。这里的寒溪,即洛中溪,孟郊此时居于洛阳立德坊,门前溪水萦迥。孟郊还写有《寒溪》九首。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說白了就是煮茶。为了让茶中含有的物质更好析出,所以要先将茶“粉细”成末。又因为是在户外泡茶,所以自然要在家碾茶备用。刘言史先谈“粉细越笋芽”,后写“野煎寒溪滨”,道理就在这里。

    这么好的茶,可不敢让粗笨的童儿伺候,因为怕辜负了“灵草性”,于是二位决定茶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

    吃火锅的乐趣,一半在于吃,另一半在于涮。假借他人之手涮出来的肉,怎么吃都觉得不香。其实喝茶这件事,与吃火锅有相似之处。自己冲泡出来的茶汤,总是觉得更加甜美。那是因为从注水到等待,从出汤到品饮,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杯茶汤当中。饮茶的乐趣,不只体现在茶汤里,也散落在过程中。

    第二部分,自“敲石”至“巢薪”,讲的是煎茶活动的水火。

    现代人习惯了用电,所以一到室外就傻眼了。点火煮水,總是户外茶事活动的重点与难点。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总比古人方便多了。既有打火机,也有桶装水。而刘言史与孟郊,则只能是敲打火石才能点燃薪火。接着再寻找清泉,细细撇取以避腥鳞杂质。

    荧,即微弱之光。铛,即烧水之器。当年的煎茶,宛如今天的煎药,是一件十分细致的活计。刘言史煎茶一丝不苟,水烧开之后便转文火,慢慢地煮,慢慢地煎。火绝不能大,不然水很快会被熬干,可味道却没出来。所以诗人用“荧荧”之火,煎煮铛中的越地芽茶。

    老哥俩一个人看着火,一个人再去拣些坠巢之薪,用以增加火力。这当然不一定真的要用鸟窝上的树枝,而只是比喻所添的柴火不能太过粗大。柴添多了,火变大了,茶也就煎砸了。我们现如今考究每一泡茶的浸泡时长,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火候的把控。有时候一冲茶,出汤时间前后差个几十秒,味道就完全不同了。由此可见,古今茶事都丝毫马虎不得。

    第三部分,自“洁色”至“味真”,讲的是煎茶的核心。

    洁色,指汤色。浮氲,则指香气。这样细心煎煮的茶汤,自然是汤色明快,香气持久。诗人经过一番操作之后,不仅获得了美味的茶汤,那纷繁的心绪也不由得安静下来。

    我曾写过《茶经新解》与《茶经新读》两本小书,意在呼吁现代人重视《茶经》的意义。诚然,我们今天的饮茶方式已经和陆羽的时代有了很大不同。可是当你仔细研读《茶经》时,便能体会到陆羽对于烹茶器具的一丝不苟,以及对烹茶流程的极致讲究。由此我们可知,陆羽所倡导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对待茶的方法,而是一种对待茶的态度。

    那是一种全身心认真侍茶的态度。奉行这种态度的人,将会在茶事中得到心灵的超越。这便是刘言史在《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两句更深层的含义。

    第四部分,自“宛如”至“渴神”,讲的是饮茶的享受。

    歠,音同辍,可解释为品饮。一杯馥郁鲜浓的茶汤下肚,不由得将饮茶人带回到茶山的场景中。我们握着的是茶器,茶器中盛放的是茶汤。可这哪里还是茶汤?分明是春季的芳华。不得不说,这里“指下春”三个字,真是对于茗茶极好的别称了。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茶的神奇之处。我们吃西瓜时不会想起瓜地,吃苹果时很难想起果园。但喝茶时,却似乎在感受山场带来的气息。龙井的香甜,让我们想到了江南的花草。岩茶的骨鲠,让我们想到了闽北的坑涧。六堡的厚重,让我们想到了南洋的岁月。一杯茶汤,在带给我们美好风味的同时,也无限延展了我们的精神享受。诚如刘言史在诗中所讲,茶真乃“灵草”也。

    第五部分,自“此游”至“高人”,讲的是饮茶的回味。

    从敲石取火,到撇泉打水;从扇风煎茶,到拾柴添火……刘言史与孟郊在一番忙活之后,不仅昏渴尽消,而且趣味盎然。

    二位诗人,倒是心满意足了。

    可现代人读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样喝茶,是不是太麻烦了?

    有些人认为,现如今都市生活的节奏这么快,哪里还有时间喝茶?于是乎,便有一些“聪明人”开始简化喝茶的流程。没两年的光景,连人工智能泡茶机器人都要上市了。

    喝茶这件事,总是要有点仪式感。我在写《凤凰单丛》一书时,曾数次前往广东的潮州。我心中潮州城的魅力,不止于牌坊街与开元寺这些景点,更在于老城区的街头巷尾。因为我总能在潮州城大街小巷的商户那里,看到侵染了茶渍的壶承上,摆放着一个盖瓯和三只茶杯。大家是边卖肉边饮茶,边杀鱼边饮茶,边称菜边饮茶……反正是随时泡茶,随时奉茶。一圈转下来,感觉到这才是真正沁泡在茶汤里的城市啊。

    潮州城里的人嗜茶如命,恐怕泡茶机器人在那里是卖不出去的。因为中国人的泡茶法,其精髓在于“游戏感”与“趣味性”。这两点,才是中国茶独特的魅力所在。

    看着机器人泡茶,算是游戏吗?

    看着机器人泡茶,有什么趣味呢?

    不能做游戏,没有真趣味,那还是中国茶文化吗?

    《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终身醉心于茶事。我们不妨用他的一首七言绝句来为刘言史的这首茶诗作注脚吧。其文如下: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

    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先是选茶杯,再是挑茶壶,最后还得配上一只恰当的壶承,这才算完成了准备工作。再加上烧水泡茶、认真品饮,这确实要费一番工夫才可以。为了一杯味胜醍醐的茶汤,可能大半天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间“浪费”掉了。

    喝茶一定要这么麻烦吗?没办法,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喝茶必须要这么麻烦吗?没办法,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看来,喝茶总要“麻烦”一些才好。

    相关热词搜索: 饮茶 故事 孟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