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时间:2020-11-10 16:08: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启蒙”原意“光明”,人们选择启蒙,目的是驱散黑暗,从而用理性的光芒照亮前方,获得自由、平等、民主。但在20世纪西方人类正面临着困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没有缓解人的生存困境,特别是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无限的征服自然,这种危险的人类行为使得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陷入沉思。他们共同创作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就对技术理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启蒙的辩证法;技术理性;人与自然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共同创作的《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并且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提倡技术理性的本意是为了人类获得更和谐更美好的生存环境,但是在这过程中,技术理性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类创造了技术,但是却被技术控制。《启蒙辩证法》前言中讲到“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特别是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清醒地看到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从而陷入沉思,这就使得全书弥漫着悲观的基调。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有人能意识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已是很伟大的事情了。

    一、“启蒙的辩证法”内涵

    关于“启蒙”我们理解的是在17~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这里论述的“启蒙”不仅仅特指那场特殊的启蒙运动。因为在二十世纪西方人类面对技术世界中的生存困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失去自由,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能动性,也使得自然环境遭到逐日严重的破坏。所以在发达工业社会的环境下,现代人的异化与物化,正束缚和统治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则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那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也就指在近代社会所产生的技术理性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统治现象。关于“辩证法”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事物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而是特指事物并没有按它所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其对立面,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后果。所以“启蒙的辩证法”揭示的是以及技术理性为核心的,原是美好的期待与憧憬,但最终由于人过于崇拜技术理性,加之对自然无限制地索取与征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说“这本书所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霍克海默在《论哲学的社会功能》,就对哲学的功能进行了定位,这个观点霍克海默接受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句“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他说明了哲学的功能是对现存问题的解答与超越,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强调改变的重要性,不是仅仅罗列一系列问题,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就批判而言,我们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所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技术理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重在改变这种不妥的现状,使人们走向更和谐更自然的生存环境,在当今看来也有其一定的意义,至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与参考价值。

    二、对技术理性的探讨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理性至上,可见理性主义既创造了古代文明,也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支撑点,那么所谓的技术理性也就是在近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时产生的思潮。科学技术万能论就成为当时大力宣扬的主题,那么这种万能论的意思就是人不仅可以用技术理性了解宇宙,而且还可以用科学技术统治自然,让自然臣服于人类的技术理性之下,所以造成对自然无限制地开采和破坏。这其中可以看出技术理性要求征服自然,而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里技术理性主义的倾向是相信理性万能,而且人们把技术理性与人的本性相关联,值得一提的是技术理性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有利的一方面,它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产生了质的飞跃,像《启蒙辩证法》开篇中“称得上伟大发明的印刷术,毫不起眼的火炮,人们早先多少已经有所了解的指南针,这三样东西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啊!”,这确实是不可辩的科学技术发展给世人带来的福利,但凡出现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在20世纪初的西方人们以达到功利目的为目的的技术理性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与此同时却暗暗生成着文化危机,悄悄走向了异化与物化。韦伯,席美尔等思想家也分析了过度强调技术理性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最终导致社会的普遍物化和人的异化。这也使得技术理性不再是万能的,地位也不再是至高的,而且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不再通过技术理性所展现。这在《启蒙辩证法》“启蒙的概念”有所体现,“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20世纪西方许多哲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反思了技术理性这一主题,不仅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的辩证法”理论,还有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观点“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等等,这些理论可以说是非同一性的思想的体现,但却弥漫着技术理性的悲观的基调。读完《启蒙辩证法》的人都感觉其中弥漫着悲剧与压抑的力量,因为开篇即表达“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这种忧郁,悲观的情绪可以说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作者们的深深担忧跃然纸上。他们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对人的异化和物化的无力感,是造成这本书的悲凉基调。但无论是批判或反思,都是是为了走出黑暗与工业化的束缚,“启蒙”本意就是光明,技术理性本意也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是在这样一本该顺利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理性因为造成社会的物化和人的异化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点使人们没有预期到的。人原本是寻求自由,但最终却被所谓的自由束缚。

    三、对人与自然的探讨

    技术理性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面对大自然,人们总要作出选择,要么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要么使自己从属于自然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20世纪的西方选择了前者,“把从内部和外部支配自然界变成了他们的绝对的生活目的”,在《启蒙辩证法》中作者用启蒙批判神话,并且认为神话和启蒙之间的转化,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化,这个转化就是从原始的自然控制人变成了人控制并征服自然。早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无知与恐惧,所以用神话来解释自然,但是这个早期原始的观点带有泛灵论的色彩,所以后人认为“唤醒世界就是要根除泛灵论”,那么具体的做法就是强调理性的重要作用,用科学技术来摆脱对自然的无知与恐惧。正因为无知所以才想无所不知,那么那个时代的人们找到了一个他们认为可行的出路就是用工具理性摆脱自然对人类的控制。人类用知识、理性通知了自然,但是一个可怕的后果是自然失去了原始的魔力与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启蒙辩证法》中,人的历史可以看做人与外界相互联系的历史,在自然中人类不断地渴望获得地位的确定,那么在早期人类恐惧自然的状态下长期受压抑,所以就急需用技术理性来控制外部自然。所以人类为了自我持存的需要去统治自然,在现在看来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后来相继出现的社会劳动分工也反映了社会统治自然和社会统治人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总之技术理性中一直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不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然而这个理念最终走向了反面,人征服自然目的就是想成为自然的主人,这种错误的期待与目标,最终却破坏了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和谐的关系。应当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生态意识如此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容易被人们所认同,但在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时候,想要让人们承认技术理性的弊端而认同人要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在技术理性主义信念的全方面笼罩下,人们很难承认应当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工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自然看做取之不尽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嗅到了这种技术理性至上态度的危险火药味,所以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就描述了人们过分征服自然所导致的消极后果,“人类进行毁灭的能力是如此之大,如果这种毁灭力实现了,整个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空地。或者人類自身相互吞尽,或者人类食尽地球上全部动物和植物,如果地球符合一种著名的论断还有足够的生命力的话,万物就会从最低级的阶段重新开始。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还坚信自然在人的技术手段的征服下,会毫无保留的臣服于人的需要。”

    四、《启蒙辩证法》的当代启示

    《启蒙辩证法》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的生态思想,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书中论述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状态下人类所遇到的现实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对科学技术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先行者,他们重新对“启蒙”进行探索,并展开对技术理性的重点思考,这里的重点思考不仅仅是简单地批判。霍克海默在《批判理论》中写到“就批判而言,我们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是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所以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批判并不是无病呻吟,更多的是负责任的思考。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理念中技术理性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双重影响,深刻认识《启蒙辩证法》中技术理性的观念和蕴含的生态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坚持认为“社会发展不应该是对自然的简单统治与征服,而应该是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从而确定了同自然和解的目标”,这与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几乎一样。“启蒙”的原意是引领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回归本性,在这一过程中原本自然是主体,它是人类获取物质生存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慢慢的,自然不再神秘,不再令人畏惧,继而沦落为被技术理性控制与征服的对象,自然失去了作为自身的主体性。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技术的力量对自然夜以继日的索取与控制成为了常态,这样就使得“被启蒙摧毁了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这种技术理性逐渐取代“启蒙理性”的结果就是带给整个社会永恒价值的缺失,但功利效益却在日益上升。在工业文明时期,一方面技术理性促进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却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我国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更多的强调天人合一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生态建设和谐共生的要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联系我国生态国情,将生态文明理论深入人心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中。那么探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关于人对自然的征服的批判思想就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不能忽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那就得不偿失,这种代价是巨大的。所以新时代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理念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所以《启蒙辩证法》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利于我们规避错误的生态建设思想,另外我们也要依据我国国情对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科技,自然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总之,这本《启蒙辩证法》它给予我们理解当代生态问题的意义,并且“预示了从生态角度反思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动机”,可见人类必须改变对自然无限索取的态度,從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

    [4] 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M].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孙小琳(1993- ),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辩证法 人与自然 中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