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维度视域下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0-11-22 12:07: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瑞 李明鑫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使企业和学校再一次紧密地联系起来。文章从国家、学校、企业、学生、家庭等五个维度对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境进行探讨,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学校管理,激发学生内动力,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家校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半工半读;多维度;职业教育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实践视角来看,可以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学徒制”模式等等,都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一种形式。进入21世纪,经济体制改革,职业教育从依托国家办学转为独自发展再回到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间接证明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等社会各方支撑。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从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先到企业里面培训一段时间后才能去职业院校或者应用型本科高校任教;到2022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有较大提升。此次政策的发布,让学校和企业再一次紧密地联系起来。追溯到上个世纪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一、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演进概述

    (一)文化普及时期半工半读办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数量又少,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亟需提高国民素质。当时全面照搬苏联的教育制度经验,实践几年之后发现不适合我国国情[1]。1957年11月,我国决定“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试办半工半读教育,企业和学校聯合培养学生,并选定天津作为半工半读教育试点地区[2]。半工半读模式下的学生边劳动、边学习,不仅接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学费,缓解了国家教育经费紧张的难题。之后,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活跃起来,下到普通乡镇要求设立中等学校。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既是学校、也是工厂”,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1965年,全国半工(农)半读初级学校达7294所,在校学生有126.6万多人[3]。这个时期实施的半工半读办学主要是为了缓解教育大跃进和普及初中等教育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文革期间,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二)现阶段半工半读办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亟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当时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都是由办学情况不好的高中转变而来,但是学校没有行业、企业背景,培养技能人才出现困难。这客观上为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模式提供了机遇,国家新建大量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学模式开始转变为校企合作形式。2006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半工半读”概念进行界定: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2006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应聘者的简历,57.8%的企业最注重的是“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4]。可见,毕业生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占据优势地位。

    现阶段的“半工半读”是指学生“既工作、又学习”或“既学习、又工作”,相应地有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5],而要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够的,亟需通过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多维度视角下的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分析

    (一)第一维度:国家视域

    1.符合国家人才需求,实现基础教育大众化(20世纪末期)

    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对马列主义相关理论做出相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而提出的一种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1985年,国家实施的“星火计划”目标是为乡镇每年培训20万农村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 1988年的“燎原计划”通过乡办、县办技术学校、农民夜校等培训在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提高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等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半工半读是国家在经济困难且不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状况下,提倡多方办学,达到普及教育、提高升学和就业率的目的,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大批工农业技术人员和有文化的劳动者[6]。

    2.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1世纪初)

    半工半读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意义重大,新时代下职业院校毕业生核心素养已提升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度。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凸显重要地位,实现现代化离不开职业教育体系下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率先提出“打造新时期中国工业的能工巧匠”的口号,学校建立校办工厂、专业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等一系列设施,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第二维度:学校视域

    1.提高就业率

    实行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学校,多数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前两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一年到企业实地环境实践练习与巩固[7]。学生在正式毕业前即已进入工作状态,实现“零距离”就业,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就业率。

    2.缓解教学资源不足

    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并且依托社会资源办学。学生在最后一年进驻企业实习,可以节省出教师、教室、图书馆、宿舍、餐厅等软、硬件教育资源,缓解了学校的资源紧张问题。

    (三)第三维度:企业视域

    1.为企业引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完成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前提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配备指导教师巩固其技能操作,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不仅节省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也为企业引进技能人才提供了便利。

    2.增加企业潜在收益

    一方面,进入企业“半工”的学生,企业不需要对其支付工资或仅仅支付很少一部分工资,所以单从企业的人力资源费用来看,相比于正式招聘员工,企业能节省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参与到半工半读且表现优秀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的知名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与其他企业或者学校的合作计划也会增多,给企业带来隐形福利。

    (四)第四维度:学生视域

    1.符合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具有较强的发展特性,在半工半读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德,既职业素养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智,专业知识上的巩固;体,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劳,既专业技能锻炼,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半工半读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办学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符合大部分人的学习成长规律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人真正成为人,让不同的学生通过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半工半读模式下,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最大化地用到工作中,能够认识职业社会、明确就业意向、培养就业能力、打下创业基础[8]。“半工”的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得到实践磨炼,快速累积工作经验,大大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9]。

    (五)第五维度:家庭视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国家教育与经济双重落后,国家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是符合当时我国生活条件困难学生家庭的。半工半读的学生,根据与所学专业的“读”从事相近或对口的“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减少家庭教育经费的支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进入21世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提高,但仍有很多贫困家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费用全免、定向培养”方式,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并且毕业后推荐到国内优秀企业工作。2015—2019年,“精准扶贫电梯班”将193名贫困子女培养成电梯技工,其家庭大步走出贫困。

    三、当前半工半读办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相关法规有待完善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虽有指导性,但缺乏持续性跟踪调查和监督管理。学校和企业也存在走形式的现象,使校企合作、半工办学仅停留在表面。

    (二)学校层面

    1.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一些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对教学管理存在畏难心理继而依然沿用旧模式。另外,学校在“工”和“学”的认识上较片面,没能根据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管理制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的压力过大

    熊毅在《“半工半读”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中分析总结: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教师普遍承受着较大来自职业中的压力[10]。适当的职业压力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发展水平, 但过大的工作压力会给教育者带来不利影响。轻则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成就感, 重则会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吸引力与稳定性[11]。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的任课教师压力源更为广泛。学生生源的多样性、教学模式的灵活多变性以及对教师的高要求带来的压力,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压力。

    (三)企业层面

    1.企业参与内动力不足

    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之后,学校就把学生交予企业,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与企业进行紧密交接,以至于在后续的安排岗位方面做不到尽量对口。部分企业在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后,未能切实按照协议履行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在半工半读实施过程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12],没有按照协议严格执行相关条例,只让学生做一些与技能或专业无关的杂活,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进步的。

    2.企业收益受影响

    一方面,企业要抽调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企业要求高效率工作,技术人员的短暂离岗必定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刚进入企业工作时,由于操作不熟练、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造成材料报废、产品不合格等,给企业造成损失,影响企业参与半工半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层面

    半工半读的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5~18岁,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缺乏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较难适应新环境,导致在人际关系上难以协调和适应。尤其是部分企业对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学生很难端正心态,仍以学生身份对待工作,出现应付心理,遇到一点小挫折便会对工作失去耐心,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五)家庭层面

    大部分家庭对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了解不深,不敢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和企业。而且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度关爱,往往会忽略学生独立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它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国家、学校、企业、学生和家庭五个方面的支持。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哪一个要素单独发挥作用都不会达到最佳效果。

    (一)加强政策及法规的顶层设计

    实现顶层设计,主要从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各级各类部门的协同参与实现。

    1.完善校企合作法

    除教育部2018年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外,还应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做好政策文件的引导工作。另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奖惩制度。对于在半工半读模式中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口头表扬或者实行税收减免,没有尽到责任的给予批评。

    2.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1+X证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3]。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外,地方发证机关和职业院校应达成共识,通过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二)加强学校管理

    1.课程设置系统化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现代课程体系,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实训等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具体需求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有目的地学,有积极性地学,实现学用一致、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专业化

    保证一定数量且适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专兼职教师团队的稳定性,引进更多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既能教理论、又能教实操。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培训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助力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对于这类教师在职称晋升、培训、年终考评时应优先考虑。

    3.教学管理严格化

    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目标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意义不言而喻。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半工半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严格践行教学管理机制。例如,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达成协议,将传统考试转化为证书考核,实行“以证代考”,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考核方案[14]。

    (三)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时做好“工”之前的准备,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之后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做好适应“工”“读”交替下环境变化的心理准备,以一名正式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企业赢得效益。既能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又能回报企业给予的工作机会。

    学生在去企业之前,先让企业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借助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办企历史唤起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兴趣,使学生自觉珍惜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增强工作认同感。对于半工半读的学生,企业的指导教师在工作上应给予更全面的指导。企业在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所对应的角色是“工”,在人才培养上,企业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传授给学生更全面的实践经验或专业技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

    (四)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半工半读校企合作模式中所得到的隐形利益。在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中,企业不是配合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企业可以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拔出适合企业的人才,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和培训经费。这些学生一旦毕业,就能“零距离”上岗。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又能使企业获得优秀的人才,实现了共赢。

    (五)加强家校合作

    参与半工半读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尚未成熟。他们从学校进入企业,需要适应的过程。此时,需要家长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多了解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和情绪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鼓励和理解。此外,学校也可以给予家长定期的职业教育培训,在提高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感的同时,也可让家长对学校和企业的实际表现提出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曹晔.新中国初期半工半读教育的形成及其实现形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72-77.

    [2]李金华,叶庆.天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8(20):76-79.

    [3]聂劲松,白鸿辉.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合理內核与改革实施[J].职教通讯,2006(5):16-19.

    [4]聂建武.半工半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职教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36-38.

    [5]孟庆国,孙爽.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师范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23-32.

    [6]李海红.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农)半读制度——以河南省新乡专区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78-84.

    [7]李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思考——以保险职业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5(9):44-46.

    [8]洪伟,伍艳丽,张柏清.半工半读视域下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9):159-161.

    [9]倪宁.关于高职开展半工半读模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32):75-76,79.

    [10]熊毅.“半工半读”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9-30.

    [11]姚籼竹,杨桐桐.教师职业压力的问题审视与调适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6):36-38.

    [12]白汉刚.职业院校推进半工半读面临的问题及几点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48-50.

    [13]杨堆元.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14-16.

    [14]胡秀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的教学管理机制与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38-44.

    (责任编辑:张维佳)

    相关热词搜索: 多维 视域 半工半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