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时间:2020-11-30 20:02: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何晓艳

    摘要:《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中学音乐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并依托中学音乐教学的特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无痕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3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德育理所当然的应成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亮点和灵魂。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姆林斯基一语中的:“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过去曾片面地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大张旗鼓地搞活动,与学科教学联系松懈,致使德育工作显得“虚、远、大、空”,远离实效、苍白无力。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的无痕化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现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谈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

    一、立足音乐课堂教学阵地。以音乐教育熏陶学生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升华”,革命音乐家冼星海也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过去在音乐课堂上一提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思路往往一下子就会联想到那些英雄人物的壮举。其实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的德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音乐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坚信优秀的音乐作品肯定能成为德育的催化剂,可能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引导,教学手段陈旧,引发了学生的误解。因此笔者在教唱歌曲《松花江上》时,通过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综合运用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将学生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使他们身临其境。同时又补充欣赏了它的姊妹篇女高音独唱《黄河怨》和男声对唱《河边对口曲》,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今天的幸福时光的来之不易,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这样,无论是歌曲的教唱还是感情的处理,教师无须空洞地多讲,学生就有了很好的体验和把握。学生通过听、看、想、悟等方法,主动地掌握了音乐的内涵,让音乐无与伦比的魅力与学生真挚的情感完美融合,笔者认为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吧?音乐抒发了情感,情感美化了音乐,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就在“大育无痕”的氛围中得到自然升华。

    二、挖掘音乐知识自身内涵。以音乐教育陶冶学生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自是不言而喻,教师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从音乐知识自身去挖掘内涵,包括歌词、标题等的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演唱与演奏,来激起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爱社会、爱故乡、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美好情感。因此平时教学中,笔者喜欢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子。让学生反复听,听一遍,讲一遍,讲作品产生的背景,讲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从内容中让学生去发掘作品中的情感,对每次的所听所想要求有新的感悟。然后再分析作品的速度、节奏、旋律等表现手段,进一步挖掘音乐,让学生的身心在音乐的海洋中得到陶冶。此外,笔者还经常利用校园艺术节这样的平台,通过学生合唱、合奏的教学,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和谐”的魅力,领会到“合作”的力量,懂得一个人在集体中的定位,透过音乐独特的情感感染,完善人生中的自我。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寻找和挖掘音乐本身的语汇,让这种无形的能量不断地去推动和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氛围,以音乐教育滋养学生

    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紧扣音乐本身的情感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德育情操,实现学生道德上的情感升华。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并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滋润,情操得以内化。因此在教唱一首歌之前,笔者总是把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揣摩作为第一要义,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发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意志。如要教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虽说这是一首学生略知的歌曲,可如何让学生用心去唱?又如何完美演绎呢?所以,在上课之前笔者给学生精心准备了由凤凰传奇演唱的《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让学生在熟悉和喜欢的歌曲中拉近与内蒙古的距离;
    然后请学生朗诵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歌词:“翠绿的草地上哎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充满了美好的想往。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词曲作者,认识美丽其格是蒙古农奴的女儿,是新社会才使她改变了当牛做马的命运,并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试想,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首歌的?配合着影像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彪悍的摔跤手、美丽的蒙古包、奔腾的骏马、热乎的奶茶,幸福而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动鞭儿。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长调唱起这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会不由自主的让歌声深情、绵长、高亢、悠远。爱我们五十六个大家庭,爱我中华的思想就会深入他们的内心。也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情境中,歌声才如此真挚动人,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四、发挥音乐学科情感魅力。以音乐教育内化学生

    德育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这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具体的,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音乐中的美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内化学生的情感。如让学生欣赏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五乐章《夜》时,笔者启发学生欣赏作品,要发挥想象,否则就品不到作品中存在美。笔者要求在聆听过程中要积极调动起储存在大脑中的丰富的记忆表象,使之与生活画面挂勾,展开自由想象,而想象是梦开始的地方,它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创作空间。接着在学生聆听《夜》时,学生的脑海中也许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幅画卷:南方山林中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透过层层白云,钻进了浓密的树林中。篝火晚会中的姑娘们都跳累了,依偎着心爱的人共同品尝着爱情的甜美。长笛、单、双簧管用优美、深沉的音色倾诉了了大自然静谧与美好。在西洋木管乐器的吟颂中:祖国的壮丽山河,各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历历在目。此情此景,难道你不为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吗?

    由此可看出,通过无痕化的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是一种符合学

    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的运用:

    情理并用。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事实表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减少学生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想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人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歌曲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避免音乐教育人为德育化。如流行音乐的主要功能虽然是娱乐,但它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其实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周杰伦的歌曲《蜗牛》等都是不错的音教作品。《蜗牛》中所表达的内容,“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些歌词,主题鲜明,旋律清新向上,这其中渗透着的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思想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倾心沟通。

    开放民主。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人类有音乐活动以来,人们在大量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主旋律音乐,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强加给学生。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
    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
    授人以渔,激励思维;
    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音乐课,会使学生享用终身。

    总之。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中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开展丰富多采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艺术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6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3]邹渊,浅析当前中学音乐教改中的几个误区[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1

    责任编辑:曙光

    相关热词搜索: 无痕 德育 渗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