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之分析

    时间:2020-12-08 20:09: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明 付紫薇

    摘   要 通过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主角人物进行分析可知,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个体化趋势的影响,尽管“责任与义务”的内容被凸显,但“集体优先”的内容却被弱化。与此同时,在对个人利益与价值的强调上的模糊性,以及“对集体价值的认知”与集体成员间“紧密合作”等内容的相对缺失,使得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教科书的进一步优化,须关注个体化社会中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并在教科书中对集体主义进行重建。

    关键词 个体化  语文教科书  集体主义  主角人物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则是新中国学校德育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集体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呈弱化的趋势,尤其是社会的个体化给集体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个体化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崛起,在国家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个体日渐从单位、家庭以及社区等社会组织形式中脱嵌出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元。另一方面,在个体的主观层面上,个人幸福与自我实现的伦理在当前被人们普遍信奉,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强调已成为青年一代生活理想的重要内容。

    作为学校中教与学的主要媒介,教科书是达成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并非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承载着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考虑到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以及语文教科书中所塑造的主角人物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那么,当前我国学校语文教科书中所构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集体主义观,其是否受到了社会中个体化趋势的影响呢?本文拟将当前我国学校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主角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分析框架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集体主义是指人们在个人与集体之关系中所具有的观念、思想和态度的总和,其中,集体优先于个体通常被视为集体主义的内核。就集体主义的构成指标来看,通常很难对其进行精确划分,来自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相关成果对此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20世纪80年代,霍夫斯泰德首次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确立为文化划分的一个维度,之后研究者们围绕这一维度做了大量的探讨。霍夫斯泰德将集体主义社会视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1]。Oyserman等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使用率较高的集体主义的构成指标包括八项,分别为关联性(Related)、归属于(Belong)、责任(Duty)、和谐(Harmony)、建议(Advice)、情境(Context)、等级(Hierarchy)与群体(Group)[2]。陈玲丽等在借鉴Brewer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分析维度,分别为“自我界定”“行为理念”“责任与义务”“价值选择”,与之对应的集体主义的构成指标包括“将自我视为群体的组成部分”“注重与他人联结的信念”“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以及“集体优先于个体”[3]。

    在借鉴跨文化研究中“集体主义”指标划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具体化为四个主类目,即“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责任与义务”与“互助合作”,每一主类目又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次类目,总共七个次类目,详情见表1。其中,“集体认同”即对所属集体的认同,强调将自我更多地视为集体中的一员,而非独立、唯一的个体,个体对集体价值的至上性有充分的认知,具有作为集体成员的身份感,对集体怀有积极的情感。这一主类目又进一步划分为“对集体价值的认知”与“对集体的积极情感”两个次类目。“集体优先”即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集体相对于个人而言具有优先性,个人的选择与行动要服从集体的需要与安排,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具有优先性。这一主类目又进一步划分为“自我牺牲”与“个人与集体兼顾”两个次类目。“责任与义务”即对集体的发展承担责任,个人的發展以集体发展为前提,强调个体对于集体的责任感,主动承担集体发展的责任。“互助”即集体成员间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团结合作,以增强集体凝聚力,推动集体的进步与发展。这一主类目又进一步划分为“团结友爱”、“紧密合作”两个次类目。

    二、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分析结果

    本研究以使用较为广泛的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为分析对象(详情见表2),教科书中课文主角人物的选择主要依照如下操作步骤来进行:一是选出借助于人物语言、动作等的相关描述,着力塑造或刻画一个或多个中心人物的课文;二是从中筛选出旨在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达特定价值取向的课文;三是依照集体主义概念类目表,从所选择课文中进一步筛选出符合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主角人物。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总计筛选出了24个主角人物,并建立了相应的人物形象数据库。

    1.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数量分析

    就主类目来看,教科书中主角人物集体主义品质的分布情况可见表3,其中,“责任与义务”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2.5%,其次为“集体认同”和“互助合作”,所占比例分别为16.7%和12.5%,“集体优先”所占比例最小,为8.3%。

    就次类目来看,教科书中主角人物集体主义品质的分布情况可见表4,其中,在“集体认同”方面,占比最大的是“对集体的积极情感”,所占比例为12.5%;在“集体优先”方面,集中于“自我牺牲”,所占比例为8.3%,“个人与集体兼顾”未出现。在“互助合作”方面,集中于“团结友爱”,所占比例为12.5%,“紧密合作”未出现。

    2.文本资料分析呈现的内涵

    (1)“责任与义务”的内容得到凸显

    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呈现在内容上更多的是突显“责任与义务”的一面,相比于集体主义的其它类目,“责任与义务”所占比例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即强调个体为集体发展主动承担责任,贡献力量。这在课文中众多主角人物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例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为民族国家复兴而潜心学术,废寝忘食,为争取民主,不怕牺牲,英勇而无所畏惧;《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关心国事,主动承担抗敌御辱的责任;《藤野先生》中的“我”,主动寻求民族国家复兴之路,并为之发奋学习,不怕吃苦。

    (2)在“集体认同”方面强调“对集体的积极情感”

    “认同”是教科书中所呈现集体主义观内容的重要方面,所占比例仅次于“责任与义务”,就其子类目而言,所着重强调的则是“对集体的积极情感”。例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对祖国和民族语言怀有深厚的情感,如文中韩麦尔先生所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元方表现出作为集体成员的荣誉感,有理有据,敢于维护父亲与家庭的尊严。“对集体价值的认知”出现率较小,仅出现一次,即《散步》中的“我”,孝顺体贴,重视家庭和谐,强调集体的价值,如文中所述,“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在“集体优先”方面,强调“自我牺牲”

    “集体优先”的内容并未得到凸显,其在教科书中所占比重最小。就其子类目而言,所着重强调的是“自我牺牲”这一高标道德要求,“个人与集体兼顾”的内容并未出现。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替父从军,勇敢无畏,服从于家庭与国家的需要。

    (4)在“互助合作”方面,强调“团结友爱”

    “互助合作”的内容中同样未得到凸显,其在教科书中所占比重仅高于“集体优先”。就其子类目而言,所着重强调的是集体成员间“团结友爱”的一面,“紧密合作”的内容没有出现。例如,《蜡烛》中的“老妇人”,对苏联红军士兵具有深沉的爱,为保护红军烈士的遗体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课文揭示出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深厚情谊。

    三、结论与反思

    1.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与个体化具有某种契合性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与社会的个体化之间呈现出某种契合性,这集中表现为“集体优先”内容的弱化,相关的主角人物所占比例最小。就个体化社会所推崇的个体形象而言,“自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这里的“自主”主要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自主,现代社会的制度规则事实上“强迫人们进行自我组织化与自我主题化”[4],激励个体进行自主选择与行动,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个体的人生轨迹由此就表现为一种可选择的、自主筹划的人生轨迹。相对而言,“集体优先”意味着个体要按照集体(或集体的最高领导人)的要求与安排来采取行动,并规划自己的人生,个体的人生轨迹则是一种确定性的、标准化的人生轨迹。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主义时代”,对集体的服从受到强调,个体的选择与行动要以集体为导向,每一个体基本上都归属于大大小小的社会主义集体,对集体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对于集体的决策与安排,个体往往是选择接受与服从。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个体日渐在社会生活中崛起,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公共领域中,个体都在积极寻求通过自我努力来书写自己的人生,而非接受给定的生涯模式,对于自主掌控个人生活的诉求日益强烈。教科书中对“集体优先”有意无意地忽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当前我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呈现。

    尽管如此,教科书中集体-个体间的价值秩序事实上并未发生变化,“义务与责任”内容仍旧被着力突显,相关的主角人物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状况,与自近代以来在民族国家复兴这一宏大叙事的背景下,个体的社会责任受到普遍强调密切相关。如在关于“小我”与“大我”的讨论中,近代的知识分子精英通常强调大我具有高于小我的价值,小我必须对大我担当责任,这里的大我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人类与社会[5]。进一步而言,在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个体的价值是相对于国家、社会这些更大范畴的发展而言的,个体作为公民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为这些更大范畴做出贡献。对“责任与义务”的进一步突显,表面看来与个体化所推崇的自主与权利并不匹配,但从相反的一面,可将之视为对当前个体化进程中被一些研究者所批判的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一现象所做出的一种回应。

    2.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呈现存在的不足

    在社会的个体化这一背景之下,如上所述,我国学校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与个体化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性,但与此同时,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集体优先”的内容尽管在整体上被弱化,但在对“集体优先”的界定上,仍然局限于“自我牺牲”,“个人与集体兼顾”的内容并未出现。鉴于“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维系,依赖的往往不是高标準的道德规范,而是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做到的道德准则”[6],而教科书中所呈现“集体优先”的内容集中表现为“自我牺牲”这一高标要求,在实践中更易于达成的“个人与集体兼顾”事实上被忽视,进一步而言,个人的利益与价值事实上并未得到明确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当前集体主义教育话语权的构建,尤其是集体德性的构建,并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虚伪的道德人格。

    其次,“集体认同”在教科书中的呈现集中表现为“对集体的积极情感”,但“对集体价值的认知”则较为缺乏,相关的主角人物仅出现过一次。这一状况,并不利于个体化社会中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自主选择与践行,由于缺少了对集体价值的认知,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所激起的对集体的积极情感可能是盲目的,并缺少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再次,“互助合作”在教科书中的呈现,主要表现为集体成员间温情脉脉、团结友爱的一面,其有助于学生集体认同感的生成,但为集体的发展集体成员间的“紧密合作”这一内容的缺失,则易导致对于集体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学生形成个体化社会所需要的独立个体之间进行互动的意识与能力。

    3.教科书的进一步优化须关注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

    “社会团结”也即众多个体结合成一个社会整体,其在实质上关涉到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构建问题。早在19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这使得社会团结的问题在当时便已成为埃米尔·涂尔干等社会理论家关注的核心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化社会内蕴着社会团结的困境,这集中表现为“孤独的个体”这一问题,如贝克将“个体化”定义为“不再重新嵌入的抽离”[4]。就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而言,这一内在困境还表现为“无公德的个人”[7]、公共性的缺失[8]等问题。如何化解当前我国社会个体化的内在困境?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由于受到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性发展不同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仅依赖于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念,很难有效回应这一问题,作为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的集体主义,其时代价值由此得以逐步彰显。

    学校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由此就须要立足于集体主义的这一时代价值,通过在教科书中对集体主义进行重新构建,来回应个体化所带来的挑战。具体而言,教科书中集体主义观的构建,一方面要关注现代中国个体的生成,尊重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以及自主选择与行动的诉求,引导学生养成作为现代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彰显集体的道德合法性,尤其是集体对于个体利益与自主发展的尊重和保障,增进学生对集体的认同,使学生养成对于民族国家、社会以及集体的责任感,进而引导学生将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发展建基于集体的利益与价值的达成上。

    参考文献

    [1]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 李原,孙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Oyserman D,Coon H M,Kemmelmeier M. Rethinking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01).

    [3] 陈玲丽, 金盛华, 刘文.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编制与信效度分析[J]. 应用心理学, 2014,20(01).

    [4] 乌尔里希·贝克. 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 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 孙宝云. 道德秩序中的政府、社会与个人[J]. 长白学刊, 2008(02).

    [7] 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M]. 龚小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8]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等.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作者:王明(1984-),男,山东泰安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付紫薇(1995-),女,湖北襄阳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相关热词搜索: 集体主义 书中 观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