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似一朵香云刚出岫

    时间:2021-01-30 08:00: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郑钰潇

    周末天气好的时候,伦教晒莨厂的上空总能看见几架飞来飞去的航拍无人机。

    平整的沙地草坪上晾晒着一条条颜色各异的纱绸。看似简单的晒莨其实也是一道技术活,要将浸过莨水的纱绸拉直,力度还不能过大,否则会将纱绸内部的纤维拽裂。头戴竹笠的工人在纱绸间穿梭往来,从高空俯瞰,像是五线谱上活动的音符。

    他们正在制作的,就是香云纱。从严格意义上讲,香云纱是以白坯纱为原材料,经晒莨、过乌、摊雾等多道工序制成,也称“莨纱”。但现在人们习惯性地用“香云纱”来统称莨纱和莨绸。早在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2018年,“伦教香云纱”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名字的流变,见证了纱绸背后的暗流涌动。其中既有对技艺传承的坚守,也有设计再造带来的思辨。而这朵从市场困局中“出岫”的“香云”身上,似乎还藏着无尽的可能。

    传承之辨

    活着,并且想办法活得更好

    “香云纱什么来的?能吃吗?”

    受邀回到大学校园为师弟师妹分享创业心得的梁学智,就遇到了这个让他“崩溃”的问题。“在营运过程中,我发现香云纱的受众面十分狭窄,有很大一部分人对香云纱真的一点都不了解。”

    除了认知缺乏,香云纱的“冷”还来自于面料本身的特性。“颜色特别‘沉,导致中青年的消费人群缺失。也因为全手工的原因,让它的售价偏高。”因此,即使是对香云纱有所了解的客群,往往也会因为色调和售价的原因对它敬而远之。

    香云纱一面“遇冷”,一面又呈现出“热”的态势。多年来,在“非遗市场化”的东风之下,成为“香饽饽”的香云纱受到了广东各地的追捧甚至是“争抢”:12年前,顺德率先将“香云纱染整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制作香云纱的“纱”的工艺——“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则被佛山列为市级非遗;而深圳则主打用成品香云纱制造服饰,且产业化程度较高。

    与之前的生存困境相比,“冷熱”之间的香云纱在当下的发展状态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如今再来探讨香云纱,“必也正名”似乎成了一个难以绕过的先决条件。有观点认为香云纱即是莨纱,如《广东省志·丝绸志》中就对莨纱作过定义:“是以桑蚕土丝为原料,在提花手拉机上织成的具有扭眼通花的纱罗组织物,经晒莨而成。”多年来市面上标注为“香云纱”的产品,实际上有很多都是由平纹绸制成、织造工艺比莨纱更简单的莨绸。不过,目前适用于香云纱的国家标准,仍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莨绸》(GB/T22856-2018)。

    早在2015年佛山电视台推出的《香云纱纷争》一片里,梁学智的父亲、“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珠先生,就对此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是时代不同、要求不同,跟不上潮流(产品)就积压。”2018年,梁学智从父亲的工厂出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面对萦绕不散的争议,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后来由于工艺的提升发展,所以我们将其他丝制产品用上同样的染整工艺做出来,因此出现莨绸与莨纱。这些也是我们厂里的重点生产工艺。”

    自己创业之后,梁学智才真切感受到了“守艺”的不易。他的公司目前主营来料加工、包坯经营等,“效益还行”。但“传承”绝不只是“传承”,除了跟着师傅学习技术,作为“掌门人”,他又要解决厂里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要应对外部市场的纷争。

    梁学智对公司的管理模式、雇佣关系等都进行了创新,同时通过联合、兼并中小规模的晒莨厂,实现抱团发展。在父亲和众多师傅的指导下,公司还整理出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流程标准,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对某些技艺的缺陷进行改进。针对宣传不足这个弱项,后续还会开展一系列的品牌推广。

    “我的想法不是赚太多的钱。你再赚,也不比马云多,是不是?你得做点什么事,推进行业发展,把香云纱的传承做得更好、更到位。”梁学智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回厂玩耍,长大之后每个周末、寒暑假都会回去帮忙、学艺,与工人打成一片。对于“从小就对着香云纱”的他而言,传承“是一种情怀”,里面也包含着他“对父亲的爱”。

    一匹香云纱的诞生,离不开4样东西:纱绸、薯莨、河泥、阳光。

    薯莨是广东地区常见的薯蓣属藤本植物,外皮呈黑褐色。薯莨中富含单宁酸及胶质,染色后能增强纤维的韧性。

    采集于顺德区境内河道里的河泥,颜色灰黑,手感细腻。当河泥中富含的鞣酸亚铁与薯莨中的单宁酸充分反应后,会形成独具一格的丝质拷胶衣料。

    而制作香云纱需要“靠天吃饭”。经过阳光适度、充分的照射,薯莨色汁才能淋漓尽致地渗透到布料的纤维当中。通常从4月初至10月底(7、8月份则不宜)为晒莨的最佳时间。

    香云纱染整技艺

    (资料提供: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香云纱协会)

    绸缎准备

    绸缎进厂后要开剪成20米左右的一段,莨纱匹长通常要求18.5米,以便晒莨工人一人操作,又便于成品裁剪。

    浸莨水

    把绸缎放入浸莨水槽中,用最浓的薯莨水(称“头过水”)浸过绸面,并用手不断翻动。其后依次为“二过水”“三过水”“四过水”。

    晒莨

    取出绸匹,自然脱水后置于草地上,正面向上平摊,并将钉攀线套入草地上的竹钉,使绸匹平挺不卷边,曝晒至干。

    洒莨水6次

    绸匹晒干后,用“两过水”盛入洒桶,洒到绸匹上,并即时用葵叶扫将绸面上的汁液涂扫均匀、晒干,如是重复6次。

    封莨水6次

    绸匹渐成淡棕色后收起,用“三过水”的薯莨水浸透绸匹1个小时。再放到晒地暴晒,如是重复6次。

    煮绸

    将绸匹置于大铜锅内,用“三过水”在水温约45~50摄氏度时煮绸4至5分钟,务必煮得匀透。再自然脱水、晒干。

    封莨水12次

    用“四过水”,操作同步骤5。

    煮绸

    用“四过水”,操作同步骤6。

    封莨水1次

    用“四过水”,操作同步骤5。此时,绸匹已成半成品。

    过河泥

    俗称“过乌”,此工序是晒莨的关键。河涌泥、塘泥覆盖的一面呈黑色、褐色,另一面则是浅色,形成“阴阳色”的效果。

    水洗

    “过乌”后的绸匹,抬到晒地附近的河涌码头水洗。至此,绸面已呈现乌黑油润的外观。

    封莨

    封莨水后再平摊于草地上晒干。晒干后,用“两过水”盛入洒桶,洒到绸匹上,并即时用葵叶扫将绸面上的汁液涂扫均匀、晒干,如是重复6次。

    摊雾

    在傍晚约7点左右开始,把绸匹平摊于草地上。草地与空气里的少许水分能使绸匹润泽起来,绸身便慢慢地软化了。

    搓软

    经搓软后的绸便已是成品,每匹绸都经工人把绸放于台面上,然后用双手均匀地拉平,边拉边卷。

    卷绸

    为了便于制作服饰和穿着,工人还需要用手工对香云纱进行搓揉,使它的质地变得柔软。

    “情怀”之外,也需要看到现实的残酷。

    员工流动性大,成了梁学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要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从业者,梁学智想了不少办法。“我个人敢担保说,整个行业没有哪家比我的员工福利好。每天煲凉茶的煲凉茶,买水果的买水果,每个月的初二、十六加菜,该吃吃、该喝喝。”除了年终奖,他还会自掏腰包为员工分红。“如果这帮人都走的话,真的没人干了。”

    更令梁学智乃至整个广东香云纱从业者头疼的,是“历史遗留问题”。“众所周知,香云纱染整除了看天气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草地。但是政府把我们列为工业、染整行业。我们租赁的是农业用地,然而市里有批文,不再发放染整牌照。这两条就已经很要命了。工业制品在农业用地上生产,工商局、农社局来查;又没有染整牌照,等于无证经营、违法经营。”他至今仍很困惑:“我就没想明白,薯莨是农产品,丝绸是农副产品,怎么加点水加点泥巴,做成香云纱之后就变成工业的呢?”

    在今年广东“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专门对此做过提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复函中称,问题的核心“在于香云纱是否属于农业生产范畴,工艺是否绿色环保无污染”。而要界定这两个核心问题,需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行业主管部门出面。“只有明确界定清楚这两个问题……涉及香云纱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和其他非遗产品有所不同,香云纱在经济上不太需要政府扶持。梁学智寄希望于“政府能够为香云纱争取行业地位,帮助香云紗协会制定更好的产品标准”。让这样一匹承载着岭南人文历史的布料,能继续安心地走下去。

    再造之思

    『我就是要做「Made in China」』

    “我的家庭在北京,无论如何我都要回来。”今年2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中欧恢复航班的第一时间,身在德国探亲的凯瑟琳(Kathrin von Rechenberg)毅然决定返回中国。

    口罩短缺,她就开始自制香云纱口罩。除了香云纱和真丝面料,凯瑟琳还在夹层中增加了具有抗菌功效的银纤维织物。用丝毛洗涤剂清洗后,每个口罩可以重复使用至少200次以上。“我们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让香云纱口罩仅仅是生活中的点缀。”

    20年前,从香港乘火车只身北上的凯瑟琳,或许并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将和这样一块连许多中国人都没听说过的布料联系在一起。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她,“从小就被艺术和对手工艺品的尊重所熏陶”。以优异成绩从巴黎服装工会学院(ECSCP)毕业之后,凯瑟琳先后进入香奈儿、迪奥等高级时装公司任职。“它们的共同点是,每一个裁缝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传递一种没有他们参与就会消亡的品味,这种‘工艺第一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自在。”

    但故事的走向却随着一块香云纱布料的出现而改变。“哎呀我拿那个料子,觉得它的坠感完全不一样……我特别想知道这个料子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回事。”来到北京后,她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rechenberg。机缘巧合之下,又结识了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法语的张向云。“‘向云与‘香云谐音嘛。这也是一个姻缘,她刚到中国的时候,香云纱没找到,就先认识了我。”

    2001年,他们在北京谦祥益里发现了香云纱。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南下广东,几经周折,最终在梁珠的晒莨场里找到了合适的布料。凯瑟琳也亲自参与到香云纱的制作中,“对我来说,没有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刻理解,设计就会是毫无意义的,是浪费”。

    张向云曾经形容凯瑟琳“对工作的那种认真能让旁边的人发疯”。在他眼中,严谨的德国妻子身上兼具“法国人对待奢侈品的态度和一个偏执的艺术家的状态”,因此“工作方面的合作都是相当辛苦的”。

    在香云纱的选择上,他们和厂家约定所有的工序要完全按照传统方法制作。机器生产的布料虽然成本更低,但纤维密集划一,紧绷的纱面也难以让薯莨汁液充分渗透并吸附其上,在使用中很容易脱色。即使是手工制作的香云纱,为了保证色牢度,也必须存放至少2年以上。

    凯瑟琳身上又有着中国人的“惜物”精神。“在以前材料很珍贵的时候,受限于人工织布机的局限性,人们竭尽全力地去利用狭窄布料中的每一厘米。”即使是在原料丰富的当下,凯瑟琳的设计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种织物的宽度”,尽可能地不去浪费每一寸布料。

    “很多朋友建议她设计一些低价位的香云纱产品,她说‘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便宜的服装,我们只做市面上没有的产品,让香云纱能够真正显示它应有的价值。”rechenberg的每件衣服,从设计制版到缝纫熨烫,每一道工序都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手工完成。在这个10余人的小团队里,大多数师傅已经跟着凯瑟琳工作超过了15年。就像凯瑟琳所说:“对于一件漂亮的衣服来说,有太多的细节是很重要的。成品是无数细节造就的结果。”

    像这样一个高定品牌,工艺标准高,初创期自然会面临客群较少的局面。在经营困难时,张向云用在外面工作赚来的钱补贴工作室。“同事们十多年来都一直愿意和凯瑟琳一起工作,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了。我们一直处于在保持产品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平衡合理的利润以维持公司的运营。”

    最开始,凯瑟琳的主要客户大多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已经成长为rechenberg的主要客群。除了有对西方文化更多的了解外,凯瑟琳觉得这也是“中国人一种精神的回归”——“他们在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和所谓大牌的路上开始反思并且回归,愈发欣赏本真和自然简约之美,寻找真正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时尚。”

    凯瑟琳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如何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好的销售业绩”,她笑言不知道自己“是否善于平衡开支”。对于同样想走纯手工制作高定服装的年轻人,她给出的建议是:“先获取大量的经验,然后接受手工制作的培训,把你的专长放在你突出的事情上。”就像她自己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品质维护,品牌的宣传推广则交由先生张向云负责。

    “坚持”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凸显出它最重要的意义。去年4月,rechenberg的首家高级成衣店在北京前门西兴隆街的胡同里落成。坚持用作品说话的凯瑟琳,也通过客户间的“口口相传”培育起品牌的忠实拥趸。新音乐艺术家龚琳娜在和凯瑟琳成为朋友之后,就一直身着她设计的香云纱服装登上舞台。

    “尊重”——是凯瑟琳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尊重自然、工艺,以及创作者的本心。“为什么有人一谈起‘Made in China就是一脸不屑?是因为有些人太急功近利。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一些人对‘Made in China的不屑。”

    工作之余,凯瑟琳一直在练习吹奏长笛,巴赫是她最喜爱的音乐家。“在他有生之年,人们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时髦的现代作曲家。”但正是这种“纯粹的美丽”,让巴赫拥有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无尽魅力。在凯瑟琳的服装上,似乎也藏着巴赫《赋格的艺术》里的那种“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一朵 香云刚出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