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汇总

    时间:2024-01-16 09:39: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汇总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优秀的文化对一个地区社会价值的认同和民族内部的认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汇总

      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1

      [关键词] 《概论》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课程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蕴含在《概论》的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利用《概论》教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概论》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产生怀疑。《概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时代特征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多元思潮的比较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1.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只要客观规律及客观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可以发挥指导作用,适应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揭示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所包含的基本原理;(2)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所蕴含的基本原理;(3)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这些原理至今仍然是有效的、合理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这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就可见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概论》教学中,要注意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为审视历史、评价历史,为观察当代问题、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比如,马克思主义遵循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实来认识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这种认识方法具有永恒的魅力。又如,任何范畴既具抽象性,又有历史规定性,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所践行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至今仍是认识应当遵循的准则。再如,马克思主义全面突破了思想文化中的“地域性思维方式”,开创了一种世界性的思维方式,《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世界的整体性,《资本论》阐发了生产的国际性。这种思维方式为全球化时代认识现实、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概论》教学中,要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运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3.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一生坚持面向人民群众,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称为“人的科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世界、人的生存,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对人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思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这一理论旨趣为中国共产党人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如此,也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以时代意义。《概论》教学应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以人为本、人本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的内在联系,以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立足时代特征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能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从而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信仰。

      二、《概论》教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是民族、国家、政党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把党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阶层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概论》教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引导学生认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对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存在分歧。《概论》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比如,改革开放把中国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民主政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权威从神圣化转向世俗化,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国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治透明度有了提高,决策走向民主化,基层民主制度逐步健全,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政治文明等概念进入话语体系;文化得到发展与繁荣,大众文化兴起,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复苏,教育规模扩张,知识更新加快,科技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开始起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各类社会主体的自扩大,社会结构分化加快、程度加深,身份体系弱化、社会流动加快,社会保障逐步建立起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概论》教学中也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说明问题的解决之道。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内涵。

      2.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概括,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这一概括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概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

      3.引导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概论》教材体系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一种把握和解读。此外,《概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其他看法。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层面构成:其一,认识论、价值论、世界观,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论、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论;其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结论,包括社会主义时代条件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论;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安排、路径选择、战略设计,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等等。[2]《概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讨论,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也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质与远景。

      三、《概论》教学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概论》教学中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说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如何?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提出,民族精神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某个特定的时空坐标来说,传统精神就是这个特定的时空以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以往的活动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整体面貌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社会存在的反映。时代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在这个特定时空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传统精神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纵深规定着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是民族精神中具有稳定性、连贯性的内涵,也是民族精神的深层依据;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当代表达,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3]这种观点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概论》教学中讲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应说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界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尽管学术界对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多种概括,但《概论》教学还是应当采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系统、明确的概括,既强调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的地位,也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明确界定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才能让学生了解何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3.阐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具体路径。《概论》教学中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落脚点之一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此,应让学生清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具体途径,即通过先进文化建设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顺应时展要求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通过国民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通过纪念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运用各种媒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同时,《概论》教学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炎黄子孙共同参与,没有民族成员的共同参与,仅仅凭借政府部门主导、新闻舆论机构配合的运动式宣传,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创造者和培育者,都应当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明确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说明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指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路径及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四、《概论》教学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概论》教学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要解决如下问题:

      1.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2006年3月,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概论》教学应对其每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与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基础的地位。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人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回答了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公民在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先进性的导向和广泛性的要求。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通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能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这些道理在《概论》教学中应当予以明示。

      3.指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赖个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使“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深入人心,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认识,更重要的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这就要求《概论》教学中对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概论》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结合《概论》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2]李恒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J].学术研究,2008(10):7―10.

      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2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山西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将选举新一届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联的领导机构,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各项工作。这是我省文艺和社科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对于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全省转型跨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与会代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社科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

      省七次文代会、五次作代会和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坚持正确方向,深入生活实践,倾心文艺创作,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全省文艺和社科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一是时代脉搏把握准确。密切关注全国改革发展和山西转型跨越的生动实践,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创作,以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探索转型跨越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前景,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二是优秀成果层出不穷。以《立秋》《一把酸枣》《解放》《粉墨春秋》等为代表的舞台剧作品,以《乔家大院》《八路军》等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以《寻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岭的述说》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实践系列丛书》《与农村党员谈心——说一说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为代表的社科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我省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达到新的高峰。三是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全省100多人先后获得戏剧梅花奖和小梅花奖(其中“二度梅”获得者4人),5人获得鲁迅文学奖。一系列学术活动取得重要成果,一批研究课题进入国家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有的优秀理论工作者成长为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是文化惠民富有成效。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涌现出许多活跃在基层的乡土作家、民间艺术家、歌手、工艺美术传承人,培育出许多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群众性文化团体,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基层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五是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继续保留的文化事业单位运转有序,转制后的文化生产单位展现活力,以煤炭资本为代表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新一轮创作高峰正在形成,新的一批研究成果陆续面世、迅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今天的山西,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为进一步活跃,文化强省建设呈现加快推进的强劲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文艺和社科战线艰苦创业、勤奋耕耘的结果。长期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转型跨越的火热实践,以昂扬的精神、出众的才华和不懈的创新,在三晋大地奏响鼓舞人心的华彩乐章,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社科事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转型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再次证明,我省的文艺和理论队伍,是一支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文追求其理、探求艺术、敢于担当、不断创新的队伍!是一文与党同心同德、与祖国同忧同乐、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队伍!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希望全省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抓住机遇、勇于担当、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以更出色的工作和更优秀的作品。推动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党和人民的期待。更是我们当代文艺和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

      一、始终高扬“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努力谱写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撑和引领。崇高的精神需要优秀的作品激发和讴歌。希望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在三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要认识到,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时代最强音,成为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集体意识的心灵纽带,成为激发亿万人民强烈进取心和磅礴正能量的精神火炬,更为我们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深厚主题和广阔时空。我们要清醒看到,我国虽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还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性挑战,我们的创造力、精神力、文化力等软实力与处于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提升。实现中国梦,必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充分激发和凝聚人民群众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为千千万万追梦人指引奋斗的前进方向,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要认识到,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应有之义。为了给中国梦描绘浓墨重彩的山西华童,我们必须在奋力推进转型跨越的过程中加快建成小康山西、美丽三晋。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建设美丽三晋的加速时期,无论是利用好建设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大胆先行先试,还是落实好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提升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水平,都离不开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文艺和理论工作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省人民走出中部欠发达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提振信心、激发斗志。

      要认识到,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内在要求。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要把山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不仅文化工作者、社科工作者要强,而且文艺作品和社科成果更要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文化强省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支撑。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既要为生逢伟大时代感到幸运,为肩负神圣使命感到自豪,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作生产更多更好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以此提升山西文化的软实力,扩大山西文化的影响力。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增强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推动力。

      梦承载的是理想,体现的是追求,反映的是精神,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追梦需要奋勇前行,圆梦需要顽强毅力,实现中国梦、山西梦更需要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追梦圆梦的伟大进程、转型跨越的生动实践,既呼唤文艺和社科有一个更大的繁荣发展,也为文艺和社科繁荣发展提供丰沛的动力源泉。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高擎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号角,在实现中国梦、山西梦的进程中倾心追梦,尽力圆梦,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更有价值的社科成果。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人民群众是文艺之母,生活实践是创作之源。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文学艺术,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的社会科学,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在实现中国梦、山西梦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群众对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科学成果寄予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新期望。希望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呼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写。

      要坚持正确方向、引领社会进步。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是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养人民高尚灵魂的重要力量,是弓颅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复杂。方向不明,道路就不清;精神不振,事业就难成。文艺和社科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成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实现途径,矢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礼赞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建设和普及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水准。要把艺术创作和社科研究融入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大力弘扬以信义、坚韧、创新、图强为核心的山西精神,大力宣传转型跨越发展的明显成效和广阔前景,深入研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和有效途径,积极探索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新途径新路子,把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以实践为源泉。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同志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实践证明,一切伟大的文艺工作者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要在思想上确立人民群众是主体的观念,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牢记自己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深深扎根人民群众,拜人民群众为师,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最高追求。要在行动上经常深入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带着感情,俯下身子,走进农村院落,走进工厂车间,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激发创作灵感,获取创作动力,做到“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要在作品上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把文艺触角和理论视角对准人民群众,把版面荧屏多留给基层,把镜头话筒多对准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表达群众诉求,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生动展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多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富于创造的伟大实践,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山西梦而奋斗。只有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脉相连,才能实现艺术生命亘古常新,不断创作创造出优秀作品。

      要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自我提升。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塑造人格灵魂、熔铸民族精神的崇高事业。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是社会对文艺和理论工作的最大期许,也是文艺和理论工作者成长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名家和理论大家,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无一不是集崇高价值追求和高超艺术才华、深厚学术造诣于一身,他们本身就是思想家,都是情操高尚、情趣高雅、志存高远的人,都是具有敏锐洞察力、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的人,都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人。历史和现实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社科成果,无一不是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于一体。大凡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品,都是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引领时代进步,丰富人民精神,都是时代强音与人民心声的统一体。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要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必须弘扬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守百姓情怀,注重现实体验,坚守艺术理想,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创作更多能够振奋精神、触及灵魂的伟大作品。必须塑造高尚的人格品格,既要不断攀登艺术和学术的高峰,追求艺术和学术之美,又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追求人格和品格之美;要以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繁荣昌盛为重。强化合作意识,弘扬团队精神,实现人品与艺品的完美统一,用人格力量赢得社会尊重、人民赞誉。必须树立世界眼光,适应中国与世界开放融合加深、不同文明交流借鉴加强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在思维、理念、方法等方面与时代同步,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提升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水平。

      始终把握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努力创造文化繁荣的新辉煌。

      文化需要继承,不继承就没有了历史的厚重,失去了本源;文化更需要创新,不创新无以弥新,难以发展。我们坚持继承创新的目的在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在于精品迭出。三晋大地自古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远的不说,就拿当代来说,以赵树理、马烽等大家为代表的“山药蛋派”独树一帜,与之相应的文化大作层出不穷,形成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杰出的艺术创造,为我省乃至中国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们在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方面,创制了许多优秀作品,获得诸多奖励,取得显著成绩,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更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推动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文艺创作、理论研究大有可为的时代。当前,古老而年轻的山西,正处于转型跨越的攻坚阶段,正阔步前行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征程上,强烈呼唤与时代相称的名家大师,去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的新剧大戏,去创造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富有晋风晋韵的精品大作,充分展现山西特色、山西气派、山西风格,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推动三晋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衷心希望全省广大文艺和理论工作者志存高远,乘势而上,与时俱进,不断攀登文学艺术和社科理论研究新高峰,奋力开拓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天地,在追梦圆梦中成为名家大师、创造精品力作。

      要坚持善于继承与勇于创新的统一。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是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永恒课题。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学艺术大师、学术泰斗,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典范。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文化创造,而且要勇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创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技术和艺术元素,创新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果,全方位、高水平地宣传和展示山西。要坚持挖掘历史底蕴和反映时代特征的统一。既要珍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又要瞩目全省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丰富实践。过去,我们孕育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创作了国人共誉的“山药蛋”名篇;今天,右玉精神引起全国关注,建设综改试验区、推进转型跨越使山西这个能源基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取材,同样可以创作出振奋人心的大戏大剧,形成代表文化晋军最新水平的文艺佳品。要注意把文化与创意、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深度结合起来,注入改革创新的时代元素,创作出更多融历史感、时代美为一体的文化精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坚持放飞理想与潜心创作的统一。在当今这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发展鼓劲、为时史、为家乡画像、为人民立言,耐得住清静,守得住自我,不为浮华所动,真正沉下心来创作,成就一批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编导、戏剧创作、社科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最高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要坚持培养领军人才与形成核心团队的统一。繁荣发展文艺和社科事业,需要培养优秀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形成若干志同道合的创作群体。无论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还是社科课题研究,都要注意培养富有特色的核心团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人在学术团队中加强交流、接受熏陶、互动互促、共同提升,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团队,不断推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化精品。

      各位代表、同志们!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改进党对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文艺和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艺和理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贯彻党的大政方针。深入研究事关文艺和社科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确保文艺和理论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巩固和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壮大文化产业集团,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要充分尊重文艺和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广大作家、艺术家、理论家多交朋友,关心文艺和社科人才成长,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同时要认真做好规划,扶持重点项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努力培育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艺和理论工作队伍。要加强文艺和社科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注重选用思想正,有理论,懂文化,热心文化,文艺、社会科学的领导干部。特别要注重培养年轻干部,为文艺和社科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经典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3

      自从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原理以来,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中国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就始终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提出建设以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整体结构体系的目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文艺具有什么本质特性,这是文艺研究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文艺,规定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规定着文艺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和对文学艺术的考察,也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入手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性的,但他们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时代所提供的理论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出各自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以新的内涵。

      二、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在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社会生活”,是对“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更具体化、更易于让人接受的表述。认为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文艺为经济基础服务,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事关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并以此为核心贯穿和解决其它一切文艺问题,确立了“文艺为人民”这一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创新。沿着侧重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这时的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艺为谁服务这一现实的中介来完成和实现的,这恰恰是文艺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点。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内容在文学艺术中并不以裸的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和融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是政治和经济的人学内容。邓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论断,是把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从自在的社会客体结构向自为的人与人的主体结构的扩展和延伸,是对文艺主客体关系的更加明确和全面的规定。这里的“人民需要艺术”,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里的“艺术更需要人民”,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观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从强调文学艺术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历史选择的角度来揭示文学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闪烁着入学思想的艺术本质理论,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性论的文艺观,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

      三、同、邓小平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也是以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主线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的。


     

    相关热词搜索: 以人民 为中心 论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