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总结 > 正文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情况报告

    时间:2024-03-13 11:11: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情况报告

    高标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任务目标清单化。坚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盯国考断面“保优增优”和建成区河涌长治久清目标攻坚,谋划实施泗盛、共和村、樟村、旗岭等国考断面精准治理攻坚,开展重点一级支流消劣行动,打好建成区河涌长治久清保卫战,加强湖库水污染防治。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2024年,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探索实践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2024年工作成效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以“水改善、气改善、海洋首次达标”为主要标志的新成效。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4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其中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1.4%、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内河涌消除劣Ⅴ类比例80.3%;10条镇级黑臭水体有9条基本消除黑臭,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2个近岸海域国控点无机氮浓度均值同比改善7.43%,是“十四五”实施考核以来首次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空气质量稳中有进,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8%,同比改善8.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1;6项大气污染物中,O3、NO2、CO分别同比改善11.1%、3.8%、20%,SO2同比持平,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并列第10,持续达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全年无重度污染天气。土壤质量保持平稳,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2个环境质量区域点位水质V类比例为0,均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56项指标均完成2024年目标(5项因上级部门计算和评估指引调整、政策文件要求变动等客观原因进行调整、完善,并经市政府同意报送省生态环境厅备案),其中绿色工厂建设、绿色金融贷款和债券等30个指标已达到或超额完成2025年目标;“无废城市”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能力逐步提升。

      二、主要亮点做法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从大规模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为主的“战时全面攻坚”,逐步转入加快治污设施建设查漏补缺、规范管理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常态化运维管控”,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治污设施能力、监测监管体系、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可归结为“六个+”。

      (一)坚持“重点攻坚+协同治理”,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紧抓污水设施建设查漏补缺和规范管理,1—12月全市新建污水管长度约465公里,整改管网问题2838个,全市近70%管网已完成“一张网”接管运营;出台雨污分流巩固推进方案,明确未来三年雨污分流效能目标和实施路径,新增1056个地块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全市1.3万个地块雨污分流完成率提升至71%;在建的13项污水新扩建项目(处理能力84.5万吨/日)有1项已投产(5万吨/日)、3项已竣工开展设备调试工作,7项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项加快建设;完成全市2025年以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评估,系统谋划新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工程以补齐缺口。对49家进水浓度较低的污水厂开展“一厂一策”提质增效,全市污水处理厂全年BOD进水浓度达94.39毫克/升,与去年相比提升6.44毫克/升,BOD进水浓度100毫克/升以上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54.69%;污水收集率达81%。创新出台《东莞市美丽河湖评定指引(试行)》,评定茅洲河、华阳湖、松木山水库等8个全市首批美丽河湖,华阳湖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年完成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项目53个,按照“应查尽查、不留死角”组织完成99个湖库无人机航拍,初步排查出入河排口810个。加强入海河流及入海排口整治,推动全市9条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均同比下降,全市54个河汊沟渠类入海排口约90.7%消劣。二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工业源、移动源、生活面源等重点领域治理,核查发现“散乱污”企业877家,完成燃气锅炉提标改造1054台,推进汽修钣喷共享车间项目2个;新增新能源出租车、环卫车、公务车和客运车14430辆,淘汰国III柴油车12833辆,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基本淘汰,排气检测发现不合格机动车3407辆,检测柴油车和非道机械油品1269个;发出建筑工地问题整改通知1339份,查处露天焚烧和烧烤786起。落实更精细管控措施,实施涉VOCs企业A/B/C分级评价制度和差异化管控,对A库企业实施应急天气豁免,推动环境治理精准性极大提升。加强大气监测预警,运用好“46+2+442+10+2”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强化污染天气预警研判,共启动96次污染天气应对,全市轻度以上污染天气同比减少32天。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印发实施《东莞市2024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东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或保持方案》,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督促28家重点监管单位完成土壤和地下水采样自行监测,完成93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报告备案,保障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全市17个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和风险管控,推进全市31个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编制《东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方案》,确保我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标。

      (二)坚持“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扎实进展。一是系统谋划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完成3家造纸企业固废焚烧炉建设,加快推进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建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二期),可填埋螯合固化飞灰193.6万吨,满足东莞未来11年处理需求。建成铝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理规模1万吨/年),铝灰渣市内利用处置能力实现从“零处理”到“全处理”的突破。新增5家危废经营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能力提升至40个大类429个小类共124.78万吨/年,基本满足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需求,有效降低企业危废处置成本。二是大力构建全链条处理和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链条收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建筑垃圾标准技术体系和规范化收运、生活垃圾市镇两级垃圾分类示范、动物诊疗废弃物及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等5个领域体系建设,松山湖(生态园)和水乡新城(中堂)园区通过循环化改造验收,粤海产业园、虎门港、滨海湾等3个园区积极推进循环化改造,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1.76万吨/日、综合利用率达90.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47.3%。三是着力打造东莞特色建设亮点。初步打造松山湖绿色园区、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生活垃圾分类“四个链条”、中堂造纸产业基地、麻涌豪丰产业园等5个东莞特色建设工作亮点。谋划丰富“无废”生态圈,完善“无废细胞”创建及配套评价指南,创建“无废细胞”示范点,打造典型性强的“无废机关”“无废酒店”“无废景区”等首批精品细胞,初步建成161个“无废细胞”。

      (三)坚持“立法有序+执法有力”,持续完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一是系统谋划推进环境立法。持续推动立法进度,《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东莞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已列入2024年预备项目;提前研究谋划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和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等3个“十五五”期间立法项目,立足地方实情加快完善环境法规体系。二是深入落实包容审慎执法。重点严查恶意排污和环境犯罪行为,全年查处案件795宗,罚款金额约1.3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6.01%、59.81%。刚柔并济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正面清单和减免罚制度,全年累计减轻处罚、不予处罚、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525宗、涉及金额约1.63亿元,切实为企业减负。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办案质量,全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维持率取得较大增长,复议诉讼总量、复议诉讼案件纠错(被确认程序违法、被撤销或改判)率、办案超期率大幅下降。三是深化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践。2024年共计37宗案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其中32宗已磋商结案;启动全市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示范点,探索积累工作经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成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力争解决环境评估鉴定流程复杂、时间冗长、费用高昂等痛点难点问题。

      (四)坚持“审批服务+智慧管控”,不断提高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增强审批管理服务软实力。加强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办理,做好重大项目服务,全年共核发建设项目环评文件6935份,完成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含豁免环评管理)261个,共办理排污许可证业务20252份次,核发排污许可证3895张。推动“两证合一”试点落地见效,顺利核发2家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及11家共性工厂项目排污许可证。二是增强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力。推进排污权交易,2024年共实施排污权交易233宗、有偿使用848宗,合计缴款金额约13203万元,有效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积极性。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新,东莞市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清洁生产简易流程创新试点项目纳入国家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全面完成洗水(含印染)行业企业调研,提出行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三是增强信息化监管应用力。深化“1+2+3+4+N”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2024年指挥调度平台累计接入异常预警任务7.241万个,通过四级联动管控机制处置7.107万个,处置率达98.15%。加强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启动并持续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筹建工作。全年生态环境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得到省生态环境厅和市相关部门肯定,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一网统管”生态环境专题入选广东省生态环境数字政府建设优秀应用案例和东莞市“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市生态环境局被评为2024年数字政府建设和网络安全工作的优秀单位。四是增强生态环境安全管控力。探明东江南、北干流及其支流可用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的空间与设施共167个,制定《东莞市东江南、北干流“南阳实践”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绘制完成东江干流环境安全应急处置“一张图”。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检验我市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水平。建立全市368家有5类重点环保设施的企业的台账清单,推动其中320家企业完成安全风险评估,正在持续推动剩余企业完成风险评估。组建14支环境应急现场救援队伍,邀请69名专家加入第二届环境应急专家库。对全市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和安全风险重点行业开展13次专项排查,消除安全隐患862个。启动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淘汰工作,降低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火灾隐患。2024年全市未发生较大级别及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生态安全总体平稳。五是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战斗力。强化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全年共办理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3份次,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203张。实现全市478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全覆盖检查,检查相关单位1000多家次,发现辐射安全问题近200处。完成生态环境部变电工程排污许可试点,对15个典型变电工程核发排污许可证,开展证后监管。

      (五)坚持“正面宣教+反面整改”,着力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强化生态环保宣传引导,在中国环境、中国环境监察网、南方日报及东莞日报、东莞电视台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上刊发东莞生态环境原创新闻稿超过1239篇次,“东莞生态环境”官媒“两微一抖一号”原创推文作品超过826篇次,浏览量超438万,不断提升舆论影响力。深化绿色低碳行动实践,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活动,深入推进“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常态化向公众开放全市36个环境教育设施,成立“东莞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盟”,共吸纳38家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线上、线下宣教活动超过2000场次,辐射公众逾百万人次,逐步形成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的新风尚。有序推进央督事项整改,二轮央督涉东莞整改事项共14项,目前3项已完成、1项基本完成、10项正加紧推进;交办我市293宗举报案件均已上报办结,并通过“回头看”督导不断巩固整改成效。加强日常信访举报案件办理,全年处置各类环境信访案件7608宗;受理有奖举报线索27条,查实线索24条、发放奖金100万元。

      (六)坚持“党建引领+干部培养”,推动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向好。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市委“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开展生态先锋助企服务,组织“生态先锋”党建品牌擂台赛,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荣获东莞党建引领机关“执行有效”擂台赛旗峰榜金榜三等奖,党建创新项目“全国首创零散工业废水共享治理,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三等奖。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建立“四计划、三清单”机制,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巡视整改等融通起来、一体推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壮大健全纪检队伍力量,强化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对全系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深入纠治“四风”,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扫黑除恶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强化选人用人激励作用,注重关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表现优秀和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建立起干部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良性互动机制;持续完善轮岗交流及年轻干部跟岗锻炼机制。加强环保铁军建设,常态化实施辅助执法机制,保持专管员规模977人,多渠道提升执法队伍素质,积极组织参加执法大练兵、异地执法和监督帮扶等行动,市生态环境局在“2024年广东省垃圾焚烧行业生态环境执法技能竞赛”获团体一等奖,东莞帮扶组在生态环境部第9轮监督帮扶行动总成绩位列全国40个专业组第五名。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压力,河涌返黑返臭时有发生,泗盛断面稳定达标仍有一定难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未达省定目标。2024年是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关键一年,是东莞全面提升城市“含金量”的“投资年”。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三个时间节点目标要求、四个方面战略部署以及七项重点任务。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紧紧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百千万工程”,锚定美丽中国、美丽东莞建设目标,以绿美东莞生态建设为牵引,着力以“五高”举措助力“投资年”行动取得突破,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齐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东莞实践。

      (一)高站位谋划推进美丽东莞建设,推动全域保护系统化。将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全系统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效,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动支部党建品牌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纪律作风过硬、责任担当过硬的环保铁军队伍,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美丽广东建设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推进美丽东莞建设,研究探索开展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美丽系列”建设工作。谋划开展“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期研究,持续推进水、大气“十五五”监测点位布设优化。

      (二)高标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任务目标清单化。坚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盯国考断面“保优增优”和建成区河涌长治久清目标攻坚,谋划实施泗盛、共和村、樟村、旗岭等国考断面精准治理攻坚,开展重点一级支流消劣行动,打好建成区河涌长治久清保卫战,加强湖库水污染防治,谋划储备一批水污染治理项目,合理设定进水BOD浓度提升目标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确保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以上;深入推动陆源入海总氮削减,力争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小于1.85毫克/升。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持续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实施VOCs深度治理行动,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车油路”全链条管控,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专项,加强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对,力争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达省定目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做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和地下水监测,创新“1+2+3N”“无废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高水平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体系建设规范化。坚持软硬齐抓、长短结合,协同推进基础设施能力和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设施能力建设,加快剩余9项在建污水厂项目建设和新一批污水处理项目谋划落地,推进污水主干管修复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一张网”运维取得实效。推进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开展危险废物小微产废单位和社会源产废单位收集单位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推进《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东莞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立法,深化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和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等3项“十五五”立法谋划研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加强非现场监管能力,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免罚等“惠企”制度,创新试行执法监管窗口期制度,在严厉查办重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正面引导,提高企业环保责任主体意识。加快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1+2+3+4+N”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数字化+业务”系列应用场景,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

      (四)高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服务效能,推动发展转型绿色化。落实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和刚性约束,优化完善总量管控制度,推动碳排放交易控排企业加强管理和交易,研究修订排污权交易办法,推动共性工厂落地建设。提高审批服务效能,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深化“两证合一”落地,探索“多证合一”并联审批,探索将排污许可证简化管理审批权限调整到基层生态环境分局。做好“一企一策”企业帮扶,落实常态化、精准化、个性化帮扶企业措施,主动送法律、送服务到企业,切实推动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清洁生产,落实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主动实施技术改造减排降碳,推进东莞市工业固体废物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实施。

      (五)高维度构建生态环境共享格局,推动环境福祉普惠化。健全考核责任体系,有效压实党委政府和部门工作责任,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妥善解决群众周边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二轮央督事项整改,全面做好省级督察迎检工作,大力整治群众信访举报的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加强自媒体建设和宣传矩阵联盟打造,探索开展生态环境主题研学,创新品牌环保公益活动,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盟力量,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保障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稳定,加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和体系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打造高质量生态环境供给,建设一批“东莞市美丽生态示范村(社区)”,谋划推进新一批美丽河湖建设和评选,加快交椅湾美丽海湾建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