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保持距离应成为常态

    时间:2021-01-15 16:05: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目前,我国已逐步复工复产复学,人们可以走出家门,进行适当的活动与交流,除戴口罩外,主要的防疫措施便是“与他人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这一规定与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其实是趋同的。只是在疫情出现之前,我国人口密度大,陌生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如排队、购物、就餐等难以避免,而疫情恰恰给了我们改变现状的动力。

    社交隔离对控制疫情扩散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有人称其会导致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则认为,拉宽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益的实践。

    同时,大多数人与家人之间的亲密沟通并没有受到限制,亲密距离内的交流才是获得亲密感的主要途径。因为保持社交距离并不意味着停止交流与沟通,即使不能与家人、好友近距离接触,也可以通过通信软件视频互动。

    我国目前的社交隔离政策应该不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因为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原本就需要保持一定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划分为四种:

    1.公共距离,近范围为3.7-7.6米,远范围在7.6米以上,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极为生疏的交谈及非正式场合。

    2.社交距离,1.2-3.7米,就像隔了一张办公桌的距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3.个人距离,0.45-1.2米,一般伸手就能碰到对方,是非正式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

    4.亲密距离,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通常在15厘米之内,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在周围划定出一个“自我空间”,当有不熟悉的人“闯入”这个空间,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对于个人而言,在外就餐、户外运动、工作、开会、上课等时,都要尽量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并戴好口罩。如果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就应主动创造“距离”,比如打包食物到办公室工位就餐;
    户外运动时看到有未戴口罩者要提前远离;
    不得不开会时主动拉开与他人的距离,戴好口罩少交流等。

    专家呼吁,疫情过去后,希望人们能在排队、购物、就餐等社会活动中将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作为日常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来源:《生命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 常态 距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