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成效、困境及路径优化

    时间:2023-04-15 11:43: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成效、困境及路径优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主导者和实践者,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4个方面的变化。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广泛深刻的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空前改变着人类生活世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下简称“信息技术”)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孕育了崭新的改革发展机遇,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并融入这一趋势,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为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手段,这是大势所趋、改革所向、课改所需。二者融合有利于推动思政课建设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育人成效,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建全新的育人路径与模式,从而更好肩负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教师是关键所在。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从零散到普遍、从具体教学环节到育人全过程,客观上推动着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但这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形势、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进入关键期,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教师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并且,学界对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把握。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问卷调查,从教师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等多重维度,探查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客观现状,总结已有成效,诊断问题及原因,提出优化路径,以更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效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经与相关领域专家的多次探讨和论证,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编制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五分制量表)。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教学环节与教学效果、能力提升与自我成长、技术使用情况4部分。问卷设计完成后在部分高校进行了小范围试测,根据试测对象反馈,对问卷题项顺序和个别表述进行了多次调整完善。经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sAlpha)信度检验,教师卷整体α系数为0.9787;经KMO(Kaiser-Meyer-Olkin)效度分析,所有问卷题项的KMO值均大于0.8,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尽可能扩大调查覆盖面,通过线上方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面向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工作历时5个多月(2022年1月—6月),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未采集到西藏、台湾、澳门的样本)的“双一流”本科院校、非“双一流”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共回收有效问卷698份。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年轻化成为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本次调查教师样本中49岁以下思政课专职教师占81.38%,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8.83%,符合现有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分布。

      二、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要成效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主导者和实践者,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4个方面的变化。

      (一)认知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对技术融入教学的意愿高、认同感强

      顺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客观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样态和整体环境发生着结构性变革,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使用意愿高、理性认同感强。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学很有帮助”(4.11分),并“希望将信息技术持续运用到教学中”(4.16分)。同时,他们会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学习(4.07分)、主动地使用信息技术(4.05分),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4.08分),并借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4.14分)。不仅如此,教师亦“会支持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业”(4.07分),会主动引导学生正确获取、使用、评价信息与技术(4.06分)。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作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 情感的变化:思政课教师使用技术的体验良好、对一些技术平台满意度较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用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对其推广使用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技术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间接影响着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感已发生明显变化,集中表现在从拒斥转变为热情高涨,使用体验良好,对已有的一些信息技术平台也有较高满意度。就教师的技术使用体验来看,满意度位列前三的技术载体分别是:第三方商业平台(3.92分),包括QQ/微信、腾讯会议、钉钉、ZOOM、CCTALK、bilibili等;“移动设备(如:手机)上的短视频、小程序、公众号等”(3.87分);“超星学习通/超星尔雅”(3.76分)。就教师对慕课/雨课堂/超星等线上教学平台服务的评价来看,他们对平台的作业提交功能(3.86分)最为满意。这表明教师良好的技术使用体验和满意度,不仅形成了以信息化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式、新样态,更为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情感基础和平台支持。

      (三) 能力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初步具备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思政课教师通过初步掌握技术工具的应用技能,提升了能力自信和创造力,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及角色认同。数据显示,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技术平台和工具(3.96分),能借此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3.96分),其中,第三方商业平台(3.92分)、移动设备(3.72分)及超星(3.64分)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也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机械性劳动由机器所代替,教师的整体育人能力获得提升。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4.00分),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03分)均获得显著提升;日常工作效率(3.98分)、学科专业能力与理论素养(3.90分)、“职业自信、事业心及成就感”(3.87分)、“人际交往能力(与学生、同行的关系)”(3.82分)以及理论认同与理想信念(3.81分)也得到相应增强。这就为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教学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应用能力基础。

      (四) 行为的变化:思政课教师踊跃借助技术优势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信息技术在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知识存储与共享等方面,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如今,思政课教师已普遍习惯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考勤(4.06分)、上传课程资料(4.10分)、备课(3.99分)、期末考试及成绩评定(3.96分)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技术融入后的课程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学资源(4.23分)、取得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教学效果(4.11分)。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4.18分),改善教学方法(4.19分),提高学生管理效率(4.02分);另一方面,教师可借由更充分的课内外师生互动(4.07分),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4.03分),及时开展学习评价与反馈(4.14分),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方式(4.08分),提升课堂活跃度并激发学习兴趣(4.09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4.03分)。这就为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教学、更好实现科学理论入脑入心,确立了重要的习惯养成和行为基础。

      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现实困境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需要一个过程,二者融合也是一个由多要素、多环节构成的系统性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也受制于技术开发者与组织管理者创设的平台、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在赋能思政课教师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主体的技术能力障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发展到应用能力的“高阶”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过程是动态、阶段性的,现实状况是,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仍处于机械使用的初级阶段,尚未达到综合应用的“高阶”水平。教师大多基于常用办公软件、社交媒体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开展课程教学,只具备简单、初级、程式化的技术工具操作技能,仅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基本教学管理需要为目的,他们在灵活应用各种智能化技术手段,准确诊断、解决一些教学问题,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度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具体表现在拓展现实(2.48分)、学习分析(2.62分)、智慧教室(2.85分)等智能技术应用,技术的自主拓展(3.12分),突发技术故障处理(3.64分),融合技术的教学研究能力(3.67分),学习数据分析与追踪能力(3.74分)等方面。从成因看,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与信息技术相去甚远是主要原因。虽然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各领域从业者必须具备并不断提升的基本素质,但对于非技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而言,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还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和过程。

      (二)客观的技术平台障碍:现有技术平台的功能设计与满足教师教学需要的匹配度不高

      教师在技术使用过程中最为看重易用性和适配度,他们积极使用新技术,需要首先建立易用、有用的心理准备。然而,现有技术平台之间的兼容性不强,平台功能设计存在短板、功效不高,难以充分满足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一些“特殊需求”。数据显示,已有平台的系统运行稳定度(3.74分)和问题处理及时性(3.77分)有待加强,课堂讨论(3.80分)与提问(3.81分)、课后辅导答疑(3.80分)、教学反思改进(3.80分)等功能设计不全或操作复杂,在减轻教学工作量(3.52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80分)及帮助师生获得更多自由学习时间(3.88分)上,距离教师预期(平均分4.00分)还有差距,无法真正满足教师教学创新和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很难满足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技术开发者与使用者相分离,不同技术平台的功能又各有侧重,教师难凭掌握一种技术实现多维度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主要依赖的商业化第三方平台在数据采集和内容呈现上,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权威标准,也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隐患,造成一些教师在资源的选择使用上患得患失,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平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功能。

      (三)环境的培育障碍:针对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支持性组织环境亟待增强

      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师教学离不开组织环境的支持,包括由学校基础设施(4.21分)、配套线上教学资源(4.21分)等构成的物质性环境,以及由课程团队(4.15分)、信息化教学培训(4.14分)、考核评价与奖励制度(4.06分)等构成的精神性环境。总体上看,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有针对性的支持力度不够(平均分3.12分)。为解决教师对物质性环境的“陌生感”和对营建良好精神性环境的热切期盼,尽管一些高校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教学培训(覆盖71.35%的教师),以帮助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但培训的顶层设计、课时安排、主题内容、专家配备等方面不太合理,一些教师被迫选择学习时段或内容,甚至被迫进行自主性探索学习,导致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3.87分)。由于缺乏系统高效的培训指导,导致部分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在技术摸索等教学之外的事务上(4.13分),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教学本身的专注度,削弱了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热情与心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对教师的相关培训重视不够,设备更新、资源整合、制度优化等组织环境的再造滞后。

      四、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优化路径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好达成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目标,真正转换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提升课程的层次、境界、效果,针对上述困境,拟从教师、技术、组织3个层面探寻优化路径。

      (一) 破除授课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障碍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教师权威逐渐旁落,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为师”局面。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对技术的接受度普遍高于作为“数字移民”的思政课教师,凸显了技术赋能教师的时代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仍处于基础性应用阶段,严重制约了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深度。因此,可从教师个体与教学共同体2个层面,破除授课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障碍。

      就教师个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并自觉提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素养,理解智能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意义,挖掘自身潜能,掌握基本的技术原理与运行逻辑,培养大数据思维及人机协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守牢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价值优先,当好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坚决摒弃技术应用上的“泛娱乐化”倾向,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理性认识和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借由“数字反哺”解决“数字代沟”问题。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互促,共同提升双方的信息技术素养,构建更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依托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帮助学生从使用技术的技能层面,跃升至情感道德价值层面,避免出现技术依赖、注意力分散、学术诚信、信息安全、技术伦理等问题。

      就教学共同体而言,依托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教学竞赛、学习社群等形式促进教学共同体建设,为思政课教师赋权增能。一是着力推进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建设,搭建互助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重点培育作为“技术领航者”的专家型教学名师,以点带面,以同济促共进,以协同促发展,提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二是在相关思政课教师教学竞赛中开辟专门的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赛道,培育“明星教师”“种子教师”,鼓励教师依托课程教学团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打造培根铸魂、知情意行相结合、有“知”有“味”的思政“金课”。三是鼓励教师与技术人员结成发展性学习社群,教师团队与技术团队可在协同设计、有效对话的动态交互中增进理解、建立信任、发展能力。

      (二) 提升技术平台服务的支撑效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是加法而是乘法,须区分使用者与应用场景的差异,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真实诉求和问题。由于现有技术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内容呈现难以真正满足教师之需,要将教师偏好诉求和平台运行机制作为技术建设关键环节,提升技术平台对教师教学的支撑效能。

      针对教师的技术使用偏好与便利性诉求,技术开发者一方面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环节的技术支撑。例如:弥补课堂讨论、课后辅导、教学反思等其他教学环节的技术短板,以“三全育人”为指引,升级课前、课中、课后闭环式教学管理系统;同时,借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捕捉学生多模态学习数据,让教师可“一键”获得更加全面、精准、可视化的“学生画像”,为教师诊断学习、改进教学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持续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防止教师产生不必要的技术认知超载,以减轻其技术使用的成本负担。例如:建立对接思政课的专项技术研发团队、提供迭代速度难度适中的技术及操作说明、开展全天候智能化的突发技术故障处理服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发跨终端泛在式的教学应用程序等。

      针对技术平台运行机制,相关科技企业应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共同完善平台功能及长效运行机制。一方面,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多方协同研发符合区域及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大思政智慧教学平台”,深度整合思政课教学中已培育成熟或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阵地和实用工具,让教师能够从中获得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技术操作、培训交流等全过程、全方位、一站式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平台的顶层设计与指导,高校技术管理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相关科技企业可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教学联盟,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与维护。另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还须强化对平台数据、内容的意识形态安全把控,有效防范各种不良信息的隐性传播,积极推送彰显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信息,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开放与保护机制,在新技术助力下筑牢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三) 深化技教融合的供给侧改革力度

      检验组织制度安排适当与否的最终标准,在于能否激发其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高校对教师的持续稳定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生命价值感,增进其教学自信和教育自觉。然而,现有的支持性组织环境尚不足以保障技术赋能教师教学的效度。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可从资源建设和评价制度着手,深化技教融合的供给侧改革力度。

      在资源供给上,常态化提供技术赋能教师的环境资源。一方面,推进校园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重点加强对智能设备、5G网络条件、智慧教学系统等的重视程度及经费投入,搭建教学、管理与生活一体化智慧校园,创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家庭——学校——社会”、虚拟世界与现实情境有机结合的育人文化与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跨场域、个性化、人机协同的全新教学体验;同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素材库、课程库、案例库、问题库、专家库等优质资源的建设、推广与使用力度,帮助教师降低资源选择难度、提高利用效率,进而激发教师整合技术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部——省——校——院”四级联动、职前职后贯通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专项培训体系。加强和完善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如: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自助式”培训课程,区分技术类别、课程专业、教师年龄及技术基础,以定制化、小班式培训模式,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差异化需求。

      在制度供给上,探索检验技术融入成效的评价制度。一是将高校对“数字思政”建设的重视与支持程度,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考核、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学科评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建设等评价范畴。具体考核指标可涵盖各校针对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实践教学基地、课程资源供给、师资信息技术素养培育等,还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保障区域间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二是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本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奖励制度,制定教师相关工作量认定办法,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肯定教师的努力并持续激发其教学创新的内生动力。三是完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项目资助制度。通过项目支持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技教融合研究,规范并细化准入、评估及退出标准,强化对相关项目软硬件设备、实际育人效果的过程性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