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指什么

    时间:2019-01-19 04:30: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秦始皇是一个勤奋的工作者,秦统一天下后,曾五次出巡考察“皇土”,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段,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刻石,两千多年来,古今凭吊者甚多。      盛夏时节,渤海湾是个好去处。每年这个季节,秦皇岛、北戴河,还有沿海湾的芝罘山、莱山,都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这里是旅游胜地,也是颇富盛名的历史文化胜地。
      公元207年(东汉建安十二年),三国时代,一代枭雄曹操于是年秋天来到这里,感慨胜景,赋诗一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千七百四十七年后,1954年夏季,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来到这里,避暑之际,于“大雨落幽燕”之时,思绪以往,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其实在曹操之前,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来过这里。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第一个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从他开始,中国第一次真正有了“四海为家”的世界概念。他在亚洲的历史地位,如同亚历山大之于欧洲。
      秦始皇是一个勤奋的工作者,秦统一天下后,他多次出巡,以控制他刚刚造就的“天下”,直至最后死于出巡途中。
      自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共进行了五次巡游。第一次是西巡(前220年),第二次是东巡加南巡(前219年),第三次是东巡(前218年),第四次是北巡(前215年),第五次是南巡加东巡(前210年)。除第一次外,每次都巡海。
      第一次出巡,视察陇西、北地二酃。与海无关。
      第二、三次出巡,视察齐地,每次都围着山东半岛转。
      山东半岛是赢姓的祖庭,方士最多,幻想也最多。司马迁说,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史记・封禅书》),其巡游路线也是循八主祠。八主祠:
      西三祠在内陆:其中天主祠在临淄齐故城(今淄博市临淄区),祠天齐在令齐故城南牛山下;地主祠在汉梁父县(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祠泰山在今泰安市泰山区;梁父山在今新泰市后寺村映佛山;兵主祠在汉东平陆县监乡(今汶上县西南,即春秋阚邑),祠蚩尤则在汶上县西南的南旺镇,有蚩尤冢。
      东五祠在海边:阴主祠在汉曲城(今莱州市);月主祠在汉黄县(今龙口市),祠莱山(今龙口市东南);阳主祠在汉膳县(今烟台市福山区),祠之罘山(今烟台市芝罘岛);日主祠在汉不夜(今荣成市北),祠成山(今荣成市东北的成山头):四时主祠在汉琅邪(今胶南市西南),祠琅邪山(今胶南市西南)。
      先秦时期,山东半岛小国林立,齐、鲁、莒三者最大。天主、日主、月主、阴主、阳主五祠,位于齐地;地主和兵主二祠,位于鲁地;四时主祠,位于莒地。战国晚期,三分归一统,先被齐统一,后被秦统一。齐八主祠和秦八主祠,是利用当地旧祠,按阴阳五行说加以整合,西三祠配三才,东五祠配日月、阴阳、四时。第四次北巡,视察燕地,主要沿长城一线。
      此行他到过碣石。碣石山有二:一为西碣石,在今河北省东北角,渤海湾的西北角,是古籍里常说的碣石;一为东碣石,则在汉乐浪郡遂成县(今朝鲜平壤西南),是秦长城的东端。
      始皇所游是前者。他所游的碣石在哪儿?仔细分析,其实只有两说:
      骊成说:出自班固(东汉初人),谓碣石在西汉右北平郡骊成县西南。西汉骊成县,东汉废,不知并于何县,旧有二说,一说在今乐亭,一说在令抚宁。抚宁,东汉属于临渝县。现在骊成遗址已发现,就在抚宁县城西250米处,可见西汉骊成县是并入东汉临渝县(临渝县治在今抚宁县东榆关镇)。碣石山是燕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大体在今卢龙、昌黎、抚宁三县交界处,西汉时位于今抚宁西南,后来各县省并,归属不一,明以来是归昌黎县。学者多已指出,骊成碣石山就是昌黎碣石山。
      系县说或临渝说:出自文颖(东汉末人),谓碣石在西汉辽西郡索县或东汉辽西郡临渝县。5西汉系县,在今昌黎南,东汉废,也并入临渝县。东汉临渝县,范围比较大,陆境包括今抚宁、秦皇岛和昌黎一带,海岸则主要在今秦皇岛和昌黎。秦皇岛市1949年设立,从前是个岛,清乾隆年间才与大陆相连。此说是以西汉初元元年(前48年)渤海湾地震引发的“海溢”为背景,认为碣石山被海淹没,只露出山顶,成为特立的海上礁石,时隐时没。
      这两种说法,亦可简称为“陆上说”和“海上说”。陆上说,是以昌黎碣石山为碣石,汉代叫“大揭石”。海上说,则以昌黎、秦皇岛一带的海礁为碣石,前人也叫“小碣石”。
      海上说晚出,本来只是汉魏之际的一种传说。因郦道元《水经注》主文颖说,影响太大,很多人都遵信不疑。近年,因考古发现而提出的“姜女坟说”和“金山嘴说”,就是重拾海上说。
      秦皇岛一带的海岸,西起北戴河,东到绥中万家镇南,绵延约100公里。这么长的海岸线上,一溜排开,有大大小小许多宫殿遗址,都是始皇北巡的历史见证。它有14个地点:山海关外6个(在辽宁绥中市最西端的万家镇南,靠近山海关),山海关内8个(一个在海港区,7个在北戴河区)。这些遗址多选在海岬或岸边高地上,很多都有海上礁石。如山海关外,石碑地遗址最有名。遗址南,海上有三块礁石,俗称“姜女坟”或“望夫石”。有些学者说,这些礁石就是“碣石”和“碣石门”,岸上的宫殿就是“碣石宫”。事实上,这类礁石不止一处。山海关外有,山海关内也有,沿海有很多处。比如北戴河区的金山嘴遗址,附近就有礁石,也有学者说,以地望求证,这里才是郦道元所说“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的“碣石山”(《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姜女坟说和金山嘴说,都是海上说。如果说礁石即碣石,那碣石可就多了。但碣石只有一个,是碣石山。海上说,从海岸环境的变化看,不能成立,地点也不合(金山嘴偏北,姜女坟更北),早有学者提出批评。
      秦始皇所游碣石,李零教授曾撰文辨析,李先生说:
      秦始皇游碣石,碣石是古代名山,《书-禹贡》、《山海经・北山经》等文献反复提到,绝不能说没就没。这一带海岸线一直东移,并无大山沦海的迹象。秦始皇之后,汉武帝、魏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都曾来游。曹操也有所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遗篇(《步出夏门行》)。他说的“碣石”是什么?显然不是海礁,而是大山。北魏文成帝“登碣石山,观沧海”(《魏书・高宗纪》),北齐文宣帝“登碣石山,临沧海”(《北齐书・文宣纪》),他们登的全都是山,不是礁石。碣石山距海只有15公里,登山完全可以看到海(古代的碣石山比现在离海更近)。
      秦始皇游碣石,他游的是碣石山,不是碣石宫。燕昭王筑碣石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当时的蓟县(令北京西南隅),与此无关。考古发现的始皇行宫,没有任何记载,若叫“碣石宫”,不但没有根据,还易发生混淆。更何况,现已发现的14个地点绵延一线,文化内涵相似,是个遗址群,石碑地遗址只是遗址之一。这一带海礁很多,不能见个海礁就叫“碣石”,到处都是“碣石宫”。我认为,在没有文献依据的情况下,按照惯例,还是以发掘地点命名更好,总体可叫“秦皇岛一绥中遗址群”。
      秦始皇“刻碣石门”,司马迁录其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个“碣石门”,可能类似“秦东门”,只是表示秦帝国海域上的一个门。但它到底刻在什么地方,不清楚。这里并不是真正的“秦东门”。真正的“秦东门”在江苏赣榆县。
      第二、五次出巡中的两次南巡,是视察楚、吴、越,主要顺长江一线。
      秦始皇从湖北顺江而下,“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见长江口以下的会稽,以当时的概念而言,属于南海。这是他到过最远的海岸。句章(今余姚县的东南,挨近宁波)在会稽东,就是越国的出海口。
      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段,秦始皇几乎走遍。峄山、泰山、芝罘山、成山、琅邪台、碣石门、会稽山,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刻石,颂扬秦朝的“普世价值”。这些遗物立于地面,古今凭吊者多。可惜,风吹日晒浪打,两千年过去,再硬的石头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现在只有《泰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还有残石保留,《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有宋代翻刻,其他,全都看不到了。

    相关热词搜索: 遗篇 碣石 东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