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想住和顺美宿 和顺,让你不想家

    时间:2019-01-19 04:30: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如果不能生活在和顺,我愿意把精神的家园建在和顺。      和顺是静静舒展在滇西高原深处的小镇,堪比江南水乡般秀美,却又多了几分纯洁与透明。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占“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有“华侨之乡”“香名里”的美名:尽管常驻人口仅6000余人,但旅居国外的和顺人却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座不大的小镇里,孕育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
      神奇吗?神秘吗?畅游于此,无疑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之中了。
      
      建筑史诗“四和三顺”
      
      有人说,建筑是有形的诗。那么在我看来,和顺的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建筑史诗。曾有人对解放以前和顺的古建筑进行过调查,发现8万多平方米、100多栋老宅子保存完好,不由得让人感叹:和顺本身就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如果若要给和顺的建筑文化加一个标签的话,那么“四和三顺”无疑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和顺没有豪宅深院,多是小康之家。即使曾贵为云南都督蔡锷秘书长李曰垓、富如翡翠大王张保廷的私宅,与普通小康之家的私宅也大多相仿,此乃和谐;和顺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各种文化的融合一点也没有生硬的感觉,反而还别具一格,此乃融合;和顺建筑的墙基高筑,古朴厚重,虽历经百年风雨却神采依然,老宅皆为木结构,多用不易糟朽的黄心楠木、紫楸木这些上等木材制作,照壁及市内装饰用水墨画而不用彩绘,室内木雕及装修保持木料本色,不上油漆。此乃随和;和顺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氏,分别修建了祭祀祖先的祠堂,即八大宗祠。同时,和顺还有七座寺庙,佛道儒共存,此乃和睦。
      所谓三顺,就是和顺建筑都为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民居群落顺山势而建,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中国风水理念。围绕小河顺山而建,不占良田;豪门大户与邻里和睦相处,顺巷建房,不惊扰邻里,这也是和顺人秉承崇尚公德、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体现;顺其自然则体现在建筑选址上,由于这里人多地少,不可能强调坐北朝南的传统民居坐向,只有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格局,门头朝向变化丰富,以符合风水理论与审美需求。
      
      乡村第一图书馆
      
      和顺人杰地灵,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承载这些文化底蕴的要素很多,但不得不承认,和顺图书馆是其中最浓重的一笔。
      和顺图书陪馆的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在乡中发起组织了“咸新社”。社中购置了新知识书籍,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这在当时偏僻的小乡村,应该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继承先辈的事业,谋求家乡进步,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于1924年,创办了“阅书报社”,从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供乡人阅读。当时,从上海等内地大都市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这里的新闻报纸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莫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和顺,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可见其中的艰辛与执著。
      随着“阅书报社”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1928年,在原咸新社的社址上,和顺图书馆诞生。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在旧址建盖了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的馆舍,即现在的模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和顺图书馆的萌芽、诞生,直至199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这里的运作与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间力量在支撑。馆藏书籍、用具全部为民众捐出。
      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客观地说,无论是图书馆的规模还是馆藏量,这里都算不了什么然而,把它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环境里,放在它诞生的年代的背景下,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量,这个历经风雨八十多年的图书馆,的确不愧为“在中国乡村文化节堪称第一”的图书馆。令人敬畏。
      
      民居旅馆“背包客”的家
      
      品味和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古镇里寻觅一家喜欢的旅馆住上几日。古镇里的民居旅馆不少,他们大多设在幽深古巷的百年老宅中,老屋深院,古香古色,让人在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得到小镇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情怀。譬如“号里头”。
      老板娘寸静玲是个幽默开朗的女子,和顺土著。这里之所以叫“号里头”,源于她家清代起就开商号,至今至少传承了6代。但开民居旅馆,按寸静玲的话说,是游客给的动机。2003年之前,经常会有游历和顺的中外“背包客”来此借住,热情好客的她从不拒绝,20元一个床位,实在便宜。烧得一手好菜的她还时常会露上几手招待来客,人家要付她伙食费,她那腼腆劲就别提了,说你们就看着给吧,现在回忆起这些,寸静玲还忍俊不禁。
      后来,来的人逐渐多了,住宿起来会略感不便。当时一对每隔三个月就会从内地来此住上月余的游客建议,不如你重新规整规整,开个旅馆吧。于是,7年前,“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旅馆开业了。“号里头”也就成了和顺民居旅馆的先驱者。
      来“号里头”居住过的“背包客”究竟有多少,寸静玲已经说不清了,但她和每个来住宿的客人都有合影,并且小心地将照片保存在儿子的电脑里。她说,这些照片对我来说都是财富,开民居旅馆,挣钱是次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才是我最大的满足。
      的确,很多游客也真的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因各种原因,或许没有可能在此常住,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住上一阵的人很多,寸静玲也已经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家人看待了。她说,和顺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光、悠闲自在的乡土气息,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绝对有别于一些过于商业化了的旅游景点的,大概这也是来过一次和顺,就想常留在此的一些游客所追求的吧。
      寸静玲说,她有一句话想送给还未曾来过和顺的人:“在这里,会让你不想家。”我想,她做到了,至少我还会再来。
      
      和顺顺和
      
      “和顺顺和”的吉祥牌坊是进人和顺的必经之路,“和”是重点,“顺”是结果。一切都超乎寻常地和谐自然。
      满是青苔的墙基,古朴的深巷,清澈的洗衣池,毛泽东的导师、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居,八大宗祠,犹如在仙境中的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元龙阁,古法造纸、藤编艺术……由这些组成的完整的和顺,突然让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到过和顺,那么人生肯定会留下缺憾的,但仅仅是来过就够了吗?这里有种可以让人内心充满宁静和安乐的气场,无形中造就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是一种主动的享受与舒畅。心,那么自由。

    相关热词搜索: 和顺 让你 想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