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定身术口诀 [系统点穴术筑基功真诠(三)]

    时间:2019-01-29 04:46: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准确的认穴是点穴术的前提      武术与祖国医学密切相关,尤其是武术中的点穴功夫。古人说“不明经络,举手便错”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身体,如同一个小天地,经络纵横贯穿人体全身,如同山河纵横大地;穴位上下遍布人体各部,犹似星辰遍布天空。人的身体究竟有多少个穴位?点穴术与医学的说法不一。少林寺绝招秘本中,有的藏本记载人身有379个穴位,也有的藏本记载:“少林菩提罗祖分穴太多,搜人身凡三百六十五穴位……”但是在我国清朝医术大师李学川所著《针灸逢源》一书中记载:人身“单穴五十二穴位,双穴三百零九穴位,共三百六十一穴位”。现代医学则确认,人身的十二经、八脉及经外奇穴,其穴位数量五百有余。我们且不去论证谁是谁非,也不去分析穴位多少的原因,但在人身上准确认穴,即准确快速地认定穴位位置及该穴位的性质与效果,却是武功点穴术及针灸术不可缺少的大前提,必须熟练掌握。
      穴位在中医针灸学上,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经穴又被称作“十四经穴”,即指分布在人身体十四经脉上的穴位。这十四经脉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任脉、督脉。奇穴是指在人身体上,不属于这十四经络上的穴位,因其在十四经络以外,故又称作“经外奇穴”。阿是穴是指在人身体上,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作为穴位的,所以阿是穴又被称作“不定穴”、“无应穴”和“痛应穴”等。人的身体除上述十四条经脉外,还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计六脉,故统称人体“十二经八脉”。只是在这八脉中,除任脉、督脉外,其余六脉的穴位均交汇在十四经脉穴位上,穴位重叠,形成一穴二经脉。
      点穴术的穴位分类、辨认经脉基本上依据中医针灸学,但也有不同之处。点穴术所认穴位,是根据技击原理及制人取胜的需要,只取能够致人晕眩、恶心、呕吐、昏迷、浮肿、咳血、瘀血、颤抖等伤残,甚至死亡的穴位。点穴术选取和确认这些穴位,就是为了使敌人在搏斗中丧失攻击与防守的能力,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人体的穴位尽管有几百个,真正用于点穴的穴位却不到三分之一,只有一百多个。少林点穴术只选取人体上、中、下三部分穴位,每部分三十六穴,共一百零八穴。在一百零八穴当中,有七十二个穴位不致取人性命,仅有三十六个穴位可致人于死地。所以对穴位的分类,又有以致人性命与否,与点击后伤势轻重程度,划分为小穴、大穴(主穴)、要穴,以及忌伤穴位:致命穴、死穴、晕穴、麻穴、咳穴、哑穴、笑穴等。
      在人身体上,从头顶到足底,可谓五分一小穴,五寸一大穴。身体上部的穴位百会、中部的穴位玄机、下部的穴位涌泉,为人身体的三大要穴。若按时点穴,点中小穴,则身体致伤;若点中大穴,又不及时医治,则必定身亡。若准时点中三大要穴,无论点中其中哪一个穴位,除非由内行人来医治抢救,或许有希望痊愈,不然的话,轻则三月或半年,重则三日或七日,必绝气而死。
      点穴术中的三十六穴,一般指人身三十六大穴。由于武术门派众多,对三十六大穴的说法也并不一样,三十六大穴的穴名也不尽相同。有人以为三十六大穴都是死穴,其实不然。一般来说,三十六大穴以死穴为多,也有一些是晕麻等效果较剧的穴位。对于忌伤穴位的划分,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相作用的。如有些哑穴、笑穴、咳穴,也含有晕穴、死穴的性质;晕穴、麻穴中,也含有咳、笑的作用;晕穴、麻穴中,也含有死穴的性质。如果用力过重,点中晕穴、麻穴,甚至咳穴、哑穴、笑穴也会导致死亡。故而死穴,也只是相对而言。真正称为死穴的,应是那些点穴用力并非太重,即可造成死亡的穴位。被过重点打可导致死亡的穴位被称之为致命穴,因而死穴也只是致命穴之一。实际上人体的致命穴位并非三十六之数,三十六大穴之说,乃受道家天罡三十六之数的影响所致。
      少林派点穴术中,只取三十六个穴位,而武当派点穴术则取三十八个穴位,均称之为秘穴。虽然这两派点穴及取穴内容不尽相同,但其中的道理与目的却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习点穴术,掌握人身各部位的要害穴位,务必心术端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目的,即以擒拿歹徒、制服恶人、自卫防身为目的,切不可乱用点穴术,尤其对这三十六穴位,更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防出手伤人,甚至违法犯罪,给社会带来危害。
      点穴术中认取的人体大穴和要穴,统称为忌伤穴位。忌伤穴位,一般是指少林派点穴术中的三十六大穴。而对人体这三十六穴位的认定,在少林派的诸多记载中,亦是各言其是,不尽统一。流传最广的是福建少林寺点打法秘传,惠真禅师所藏秘本。
      惠真所藏秘本中记载的三十六大穴有:天廷穴、眉心穴、太阳穴、枕龙穴、藏血穴、华盖穴、转喉穴、闭气穴、耳后穴、心窝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中极穴、鹰窗穴、乳根穴、期门穴、正阙穴、商曲穴、章门穴、腹结穴、命门穴、肾俞穴、志室穴、环跳穴、鹤口穴、海底穴、涌泉穴。
      不难看出,上述所列穴位,并非三十六个穴位。若将双穴(人体上左右对称的穴位)按单一穴位计算,那么以上各穴合计不足三十六个穴位;若将双穴按左右各为一穴计算,以上各穴合计又超出三十六个穴位。
      又有少林绝技秘本记载,点穴术中三十六主穴(即大穴)有:百会穴、太阳穴、鼻梁穴、人中穴、牙腮穴、开空穴、天井穴、肩元穴、七坎穴、玄机穴、将台穴、期门穴、气门穴、章门穴、丹田穴、下阴穴、白海穴、曲池穴、脉腕穴、阴冲穴、太溪穴、太冲穴、涌泉穴、天股穴、对口穴、凤眼穴、凤跟穴、凤尾穴、挂膀穴、脊梁穴、脊心穴、精促穴、笑腰穴、敲尻穴、踝骨穴。此三十六大穴与惠真藏本忌伤穴相比较,虽然有雷同穴位,但数量较少,其穴位大部分分布在人体面部、背部和下肢。
      武当派点穴术所取忌伤穴位有三十八个,即云门穴、尺泽穴、少商穴、合谷穴、曲池穴、曲差穴、迎香穴、晴明穴、乳根穴、丰隆穴、志全穴、承筋穴、血海穴、腹哀穴、肩井穴、喉中穴、心窝穴、少海穴、小海穴、少泽穴、神门穴、天窗穴、涌泉穴、曲商穴、曲泽穴、俞府穴、天池穴、劳宫穴、阴池穴、天井穴、耳后穴、风池穴、环跳穴、窍阴穴、中封穴、阴包穴、期门穴、章门穴。
      以上所列各派之大穴,除了有同穴异名的情况外,在人体上所选择的部位也各有所侧重。点穴术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熟练地掌握好每一个忌伤穴位的作用,即穴位效应;如何准确无误地掌握好每一个忌伤穴位在人身体上的位置,即达到一眼看穿的境地;如何运用正确的点击方法,掌握好点穴时机,以实施一定的技击手段来对付敌人,即达到以一指之力而制敌于脚下的最佳效果。因此一般来说,对这三十六穴位的具体确定及是非的追究,便自然不会成为点穴术的关键问题。
      忌伤穴在人体能否准确定位,与点穴术能否取得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人体各部位的认穴与取穴,应当有足够的认识。否则一指点穴下去,点穴位置不对或不正,达不到应有的穴位效应,倒不如击其一拳或砍其一掌效果显著。当然,忌伤穴位大部分都位于人体薄弱部位,一拳一掌之下,无疑也要比打击在其它部位要厉害得多了。
      点穴术在人体上的定位办法很多,有解剖标定法,即按照筋骨及脏器标志来取穴;有中指同身寸法,即以本人中指中节侧面两端横纹间距离折为一寸,用于四肢与脊背取穴;有骨度分寸法,即将人体全身的部位,按骨分寸,以一定的尺寸来确定穴位;还有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即取眉间、取耳下、取乳中、取颅顶、取足心、取鼻尖、取脐正等。中国医学《千金方》一书中说,穴位多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也就是说,人身穴位大都在肌肉、骨节所构成的凹陷部。由此可见,人体的肌肉与骨节,可以作为穴位的定位标志。因此,不论使用哪一种取穴方法,熟悉和掌握人体的各个部位及基本骨骼,都是十分必要的。
      人体是由头部、颈部、躯干和上肢、下肢五部分组成的。头部是指面部与后脑,即发际线以里的部分;颈部是指头部之下、躯干之上的部分;躯干是胸部、腹部、肋部、背部、腰部、臀部的总称;上肢是由肩部、臂部(大小臂)及肘关节、腕关节、手掌和手指组成;下肢是由胯部、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和足部组成(图1)等。
      人体骨骼主要有头部的颅骨,颈部的颈椎骨,躯干部的锁骨、肩胛骨、胸骨、肋骨、脊椎骨、尾椎骨、盆骨等,上肢的尺骨、挠骨、掌骨和指骨,下肢的大腿骨、膝盖骨、胫骨、腓骨、踝骨和趾骨(图1)。
      医学常用的穴位定位的方法,一般是采用骨度分寸定位法,即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的长度,作为量取穴位的标准。无论男女老幼,也不分高矮胖瘦,均按这个标准来测量。例如头部,前发际到后发际之间定为十二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定为九寸(图3)。
      此法在点穴术中,尤其是在练习认穴定位阶段,颇为简便准确。尽管如此,此法也须经常练习。心中要经常默测暗算,在自己身上或同伴身上,模拟练习认穴与定位,久练才能达到掌握纯熟、应用自如的地步。
      骨度分寸定位法,只适用于人身静态取穴,即对方身体静止不动,以便取穴,只有在医疗过程中才会得到对方的配合。而在技击点穴中,欲施点穴术而制对方,对方不可能身体不动而等待被制服。这时的认穴和穴位的定位,就应该以观察为主,运用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如印堂穴取对方的两眉之间、膻中穴取对方的两乳之间、两耳尖直上的会合处为百会穴、垂手中指端处为风市穴、眉内端为攒竹穴、眉心下凹处为山根穴、鼻尖为素蓼穴、对脐取命门穴、十一肋端取章门穴等,以这种方法来记取穴位,既便对手身体不断运动,取其要穴也不十分难。
      点穴之术有三种作用:其一是制人擒敌、惩治歹徒、防身自卫;其二是救人,伤者被点打受伤之后,用点穴再将其治救过来,使之立即得救,不留残疾,保全性命;其三是保健,对一些穴位进行按摩,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以收延年益寿之效。
      下面就依照人体的颅部、面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臀部、臂部、手部、腿部和足部计十三个部位,对人身各个大穴的穴位效应进行逐一阐述。
      
      一、颅部忌伤穴位
      
      这里所说的颅部,是指除面部以外的头颅部分,即生发的部分,包括与面部相对的额部、耳后及颈上发际所围的部分(图4~图6)。
      颅部由巅部(俗称为头顶)、囟部(婴儿前顶跳动处,头顶前部中央)、枕骨部(俗称后山骨至枕骨处,即枕骨两旁的高起处)、完骨部(即耳后的高骨,又称寿台骨)等部位组成。
       颅部的主要骨骼是颅骨。
      颅部有四条经络(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三焦经)、三条脉络(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约三十五个穴位(胃经一个穴位:头维穴;膀胱经八个穴位,即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胆经十二个穴位,即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穴、完骨穴、本神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三焦经四个穴位,即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督脉十个穴位,即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因阳维脉和阳跷脉上的穴位,均交汇在上述四经一脉之上,故而不再赘述)。
      颅部的主要忌伤穴位有十个,即百会穴、囟会穴、后顶穴、神庭穴、耳后穴、枕骨穴、天柱穴、风池穴、哑门穴、风府穴。
      (一)百会穴
      百会穴,也作百汇穴,其别名较多:三阳穴、巅上穴、五会穴、天满穴、天空穴、泥丸宫、泥宫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督脉。
      百会穴位于头顶心部,头颅前后正中线上,以头后发际直上数七寸,头顶旋毛中心处即是。也可以头颅前后中心线与两耳尖直向上连线之交点处确定。
      百会穴为人身三大要穴之一,此穴被击之后,轻者可导致脑震荡,损害大脑神经中枢而致人头晕目眩、巅顶剌痛、痛不可忍、头部烘热,甚至出现神志昏闷、人事皆迷、醒后出现失音不语的症状,同时伴有耳鸣、耳聋症状。被重击之后,可使头骨破裂(因这部份骨质疏松),脑裂身亡,无法医治。
      此穴按摩之,则可医治头痛、目眩、中风、癫狂、脱肛及阴挺不寐等病症。
      (二)囟会穴
      囟会穴,别名顶门穴、头顶穴、元宫穴、顶门心、头顶心。其穴为单穴,穴属督脉。
      囱会穴位于颅顶,即头颅正中线上,百会穴前下三寸之凹陷中。
      囟会穴内为颅骨与大脑,所以历来被视为人体穴位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大穴,此穴一旦受伤,极易造成生命危险。被重力打击之后,重者昏迷,人事不省;即使被救醒,三日内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医治,同样也会出现危症。轻者则头部剧痛,尤其伤处更甚,并有抽动发生,同时伴有晕眩、耳鸣、耳聋、神志呆痴等症状。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痔、鼻痈、癫疾等病症。
      (三)后顶穴
      后顶穴,别名顶门穴、顶后穴、交冲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督脉。
      后顶穴位置在头颅前后中心线上,由百会穴向后,竖直下数一寸五分处即是。
      后顶穴落于枕骨边缘,附近有左右枕动脉、枕静脉吻合网,并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因此被轻击后可导致脑震荡,致人晕眩;被重击后,可使人伤残。
      此穴按摩之,则可医治头痛、眩晕、偏瘫和癫痫等病症。
      (四)神庭穴
      神庭穴,别名法际穴、天关穴、天平穴、天廷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督脉。
      神庭穴位于前额,即面部鼻梁竖直向上入发际,距发际正中五分处即是,与百会穴相距五寸。
      神庭穴被点击损伤,会出现头部晕痛,并牵引项背出现疼痛现象。严重时可出现神志昏迷、痴呆少语、口角流涎的症状。如若出血,最怕受风邪。若风邪侵入,致受伤处发肿者,不出三日,必死无疑。出血还不可怕,只要其未见风,也无肿胀,及时救治,尚可免一死。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头痛、眩晕、癫痫和惊悸等病症。
      (五)翳风穴
      翳风穴,别名耳后穴、藏血穴。其为双穴,穴属手太阳三焦经。
      翳风穴位于两耳垂后方凹陷处。
      翳风穴落于神经丛,头颅血管内流转弯之处,是一大穴。此穴被点中,可导致脑充血。轻伤者,半月耳内流淌血水而死;重伤者,周日内七窍流血而亡。少林伤科治疗解救秘方中,对翳风穴(耳后穴)又有藏血穴一说:“近耳后又有藏血穴,属手太阳经,左有厥阴穴,属肝胆经,受重伤者必死,失血多者,亦不可治。虽失血甚微,而被风邪侵入创伤,以致浮肿者亦不救。伤稍轻者,可用专方医治。”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耳聋、耳鸣、颊肿、口眼歪斜、牙关紧闭等病症。
      (六)脑户穴
      脑户穴别名较多:玉枕穴、枕龙穴、窍阴穴、合颅穴、枕骨穴、后枕穴、骨枕穴、督脉穴、后龙脉穴。其为单穴,穴属督脉。
      脑户穴位于脑后枕骨之上,在头部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
      脑户穴主管人体十二经,为一身之主,生命之根,不可损伤。此穴若被击中,则脑骨髓受损,周日内必死无疑。极重者,当日即死。
      此穴按摩之,则可医治头重、头痛、眩晕、癫痫、面赤、目黄、音哑等病症。
      (七)哑门穴
      哑门穴别名、对口穴、舌横穴、舌厌穴。其为单穴,穴属督脉。
      哑门穴位于颈后,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凹陷之中。
      哑门穴一向被认为大穴之一,深部有脊髓,表层有枕动脉、枕静脉分支,并布有枕大神经支等。此穴若被重力点击,则可使人昏迷不醒,或颈疲头不能抬、舌僵口不能语、两目无神、舌尖外吐。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中风、癫狂、痛症等疾症。
      (八)天柱穴
      天柱穴,别名天股穴。其为双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天柱穴位置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五分处,于哑门穴处,再向左或向右平直横开一寸三分处即是。
      天柱穴是枕动脉、枕静脉干和枕大神经干集中处,被击点后,脖颈僵直,不能扭动。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病症。
      (九)风池穴
      风池穴,其为双穴,穴属足少阳胆经。
      风池穴位于耳后发际边缘之凹陷中,与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横平交点处即是。
      风池穴在颈后,布有枕动脉、枕静脉分支和枕小神经支,若被强力点击之后,重者眩晕倒地,不及时抢救必死;轻者头痛眩晕,鼻眼流涕淌泪,头部与颈部强痛不止,活动不灵,耳鸣作响。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头晕、头脑强痛、目赤而瘀肿、中风、耳鸣等病症。
      (十)风府穴
       风府穴,别名舌本穴、曹溪穴、鬼枕穴、鬼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督脉。
      风府穴位于颈后正中线,后发际上一寸处,大筋内凹陷之中。
      风府穴下有枕动脉、枕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深有环枕后膜及小禽延髓池,上布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支,经络直通胸海。重力点击之,则颈项强痛,不能转侧。重者中枢神经受阻,精神呆滞,半身不遂;轻者头晕目眩,咽喉肿痛,舌强不语。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癫狂、痫症、癔病、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悲恐惊悸、眩晕、目痛、颈项强痛及咽喉肿痛等疾症。
      
      二、面部忌伤穴位
      
      这里所说的面部,是指除生发以外的头颅部分,其范围为额头、耳前、下颏所围部分。面部除由眉、眼、鼻、嘴、耳组成外,其主要部位还有额部,即眉上发下之处;颧部,即眼眶下外侧突起的高骨之处;颊部,即双耳前,脸面两侧之处;腮部,即口旁颊前皮肉空软之处;颏部,即俗称为下巴壳;颌部,即颏下结喉上,二侧皮肉空软之处等部位组成(图4,图5)。
      面部主要骨骼有正面颅骨与颌骨。
      面部有六条经络(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有五条脉络(任脉、督脉、冲脉、阳维脉、阴跷脉),约有三十二个穴位(大肠经两个穴位:口禾�穴、迎香穴;小肠经两个穴位:颧�穴、听宫穴;三焦经三个穴位:耳门穴、耳和�穴、丝竹空穴;胃经七个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膀胱经两个穴位:睛明穴、攒竹穴;胆经八个穴位:童子穴、听会穴、上关穴、颌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阳白穴;任脉一个穴位:承浆穴;督脉四个穴位:素�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冲脉,阳维脉、阴跷脉的穴位,均交会在上述三经二脉上,故不再赘述。另外三个穴位是经脉外奇穴:眉心穴、太阳穴、鼻梁穴)
      面部忌伤穴位主要有七个,即太阳穴、眉心穴、鼻梁穴、水沟穴、颊车穴、大迎穴、迎香穴。
      (一)太阳穴
      太阳穴,别名前关穴、阳角穴、当阳关穴,又有人称左侧是太阴穴,右侧是太阳穴。其穴为双穴,穴属经脉外奇穴。
      太阳穴位于双眼眉梢外侧,即眉梢与外毗之间,向后约一寸的凹陷之中便是。
      太阳穴是人身脑骨结合处,被点击之后,重则可令人昏闷不醒,严重时即可以造成死亡。只有被损及耳目,流血成凝者不死。伤后亦不可见风,若风邪侵入发肿,则必死无疑。如医治不当,则可出现长期太阳穴痛、眼目昏花、步履虚浮不稳、神疲乏力等不能消除的症状。此穴伤之,若不急治,则危在旦夕,不可忽视。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头痛与眼疾等病症。
      (二)印堂穴
      印堂穴,别名眉心穴、鱼腰穴、鱼腹穴、鱼笠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经脉外奇穴。
      印堂穴位于双眉连线中心处,是面部的主要穴位。
      印堂穴侧邻额内动脉、静脉分支,内布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乃是非之地,被点击之后,重者若受伤出血,则不易救治。即便未出血水,因受伤过重而致面部浮肿,若头部肿大如斗,剌痛难忍,数日内也必死无疑。如受伤轻微,头部昏闷沉重,时见昏花,眉棱骨痛,鼻腔胀塞不适,并未见出血水,也未见其浮肿,则可用专方医治,得以免死。此穴一但失治,则必致目盲。
      此穴按摩之,可医治头痛、眉梢骨痛、两目赤痛等病症。
      (三)鼻梁穴
      鼻梁穴,别名山根穴、鼻柱穴、乔空穴、架梁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经脉外奇穴。
      鼻梁穴位于鼻梁骨之上端,鼻尖与眉心之中间即是。
      鼻梁穴为神经丛集聚之处,被强击之后,轻者双泪俱下,疼痛难忍,重者头晕目眩,丧失反抗能力,甚至鼻梁骨折断,鼻梁坍塌,骨头内陷,剌进大脑,无法医治。
      (四)水沟穴
      水沟穴,别名人中穴、鬼市穴、鬼客厅穴。其穴为单穴,穴属督脉。
      水沟穴位于嘴唇上方,人中沟中央,靠近两鼻孔中间处即是。
      水沟穴上有上唇动脉、静脉,下有眶下神经支,又潜伏面神经颊支,二神经支汇聚,若被重击之后,可导致面肿、口噤不开、饮食难进,甚至昏晕不支、失音不语,就地被俘。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癫狂症、中风、昏迷、口眼歪斜、面肿牙闭等病症。
      (五)颊车穴
      颊车穴,别名颊牙穴、曲牙穴、牙腮穴、鬼床穴、机关穴、翻车穴。其穴为双穴,穴属足阳明胃经。
      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一横指的凹陷中。
      颊车穴在两颊之间,犹如车轮之中轴,若被重力点击之后,即似车轮失去重心,出现嘴张眼斜、牙齿不拢、疼痛难忍症状。
      此穴按摩之,可医治牙痛、面肿、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等病症。
      (六)大迎穴
      大迎穴,别名开空穴、髓孔穴。其穴为双穴,穴属足阳明胃经。
      大迎穴位置在下颌角前一寸三分,凹陷之中的动脉处即是。
      大迎穴若被重击之后,则全身酥麻,疼痛难忍。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牙关紧闭、口喁瘀肿、牙痛等病症。
      (七)迎香穴
      迎香穴,别名冲阳穴。其穴为双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旁各五分处,鼻唇沟中。
      迎香穴处,面动静脉与眶下动静脉分支密布,面神经与眶下神经吻合丛集聚,正是居于面部危险三角区中,若被重力点击之后,则口眼歪斜,疼痛难忍,不能自持,无力反抗。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面部搔痒、浮肿、鼻塞、口喁、不闻香臭等病症。
      (八)耳门穴
      耳门穴,别名黄蜂耳穴。其穴为双穴,穴属少阳三焦经。
      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骼状突之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即是。耳门穴主隶气穴,伤之则气闭壅阻,妨碍血行。如用双掌齐下,强力点击左右耳门,则掌力内震,脑神经和血管就会受到剧烈的震动与破坏。重者即可身亡;轻者昏迷不醒,醒后口噤不语、耳痛、耳聋、耳鸣、头疼、脑晕、牙床不能活动等症状。
      此穴按摩之,则可以医治耳痛、耳鸣、齿痛、颈颔痛等病症。□

    相关热词搜索: 点穴 系统 术筑基功真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