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海尔:自力更生的全球本土化

    时间:2020-10-11 09:39: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GE有意退出家电,这对海尔来说,是决胜美国市场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但张瑞敏在踌躇半年之后,最终于2009年2月19日亲自放弃。

    放弃的背后不是畏惧,恰恰是海尔对原有国际化道路的坚持。

    在国际化问题上,张瑞敏一直有一个观点:“国际化就是本土化,什么时候,美国人不再认为海尔是中国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海尔在美国就算成功了。”

    中国企业出海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是买(并购),这是最直接的,但也是风险最大的,只要有钱有能耐,从产品、技术到销售渠道,可以一步到位,行此棋者,如联想、工行、万向均是;
    第二是建,自己建厂,建渠道,打品牌,三一重工、海尔均属此流派;
    第三则借,跟当地名企合资、合作,只取其中的市场或技术等关键资源,此一派以华为最为典型。

    但海尔不是盲目到一个市场建厂,而是遵循“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原则。1999年,海尔在美国冰箱市场销售量超过30万台,达到了其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但与只做市场不同,一旦建厂,就要保持厂子的运转,就需要渠道与市场的推广,尤其是品牌。

    海尔彼时进入美国市场不过3年时间,一年销售额不到2亿元,利润征5%以下,但海尔已经拥有美国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工厂,再加上2002年花费1450万美元买下的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更名“海尔大厦”),已经陷入投资循环。

    实际上,海尔美国不是其唯一会消耗现金之地。也在1999年,海尔集团欧洲分部成立,并在2001年夏天以700万美元买下意大利一家生产成本较高且设备老旧的工厂。

    海尔想凭借欧美市场打造高端家电生产商的意图,很难说最终获得了成功。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海尔高端电器产品市场份额始终无法提升,只在利润微薄的小型产品还有优势。

    相比在欧美的苦撑,海尔在东南亚、中东,东欧的发展倒颇顺利。但这决非依靠其在欧美市场的“品牌”,海尔早在1995年便进入印尼,随后在1997年进入菲律宾、马来西亚。

    海尔在这些地区的发展,确实有得益于来自欧美设计中心的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的产品,这即包括其在印尼断电100小时不化冰的冰箱,也包括在中东可洗土豆的洗衣机。

    但在1999年之后,海尔的市场重心开始向发达国家转移,转向品牌建设,一度有声有色,但后续乏力。

    海尔的增长在2005年到达极限,其在国内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当年的全球品牌宣传和维护费用不足2000万美元,而LG在中国一个季度就投下600万美元的广告。

    也许是意识到危局,张瑞敏在这年4月称,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遭到国外竞争对手阻击,过得去就是成功人士,过不去就将是烈士。

    海尔战略转变的机会却恰好已送到门口。

    这一年,美泰克有意出售。因原有国际化战略受挫,海尔决定一试,提出以每股16美元的价格并购(承担债务),但竞争对手惠而浦突然愿意以每股17美元并购美泰克,海尔被迫于7月放弃,并从此在国际化道路上沉寂接近两年。其在2007年开设印度工厂,再次找到了出海的感觉。

    2008年,海尔又遇到一个更大的机会,GE在3月宣布出售家电部门,并称海尔是其考虑的企业之一,但张瑞敏犹豫再三,最终选择放弃。放弃的理由中应该包括中国制造业之前大型海外并购的成功率极低,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海尔正面临转型。

    张瑞敏准备大幅调整海尔的商业模式,国际化道路自然也要客随主变。

    相关热词搜索: 海尔 自力更生 本土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