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史记》时间副词的反向夸张用法

    时间:2020-11-25 12:17: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卯根

    提要时间副词的记时含义原本有长短久暂之分,但《史记》出于表达作者特定情感和人物特定心理的需要,用本来表示长久之词描写实际短暂的时间,而用本来表示短暂之词描写实际长久的时间,从而将长久的时段夸张得很短暂,将短暂的时段夸张得很长久。就此类时间副词的个体而言,呈现出使用意义与其固有意义的背离,隐含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的反差。

    关键词时间副词时段反向夸张预设机制

    出于纪传体史书的需要,《史记》中表示时间久暂的副词及副词性结构异常繁富。将它们固有的记时含义与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就会发观,有些时间副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时间范畴,其字面意义与句中所反映的实际时段彼此背离,表长久的概念与表短暂的概念相互倒挂。例如:

    (1)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李将军列传》)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李广“家居数岁”之久,而冠以表时间短暂的“顷之”;
    陈胜“怅恨”不过持续至说出“苟富贵,无相忘”而已,却申以表时间长久的“久之”。在这里,“顷之”和“久之”都临时具有了与各自固有的时问外延相反的记时含义。将此二例与现代汉语所谓“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一眨眼,好多年不见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掌声经久不息”等等做纵向比较,除显示出表达方式的继承性之外,不难看出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反向夸张,即把本来短暂的时段延长,把本来长久的时段缩短。

    先民表达对于时间的夸张,最初是与比喻手法融为一体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这是在夸张时光流逝的迅速。“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又是在夸张时间推移的迟缓。至于运用时间副词直接表达对时间的夸张,司马迁当推第一人。在他笔下,时间副词不仅用以客观记述相应的时间范畴,而且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倾注主观情感的修辞手段。上举例(1)呈现“顷之”与“数岁”的背离,借以夸张日月流逝之迅疾,抒发对一代名将竟无用武之地的深切惋惜。《汉书》删去“顷之”,也不言“家居”,这种主观情味便不复存在。例(2)巧用“久之”,极言“怅恨”之异乎寻常,突出陈胜内心郁积深重,为英雄人物进出那一番“鸿鹄之志”作了极为自然的铺垫。

    《史记》对时间的反向夸张是以人的时间知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时间长短久暂的感受与当时的心情密切相关。同样一段时间,心境不同的人各持不同的评价尺度。如:

    (3)公惧,坠车伤足,失屦。反而鞭主屦者茀三百。茀出宫。而无知、连称、管至父等闻公伤,乃遂率其众袭宫。逢主屦蒂,茀曰:“且无入惊宫,惊宫未易入也。”无知弗

    ,信,茀示之创,乃信之。待宫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户间。良久,无知等恐,遂入宫。(《齐太公世家》)

    (4)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日:“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日:“范叔不出,何也?”(《范睢蔡泽列传》)

    (5)盎告归,道逢丞相中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袁盎还,愧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谒,求见丞相。丞相良久而见之。(《袁盎晁错列传》)

    (6)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张释之冯唐列传》)

    惟其所待心切,方显得时光老人步履蹒跚。例(3)公孙无知等人正处于存亡之际;
    例(4)须贾出使,寄秦相以厚望;
    例(5)袁盎受辱,急于发泄满腔怨忿;
    例(6)长安县人为躲避皇帝车驾而惊恐地藏在桥下。本不算长久的时间,司马迁用“良久”、“久之”加以夸张,描摹出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时间感受,从而折射出各自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这种时间夸张建立在人的心理体验基础之上,所以下面两例中对同一时段分别用“有顷”和“久”加以概括,人们并不觉得自相矛盾。

    (7)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滑稽列传》)

    (8)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同上)

    作者利用时间副词的记时外延与实际时段的背离来夸张时间的长度,无论是描写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是表现自我心理体验或特定思想感情,都充满着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将此类现象称之为时间副词的主观反向夸张用法,而将时间副词的一般使用现象称之为客观描写用法。在上述例(7)、(8)中,“有顷”的概念外延与实际时值相吻合,属于客观描写用法;
    而“久”的概念外延则超越了实际时值,属于主观夸张用法。

    尽管表长久的时间副词与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但各自表示的时段概念又有相对的尺度范围。“久之”之类表示相对长的时段,“顷之”之类表示相对短的时段,呈现非此即彼的专指性特征。在认识时间副词的专指意义是否与实际时值构成背离的过程中,言语的预设机制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具体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时间副词来表达,人们有一定的衡量尺度。我们之所以发现例(1)“顷之”与“数岁”之间的反差,正是言语的预设机制所使然。其次,像例(1)那样直接说明时段长度的情形是极少的,具体的时段大都隐含在语境之中。人们凭借一定的背景知识,对于两事间隔的时间或行为动作所持续的时间有一个相对的感知外延,据以判断隐含于语境中的时段是长是短,从而沟通时间副词与时值之间的联系,这同样也是言语的预设机制所使然。我们能够发现例(2)至例(6)中“良久”、“久之”与各自相对应的实际时段形成背离,恰恰体现出言语的预设机制捕捉识别语境信息的作用。

    相反,有的时间副词表现为概念的泛指性,只强调时间的间隔,不计较时段的长短。它们在言语中可以分别与长时段和短时段相对应,不会构成与语境中时值的背离,理应排除在主观夸张之外。如“已而”,表示某件事情过去以后,又发生一件与此相联系的事,略等于“后来”或“不久”。在具体言语中,如果两事相隔长久,便与“后来”对应;
    如果两事相隔短暂,便与“不久”对应。《史记》中“已而”凡106例,都可以作如是处理,无疑属客观描写用法。

    综上,时间副词主观反向夸张用法的要素可以归纳为两点:A.时间副词本身在时段概念上必须具有专指性;
    B.时间副词时段概念的外延与句中表述的或语境中隐含的实际时间长度相背离。据此原则,能够有效地区分同一时问副词的不同用法。例如:

    (9)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绛侯周勃世家》)

    (10)范蠢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越王句践世家》)

    (11)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别致赀累巨万。(同

    上)

    “无何”、“无几何”原本表示两事相隔的时间短暂,具有专指性。例(9)明言“天子且至”,其时段断然不会长久,“无何”与短时值相对应,属客观描写用法。例(10)、(11)中的“无几何”、“无何”显然都是主观反向夸张用法,因为以耕田畜牧和候时转物的方式致富需要一定的周期。这样,时间副词的概念外延与实际时值形成背离,原本较长的时段被夸张到极短的限度。在行为时间与行为结果的对比中,范蠡致富的能力非凡便不言而喻。现代汉语所谓“短短几年工夫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之类,正与上述主观反向夸张用法~脉相承。又如:

    (12)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魏其良久乃闻,闻即恚,病痱,不食欲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3)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韩御史良久谓丞相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内愧,杜门错舌自杀。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武安谢罪曰:“争时急,不知出此。”(同上)

    “良久”原本表示时间间隔长久,具有专指性。例(12)载魏其侯窦婴因灌服事牵连获罪,被拘禁在都司空狱中,与外界信息隔绝,所以很久之后才获悉灌服全家被处决之事。司马迁用“良久”客观地反映了“悉论灌夫及家属”与魏其“乃闻”之问的时间长度,当归入客观描写用法。例(13)载汉武帝命朝臣评判魏其侯窦婴与丞相田蚧孰是孰非,御史大夫韩安国两头讨好,回避矛盾,因而遭到丞相怒斥。为避其锋芒,韩御史待丞相怒气减退之后,才从容答复,晓之以理。一问一答之间,与上一例“良久”的时值相去甚远,显然此例的“良久”并非其原本的时间范畴,而是将短暂的时间延长,从而凸显韩安国畏惧的心理和冷静睿智的个性。

    表时段久暂的时间副词可以分别补充说明同一个行为词语,何为主观反向夸张用法,何为客观描写用法,同样能依据上述原则加以辨识。如:

    (14)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日:“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史记·汲郑列传》)

    (15)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日:“然。”曰:“大王料

    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淮阴侯列传》)

    上述两例中,“有间”的原本意义表示时间短暂,“良久”的原本意义表示时间长久,所补充说明的中心语同为“默然”。事实上,对话情境中的“默然”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显然,例(14)“默然有间”为客观描写用法,所以《汉书·汲黯传》删去“上默然有间”五字,原文的语义信息并未减少或改变什么,或者说“上默然有间”的内容犹在不言之中。与此相对,例(15)“默然良久”则属于主观反向夸张用法,因而《汉书·汲黯传》只得照录《史记》原文,否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感情色彩就会大打折扣。这两种用法的修辞效果大相径庭。“默然有间”只是客现地陈述沉默行为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而“默然良久”则对沉默行为在时间上的表现实质具有强调深化的作用。沉默本是一种心理行为,对话中的沉默表现为不即时作答或无以应答,造成交流过程的时间间隔或终止。然而沉默只是表象,对话人的内心活动仍在持续。因此,例(15)用时间副词“良久”来反向夸张“默然”在时间上的长度,恰恰强调深化了“默然”的心理实质。韩信所提出的问题无疑触及到刘邦的自尊心,他不便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司马迁用“良久”将对话中的时间间隔夸大,就等于延长了刘邦心理活动的过程,使刘邦当时那种难为情的复杂心态得以充分展示。

    相关热词搜索: 史记 副词 用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