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解读和建言,台生也有份

    时间:2020-11-28 04:09: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程朔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台声》记者在采访报道在陆台生学习生活情况时,了解到很多台生对于全国两会的召开,其实是极为关注的。《台声》认为,台生群体对于全国两会的这份热情,反映出的信息非常积极;
    《台声》总结,台生们的关注,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首先,部分台生会在自己所处的圈子内,积极参与解读全国两会上发出的声音;
    其次,则是部分台生希望深入了解关于全国两会的运行机制、人员组成、作用意义等方面的情况,希望参会台籍代表委员能够通过全国两会建言献策的渠道,帮助台生群体反映、推动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

    注视着全国两会的台生中的一个代表,便是郑杰榆,他被许多在岛内的朋友称为“地道两岸人”,这缘于他2008年就开始往返两岸学界间或讲课、或培训,并最终到北京清华攻读公共管理博士。也由于自从到北京,他就一直有意识地努力让自己融入北京,从舌尖的京腔到脚下的布鞋,北京人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品位、眼光、甚至视野,都被他用心描摹。也正为此,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大事之一,全国两会,也当然地成为郑同学每年初春时候,眼睛关注、大脑思考的重要话题。碰巧,他的博士生导师王名教授,正是一名政协委员。

    感悟“进”字新注脚

    2014年全国两会刚刚开始不久,郑杰榆同学就将个人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时的一个感想告诉我们,希望分享、交流。他说,关于最新的两岸年度汉字“进”,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了更新更有利的“注脚”。

    郑杰榆首先表示,从最新的两岸年度汉字“进”字获选来看,两岸透过文化、经济、学术等交往越来越靠近,两岸关系好似完全积极地持续进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台湾显示还有不少人有着对两岸关系的多元解读,以及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多元意识。所以,当在诸如中小企业聚集的商会、充满公民意识的社区发展协会、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组织、相关部门的专家咨询会议等的公共场合中,有机会与不同群体对话与大陆相关议题的时候,自己或者同仁经常能感受到一股“想进又怕近、愿近又怕进”的集体情绪。之前,自己一直找不准回应这样感受的一些论据,直到这次两会中,听了李克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后,才觉得找到了新的角度,来给“进”字加注。

    郑杰榆认为,如果说民心之所向,无论大陆或台湾人民,向往“善治”(GoodGovemance)必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集。那是具备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性、回应性、有效性的政府,为人民谋求最大福祉,让政、经、社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而大家恰恰可以发现,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有内容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浮现了四个与“善治”十分密切镶嵌的视角,分别是“法治”、“共治”、“自治”与“德治”。

    郑杰榆表示,他所体味到的“法治”视角,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他举例补充说,从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反腐倡廉的各种具体措施与成果,不止让大陆同胞,其实也让不少台湾朋友慢慢从观望变为期待。观望是无所谓、不在乎;
    而开始期待,则是一种知道改革需要过程、决心影响进程,并开始审视,也就是关注的态势。要知道一家人之间,才会冷暖牵挂于心!彼此间更多关切,才更像一家人。

    关于“共治”视角,郑杰榆解释说,结合十八大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趋势,可以解读到“共治”正在成为一种大陆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必要的机制。台湾在“解严”后正式进入到政社分开的历程,历经20多年,“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服务格局被确定地证明是一种进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社会共治”一词,虽然只是先出现在食品打假、确保民众舌尖上的安全一节,但是这却象征了“全能国家”开始向“有限政府”这一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脚步的开始。开弓没有回头箭。相信这是落实“政社分开”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于“自治”的视角,郑杰榆分析说,延续着共治的理念,治理的主体是谁也有了新诠释。《政府工作报告》在社会治理创新一环,强调了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地位。可以形象地说,这是推动人民进入到“民主的锻炼环节”。大陆的村(居)委会体系,与台湾邻里长制度相类似。《报告》所提出的基层民主自治及社区中发展社会组织等,其实都是属民众自主管理与自我治理的范畴。令部分公共责任与义务回到人民自身,正是社会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

    关于“德治”的视角,郑杰榆说,在这次全国两会以及消息中所见的中央党校的学习会当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价值观等内容,反复被高层提及。这显示了执政思想中对于文化、伦理的进一步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对公民道德和伦理的维护与加强,一直为台湾所重视,而在当今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大陆,也正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引领与相济。”郑杰榆表示,“儒雅的人文气息,其实一直是两岸民众共同的境界追求”。

    郑杰榆从4个角度,总结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浮现出的“善治”意涵后提出,两岸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共通之处,哪怕只是在境界追求层面,越多拥有,两岸民众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感情特别是亲情也就会越深厚,两岸同胞才会更像一家人。

    他表示,关于“善治”,台湾也还有很多不足,“解严”后,不足20年的制度探索,还需要在不断付出代价中学习成长。正是兼有法治的支撑、共治的基础、自治的经验与德治的坚持,台湾社会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而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彻底实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法治、共治、自治与德治的新气象,也让两岸人民都看到了“善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履新一年的本届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真的让许多本来不太关心大陆的岛内朋友,‘感觉到有共鸣、‘有了好奇心。”郑杰榆很欣慰地告诉大家,“我真心感觉到,这让两岸人民的对话基础,有了更‘进一步的机会,让一家人之间,有了走得更‘近的理由。”

    代同学说说心里话

    郑杰榆告诉我们,据他了解,目前在北京接受高等教育的台生中,大部分是考虑在毕业后,留在大陆求职就业甚或创业的。由于即将主要生活在这里,他们对这里的社会事务也就必然会投以相对较多的关注,所以会有兴趣深入了解关于全国两会的运行机制、人员组成、作用意义等方面的情况,甚至会希望参会台籍代表委员能够帮助他们呼吁,推动一些困难的解决。郑杰榆为此举出了身边3个例子:

    首先,是他的一位蔡姓同学提出,希望代表委员们针对大学招生相关问题深入调研,并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他表示,现今两岸交流频繁,然而在台生申请阶段,台湾学生会有一些困扰,因为他们不甚了解大陆,包括大陆大学的相关情况。比如,蔡同学没到过北京,虽然报名了清华,但是所有的就学、饮食等相关信息都是在网络上找到的,一点可靠性都没有。所以,蔡同学提出,希望设立一个对台招生的专门机构或平台,甚至每年固定联合几所重点大学去台湾招生,让更多优秀的台湾学子知道有更好的选择,也让有心前往大陆读书的高中毕业生们能事先了解一些教育方针之间的差异,以便提前做好适应准备。

    然后是在清华大学就读法律专业的魏同学提出,在清华的台生虽然大都不用担心未来会没有出路,但未来有许多道路仍是不怎么明确的。而清华以外的院校毕业的台籍学生的就业难度就更大,何况还有更多学生面临着所在学校的毕业证并不为台湾当局所承认的尴尬局面。因此希望代表委员们能够向相关部门建言,一则多为台生特别是台生中的本科毕业生量身订制地组织一些就业说明会;
    二则能否出台一些特别的优待措施,帮助在陆台生毕业后尽快就业。

    另外有多位清华同学曾与郑杰榆提起,由于没有大陆的身份证,能用的证明只有台胞证,又因为这个证件有别于护照,所以常常在求职或使用支付宝等等需要明确身份信息的事务上,遇到不少麻烦。比如,北京和天津间的城际动车,用台胞证无法在机器上取票、购票,很多酒店在特殊时期也不接待持台胞证的客人;
    而台胞证太大随身携带不方便,也是个现实问题,为此,他们都希望会有台籍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一下,建议有关部门考虑,为部分需要长期在大陆生活的台湾人办理一张可更广泛使用、更有效率、有别于台胞证的身份证件。

    郑杰榆最后说,“相信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会到大陆,相信大陆会让他们感觉到像在家一样方便,甚或参加到‘家庭事务中,这样他们就会与‘家更‘亲”。

    相关热词搜索: 建言 有份 解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