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小学生心算能力培养建议

    时间:2021-01-08 20:01: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丽云

    [摘 要]解题都离不开“速度”,包括思维速度、阅读速度、写字速度、计算速度,而学生的心算能力对解题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算理,拓展训练方式,培养计算习惯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关键词]心算能力;解题速度;计算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73-02

    小学数学教材中,心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年级主要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心算训练;二年级侧重于100以内数的乘除法和两位数加减法以及整百数加减法心算训练;三年级是乘法、除法以及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心算训练;四至六年级主要是两步以上算式、简便计算及解决问题的心算训练。心算作为计算的一种基本技能和主要手段,是计算的思维基础。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章节,就是按先心算乘法再笔算乘法的层次编排的;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章节,也是按先心算除法再笔算除法的层次编排的。可见,新课程标准更加倡导学生心算技能技巧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呢?

    一、注重计算算理的分析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心算方法”,教师应注重对计算算理的分析,促进学生正确掌握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心算技巧。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时,先出示“6+4;4+6”,让学生观察算式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得出结论“6+4=10, 4+6=10,所以6+4=4+6”后,引导学生猜想其中的数学定理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列举其他案例验证猜想:(1)出示43+57和57+43两个算式,不计算,直接写下“43+57=57+43”,使学生明白不计算直接写数这种举例方法是不能验证猜想的,只有计算后,得出43+57=100, 57+43=100,才能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学生自主举例,验证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出示0.8+5.2=5.2+0.8,[15] + [35]=[35] + [15],问:“这些例子又给了你哪些启迪?”使学生明白,在举例时要考虑到加数是分数或小数的例子,不但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后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或小数的位置后和也不变。这样就完整地验证了“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运算定律。可见,学生只有准确理解算理,掌握规律,才能较好地进行心算。

    二、注重引领学生迈过心算的“坎”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承前启后的知识是学生需要迈过的“坎”。

    比如,一年级10的分解和组成,学生需要运用 “凑十法”解决20以内进位加法,这个“凑十法”就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坎”。教师可让学生在9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迁移方法,通过拼摆学具来分析数的分与合,同时编儿歌 :“9、1,8、2真调皮,7、3,6、4也淘气,5、5一起排排队,合在一起都是10。”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背诵儿歌。有了这个基础后,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就能很快理解见9凑1、见8凑2、见7凑3……的算理,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快速心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五年级的通分、约分就必须以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为基础。给[7590]约分时,心算熟练的话就能直接找到公因数15,约分得[56],而心算不熟练的就只能先找公因数3,约分得[2530],再找公因数5,约分得[56]。虽然殊途同归,但速度就大不一样了,所以熟记乘法口诀就显得尤为重要。类似这样的“坎”还有很多,教师要多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基础性和连续性,做好相关知识的衔接与延伸工作。

    三、注重课前3分钟心算训练

    在帮助学生弄清算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细心勤思、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准备心算卡,每节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心算训练。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每节课前可准备10~15道心算题,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用二至四分钟的时间完成。比如,低年级:8+5、9+4、10×5、18÷3等;中年级:25+75、64+36、16×3、160×3、120÷30等;高年級:1.25×8、250×4、3.14×8、15.7÷3.14等。持之以恒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升学生听题的专注力,使学生的心算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准确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注重训练形式的灵活多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算兴趣,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心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自制心算卡片、给小动物送信、对口令、小组比赛等方法,使学生感到心算练习不单调、不乏味。再次,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一年级“10的加减法”,让学生先通过动手操作、对口令等方法掌握算理, 再设计“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扮成小蜜蜂:“我是小蜜蜂,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 “2和8合起来组成10,2+8=10,8+2=10。”……这样,学生基本可以顺利记住10以内数的加法表和减法表。

    五、熟记常用的心算数据

    心算是笔算的基础,学生在解题时会用到一些常用数据。比如,整数计算:25×4=100,125×8=1000,25×8=200,125×4=500等;分数小数互化:[12]=0.5、[14]=0.25、[34]=0.75、[18]=0.125、[38]=0.375、[58]=0.625、[78]=0.875等。再如,计算圆面积、圆锥体积、圆柱体积时都要用到圆周率的倍数,所以熟记3.14对应的1~9倍的数据也可提高计算速度。只有不断加强训练和记忆,让学生记住常用数据,使学生达到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

    比如,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容易出现将“8-4÷2=6”错误计算成“8-4÷2=2”,将“25×4÷25×4=16”错误计算成“25×4÷25×4=1”。出现错误的原因往往不是计算方法问题,而是审题不认真,对题目结构观察不够仔细,如想当然先算两个“25×4=100”,再算“100÷100=1”,则是缺乏理性分析。针对此问题,为避免学生不加分析,想当然心算,可让学生给计算步骤画线,标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学生完全弄清思路后,再简化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技能;其次,针对学生错因收集部分典型题,特别是形近而易错的题,如4×4÷4×4和(4×4)÷(4×4),90÷15+15÷3和90÷(15+15)÷3 ,使学生通过对比和辨析,弄清算理,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培养鉴别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把易错题抄在易错题本上,详细分析出错原因,并在班上交流,这本易错题本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使复习效率大大提高。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了留一份心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逐步养成了。

    总之,心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让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记忆、应用,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

    (责编 童 夏)

    相关热词搜索: 心算 小学生 培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