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申请书 > 正文

    科大精神大家谈

    时间:2020-07-26 08:09: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科大精神大家谈(之一)

     创新 :科大的精神支柱

     辛厚文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个学校的特点是件很难的事情。从精神理念的角度来说,我愿意选“我创新,故我在”。当然,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可能很全面,要是罗列很多也就不 

      成其为特点。真正来说,科大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大的存在。

     中国科大是教育创新的产物。中国科大在安徽合肥的成名也是创新的结果。未来中国科大能否生存发展,关键就看是不是坚持创新。有创新才是科大,没有创新,科大就不成其为科大,虽然还是一个高等学校。

      从学生角度来说,科大学生最特出的特点勇于创新。我们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普遍的反映是,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他们感觉到科大学生就是与别的学校的学生不一样。只要是科大的学生,他就有这个特点,不管他是在科研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

     从我们的教师队伍来看,什么是科大教师的精神?就是敢于创新。科大迁到合肥的时候,留在学校的教师当时有什么名望?为什么能够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呢?不就因为有这种精神在支持吗?当时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顶着压力干的,经常挨批,少年班至今还在受到质疑。但是我们有许多创新举措,到现在都很有生命力。这就说明我们的创新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推动了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我们的科研论文很多,在科研上做出了很多成就,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都在做科学最前沿的东西。虽然我们把握不一定很准,但是我们敢干,我们做出来的科研世界上都很重视很感兴趣。

     所以,无论从学校的发展,还是从学生的素质、从教师队伍的状况等方面来看,科大精神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新。

      大学的精神是历史形成的,是对学校历史的反映,而今天我们提炼科大精神,更重要的是科大未来的发展要靠什么精神来支撑?中国科大只有继续保持创新的品格,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作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中国科大应该在如何办教育、如何培养人才这些方面永远走在中国最前面。就我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科研上的成就也不少,但是我们已经不再处于中国教育的领先地位,我们要承认这种历史现状。

      建校初期,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方针的创新,现在全国有那么多的学校都叫科大大学,这就说明这种办学模式是具有活力的。七八十年代,科大在合肥什么也没有,为什么科大一下子就起来了?在全国的影响那么大?

      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文革以后,国家要实现拨乱反正,教育究竟该怎么走?中国科大走在了前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带动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向前发展。例如,现在媒体上在炒的教改试点班、自主招生,他们都是作为创新的东西拿出来,其实我们十几年前就在做。尽管他们不承认发明权是我们的,但这说明我们确实走在了别人的前面,在历史上确实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现在,国家提出中国未来的发展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创新人才,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那么这些高级的创新人才谁来培养?所有的高校都缺少实质性的回应。中国科大应该提出一套怎么样培养学生确实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成为有理想的人。科大要应对国家的需求,提出新的教育思想,这才是科大真正的第三次创业。因此,我想,创新是科大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立新 远志 笃学 故我

     蔡有智

     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就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这一提法简明、朴实、贴切、易懂,我觉得没必要改。

     ? ? “红”,就是立德立志,共产党办的学校就是要听党的话,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专”,就是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为国家输送急需的高精尖科学技术人才。“理实交融”,就是坚持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

     ? ? 我认为科大精神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立新、远志、笃学、故我。

     ? ? “立新”,是中国科大最根本的特征。聂荣臻元帅在开学典礼上讲,我们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社会主义新型的大学。新型的大学“新”在我们打破理工分家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路子;“新”在我们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新”在我们的学科专业设置都是全新的、与众不同的,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填补国内空白的交叉学科。

     ? ? “远志”,就是树立远大志向。我们立的是国家的大志,科学的大志。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要奋起直追,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我们培养的不是一般的人才,我们培养的是“尖端人才”、“高水平的人才”。虽然我们办学较晚,但是我们志向超前。现在我们学校确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大志的体现。

     ? ? “笃学”,就是勤奋学习。我校有很好的学习风气,科大同学有很强的进取心,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不要命的上科大”当然不是要大家不顾性命,它是一种学习精神和学习热情。科大人一个重要的精神品格就是诚实,诚实科研、诚实读书、诚实教学,我们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没有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的。

     ? ? “故我”,即依然故我,要有独创性。认准了目标我就坚持,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高校中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学科专业设置很新鲜,与清华、北大不雷同。当时学校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成形”,到1963年我们第一届学生毕业时,中国科大已经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行列。

     ? ? 上世纪70年代,学校提出办“回炉班”,补充师资力量,当时批评很多,风险很大。但我们坚持做了,效果很好,为科大的第二次创业集聚了新鲜的力量。我们创办了第一个少年班,第一个研究生院……走出了一条科大自己的发展道路。

     ? ? 近来,我看到一些媒体对少年班进行攻击,也有人对“红专并进”提出批评,现在我们要不要坚持?我觉得只要认为是对的,我们就坚持,我们就要理直气壮,敢做敢言。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必要的。? ?(作者系我校原副校长)

     ? ? 自主 奋进 自由 创新

     孙显元

     ? ? 自主: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通俗地说,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是“独立自主”。陈云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的也是人的自主性。个人要自主地发展,学校也要自主地发展,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也要自主地学习,只有自主发展,才有自己的特色。科大的历史,是自主发展的历史。

     ? ? 奋进:奋,就是奋斗;进是指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方向的奋斗,是真的奋斗;没有方向的奋斗,是无谓的奋斗;沿错误方向的奋斗,是负价值的奋斗。后两种奋斗,都是不可取的。

     ? ? 自由:它代表着共产主义的理想。1894年,一位意大利社会党人致信恩格斯,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特征的话,作为新创办的《新世纪》杂志的题词,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出了一段文字,并给《新世纪》杂志回信,说了以下一段话:“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9-189)一个人的发展需要自由,一个学校的发展也需要自由。惟有自由发展,才有全面发展,这我们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 ? 创新:有自由,才能有创新。科学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爱因斯坦说:“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语言表述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从逻辑上看,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创新的意义,不必多说,这是大家都清楚的。

     ? ? 从科大的历史和形状、成功和失误,以及理论与经验来看,我们都应该提倡“自主、奋进、自由、创新”。科大过去的“红专并进”等等的传统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应该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我们既不否定它,又要继往开来。我们今天的新提法,应该包容这些思想内容,因而要有更高的概括。现在的时代,不是“斗争”的时代,不是“红”与“白”较量的时代,而是“和合”的时代。和平发展、和谐社会,都突出了一个“和”字。胡锦涛最近在访问英国的讲话中,非常集中地说明了这个“和”的时代特征。我们的提法,应该有较高适应性,既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又能适应更长的时代,是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科大精神大家谈(之二)

     从排行榜情结透视科大人的精神气质

     董雨

      近几年,各式各样的高校排行榜不时在媒体披露。每次结果的揭晓,总会引起见仁见智的一番议论。尤其在中国科大,高校排行榜带来的已不仅是关注,而近乎哗然了。

     ? ? 高校排行榜何以会在中国科大引起这么大非常情绪化的反响呢?依我个人之见,是因为高校排行榜触动了科大人一根敏感的神经,这根神经的中枢,就是科大人追求“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陈省身大师曾寄语科大少年班同学“不要考第一”,或许是基于全面素质发展、培养综合创新能力角度提出的忠告,但的确折射了科大学子追求考试第一的特性。科大学生,恐怕在进校之前或多或少都头顶过“第一”的光环,特别是在常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家都习惯了中学的排行榜,习惯了为争当“榜首”而付出汗水。进了科大之后,大多数同学不得不接受这么一个事实: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次降低,甚至会低到“一落千丈”的程度。所以,科大学生对排行榜愈来愈敏感,面对排行榜的心情愈来愈复杂,并非大惊小怪,而是由来已久的习惯使然。

      既然排行榜不可回避,同学们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同学按照华罗庚先生“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的教导,继续在学习成绩的排行榜上奋力爬升。还有一批同学干脆转换思路,在其他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换一个排行榜去争“榜首”,藉此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曾听有校外人士惊叹,科大学生“鬼才”多,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当然,不论到哪一种排行榜去“打榜”,只要不迷失自己,都不失为可贵的努力,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充满了多元选择的时代。

      不甘人后,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并非中国科大师生所独有。但恰恰是中国科大独特的历史背景结构出科大人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气质。中国科大创建于北京,自建校之日起就是大师云集,肩负使命,占据战略起点,头顶“贵胄”光环。令科大人耿耿于怀的“下迁”,使得中国科大具备了类似西南联大般的悲壮色彩和刚毅坚卓的风骨,所以科大人的“危机”意识、“突围”意识是非常强的。从开办少年班、创立研究生院、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等诸多中国科教史上的“第一个”、“第一次”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学校不甘沉沦、创新探索的努力和艰辛。

      追求卓越,并不是自命不凡,也不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而是不断的自我加压和自我挑战,就象78级校友留给学校的“扭转乾坤”雕塑,科大人就是这“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牛”。

     从历史维度看科大精神

     冯文兴

      47年过去了,科大从建立、辗转到逐渐成长、发展,尽管其中经历不少重大波折,却岿然而立。科大的精神随之逐步形成、凝聚,渗透在科大校园的每一方泥土里,烙印在每一个科大人心灵中。科大精神中有很多突出的特质,我认为最显著的就是“追求卓越”精英意识(或者“英才意识”)。

      我赞成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学校的首创者创建学校之初就给她注入的精神元素和特质,会始终成为这所学校文化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即使学校如流水营盘,人物匆匆往过,其最核心的精神也能得以保存。

      从历史维度上,科大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北京初创、合肥发展和第三次创业。就其对科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伟作用者,当属前两个阶段。

      北京初创依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首创了科大。国家和这些科学家给了科大明确的定义: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的新式大学、为“两弹一星”培养尖端人才的大学。这是什么样子的气氛呢?一群世界至少是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为着建设新中国、为着中国人站立起来而凝聚在一起。他们是当时科学界的精英(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的泰斗),他们有着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让他们放弃优厚的条件而回到祖国,鼓舞着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搭建大厦。他们的意识、精神、爱国豪情怎能不深深影响科大的精神?一群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被从全国选拔出来,为着科学理想、为着跟随科学大师学习而汇聚在一起。他们是年轻才俊,少年意气风发,他们的精神、情绪怎能不深刻地影响科大的精神。一系列伟大的目标,新中国美好的前途,为着“两弹一星”,为着中国人挺直腰杆子,这些豪情壮志,怎能不深深地烙印在科大首创者和最初的学生身上?一切就是这么形成的,“又红又专”,“红”就是爱国,勇担国家重任,“专”就是卓越,而“红”又体现了在卓越意识下的担国之重担舍我其谁的精神。

      迁至合肥时,科大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异常艰难。后来,在科学的春天里,科大靠着“回炉班”的精英,靠着追求卓越、不甘人后的精神再次发展起来。在这个阶段中,科大是国家高等教育恢复和发展的探索者,科大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做出了一项接着一项的创新。这不仅使得科大追求卓越的精神获得了极大的巩固,而且增加了科大人自信自强、不畏挫折的精神。这段历史让科大———这个卓越追求者更加自信和意志坚定,强化了精英意识。

      回顾47载,科大“追求卓越”表现在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追求卓越”的核心精神不断影响科大精神中其他特质的形成或者与之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比如:勤奋学习、学术自由和勇于创新,是卓越追求者的必然状态;不随波逐流、自信、意志坚定、坚持自我,是卓越追求者的天然秉性;追求国家责任、勇担历史使命,是卓越追求者的自我需求。

     ? (作者为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级博士研究生)

     谦逊内敛 追求卓越

     徐雁龙

      在国内诸多高校中,科大是最不施粉黛的一所,静静地依偎在合肥这座小城的南端;我曾经亲历过许多与兄弟院校学生合作的场合,万紫千红中,科大人是最易辨识的———那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者多不是科大的,而台下微笑颔首、若有所思的才是科大人———这就是科大和科大人的精神气度:谦逊、内敛。

      科大之所以内敛,是因为它追求卓越。追求卓越代表了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是科大三次创业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就刻在骨子里的。科大和科大人是内秀的,科大人是不擅张扬的,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验室里、投入到科研前线,闻一多说“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我却做了不一定说”,也许这句话最能体现科大的“内家功夫”了。

     ? ? 所以,我认为科大精神就是八个字:谦逊内敛,追求卓越。这与严济慈老校长的“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是暗合的,因为“好高骛远”是科大对于学问的态度,是对卓越的孜孜以求之;而“实事求是”就是一种普遍的谦逊内敛的做事态度。

     ? (作者为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004级研究生)

     悲剧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最本质属性

     周凤岗

      所谓精神,是指表现于人身上之执着追求真理,视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带有悲剧特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而大学精神,则自然可理解为体现于大学师生员工身上之具有诸多属性,尤其是起关键作用之悲剧性特质。在我们提倡、培育和发扬大学精神时,应当特别重视对悲剧性特质的提倡培养和发扬。原因有三:

      一、悲剧性特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积极的提倡培养方有可能。因为悲剧行为与人之趋利避害之本能相悖,本能先天具有,不教自会,而反本能的东西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后天培养方能产生。教育的本质不是顺人之本能,而是以历史积沉的优秀文化,不断熏陶教育人们与本能对抗,不断超越常人向往之名利,以培养升华无我之浩然正气。求生之本能非人类独有,凡动物均有。但宁死不屈者唯人类所有,正是人类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之故。

      二、国家民族之生存、发展与兴旺,必须拥有大批具有悲剧特质之人才。所谓栋梁之才,必为有脊梁骨之人,若自己之臭皮囊都支撑不起之无脊梁之人焉能托起国家民族之大梁。而所谓有脊梁之人必是有悲剧气质者,能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置生死于度外,方能在利涉国家民族之关键时刻,视名利为草芥,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三、悲剧性特质是大学精神之诸属性中为最关键者。关键在握,乾坤可转;关键不明,尘土难拂。创新、刻苦、勤奋、坚毅、求真、求实无一不是人之优秀品质,但这些属性均为次要者。

      以“创新精神”为例言之,创新乃大学应有之义,且连骗子也在创新,况大学何?进而言之,人虽有创新之举,未必能成为托起国家民族之栋梁之才。反之,凡有悲剧特质者,不仅能做到泰山倒于前而不惧,且由于其心中装着整个国家民族,自知责任重大,则创新、刻苦、勤奋、坚毅、求真、求实等优秀品质自然一一得以充分体现。这正所谓“关键在握,乾坤可转”之谓。

      由此观之,提倡、培养大学精神,当着力于师生员工,特别须着力于对学校起主宰作用的领导和权威学者。蔡元培是个有悲剧气质者,因其是北大校长,其本身是大学者,故对北大精神的建设,乃至对整个中国高校的精神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科大精神大家谈(之三)

     从灵峰山庄谈起

     朱灿平

      今春,笔者前往浙江大学调研,主人安排我们住该校接待宾馆———灵峰山庄。这里三楼走廊两边墙壁,布满了由老照片组成的精美铭牌,内容均为百年浙大“文军长征”,即“西迁”的那一段历史。除三楼走廊被布置成“文军长征走廊”外,还采用“求是灯”装点宾馆正门两侧,用全铜制作的《浙江大学西迁图》渲染大堂,以“求实创新”甲骨文校训纹饰栏杆,采用“求是鹰”图案标识客房用品,以及以十个“西迁主题餐厅”和“西迁特色菜谱”体味学校的那一段峥嵘岁月,等等。驻足品味,顿感该校历史的悠久厚重与可歌可泣,也直接感知了宾馆总经理楼先生作为学校一员自觉追寻学校历史进而凝炼并昭示学校精神理念的卓见。

     ? ? 反观我校,历史不足半个世纪,初创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不少仍健在,按理,总结校史,凝练精神理念,做起来还不算困难。但经历下迁的折腾,珍贵资料散失较多,校史实际上存在断层。如果现在不及时“抢救”,缺憾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学校开展的关于精神理念的讨论与凝练,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受灵峰山庄的启迪,不揣谫陋,提出以下拙见,以供学校决策参考。

     ? ? 首先,校史如同任何一种历史,只能发掘,不能制造。发掘者众,发现和完善的几率就会大一些。因此,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关注校史研究则为当务之急,发动和争取所有关注科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人士为校史研究尽力亦为当务之急,尤其要倡导、肯定、支持和敬重那些类似浙大楼先生的有识之士。

     ? ? 其次,在校史研究“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最好设立专门机构收集整理学校的历史资料、提炼学校的精神内核,甚至可以在有关系科设立校史研究方向,在工作性质接近且有志于校史研究的工作人员中招收适量的在职研究生,使这项工作规范化、持久化、学术化。如果设立专门机构不妥当,则可以赋予已有机构,譬如档案馆、校史馆或宣传部等承担起该方面明确的职能。事实上,这些机构已经担负了这样的职责,只不过受人力物力的限制,还不能做更深入、更细致、更专门的探究而已。

     ? ? 第三,凝炼学校精神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琅琅上口的条纲式文字表述固然重要,但物化氛围的营造和形象标识的确立亦不可或缺。后者是前者的坚实基础和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精髓积淀和高屋建瓴。后者包含诸多方面,像校园道路、主题园林、楼宇以及其它建筑物的命名,像校徽、校旗的确认,像公务名片、信笺、信封等的风格统一,像学校纪念品的系列开发与售赠,等等。简言之,一个学校的精神理念既可见诸于校风学风,办校办学实绩,价值观念,处世态度的宏观领域,又可见诸于一花一草,一纸一墨的细微之处。

     ? ? 精神理念之于一所学校,如同精气神之于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精神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只有向着更符合潮流发展的方向去变,向着更切合自身特点的方向去变,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去变。未知来者从何处来,则难知变往何处变,这正是我们今天开展精神理念讨论的终极目的,但愿我们每位与科大休戚相关的人,都能为凝练一个可以昭示世人的形神兼备的精神理念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陈彧

      提起安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天下的黄山,所以用黄山松精神来比喻科大精神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

     ? ? “黄山松精神”和科大的历史息息相关。由于政治的原因,科大刚刚建立没多久就被迫离开了最初的建校地点———北京。1970年,科大从北京一路南下,最后还是安徽省接受了这个中国科学院的“落难公子”。从此科大成为这个地处偏僻小城的一所名校。? ?

     ? ? 最近,朱清时校长用《犹太法典》上的话来激励科大学生:一个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能够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仁”);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勇”);要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智”)。科大人和犹太人非常相似,犹太人的建国历史血泪斑斑,科大的建校历史同样如此。和一些老科大人谈到科大,他们有时会声泪俱下,可以想象当时的科大受到了多少磨难和挫折。每听到《出埃及记》,就感受到一种苍凉、坚毅和不屈的音乐元素,那分明是野地的狂风、沉重的脚步和战鼓的雷鸣。科大人身上缺少那种清灵飘逸的气质,因为科大的历史太沉重,选择了科大,也就选择了悲剧性英雄的角色。在经历了几千年来独裁者的追杀屠戮之后,犹太人家破人亡,但这个民族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现在的犹太人通过自己的金钱和权力操控了世界上最大的强权———美国。科大的发展也同样富有戏剧性。科大这个“弃儿”搬到合肥的时候,所有仪器在运输途中损失惨重,所剩无几,许多人也不愿到合肥来。但是科大的第一代精英,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科大的第二次创业,那时候国家最需要的是国防科技,当时科大出来的毕业生有很多人走向了边陲小城,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

     ? ? 1978年,科大创造性地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少年班”;80年代,中国科大和清华、北大、复旦一起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高校,在中美交流的CUSPEA计划当中笑傲江湖;90年代,新一代科大人走出了低谷,进入一个群星璀璨的时期。80年代初的毕业生如舒其望、文小刚、张亚勤、杨元庆等,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明星;而后来的段路明、刘庆锋等,则成为新一代科大人的代表。“科大走向衰落”的评语在科大搬迁到合肥之初就早已存在,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科大并没有走向衰落,而是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科大在苏州、上海两地分别设立研究院就是一个证明。科大人习惯使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回答别人的质疑。

     科大精神,是早已溶入科大人血脉当中的气质,也是科大生生不息的源泉。科大人一向能够团结、奋斗,在逆境中求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大的未来同样靠一代代科大人脚踏实地地干出来。前进的道路有风有雨,但那代代相传的科大精神,必将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前方的道路。

     ? (作者为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

     严谨务实 求真求善

     李亚男

     ? ? 科大快过50岁生日了!半个世纪,兴衰荣辱,可以总结得太多了。当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回首归纳科大人的精神风貌时,不难看到,科大人身上那朴实无华的默默无闻,严谨务实和民主创新……科大人所具备的品质不一而足,然而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他们的淳朴、务实。

      记得我2002年9月刚迈进大学的时候,本以为终于告别了孤灯苦读的时代,可以尽情挥霍青春年华了。可是,新鲜了两个月后,当我看到忙忙碌碌的师兄师姐,苦苦思考未来出路的身边的同学,我明白了,我来到的是科大,不是别处,我必须还得像高考前那样用功学习,踏实勤奋才不会掉队,才会有真正美好的未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大人。在科大的这几年中,我一直被科大这种踏实、务实、求实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并且积极传承着这种精神,让我现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能自豪地坚定地认为我是一名合格的科大人。? ?

      科大人的朴实无华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是在我主持编写《科大人———毕业生访谈专刊》的时候。这期间,我连续参与了三年的毕业生访谈项目。在采访毕业生和编辑稿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毕业生给科大的评价都包含淳朴踏实的学风,适合读书和做学问。有人说,科大是所有高校中的“世外桃源”,这并不夸张,恰恰证明了科大的不尚浮华。? ?

     ? ? 科大人老实诚恳,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纯粹而又融洽,很少沾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科大人踏实务实,学习上刻苦认真,最终充实了青春充实了人生;科大人求实创新,严谨求真,不盲从权威,为真理献身;科大人说实话,办实事,谦虚谨慎,无须过多表白,所有行动落到实处……总之,总结科大人的精神,这个“实”字不能丢。含蓄而又热情,活泼而又严谨,聪慧而又内敛,远离浮华,是科大和科大人的本色……? ?

     ? ? 然而,在科大这所科技精英汇集的大学里,仍应该不忘求美和求善。? ?

     ? ? 求美,一方面体现科大人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特点;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科大的人文精神,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只有科技和人文相融相契,才能和谐发展,这正是科大今后的发展所应该重视的一个方向。求美,增强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求美,加大我们自身的宣传,不再做沉默的巨人。

     ? ? 求善,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任重道远。我们的科技人才,在求真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求善。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以人为本的,我们要为人类的终极幸福而奋斗。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认清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民族使命,认清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这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不变的道理。科大人,加强自身道德的建设和民族感情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永不过时的。

     ? ?(作者为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002级本科生)? ?

     敬畏科大

     何登健

     ? ? 当我踏进这神秘的象牙塔时,心中充满着敬畏。敬畏的是他的历史,敬畏的是他的辉煌,敬畏的是他那层猜不透的神秘!

     ? ?科大是神秘的!他那与众不同的出身,他那卓尔不群的追求,昭示了他的惊世骇俗!他远离着俗世的尘嚣,他摒弃了世俗的观念,独自在那科学的高峰踽踽而行!而真正能理解他的,唯有那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只有他们才能剥开科大神秘的罩衣,只有他们才懂得科大的神秘所在,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到科大的实事求是!

     ? ? 做人要实事求是,做学问更要实事求是!科大人深谙这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他们不盲从权威,勇于探索;他们永不言败,愈挫愈勇;他们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不断给科大添砖加瓦,终于造就了科大的厚积薄发!

     ? ? 科大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但却有学术的浓烈气息;没有俗世的灯红酒绿,却有凡人不敢觊觎的精深义理!而这浓烈的氛围背后,是一代代科大人的默默努力 ,是一代代科大人的奋发图强!

     ? ? 科大从未放弃思考,科大从未放弃努力,科大从未放弃骄傲!他的秉性,他的血统,他与生俱来的精英意识,他出类拔萃的教育水平无不展示了他要重写史诗的宏图大志!

     ? (作者为我校2005级学生)科大精神大家谈(之四)

     挑战?创新?唯实?宽容

     孙立广

      迎接挑战,永不言败。“我们科大”这是科大人在外面的一句口头禅,流露出一种豪迈和自信。这句话讲得最响的时候是文革后,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各省高考状元在科大,科大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其实那时校园里杂草丛生,道路破败,记得我们普地实验室老鼠乱窜,蚊蝇飞舞,但从未听同学们说一句抱怨的话。下迁合肥带来的物质上的艰难完全被一种挑战的精神征服了。郭沫若老校长在科大建校时席地而坐的那张经典照片所显现的挑战精神,在科大二次创业中得到了传承。“挑战,永不言败”的精神带来了科大新的辉煌,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 ? 1986年的学潮给我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科大陷入了又一个低谷。但是,没有低谷就没有高峰,科大人在冷静中沉思,在寂寞中悄然崛起。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科大摆脱了与北大、清华三足鼎力的负担,在扩招、合并的巨大压力下,重新定位,以16字方针为指导,办起了精品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试数家珍,我们何必对“排名”对“滑坡”的种种议论耿耿于怀呢?这就是科大人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精神。

     ? ? 我创新,故我在。在科大上海研究院的门墙上赫然六个大字“我创新,故我在”,一见之下,令人怦然心动。不创新,要科研做什么?不创新,要科大做什么?不创新,要科大人做什么?科大人敢为人先,敢于说“我创新,故我在”这是科大存在的最高价值。

     ? ? 科大大礼堂旁侧的一间不堪小屋,听说就是国家火灾实验室的发源地,我在参观现在的火灾实验室时,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它现在的宏大实验室楼群,而是那些在初创时期自己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火灾、微尺度、量子通信、纳米材料等一大批闪耀着科大亮点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科大人创新的精神。

     ? ? 坚守理念,自由宽容。“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科大根本的精神,与时俱进地理解这八个大字,我以为,“红”就是爱国,就是清白做人;“专”就是认真做事;“理实交融”就是为了创新。坚守了这个基本精神,自由就是创新的空气和土壤。我深感庆幸的是:科大没有老少学阀存在的空间,原因在于科大人珍惜学术自由,教学民主的校风。科大依然是做学问的热土,依然保持了优良的学风,这是了解科大的学术界所公认的。在坚守科大根本精神的前提下,宽容是科大的又一种品格,宽容使人向善,宽容使人向上。宽容失败,宽容失误是科大凝聚人心的重要方面,科大在两次政治风波中对人的宽容我以为是有远见的,是暖人心的。

     ? ? 不唯上,只唯实。科大是大人物的天地,也有小人物存在的广阔空间,我们极地室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科大精神,科大为我们这几个小人物提供了在逆境中发展的环境,没有以人为本,不唯上,只唯实的环境,极地室早已胎死腹中,对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充满感恩之心。

     ? ? 科大以人为本,民主办学的理念是一种传统,我参加了两届教代会,教代会代表敢于仗义执言,拍案而起,校处领导以公仆的姿态回应答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学校以人为本,“人”才会以学校为本,这里所说的人包括所有的科大人。

     ? ? 科大的精神理念是什么?我总结八个字就是“挑战、创新、唯实、宽容”。

     ? ? 科大经两次从低谷中崛起,这证明了科大精神的生命力。对科大精神的歌功颂德并不表示我对科大的现状和未来无忧无患,也不表示科大的过去尽善尽美。科大需要建立一个“科大忧患沙龙”,定期有校领导以个人身份参加,以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为讨论中心,自由参加,自由发言,不必期待每一次讨论有什么结果,但是我期待这个过程。用这个建议作为文章的结束,提出这个可能让领导感到有些不安的建议,是不是也是一种科大精神呢? (作者系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科大人的气质

     范洪义 翁海光

     ? ? 评价一个学校的优劣,除了看其设施的先进与否,更重要的是观察其师生的内在气质,气质是学校的人文氛围。古人云:“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就是说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良好的气质,这样才能尽其所能地学习与研究,并充分发挥其潜质以取得杰出成果。反之,“盖质非威重,则学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 ? 普朗克在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发表演说时,曾谈到:“凡是想在精密自然科学中寻找一些既伟大又简洁的思想,以及寻找一种包笼万象的统一自然观的人们,只有一个唯一的确定不移的目标。”去年来科大访问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特?霍夫曼教授就是一位气质上乘的人,他在读研究生时就向其导师请求攻克顶级难题,甚至于其导师起初很怀疑他是否出自好高骛远,在他取得初步成果后又怀疑它的正确性,经过了计算机编程的论证方才相信特?霍夫曼是正确的。

     ? ? 古人云:“学者,所以复性也”。前辈们把学习作为回归自然的天性,可见对培养良好气质的重视。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不就是良好气质的反映么?

     ? ? 有良好气质的人才能立志刻苦钻研,而长期不懈的刻苦学研过程,反过来又使其气质更坚韧顽强,人也会变得更聪慧。这说明气质能激发大脑细胞兴奋,发挥到极致时,灵气也就自然而生了。一名从外校考来的学生,原来基础较差,但他很有的坚韧气质,自选择了理论物理后,便十分刻苦自觉地钻研,对一个问题反复地从多方面进行推敲并持之以恒,因此很快步入境界。所以说,人的气质部分是天生而来,但读书和立志却能影响和改变气质。

     ? ? 坚持节操,磨砺品行,气质好的人珍惜时间,也珍惜名声。受赞扬而不喜形于色,遭毁谤坦然不惊,对名利则淡泊之。内在气质好的人才有可能在科研上有大手笔,这正如胸襟坦荡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大书法家或文豪一样,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不正说明了他的气质非凡么。

     ? ? 那么什么是良好气质的基础呢?那就是真诚,“ 惟诚乃善之基也。”内心真诚的人不会虚伪造作,会脚踏实地的去钻研。反之,在科学上弄虚作假的人,也许他们能逞一时之能,出一时之风头,得一时之便宜,但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孔子曰:“一个人立身修行要有羞耻之心”。不真诚的人,就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以至于剽窃和剥削他人成果还沾沾自喜。这些人有何气质可言?

     ? ? 所以,科大的兴旺在于科大人的气质,在于科大人对科学的真诚。

     (作者系夫妇,前者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后者为科大70届校友。)

     ? ? 勤奋求实甘于寂寞

     ? ? 杨晓果

     ? ? 常常听人说,“科大的就是不一样,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来。”作为一名科大人,经过本科四年虽稍有体味,却不太清楚别人究竟如何得出这样的评价。直到走出了校园,我才对这话有了深刻的认识。? ?

     ? ? 去年,我在宁夏海原县支教一年。在服务地,距离支教队员更近的当地教师,对科大学生给出的普遍评价是“素质高”。当我们真正跟其它高校的同学工作生活在一起,各方面有了参照,才终于有了明晰的感觉。我们的队员除了踏实干好自己的支教工作外,还切实为服务地师生做了很多工作。在科大校园和附中募捐到了很多书籍、文具、衣物和8000多元现金,并为当地70名中学生和充满爱心的科大师生间搭起了“一帮一”资助的桥梁。? ?

     ? ? 科大没有给支教队带去太多现金,可却给了我们更多。科大把我们培养成了朴实的人:学习勤奋、求实苦干。用学到的知识做好自己的支教工作,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被大西北质朴的孩子感动。历届科大支教队员都是如此。第一批支教队员崔浩改进教学法;第三届支教队员杜少甫建立海原县政府网站,又捐出全部四万元所得用来改善当地中学的教学环境和资助贫困中学生;第四届支教队员王鹏担任过海原县文艺演出的主持人和县建设成就展的解说员;我们把“一帮一”启明星导航活动引进到宁夏海原……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没有任何一名队员进行过任何特意的宣传。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收获开心和感动。

     ? ? 在学校里,芳草社的青年志愿者们更是几年如一日,进行义务家教,到特教学校,从未间断。许多敬爱的老师们踏实勤勉,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和实验室默默耕耘。我们科大人踏实走过,无怨无悔。

     ? ? 而今,周围有不少代培生同学常说“怎么看你们学习、干事情都跟不要命似的?”是啊,“不要命的上科大”。不论是做试验、还是写论文,不论是举办活动,还是做项目,大家都能自由地选择,都会玩命地拼搏。

     ? ? 勤奋求实、甘于寂寞,这就是我从学生角度理解的科大精神,也是我们区别于普通人的精神特质。? (作者为外语系05级硕士生)科大精神大家谈(之五)

     科大精神常新

     ?丁毅信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这句话,在大学广为流传。有人认为,大师、大楼之外,还要加上大气,即大学精神。

      科大精神是历史的自然积淀,并在成长构建之中,用一句话来概括几代人、几万人半个世纪的努力,难度很大。但讨论科大精神,可以守望传统,畅想未来,凝聚人心。

     科大的独立精神

      关于科大精神,见仁见智,都有道理。我想补充一点:科大的独立精神。

      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应当是大学的最高准则。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的名门“独子”,脱胎科技,跻身教育,起点高,模式新,独立性强。办学方针举世独特,大家云集,盛极一时,阵容之强为中国大学罕见。数学系“三龙”并雄,不同学术观点联袂登台,自由争鸣,校史传为佳话并源远流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基础上实事求是。”郭沫若在1959年开学典礼上讲的这句话,也是对这种独立精神内涵的阐释。

      “文革”中科大迁入合肥,自立门户,“独在异乡为异客”,公子落难,饱尝艰辛。改革开放,绝处逢生,重新崛起。“十年不飞,十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自强,早熟,独立不盲从,敢为天下先,创下中国高等教育界一系列之“最”,国际上赢得“招风的大树”美名。80年代,教育改革,民主办学,为全国瞩目。当今高校盲目扩招,并校成灾,科大力行精英教育理念,不逢迎媚俗,不随波逐流。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唯其独立精神,使科大修炼了学术自由、治校民主、科学务实、开放包容、淡泊自守的底气,养成不服输、不唯上、不言弃的个性,始终肩负着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使命。

      当然,这种“独立”精神也有负面影响,如地缘影响容易夜郎自大和本土化,血缘影响容易近亲繁殖,民主容易自由散漫,年轻容易忽略传统,重实用容易轻文化,等等。

     科大精神与集体记忆

      大学精神抽象提炼是一回事,形象表达又是一回事。时下,编史修志、建校史馆成了大学校庆的一道风景。以史为鉴,修史育人,也是解读大学精神。但校史是官方档案的浓缩,感兴趣的人不会太多。大学“旧事”、“老照片”一类校史故事蕴含的大学精神,形象直观,生气淋漓,可能更为人喜闻乐见。从故事、人物入手谈论大学,既怀想先贤,又充满情趣,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学世界便活了起来。

      大学精神和传统,除“正史”之外,教职员工饭后茶余的谈资笑料,学生宿舍熄灯后的卧谈神聊,口耳相传的人物故事,就像民间文学一样流传生长。这些积累下来的故事是“口述历史”。多年后同学聚会,课堂内容很少记得,有趣的人和事却难忘怀。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回忆当年在东京听章太炎讲学,所讲的《说文解字》一句也记不清,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

      学生在大学里,既读书也读人,还受风气熏陶和精神浸染。因此,搜集整理学校人物、历史和故事,保存集体记忆,传播校史文化,应当是弘扬科大精神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科大精神常新

      校训是主校者对未来的期望,是一所大学张扬个性的符号和标识之一。依我一孔之见,如果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作为校风,将严济慈1988年为学校题词“创环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作为校训,可能更为贴近。严济慈这句话言简意赅,有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高远意境和雄浑气概,切合科大的独立精神。

      大学精神是多元的,不可能固化不变,它同这所大学的经历、地理、人文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在历史中养成。只要学校存在,它就处于培育和更新过程之中。

      因此说,科大精神常新,培育科大精神是每个科大人的责任。

      (作者系我校档案馆馆长)

     小议科大精神

     谢治

      什么是一个学校的精神理念?简而概之,是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方针,一个学校所要表现的精神形象,以及所综合起来的一种具有各自特性的学校文化。

      首先,作为一种表现特质的东西,精神理念及其衍生的校徽、校训等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科大自己的特质。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这些百年大学不同,我们很难表现我们的传统,也无法在“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语出《尚书》)”,“莲池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晋 谢琨《游西池》)中找到自己的理念传承。我们无法把自己的校徽做成复旦的古体中国字,或者像清华那样缀上一圈《易经》,但我们仍然必须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因为“中国”和“大学”是所有中国大学所共有的特质,“科学”、“技术”两个词却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最先创造的词语,而我们却恰恰是中国第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名的大学。所以,必然这就是我们的特质。科学技术以何为贵?高、新。我们的科大的精神理念中便应该有这种不懈追求科技高新境界的信念。

      同时,校徽校训需要有它的稳定性,不能因为过了几十年便觉得这些词语老土了,便提出要换一个。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以前是什么就一定要是什么,而是我们的校训一定要隽永,要有一定的普适性。论语里的很多话传到今天仍然被奉为至理名言,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因为它有一种普适性的东西在里面,它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

      在网上的讨论中,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认为郭沫若校长概括的“红专并进”中的“红”字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科大的出国这么多,还用“红”字有些讽刺,建议删去。对此,我想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代革命家都出过国,他们都是作为红色中国的主要奠基人,尤其是周总理,是广大大学生最爱戴推崇的前国家领导人,如果说出了国就不算红,那这些新中国的缔造者该是什么颜色?况且马克思列宁主义本就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所以,这个“红”字不要改,也不要每隔多少年给出一个解释,否则再过多少年,虽然校训没变,《校训辞典》却增补了几十次也是令科大人感到尴尬的。

      套用美国肯尼迪总统的话,便可以这么说:“别总说科大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问你为科大做了什么。”精神理念不只是用来嘴皮子说说的。科大的学风好,不是用一两句口号能够代替的,是每天通明至深夜的自习教室的灯火映照出来的;科大的学术研究水平高,是通宵达旦的实验室仪器的鸣叫慢慢道来的。如果只把精神理念作为一个口号,说说而已,或者作为一个装饰,挂挂而已,我们不如什么讨论都不要做,因为这毫无意义。然而是否我们现在做的已经够了呢?我觉得在有些方面上,我们做得还是不够。比如,现在整个科大似乎是分成一个个小的科研圈子,每个组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得非常精深。而问询这个组的人其他研究组在做什么,不是没有,但确实很少有人知道。打一个比方,现在的科大像一座石林,当一个学生攀上其中一座,他能走的便只能是上面尺寸见方之地。我们科大有这样的格言:“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这是多大的胸襟,我们的科大人就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去了解别人做什么,怎么做,这不仅对自己的水平提高,对科大学术研究都有提高作用。我们要把这石林之间的沟壑填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到一座叫做科大的高台上,让他们用最高的眼界去了解他们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我们有能力,也应该这么做。举一个例子,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很年轻还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做一个学术报告,海报贴出来后,参加者中有这样的鼎鼎大名人物:爱因斯坦,鲍利(WolfgangPauli,1945年诺贝尔得主),罗素(Henry Norris Russell,著名天文学家),冯诺曼(John von Neumann,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回到现实中来,我们能做到吗?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需要上下而求索,我们又何尝不需要求索,比屈原好一些的是,我们有精神理念这柄火炬,我们要做的便是利用这个火炬的指引,用我们自己的方法上下求索。 (作者系我校青年教师)

     科大精神大家谈(之六)

     呼唤工程精神

     刘志峰

     ? ? 科学精神,是对“新”与“真”的探索精神;而工程精神(不知是否为我杜撰),更多的是从小事做起、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科大较为偏理,校友从来不缺乏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然而却很少强调工程精神。我在校友基金会服务数年,痛感学术界之外,科学精神过滥反而误事。那些过于迷恋新奇的想法,会让人无法沉稳推进已有项目,很难清醒估计自己的能力与精力。而校友基金会十年一日,发展壮大,依靠的正是工程精神。

      科学与工程,某种程度上是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校友为学校服务,有革命性的新颖想法固然可喜,但我们无法承受天天闹革命的代价,许多新奇想法只具理论意义。而工程性改良,却可达到实际最优解。工程的背后,是大量看似繁琐枯燥的艰苦工作,无法发表开天辟地的论文,但日积月累却有水滴石穿的效果。工程意味着我们不推崇推倒一切、从头再来,而在于珍惜传统、善于改进前人成果,以最小代价、获取更佳效果。

      今年校友基金会推出的“爱心快车”项目,即是工程精神的成功体现。该项目是汤晓鸥等校友1999年提出的“爱心奖学金”的改良,2005年春节,8800朱骁洵校友提出“爱心旅费资助”项目想法,得到访美的郭传杰书记肯定,此后在校内学生处、招办等部门配合下,校友基金会迅速拟定了爱心快车项目章程。之后科大新闻中心、校友基金会先后两次进行媒体公关,发表了几十篇报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友基金会的知名度。爱心快车的成功,归功于校友与学校多个部门的合作,也得益于这个项目的改良性质。项目的改良性质,使其项目易于操作。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科大学长们十年如一日构筑了校友基金会成长的奇迹,我在此工作受益良多。缺少工程精神,绝非个人指责,这是对包括我自身在内很多科大人的弱点反思。很难说我所论及之弱点,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单打独斗、不谙实际的作风,是做多了科学研究容易形成的作风。

      工程精神还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不妄自尊大。科大理学有许多可敬的老师,但也有可爱的弱点,甚至在上课时公开贬抑其他学科。我上数学课时明显感觉到,学拓扑的看不起做基础数学的;做基础数学的看不起计算数学的;而做数学的更看不起做物理的。科大工程学科的老师也缺乏工程精神。有一位教授笑称,他回校讲学可以吃很多顿,因为系里教授一波一波单独请他,就因为互相不团结,不愿见面。可想而知,饭桌上打哈哈的兴致都没有,能指望合作吗?

      清华大学的成功,或许在于其杰出的工程精神。饶子和教授认为“清华是个运转非常smooth的庞大机器”,而他对“清华传统、清华校风、清华思想”赞不绝口。作为科大校友,很多人对饶子和教授对清华的感情不甚舒服,但科大人需要有向清华学习的勇气!饶子和的成功,非我所能评论,我只是猜测他的成功,是清华工程精神与科大科学精神嫁接的结晶。如果有一天,科大成功地将科学精神与工程精神嫁接,科大前途有望。

     (作者系我校校友,现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深造)

     从一句话看科大的精神理念

     习亚崑

     “不要命的上科大”,这句话在中国科大学子中一届一届流传至今。五、六十年代的学子以这句话为自豪和骄傲,无论“穷”、“富”,大家一样“不要命”。在科大这所新型学校里,来自祖国四方的学子,为国家急需的科技发展,面对着重、精、深的课程,埋头苦干,洒下劳动的汗水。在那凭票供应、粮食定量,人们只要七分飽三分暖就知足的年代,科大学子以“不要命”为乐,以上科大为荣。

     ? ? 科大搬迁到合肥后,在缺乏资金、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大量损坏的情况下,老师学生一起动手建立实验室,集电工、管道工、泥瓦工、搬运工、装修工和采购员于一身,以“不要命”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了教学,恢复了实验,恢复了科研。

     ? ? 改革开放后,年近四十的老师们“不要命”地学外语,争取走出国门,汲取先进知识。学生们对知识充满渴望,清晨日出、晚间星斗,校园到处是读书的学生,通宵教室开一间不够用,再开一间仍不够用。同学们以“不要命”精神取得CUSPEA留学考试位居国内高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全国四、六级英语统考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数学建模比赛无论国内国际参赛,金牌、银牌必得。科大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得到国内外认可。

     ? ? 九十年代的学子继承这句话的传统精神,奋发努力,为能高效率听老师讲课,去教室占座位成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图书馆、自习室去晚了就难以找到位置,每晚非要响了熄灯铃,同学们才从图书馆和教室涌出来,人头攒动真是一景。

     ?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要命的上科大”是否还能流传呢?字表意思看似不适合时代表征,但其蕴涵的那种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自信、无所畏惧的创新勇气,那种对科大的热爱和自豪的情感,却万万不可丢失。创一流大学,没有踏实的奋斗,不付出艰苦的努力,空喊口号,“一流大学”只能是空中明月。还有什么比“不要命”更难做到的呢?我们可以找出各种有时代特点的文字来表述中国科大的精神理念,而来自民间、发自内心的传统理念的内涵也是需要我们很好挖掘,继承和光大的。(作者系我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

     50校庆看科大精神

     孙钊

     ? ? 47年前首都玉泉路上,一群科技之星携手成立了这个中国最出色的大学。再过3年北京又将迎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奥运东道主的机遇,而这所大学则在合肥笑度她的50校庆。

      都说北京的科大是仰之弥高的标榜,也说“两弹元勋皆科大”是我们无尚的荣光;都说80年代的科大是状元的殿堂,也说常春藤联校是我们海外的故乡。而作为步入大二的学生,对这些往事不敢妄议,仅从甲申秋分到乙酉冬至,400天的所见所闻已让我为科大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不敢平庸的精英意识,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勇创佳绩的伟大抱负,还有那一份对科大的珍视和自豪。

      “今日我以科大为荣,明日科大以我为荣。”这已不是一句雷同于全国万千学府的口号,而是一颗探求的心脏在跳动,一轮自信的朝阳在喷薄,一种灵动的智慧在被一代代科大人诠释……

      我问室友:为何到科大来的明星这么少?

      室友说:我们有另一片天空,我们脚踏着神圣的土地;

      我问领导:为何科大不扩建?

      领导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问老师:这些都是为什么?

      老师说:这是咱科大人的自信!

      我问同学:为何整日不息拼搏?

      同学说:科大人可以被战胜,不能被忽视;

      我问大爷:为何自习室总是人满为患?

      大爷说:谁叫你们都来上自习呢?

      我问老师:这些都是为什么?

      老师说:这是咱科大人的执著!

      我问师弟:为何来偏僻的合肥上大学?

      师弟说:居高声自远,何需藉秋风;

      我问学长:是否为拿到牛校的offer而欣喜若狂?

      学长说:这只是我们科大人乘风破浪的起点;

      我问老师:这些又是为什么?

      老师说:这是咱科大人的抱负!

      ……

      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历练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矗立于伤痕之上的对精神真谛的顽强不息的执著,一种对生命力量的自信,一种对美好明天的伟大向往!

      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奋斗不息,奉献不止,将自己的名字洒遍全球,却总是那样的朴素,谦逊。

      光阴荏苒,老一辈科大人已然成就科大的辉煌;白驹过隙,新一辈科大人正在镌刻科大的希望。抛开南迁的彷徨,走出困顿的迷茫,让我们迎接50校庆的步履更加铿锵,因为一脉相承的科大精神是我们的翅膀,承载我们飞翔;是我们的灯塔,指引我们远航。

     (作者为我校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学生)科大精神大家谈(之八)

     呼唤科大精神

     丁丽俐

     ? ? 谈起“精神”,人们很容易将它与“思想、灵魂”联系在一起。汉语词典对“精神”的解释是“生气和活力”。没有精神的大学,便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王梓坤教授更加通俗的对其进行了解释即:“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无时不在,无事不在;他活跃在讲台上,在校园里,在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以随时代的进步而老化,被淡忘,但大学精神却影响学生的事业,长久,长久直到永远。

     ? ? 纵观世界著名大学,它们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名扬天下,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始终坚守着作为大学动力之源和精神盾牌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我们的老校长郭沫若所倡导的“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办学理念,我认为是非常符合国家办大学的目的和理想的。即培养人“卓越和为公并重,理论应应用于国家建设的实践中。”事实证明,在这个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科大形成了“求真务实、朴实无华、自由民主、批判创新”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并已成为老一辈科大人的共同追求。当年科大培养了许多活跃在国防、航天、科研院所等国家重要岗位上的优秀学生,为祖国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很快从以政治、精神支配的社会,转变为以效益、技术、经济原则支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一贯引领社会“精神”追求的大学,也未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领地而随波逐流。物质追求日益增加,物欲遮蔽了精神。

     ? ? 目前开展的科大精神讨论,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科大怎样才能牢牢把握好自己的“精神”盾牌?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这是所有科大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是富有渗透力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启迪、感化和陶冶着校园里的每个人,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味,完善人的人格。通过讨论,凝炼出内容丰富、既传承传统文化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及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的大学精神,他就将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作者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胡芙渠? ? 科大,曾经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陌生与遥远的代名词。

     ? ? 今天当我真正进入了科大,我才感受到它的真实。科大,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令人失望,因为它太过平静,平静得让我怀疑,怀疑它的优秀,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个错误,甚至对自己的未来都不再自信。

     ? ? 可当我慢慢融入科大这个大家庭的时候,我才发现科大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地方,我才明白平实与淡泊才是科大真正的底蕴。它远离喧嚣,远离社会上一些太过浮躁的气息,在这里,学子们得以静心学习,积累实力,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佼佼者,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必将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 ? 以前听人说科大人是“书呆子”,我还将信将疑,但现在如果还有人这样对我说,我一定会很自豪地告诉他,“科大人在任何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我们同样多才多艺。”迎新晚会上,同学们的精彩演出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答案,科大,不仅是一个学习天堂,更是一个精英的练兵场,在这里你的每一分才华都有机会得到充分展现。

     ? ? 在科大学习,我总能感觉到有一股无穷的动力,催促我努力,促使我进步,给我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虽然有许多方面我都需要继续改进,但我不再气馁,不再自卑,因为在这里,我相信我能够一步步地完善自己。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年轻的美妙,可以有用不完的精力去学习一切我不熟悉的东西,我的每一天都异常充实。

     ? ? 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在这里,我一定能够找到自己价值的所在,我的梦想一定可以飞得很高,很高。

     (作者系我校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 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科大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