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述职报告 > 正文

    试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品社教学

    时间:2020-07-30 08:14: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试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品社教学

     丰泽实验小学

     

     吴娇容

     《品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与陶行知 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自然融合。今天我 们学习、研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花大力气将他的生 活教育理论融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努力使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课程化。在品德与社会课的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给学生充分考虑地表现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 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在实践中学会求知与做人。

     一、

     

     善于发现,慧眼观察社会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明则眼亮。”我们除了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品 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品社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社会。例如在教学《我的伙伴个 个棒》这一主题时,我通过一个示范性的学生作文《我的小伙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班级 的小伙伴,并寻找他们的长处。在活动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平常调皮、多动、 “缺点明显”的学生或是不引人注目、默默无闻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认识到人各有 所长。正如书本里说的:“美无处不在。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用心 发现,你会惊叹:原来我的伙伴个个棒!”教学完,我引导学生由发现班级小伙伴的长处拓 展延伸到发现身边其他人(如邻居、老师、医生、司机等)的长处,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 别人。

     再如《今天,你安全吗》这一课,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知道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 隐患,活动中会有危险,要有安全意识。初步知道一些有关安全用电、防煤气中毒、防火、 防溺水、防摔伤、防动物抓咬等的小常识,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初步知道与人打交道 的一些原则,形成社会中自我保护的意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 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机 械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 题材,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而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学会用慧眼 观察万花筒般的社会。

     二、

     

     润物无声,童心体验社会

     杜威曾经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无法按住马头让它喝水。”童年是 快乐的,单纯的。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 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立足与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 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

     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我在上《快乐其 实很简单》这一课时,通过歌曲、舞蹈、游戏、表演、讨论、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 的课堂中体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快乐,形成良好的生活理念,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内心体验: “快乐是一支冰淇淋,也可以是一场球赛;快乐是一阵风,也可以是一个微笑;快乐是一种 感觉,只要用心去体会,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快乐。”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主题设计了在家里坚持做一 件家务的体验活动。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的是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自己坚持做一件家务 都难,而父母每天所要坚持做的决不只是一件家务,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父母家务劳动 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活 动,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真正如陶先生提出 的“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学进步”。

     离开生活、离开实践的品社教学是不存在的,品社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

     三、激发兴趣,积极研究社会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必须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 学习情境,解放他们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 生对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真知,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 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

     班级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我们自己做主》一课,通过一个调查 表“你们班级的班干部是怎么产生的”开始,针对班级管理现状进行的一个具体的具有代表 性的调查,由点及面,引发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接着在调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方 式进一步了解同学和老师的民主意识。关于班委会选举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中间确实存在 很多不同的想法,通过让学生深入调查研究“什么样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才是最受欢迎的?” 全班再讨论制定出选举办法,选举开始前,让学生自行设计选票,制作投票箱、准备竞选词 等,选举结束后大家畅谈活动感受。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还高于生 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有效的提升,学习动力增强了,生活也 更丰富了。事实证明,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注意引导 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才能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真 实感受,学会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

     

     知行统一,热情参与社会

     现在孩子的学习,常常就是“面朝书本,背朝天花板”,整天在读书、做题目,很少有 机会了解外面的真实世界,知识面极其狭窄,身心极其疲惫,头脑极其呆板。我们应当运用 陶先生生活教育的理论,明确社会是所大学校,突破“课本中心主义”,把家庭的、学校的、 社区的、自然的、现实的及与网络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将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呈现给孩子。

     这样,孩子的眼界就会变得开阔,身心变得健康,头脑变得灵活。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品德教

     育内容与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内化品行”、“外化行动”的和谐统一。如开展“垃圾 带来的烦恼”主题活动,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到周边去调查、参观、访问,然后交流汇报等 弄清“垃圾从哪里来” “垃圾的危害”以及了解“垃圾的处理”,激发学生憎恨垃圾、为消 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处理身边垃圾的自觉行 为。

     再如教学完《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本地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并从 中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 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出合理化的可操作性的建议等。又如结合《家乡巨变》这一课,我组 织学生参观市容市貌,要求每一位学生作一次调查,调查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这 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化抽象的书本知识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深切感受祖 国在前进在腾飞。生活是认知的基础,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 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梦想中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充满幻想 的学生尤其如此。我们应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的:“打开‘鸟笼’,把学生‘放飞’到社会这 个‘天空’之中。”我们应打破品社教学书本化格局,顺应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让学 生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大千社会,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旋转人生,茁壮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生活教育理论 行知 理论 小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