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述职报告 > 正文

    中国精神基本内涵

    时间:2020-09-04 08:35: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谦虚、务实、奋进、诚信、务实、兼容、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公德、平等、平和,“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的内涵深刻,它的意义深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国精神”的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使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树立和弘扬的中心任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中国精神”就是中国魂,需要弘扬那种让中国人自强、自信的国民精神和民族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心得体会。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今日,第25届全国社科哲学大会暨“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社科院召开。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及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哲学院、党校的哲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指出,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去看清形势、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他强调,自觉地使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具有现实针对性,有利于秉承科学精神,坚持理性思维;有利于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传播优势和权威解释权;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尹汉宁认为,正确的思想方法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列宁思想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哲学思维思想方法在工作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探讨中国精神,为凝心聚力、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提供有益借鉴,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精神之于人类精神发展史意义的认识。”湖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张忠家阐述了从学理层面阐释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认为,中国精神是世界哲学图景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鲜明体现。中国精神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能够让世界更加充分地吸纳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精髓,更多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教授从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阐释。他认为价值观念的主体性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面对同一个世界,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和追求都不尽相同,所以要想把握好价值观的建设,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性。此次会议收到探讨中国精神的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特征、道家哲学的中国精神、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精神与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议题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这次5月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纪念“五四运动”讲话时又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习总书记的号召告诉我们:“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的崇高精神追求,我们一定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的特点(不足之处) 有一个犹太文化的参照系,就可以比较,我们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一个新的视角。我研究老子,研究诸子百家和中国历史中,相比起犹太精神,我发现中国精神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无头无尾”,也可以概括为“无来源无未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前面说了,《圣经》是有头有尾的,上帝创世,这是头,这是来源。新天新地,这是尾,这是未来。在创世与新天新地之间的中间过程,是信仰上帝,承担使命,承受苦难,磨练生命的过程。《圣经》是有头有尾的。中国典籍中,有这样的有头有尾的认知或感悟吗?似乎没有。我们这种“无头无尾”的精神状态,还被美化和提升了,尤其是禅宗之中被美化和提升,所谓“不思前不思后,活在当下”,精神生活中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当下的感觉,没有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担当。

      从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最早的系统文学记录是殷商甲骨文,那是公元前14-11世纪,离现在3000多年了,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华文明最早的集中展现,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字记载的文明的源头。从记载的内容看,殷商可是一个高度重视神灵祭祀的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这话是周期的人说的。商朝祭祀的对象分三个层次,一是上帝,这是最高神。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会专门就中国人的上帝崇拜进行分析。二是自然神。三是祖先神,这是祭祀次数最多的。殷商甲骨文的内容多是对上帝、祖先和自然神的祭祀祷告,里面很少历史内容,很少对过去与未来的内容。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去何处?这些内容很少涉及。从甲骨文中我们知道一点,当时的中国人是相信灵魂不灭的,死去的祖先的灵仍然存在,并且能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可以保佑子孙,也可以作祟降灾给子孙。甲骨文的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收成会不会好?打仗会不会顺利?生孩子会不会顺利?祈求上帝鬼神保佑,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人与神灵世界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贞人(掌管占卜的巫司)把刻有文句的龟甲或兽骨拿去烧烤,会形成烧烤裂纹,贞人根据这些裂纹形状,来判断吉凶。神是通过甲骨裂纹,来昭示未来的。谁懂得这些甲骨裂纹的解读呢,巫司们。有点像看手相,从手掌的纹路来看命运。这里面已经出现了神与人关系的某种模式,人与神,不是直接对话的,神只是通过烧灼甲骨出现的裂纹来表示未来。

     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到哪儿去?甲骨文祷词中,对这些内容没有系统思考。但是,甲骨文说明了中国信仰的一个基因,这就是灵魂不灭,灵魂对世界有影响力。甲骨文还说明了中国信仰的第二个基因,人是去研究神意,猜测天意,据此决定行动,而不是信仰神和把自己交托给神,不是直接向神祈祷。人神关系有一种疏离,人与神缺少直接对话的习惯。神不向人显身和说话,人只能通过甲骨烧灼的裂纹这类迹象介去猜断神意。第三个基因,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分为上帝、自然神和祖先神。第四个基因,甲骨文还说明了中国人祭神的态度,完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短期的实际利益。甲骨文中会有这样的询问:未来十天有没有什么灾祸?这是我看到的关注时间算长的了。

     甲骨文随着商朝的结束而逐步终结,周朝取而代之,周朝留下来的文字,是铸或刻在青铜礼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那些文字,是贵族家庭对一些事件的记录,如王的诏书,任命、狩猎等。内容主要是政治事务或日常生活的历史记录。金文以后,我们能看到有系统思想性的文字作品,应当是《易经》。现在流行的是《周易》,周朝时期对《易经》的整理和分析。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算命,也有祈求。《易经》也是占筮算命之书,里面含有许多关于人生问题的深刻的说法。算命的书,对人生问题有一些深刻认识并不算奇怪。仔细看内容,动机是高度现实功利的,是为了判明趋向,趋利避害,关注的全是现实世界中的利与害。

     中国主流的中原文化,表示出高度的功利和世俗色彩,即便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也是如此,祭神完全是出于对现实利益的高度关注。主流的中原文明,没有创世纪,所以没有人和世界从哪里来这样的关注。倒是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楚帛书中,有关于创世纪的内容,有关于伏羲、女皇(女娲)及其四个孩子如何开天辟地的创世纪描述。可惜的是,这样的创世纪关怀的内容,后来在正史中被掩蔽了,没有能发展起来。

     诸子百家之中,对人的来源、人的本质及人的未来这样的问题,较少关注和思考。我研究老子,同时研究诸子百家及中国历史。对我们上面提到的九个问题,老子不触及。老子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告诉你这个世界是“道”在支配,他告诉你“道”的运行规律是什么,让你按照“道”的规律去行动,以求趋利避害、长治久安,内涵是世俗的功利的。儒家思想资源中,也很少对上述九个问题进行回答。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主张先修身,然后把家管好,然后把家庭的模式,它认为家庭和国家模式是一样的,管家和管国家是一样的,国家无非是放大的家。从哪儿来它不管,去哪儿去它也不管,它只管要求活着的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光宗耀祖,儒家的文化系统大体就这样。墨家追求兼相爱交相利,但墨子认为这样的追求有点违反人性,他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追求,就得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信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为描述这个至高神,墨子用了“上帝”、“天”、“天鬼”、“鬼神”这些概念。墨子反复论证,社会兼相爱交相利的秩序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他是从社会秩序需要出发推出应有宗教信仰的。墨子认为,统一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十分重要。但是墨子不是宗教创始人,他是哲学家,他的立论不是从神的角度出发的,是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的。

     除了哲学家、政治家们的思考,我们来看看历史学家们的思考。《圣经》是史书,是犹太民族对自己民族史的记载,这种民族史就是耶和华与犹太民族的关系史。中国文化的流脉,也是靠史书来构建起来的。从周期的《尚书》、春秋时的《左传》等开始,直到《史记》、二十四史,构建了中国人的历史。我们来看一下史书的记载。《尚书》记载的是尧舜禹时期的政事,是从尧开始的。尧之前的事,没有记载。后来儒家的历史叙事,就是从尧舜禹开始的。尧舜禹是从什么背景出来的,不清楚。这下就使中国历史成了没头的历史,中国人的终极来源的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的。《左传》记载的是春秋各国的政务,里面有零星片断提到一些古史,但不成系统。而且,《尚书》或《左传》里面不提黄帝。中国典籍中,唯一有史前史色彩的,是《山海经》,这部书整理完成于汉初,但其内容却有很古老的渊源,里面提到帝俊、黄帝、蚩尤等神话时期的人物或神灵。可惜《山海经》的内部也是零散的,难以聚成一个系统。

     司马迁写《史记》,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第一次大整合。春秋战国时期,谈不上中国人这样的整合意识,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不是民族概念,谁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谁就是中国人。战国时期,各国混战,很难在那个时候有某种中国人共同命运的共识。秦人跟楚人打得厉害,秦人把楚国的宗宙毁了,把楚国灭了,楚人不服气,“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秦未大起义,楚人起来把秦朝毁了……那个时候你感觉不到秦人、楚人、赵人、燕人、韩人、魏人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命运吧,不可能有。但建立了汉朝后,思想家得回答民族整合这个问题。能否建立大汉朝共同的命运意识呢?汉朝建立,汉朝治下的人才开始叫汉人。汉人意识如何形成呢?各民族混在一起,楚人有楚人的历史文化,赵人有赵人的历史文化,不一样,怎么办?司马迁取了巧,把黄帝,一个民间神话传说中类似上帝的形象拿出来了,把神话人物当成历史人物写。司马迁是史官,汉朝建立,各民族的档案史料都搜集到司马迁手中。司马迁就这样来处理,楚人的祖先叫颛顼,司马迁就把颛顼说成是黄帝的孙子。匈奴的祖先是谁,他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后氏,按司马迁的说法,本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匈奴自然是黄帝的后代。我是爹妈生的,我从爹妈那来,父母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自然的情感。利用这种自然血亲情感,司马迁为七国各民族都找了一个共同的爹,以黄帝为共同的爹,司马迁把其它民族的开国祖先都当成了黄帝的孙子和重孙,这样排下来,就出现了中国第一次民族性的精神整合。这是司马迁非常了不起的探索。中国人的历史共性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既不是孔子形成的,也不是老子,是司马迁塑造的,以民间祖先崇拜的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建构。老子五千言里面见不到黄帝。孔子《论语》中,只有一句,学生问孔子“黄帝四面”什么意思?孔子给了一个理性解读,说黄帝派了四个人去管理四方,其实原义是黄帝有四张脸。黄帝在孔子心中不算什么,只是一个神话传说的古怪东西。孔子的思想理论,不是以黄帝为基础建立的。《尚书》里面没有黄帝。殷墟甲骨文里面没有黄帝。黄帝为中华民族共祖的说法,全是司马迁创造的,当然他的创造不是凭空的,他有一些春秋后期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他拿来了,构建了一个中国大家族意识。但往前推,还是不统一,黄帝是跟蚩尤打仗的,跟炎帝也打。什么叫炎黄子孙?炎帝族内部闹分裂,分出主战派蚩尤和主和派炎帝,炎帝跟黄帝联合,把主战派蚩尤打败了。紧接着,黄帝把自己的盟友伙伴炎帝也干掉了。炎黄子孙,从一开始就是敌人混和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的民族精神整合这个任务完成得并不好,我们自己不知道是谁的子孙,是黄帝的还是炎帝的,或者还是蚩尤的,我们心里上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血缘统一点。如果我们喊一声,为黄帝而奋斗,为炎帝而牺牲,你们不觉得很荒谬吗?司马迁以后,有五胡乱中华,有唐朝这样的混血王朝,有蒙、满人主中国,中国人的血脉更杂乱了。那种以炎黄祖先血缘为亲和点和整合点的历史文化塑造,失去了历史意义。

     从宗教上看,我们的祖先没有留下一个信仰共识,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的神,没有关于来源、现在及未来的系统解答。我们没有基于宗教意义上的整合。我们曾有过在祖先崇拜基础上的整合,以黄帝为祖先的血缘整合,炎黄子孙的整合,这种整合与个人的精神生活,并没有真实的关系。很少有人会从黄帝或炎帝身上吸取力量,感悟与其他的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大家扪心自问,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黄帝和炎帝有什么意义吗?他们根本不是我们个人精神生活中的要素。更重要的是,从司马迁创造的这种血缘整合叙事中,我们能看到什么道德敬畏和信条吗?有类似摩西十诫那样的律令吗?这些道德律令,不是以成败来算的,而是以对错是非来算的。我们从黄帝、炎帝身上,看不到道德是非问题,只能看到成败得失问题。延续到后来,大家知道“春秋无义战”,只讲成败得失不讲善恶是非。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有缺陷的。犹太人的知识分子数千年如一日,持续地强化上帝和他们民族之间的心灵关系,持续不断地强化,最终形成了使命传统。中国精神在终极统一、终极整合和终极关怀上,是偏弱的。

     这样一种“无头无尾”或“缺头缺尾”的文化,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哩?没有过去与未来的心灵,是不完整的,是一种无所依归的流浪孤儿的心灵,除了家庭关系的牵引之外,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极孤独和彷徨的,不知过去也不知未来。或者说,发展为不知过去,不管未来,只顾今天过好就行。今天是目的,不是工具,不是过程。这是一种与过去和未来断裂的生命形态,没有终极关怀的生命形态。我们没有对过去的共同认知,也没有对未来的共同想往,高度的现实化与高度的分散化。在这个意义上,并不存在精神共识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也许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缺少团结精神。没有强烈的共同信仰,是没有强大的凝聚力的。

     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回到信仰问题上来。如果我们把基督教,犹太教诞生产生的对世界的这套解读和犹太人对自己民族使命的解读,作为某种范本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国就是一个没信仰的国家,中国的主流就是没信仰,中国精神没有经历一个信仰上的升华过程。我们是不是没有团结,我们家庭成员之前就很团结,但这种团结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这是初级的团结。我们中国人的信任边界很狭窄,核心圈就是血亲边界,一定要有过肌肤相亲的,我们才容易产生信任。动物都有这种团结本能。如果越出血亲边界,我们还团结吗?我们的祖先的精神努力,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多少关于上述九个问题的思想资源。我们的心灵仍然是无头无尾的心灵,我们缺少一种过去现在未来一体在心的圆满的心境,我们缺少一种超越血亲关系还能凝成一体的精神结合点,我们难以通过信仰共识而团结起来,我们的信任边界大体限制在血亲范围,家庭和家族是我们的依托之根。

     大家可以会说,你说的这种文化精神结构的缺陷,对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首先,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者,内心不可能有深刻的沉静,那是流浪之心,时空中胡里胡涂的彷徨的过客与浪子。其次,是内心的气魄小。我们中国人很少把自己放在人类命运中来定位自己的使命,很少习惯把人类当成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对象,因缺少宏大的使命感和与之而来的宏大精神气势,理想势能太低,我们的思想家的气度和魄力严重不足,民族的文化精神势能整体偏低。我们中国人有13亿人,但在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创造上微乎其微。我们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商鞅、韩非这样原创思想家以外,我们以后有多少伟大思想人物?我看除了一个唐朝禅宗的惠能,其他人在思想的原创性上皆微不足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读些什么中国历史呢?这样的中国历史告诉他关于他的来源和使命没有呢?盘古、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炎帝、蚩尤、颛顼、祝融,这些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还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关系吗?从他们到我们,这种精神上、情感上的联系似乎已经断了。所以我们在心里上没有头,也就没有了历史感。没有头,没有尾,这是一个无前无后的没有相续相联的心,孤独地在天地间一闪而过,空来空去,对历史对未来,就没有了一种担当。如果我们把诺贝尔奖视为一个测试各民族的精神深度和精神势能的指标,测试各民族信仰力和智慧力的指标,人口数与诺贝尔获奖者数的比较,我们会知道我们比犹太人弱多了。

     更严重的,是我们的凝聚力和团结能力弱。犹太人到处都建犹太教堂,犹太教堂成为犹太人的宗教精神活动中心。最近我国也四处与人合作建孔子学院,我去过一些孔子学院参观,那是海外中国人的精神活动中心吗?不是。只是一个语言学校或学术交流机构,而且,在那我只发现极少量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作品,极低水平的翻译作品,就算是我们的经典都翻译了出来,有足够的竞争力量吗?中国人与犹太人都生活在美国,但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生态位不一样,华人开餐馆或在实验室当助手,除学术等独立行当之外,华人的事业总是以家族成员为核心。需要强大精神势能和协作能力的金融、媒体、文化等领域,很少华人痕迹。犹太人的团结与华人的不团结,是一个明显的对比。而这种差异,根子在历史文化构建之中。如果内心的充实和幸福与信仰有关,我们得关心我们的信仰文化,如果民族的凝聚能力与信仰有关,我们得关心我们的信仰文化。背景。意义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涵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之一。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洁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古圣先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沉湖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忱,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基于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道德理想是激励个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如,儒家把“仁”、“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言“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墨家把“兼爱”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提倡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摩顶放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情怀,无数志士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怀天下,利济苍生,为追求道义、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古代思想家们不仅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如。改过。、。慎独。、。重行补、。内省。、。自讼。、。居敬"等修养方法,以及家庭教化、学校教化、乡里教化等教化方法。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入格。人的境界有不同的层级,如儒家认为,人生境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的理想人格。这些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境界说和诸种理想人格,虽时代不同,笋型有别,但其共同点是关注人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强调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重视发挥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秀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指出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掷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永远朝气蓬勃曾向未来。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境。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兴国强国之路,首先需要兴国魂、强国魄,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民族复戛的精神引领、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英勇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步一步接近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重重磨难而不断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并根据时代和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生机活力。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综合体现。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能力和军事力量等硬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等软因索。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人民族精神之中。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认同的标2016/3/7 10:41:22胡震 2016/3/7 10:41:22识、传承发展的支撑,是推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与热爱,中华民族才能求同存异、团结统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良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称站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高度,坚持。和为素"和宽厚仁爱的原则,主张用信义、和平的方式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特别是近依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若称于世。。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这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玄奘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事例,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和平交流的历史见证。勤劳勇敢。自古至今,勤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勇敢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惨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残暴权势,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将个人得失、贫富、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精被动力。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丽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具体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贯穿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爱国主义在理念和行动上都发挥了核心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而变得更加厚重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 内涵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