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政府报告 > 正文

    人工智能读后感

    时间:2021-04-09 07:47: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书内容框架如下:

    1.关于人工智能的五种定义

    2.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3.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人类

    4.人类将如何变革

    行业的创业概况

    时代下的教育和个人发展

    一、关于人工智能的五种定义

    首先,请抛开人工智能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固有偏见。

    人工智能目前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了不少应用的核心驱动力。

    苹果的SIRI、微软的小冰是常见的人工智能助理。当用户与他们对话时,他们会通过事先积累好的人类对话库和互联网资料库中,查找最有可能匹配的回答。

    今日头条、淘宝购物推荐,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购物历史,学习你的爱好。所以用的越久,它就会越懂你。

    人脸识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机器视觉技术,是人工智能大家庭中的重要分支。用刷脸的方式替代门禁卡,支付宝正在开发的刷脸支付也是依托于人脸识别技术。广义上的机器视觉还包括图像、视频中各种物体识别、场景识别、地点识别乃至语义理解。比如手机中的照片自动分类就是运用了场景识别的功能,还有清理重复照片的功能,也运用到了这个技术。此外,百度中的图片搜索、淘宝中的商品图片搜索,也运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现在用的美图秀秀中的一键P图软件、三生三世画风的一键美妆,都是运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机器通过从大量经典画作中学习到的上色技法、笔触技法、干湿画法、上妆技巧等,来对原始图片进行处理。

    搜索引擎根据问题给出最直接的答案,也与SIRI的运行原理相类似。

    在机器翻译这一块儿上,通过对语言、语言学的学习,得出的翻译结果也具备较强的可读性。甚至可以通过中文与英文的翻译数据、英文与阿拉伯文的翻译数据,自动学习如何从中文翻译到阿拉伯文。

    还有目前在商业化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是通过数百万里的驾驶里程学习,来完成车速调整、控制转向、避免碰撞等操作。当然,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还是半自动驾驶技术。完全的无人驾驶或许还要等到十年之后。

    还有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见的机器人行业。快递分拣机器人、无人飞机、工业机器人,都极大的提高了商业效率。但目前机器人还无法做到像人一样具备完整的思维。大家所期待的人形机器人,其实投资人也是不看好的。原因很简单,机器越像人,就越容易被拿来和真人比较。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尚未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这个机器人的蠢笨会暴露的非常彻底。使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加大,因此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那讲了这么多现象,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目前常见的定义有五种:

    第一,人工智能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计算机程序。几十年前的人类,如果能见识到现在手机上常见的人机对战的象棋、跳棋游戏,恐怕会被吓一大跳,甚至怀疑是有人在背后操纵。可现在的人都见怪不了。所以,用这种方法定义,会使得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成熟,失去一个客观的标准。

    第二,AI就是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这种说法在早期非常流行。本质上与仿生学无异。但弊端在于,人类至今也无法说清楚大脑是如何进行学习、记忆、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的。因此,也很难教会机器去模拟人脑的运作。再一点就是,通过为程序输入大量专业的知识、常见的思考逻辑,使得计算机应用难以扩展到较为复杂的领域当中。比如面对语言中的歧义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得出的翻译结果往往也是漏洞百出。

    第三,AI就是与人类行为相似的计算机程序。这一定义与仿生学派的说法是对立的。实用主义者并不在乎人工智能要遵循什么思考框架,也不在乎计算机到底是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只要模型可以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对的就行。

    第四,AI是会学习的计算机程序。最近的这波人工智能热潮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是一枝独秀,几乎垄断了所有流行的技术方向。而在此之前的专家系统、统计模型都未能使人工智能获得如此大的进步。所以,把学习等同于AI,虽然过于狭隘,但也是比较符合时代精神的。但要注意的是,机器的学习方法和人类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不同。如果人工智能是一种会学习的机器,那么需要着重提高的就是其抽象理解能力。

    第五,AI就是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不同的定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语境。如果非要得出一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定义,那也只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那么这一种就是学术界的教科书式定义,全面均衡,偏重实证。

    二、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1962年,IBM的阿瑟萨缪尔开发的西洋跳棋程序曾经战胜过一位盲人跳棋高手,1997年IBM 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那一天,全世界科技爱好者奔走相告,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就由流传起人工智能将要毁灭人类的言论。

    纵观前两次次人工智能潮,每一次都曾让人以为人工智能将会掀起大的变革。但最后回头看,都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与其说是人们的心理落差,不如说是人们对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在不断被拔高。

    那究竟这一次的人工智能热潮,会超出人们的期望吗?

    从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技术成熟曲线来看,每一项技术在早期阶段,都会被公众追捧,被媒体大肆报道,最终走向一个充满泡沫的膨胀期。

    随着盲目追捧者的激增,跟风的公司越来越多。但随着技术遇到瓶颈,市场供过于求,大量

    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是被兼并,就是倒闭。

    行业跌入低谷后,迎来了第二轮、第三轮投资,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得到了普罗大众的认可。投资得到了回报。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随着通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人工智能悄然兴起,比如一些简单的象棋程序设想。但由于当年计算机的运算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很多东西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基于统计模型的技术悄然兴起,并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人工神经网络也在模式识别应用等领域开始有所建树。但还是不足以超过人类的预期。

    那么这一次的人工智能复兴的最大特点就是AI在多个领域达到了人们心中“有用”的标准,在商业领域被广泛的应用。

    从心理学上说,人们接受一件新事物,就像人们接受外界刺激一样,是有一个阈值的。只有当外界刺激的强度超过了一个人能感知的最小刺激量,人们才会注意到它。而这个人们能感知到的最小刺激量,就是心理学上的绝对阈值。

    这一次的AI热潮,正是达到了人们的心理阈值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拿人脸识别来说,之前的准确率可能只有20%不到,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当中,自然就没有达到人们的心理阈值。但现如今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说人工智能来了,其实是说人工智能或深度学习真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了。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动驾驶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度学习。

    今天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几乎无人不谈深度学习。很多人甚至喊出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口号。但毋庸讳言,深度学习绝对不是人工智能领域解决的唯一方案,二者之间不能划上等号。但说深度学习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人工智能进步的核心技术,则一点都不为过。

    深度学习依赖海量的大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对于计算机来说,想让它成功识别猫这个物

    种。需要其学习一千万段视频才行。

    三、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人类

    人工智能真的足够聪明以至于会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最终威胁到人类吗?

    要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不同层级人工智能的定义。

    弱人工智能:限制领域人工智能,指的是专注于且智能解决某一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目前看到的所有人工智能都属于这个范畴。例如AlphaGo。人们更多的是将其看作一种工具,而不是威胁。当然了,同其他所有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一样,都是存在风险的。

    强人工智能:指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就是人可以做什么,人工智能就可以做什么。谈及这个层面,就不得不面对强人工智能是否有必要具备“意识”这个问题。一旦牵涉到“意识”,强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就会变得十分复杂。

    超人工智能:比人类还有天赋、还要聪明的人工智能。目前更多的是从哲学以及科幻的角度加以解析。没有办法和经验去预测这种智能究竟是否存在。

    目前大众忧心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主要指的是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那么他们会以远超我们预料的速度降临吗?

    目前大多数对于这类威胁的论述都是基于“人类科技发展是越来越快,呈现出不断加速的势头”。但这个假设是否正确,也很难给出明确的答复。

    但作者更相信:特定的科技如人工智能,经历一段时间的加速度发展后,会遇到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

    客观的分析看,人类威胁还相当遥远。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人类总习惯把人工智能人格化。人工智能的危险,本质上还是和其他工具一样具备无法避免的弊端,这是我们需要防范的,而并非担心智能机器会像人类一样思考。

    “智能”二字本身就是缺乏一个客观的、可量化的定义的。单从计算能力看,人工智能确实超出人类很多。如果仅根据这种限定范畴的技术能力去推测,确实很可怕。但如果综合考虑

    人工智能的跨领域推理能力、常识和感性、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其实人工智能还很难给人类造成威胁。

    今天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做什么:

    1.跨领域推理:比如使用比喻句。人类强大的跨领域联想、类比能力是跨领域推理的基础。

    但显然智能机器是不具备的。在今天,迁移学习的概念正在兴起,指的是将人工智能在某一领域取得的经验,通过某种形式的变换,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领域。

    2.抽象能力:目前的深度学习技术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不像人类可以通过少量样本

    就总结出规律。

    3.探索原因:人工智能做出行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依赖于设定的一个程序。而不会去追

    求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程序。譬如看到苹果落地,智能机器看一万遍也不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4.常识:即无须仔细思考就能直接使用的知识、方法和经验。比如虽然小朋友没学习过牛

    顿定理,但也知道东西会下落。人工智能只能靠人类设定的规则来完成常识的积累,丰富性还不足。

    5.自我意识:这种能力智能机器很难在短时间内拥有。也很难推测有没有拥有的可能。

    6.审美:审美缺少量化的标准,是非常主观的东西。那种体验到美好事物之后的情感,人

    工智能也难以领会。

    7.情感:推测判断人类的表情目前是可以实现的。但至于说让人工智能自己具备情感,可

    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四、人工智能将如何变革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一次革命。由于人工智能会对生产效率有大幅的提升,也必然会触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变革。

    这其中热议最多的就是关于失业的问题。从短期看,必然会造成某些行业、局部地区的失业阵痛。但从长期看,会刺激大量工作转变为新的工作类型,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

    这里有一个“5秒钟”准则: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就很有可能被取代。反之,如果涉及缜密的推理和复杂的决策,就很难被取代。

    例如,照着课本讲课的老师可能会被取代,但可以重塑知识架构体系,创造性的方法为学生授课的老师则不会被取代。

    因此,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将被取代,但也会催生更多新型的、需要判断力、创造力、情感交流以及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工作类型。如设计师、架构师、艺术家、文学创作者。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

    五、人工智能的创业方向

    第一阶段,AI会率先在哪些在线化程度高的行业开始应用,在数据段、媒体端实现自动化。第二阶段,随着感知技术、传感器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AI会延伸到实体世界,并率先在专业领域、行业应用、生产力端实现线下业务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仓储机器人等将大范围普及。

    第三阶段,AI会延伸到个人场景,全面自动化时代终将到来。

    AI创业的五大前提:

    第一,清晰的领域界限,例如仓储、物流、扫地机器人。

    第二,闭环、自动标注的数据。

    第三,千万级的数据量。

    第四,超大规模的计算机能力。目前一些空调马力不足的机房,甚至会购买冰块儿散热。第五,AI技术专家。

    六、一些感想

    人工智能是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手段,在未来会大范围的使用。未来人的价值会被无限放大,越独特,越有思想的人就越值钱。当然了,没什么思想的也可以活,毕竟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得物资价格有大幅的降低。但在娱乐体验方面,可能就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