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周年庆典 > 正文

    保罗策兰夏至之歌

    时间:2021-04-23 08:12: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保罗策兰夏至之歌

    【篇一:策兰: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

    策兰: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

    paul celan, 1948

    [德]斯泰法纳?莫斯著

    王立秋试译

    1952年秋天,《罂粟与记忆》,保罗?策兰授权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保罗?策兰的《罂粟与记忆》(mohn und ged?chtnis; poppy and recollection),1952年秋于斯图加特由德意志出版社(deutsche verlags-anstalt)出版,这是这位诗人愿意为之承担正式责任的第一

    本诗集。一部更早的诗集,《骨灰瓮之沙》(der sand aus den urnen; sand from the urns),1948年于维也纳出版,但几乎就在

    出版的同时,就应策兰的要求收回而停止了流通,据揣测原因可能

    是有大量印刷错误存在。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无疑是该诗

    集收录的诗人年轻时候的诗歌不能再让他满意。那时二十八岁的保罗?策兰,在六个月的停留之后,才刚刚离开维也纳而动身前往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生活,直到1970年他把自己扔进塞纳河从而结束

    了自己的生命。在抵达巴黎的时候,他在给远在以色列的亲戚的信

    中写道:“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使一个诗人停止写作诗歌,即便他

    是犹太人而他的诗歌的语言是德语。”

    保罗?策兰,真名为保罗?安彻尔,1920年出生于布科维纳的首都

    切尔诺维茨,布科维纳是一个广义的奥匈帝国的省份,直到1919年

    圣日耳曼条约的签订,它才成为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布科维纳的犹

    太人的语言是德语,而保罗?安彻尔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沉浸其中

    耳濡目染的,是德国文化。他最早的诗歌——写于1938年与1944

    年间并收录在《骨灰瓮之沙》的第一部分——表明他深受波德莱尔

    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以及二十世纪早期的德国诗人,如斯忒方?格奥

    尔格以及最重要的,里尔克的影响。1940年,红军入侵切尔诺维茨;一年后,在凯旋的德国军队面前,红军被迫撤退。而后,城里的犹

    太区建立起了隔都,而德国的罗马尼亚盟国开始把犹太人送往位于

    德涅斯特河和布格河之间的特兰西尼斯特里亚的集中营。保罗?安彻

    尔的父母也属于那些1942年7月被运往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在同

    年冬天遇害。保罗被送到一个罗马尼亚的囚犯劳动营,在那里度过

    了一年半的时间,直到1944年2月之前,他都一直在那里从事挖石

    头和修

    路的工作——因此,无疑,也就有了石头的主题和挖掘的隐喻再起

    时各种的反复出现。父母的被杀害,以及超越于他自己的个人悲剧

    之外的,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他作为一个整体的诗歌

    作品的创伤性的背景。

    保罗?安彻尔于1944年2月回到切尔诺维茨,那时切尔诺维茨再依次为苏联军队占领。安彻尔于1945年4月定居于布加勒斯特,在那

    里他用象征主义的乡愁和色情主题写作了一些列的诗歌,不过这些

    诗也受到了意象之间不大可能的关联和语调的突然中断的超现实主

    义技术的影响。策兰决定把这些诗中的一部分收入《罂粟与记忆》

    的第一部分,很可能是为了对照也是创作布加勒斯特的另一系列诗歌,在这些诗中他第一次提到了集中营,他母亲的死亡,以及他身

    上永远也不会痊愈的伤痛。那首著名的《死亡赋格》(“todesfuge”, death fugue)——1947年以罗马尼亚语译文的形式出版——也是在

    布加勒斯特创作的;这首诗写于1944或1945年,而现在,签上诗

    人的新名字:保罗?策兰。

    在策兰于维也纳写作的文本中,有一组诗歌为一种全新的风格所标

    记并因此而脱颖而出。它们序列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直接对一

    位女士说话,因此也开启了区别于他所有作品的对话体的形式。在

    这些情诗中,策兰也宣布放弃后象征主义的修辞和作为他早年诗歌

    特征的常规意象。相反,他采纳了一种对现实中锚定的情景和感情

    的召唤。长期以来,批评家们一直想知道这些诗歌是否与实际的经

    验一致或它们是否是一种新的诗歌语言中,欧洲抒情诗的传统主题

    的复兴。直到1997年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克里斯蒂娜?克歇尔(christine koschel)才发现,在德国马尔巴赫策兰档案中,策兰在1952年给他的朋友,奥地利诗人英博格?巴赫曼的《罂粟与记忆》

    的副本;(其中的)二十一首诗(也即这些情诗)旁都有“f. d”(意

    为“为你(而作)”)的手写献词。因此关于这些诗歌真实程度以及

    它们的题献对象的身份的谜也就解开了。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保罗?策

    兰在抵达维也纳不久后就遇见了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英博格?巴赫曼,他们有过一段充满激情的

    事情。当策兰离开维也纳奔赴巴黎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而巴赫曼甚至还在1950年的时候到巴黎探望策兰。这两位诗人

    一直持续通信,直到1961年。甚至在这之后,同时已经成为用德语

    写作的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的巴赫曼,依然不断地在她的虚构和理论

    文本中提到保罗?策兰的形象以及她对他的迷恋。

    只有在发现《罂粟与记忆》的情诗中英博格?巴赫曼编码式的在场的情况下,这部作品的支配性的主题才变得清楚:那就是,记忆与遗

    忘的对立的两极之间的张力。当然,这种二元性已经出现在该书的

    标题之中,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它谈论的是一个传统的文学主题,那像俄尔甫斯一样必须先下到死者的国度才能把过去从它埋葬其中

    的阴影中提取的诗人的主题。而且,语言的极度的音乐性,意象的

    丰富,以及诗学话语的多样元素的和谐整合——超越了刻意的不和

    谐以及精心计算的语调的中断——使《罂粟与记忆》的诗戴上了一

    种旋律的魅力——这种魅力长期以来一直藏在诗中表达的悲剧和心

    伤的面具之后。交互贯穿整部诗集的两个灵感——一种记忆、苦难

    和悲伤的诗学,以及一种爱、缓和和希望的诗学——试图和解,但

    最终,它们之间的分歧看起来是不可能桥接的。最初的情诗源于维

    也纳时期,谈论的是一种内部的解放和对新生活的许诺,正如《法

    国记忆》(“erinnerung an frankreich”; “memory of france”)一诗

    结尾诉说的那样——“我们死去却能够呼吸”(“wir waren tot und konnten atmen[we were dead and were able to breathe]”)——

    而诗集中的最后一首诗,《数杏仁》(“z?hle die mandeln”; “count the almonds”),则诗歌主体对他以之为言说对象的女人的去魅了的

    诉求作结:“把我变苦。/把我数进杏仁。”(“mach mich bitter. /

    z?hle mich zu den mandeln[make me bitter. / count me among the almonds]”)。

    这种快乐与悲伤,忘却与记忆的矛盾情感无疑在保罗?策兰和英博格?巴赫曼的爱情中结晶:“我们相爱如罂粟与记忆”(“wir lieben einander wie mohn und ged?chtnis[we love each other like poppy and recollection]”),宣告了《花

    冠》(“corona”)一诗的核心乐章。在爱情的感觉之外,这位奇迹般

    逃过灭绝的犹太诗人与这位自幼在纳粹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国度成长

    的奥地利女诗人之间的对话只会艰难、紧张而充满了误解。然而这

    种模棱两可本身也反映了保罗?策兰的内部分裂,因为他一直为重新

    学会如何生活的欲望和在他身上依然鲜活的,他经历过的个人和集

    体的灾难留下的印记所撕裂。实际上,摆在《罂粟与记忆》核心位

    置的问题在这两位诗人的关系中实现:在奥斯维辛之后写作诗歌还

    是否可能?这个由忒奥多尔?阿多诺在《罂粟与记忆》三年后出版的

    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对策兰来说只有一个答案:对他来说,除

    继续写作外不存在其他的解决方案。在他的书出版六年之后,在他

    的“不来梅奖演说(bremen prize speech)”中,策兰解释了为什么德语,尽管根本上为纳粹体制对它的使用所腐蚀,依然是他自我表达

    的媒介:

    可触及的,切近且没有丧失的,在丧失中依然存在这一种东西:语言。它,语言,依然,没有丧失,尽管一切都已失去。但它不得不

    经历它自己的无应答(answerlessness),经历它可怕的暗哑,经历

    一千次呼吸着死亡的言语的黑暗。它经历发生的一切并不为此而回

    应一词;然而它毕竟经历了这发生的一切。经历了一切并得以再次

    显露,为所有这一切所“丰富”。

    侧懒得诗歌作品见证了为使德语能够表达“它自己的无应答”,表达

    它“可怕的暗哑”,表达那“一千次呼吸着死亡的言语的黑暗”而质疑

    德语—从内部工作、分解并炸毁———的那个无休止的过程。然而,在《罂粟与记忆》中,这个过程却尚未开始;它的诗的语言依然是

    传统的,为对一种超越后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新的和谐的

    寻求所标记,它趋向于创造一种“现代美”的形式。确实,诗的语言

    的辉煌,正是《罂粟与记忆》不断引起德语批评家时刻赞誉的东西,这些批评家相信,他们在这些诗中看见了一个犹太诗人和幸存者超

    越哀悼和苦难以及某种程度上用诗的魔力来净化过去的恐怖的欲望。因此批评家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

    【篇二:要在我的唇上寻找你的嘴】

    要在我的唇上寻找你的嘴 / 显示器

    2010-01-18 13:34 | 阅读(1131) | 标签: 所见所闻 | 字号:大中小

    一周流水杂谈

    ★谷歌“被献花”

    一些民众到google的中国办事处献花(见右图),表达惋惜与不舍。照此情形来看,谷歌基本注定是要退出贵国了。想到那群鸡飞

    狗跳猪上房的所谓中国作家们,现在该一脸煞笔似的没辙了吧?本

    来指望着狠敲这个冤大头一笔的,谁知道冤大头不跟自己玩了。这

    就像半老徐娘的站街女,本来还心气满满的讨价还价,但是突然发

    现嫖客改同志了。先前的自信立马蔫了。

    所以韩寒同学说:“谷歌如果离开中国,最扼腕痛惜的应该是一些作家,当然,不是因为中国作家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进步的力量,他

    们从来不关心言论的限制,就算文化/部门把中国汉字中的一大半都

    屏/蔽了,他们也有本事在剩下的汉字里接着歌功颂德,他们痛心的

    是,早知道你要跑,当时就收下你那60美元了,我相信这应该会是

    大部分中国作家在电子版权上的第一笔收入。不就是想多要40嘛。”这下真是偷鸡没成白蚀了把米哦。呵呵。

    ——显示器

    ★像坏人一样勤奋

    ——罗永浩

    ★这可不是电影镜头

    ——显示器

    ★时代及其感性就此转变

    有论者指出,1930年,雅斯贝尔斯在引述了塔列朗的话后补充道:“而一个多世纪后的我们,则又把19世纪初期看作平静美好的时光

    的继续”。当事者对过往生活的感怀,后代人对过往时代的玄想,以

    及囿于一地的生活而对异地他乡半猜测半憧憬的人们,无不将往昔

    的岁月、彼地的生活视作此时此地的噪杂世界的慰藉,蕴含其中的“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式的纠结,预示未来的同时是否也遮蔽了

    对未来者的倾听。

    ——孙甘露

    ★本周网上热贴

    幸福的标准:1、不用拼爹竟找到好工作;2、不用献身竟遇到好导演;3、不用买房竟娶到好媳妇;4、不用送礼竟遇到好大夫;5、不

    用鉴定竟有了亲儿子;

    6、不用行贿竟得到好生意;

    7、不用装逼竟交到真朋友;

    8、不用认爹竟遇到好领导。

    ——显示器

    ★除了他,还有谁能做到这点

    22年前的今天(1月13日),有一个人去世了。他叫蒋经国。蒋

    经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亲手把蒋家王朝灭了,把江山还给人民。这不是恩赐,这是应该做的,但是,除了他,还有谁能做到这点?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无数惨痛悲剧,惟一欣慰的是,中国的土地上

    已经彻底告别帝制了,皇位已经不能继承了。想起来多么悲哀,我

    们居然以这种基本的常识而满足。

    但是,看看朝鲜的千里饿殍,看看金家王朝,我还是小有庆幸。最

    丑陋的世袭王朝还在邪恶,还在继续。

    ——刘原

    ★人生是一场超级女声

    生活就是这样,背面看是范冰冰,转过来看是白骨精。转角不会遇

    到爱,顶多遇到个染发的帅哥,他那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渣子,他

    那神乎其技的刀法——我靠,抢劫的。人生是一场超级女声,能走

    到最后的都是纯爷们,阴暗消极、阳气不足的注定速朽,乐观勇敢、活蹦乱跳的才能晋级。

    ——坐卧行吟

    ★这种人如果有十个,九个在中国

    大致上,人类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屋子会拆掉,城市会没落,繁华

    总是如梦,时间矢志流逝。与一般的想象不同,这类事其实没什么

    悲壮感,就像贝娄写的这样,毁灭总是轻易和寻常的。王菲唱得好: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中亚有过多少王国,如

    今只剩下莽莽黄沙,可是谁会真的为之叹息呢?我的家乡沈阳曾经

    机械轰鸣,高炉林立,转眼间全没了,厂房夷为平地,新建了廉价

    居民区。又有几个人为此说过什么?人类目睹了太多兴废,早就懂

    得喟叹于事无补。贺拉斯有一句诗很庄严:光辉的塔楼与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步履匆匆。到了现代,t.s.艾略特就反崇高了:这

    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作响,只是唏嘘一声。

    老百姓便心灰意冷。这就像一只天真的羊,这只狼吃它,那只狼也

    吃它,羊就虚无了:我他妈的是你们的干粮啊!这样的羊,一定会

    失去羊的天真,要么萌生做狼的野望,要么对一切漠不关心。这样

    的老百姓,一定公共意识欠缺,自私的心理发达。这样的知识精英呢,则多会寄情山水,风流自诩。如此一来,人们就会在面对公共

    事务时愁容满面。马尔库塞讲“单向度的人”,就是对社会失去批判

    精神,一味认同现实的人。单就这层意思本身而言,要我说,这种

    人如果有十个,九个在中国。

    ——李海鹏

    ★不要在我的唇上寻找你的嘴

    1970年4月20日,策兰在巴黎塞纳河的米拉波桥上投河自尽;5

    月1日,一个钓鱼的人在塞纳河下游7英里处发现了他的尸体。他

    的自杀是相当沉重的,这是以一种非常沉重的方式,回答和了结了历史

    浩劫带给个体生命的重负。最后留在策兰书桌上的,是一本打开的

    荷尔德林的传记。他在其中一段画线:“有时这天才走向黑暗,沉入

    他的心的苦井中,”

    《水晶》

    不要在我的唇上找你的嘴

    不要在门前等陌生人

    不要在眼里觅泪水

    七个夜晚更高了红色朝向红色

    七颗心脏更深了手在敲击大门

    七朵玫瑰更迟了夜晚泼溅着泉水

    (王家新译)

    ——显示器

    文章相关图片(0) 幻灯式播放相关图片

    读者推荐相关文章 (0)我要推荐相关文章

    评论支持top5 女贼的细软 | 2010-01-18 13:47

    ?

    ? 支持(5) 反对(0)

    针针见血好文柏蔚林 | 2010-01-18 13:56

    ?

    ? 支持(5) 反对(0)

    谷歌献花中还发明了一个新名词,未经科技园领导同意,群众行为属于“非法献花” 新生活 | 2010-01-18 14:02

    ?

    ? 支持(5) 反对(0)

    幸福的标准:1、不用拼爹竟找到好工作;2、不用献身竟遇到好导演;3、不用买房竟娶到好媳妇;4、不用送礼竟遇到好大夫;5、不用鉴定竟有了亲儿子;6、不用行贿竟得到好生意;7、不用装逼竟交到真朋友;8、不用认爹竟遇到好领导。——显示器

    显示器的归纳,可简称为‘显八条’。将每条的‘不用’二字去掉,乃是当今社会的幸福指南,披露出来,实属不易。牛皮 | 2010-01-18 15:04

    ?

    ? 支持(3) 反对(0)

    因为谷歌在中国开放了一次灿烂的鲜花.

    所以,人民鲜花送别谷歌. 岁月如戈 | 2010-01-18 16:13

    ?

    ? 支持(3) 反对(0)

    显示器所汇聚的,总是很经典

    评论(9)

    针针见血好文

    谷歌献花中还发明了一个新名词,未经科技园领导同意,群众行为属于“非法献花”

    幸福的标准:1、不用拼爹竟找到好工作;2、不用献身竟遇到好导演;3、不用买房竟娶到好媳妇;4、不用送礼竟遇到好大夫;5、不用鉴定竟有了亲儿子;6、不用行贿竟得到好生意;7、不用装逼竟交到真朋友;8、不用认爹竟遇到好领导。——显示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